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第274章 真是好理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言情>>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4章 真是好理由

第274章 真是好理由


更新時間:2020年12月29日  作者:一顆銅制豌豆  分類: 言情 | 古代言情 | 經商種田 | 一顆銅制豌豆 |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 


看著熱情的眾人,還有那一個勁地把包袱往自己懷里塞的里正兒子,薛瑯靜心中那是一陣感動啊!

多么淳樸的村民吶!

當然,她感動的不是村民們的熱情,而是...

他們竟然給自己找到了這么正當的理由。

既然有如此充足的理由,她當然沒有不收的道理。

那就不客氣地笑納了。

嗯,身上的行李又鼓了,感覺心里也踏實了一分。

接過包袱,薛瑯靜便打算與他們揮手道別。

“唐姑娘。”

才剛走了兩步,就又被叫住。

“什么事?”

“咱們想知道姑娘的全名,到時哪怕立不了碑,至少也能把姑娘的事跡記到村志里去,供后人敬仰吶。”

他們只知道這位姑娘姓唐,但人家在自家村子里住了都半個月了,結果他問了一圈,愣是沒人知道她的全名!

做好事哪有不留名的。

但是,里正發現,多么簡單的問題吶,竟然又把唐姑娘給難住了!

就見對方一臉糾結,似乎不知道該怎么說的樣子。

說個名字而已,有這么難嗎?姑娘你不會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吧?不會吧!

里正心中忍不住吐槽。

其實這也不能怪薛瑯靜。

而是,她看得話本里寫的,主角行走江湖都不用真名,所以別人問時她就說姓唐。

再說她現在也算是唐家人,也不算亂掰。

但是吧,她忘記想想自己究竟叫啥名了。

難道告訴里正自己叫唐.瑯靜?

這名字總覺得哪里不對...

要不,叫唐靜?

不過想想,立碑或是記入村志啥的,有助于他們薛家提升威望,更容易立族吶。

思及此,薛瑯靜干脆便如實告知了。

“在下新溫鎮趙家村薛家薛瑯靜,為行走江湖方便,才匿名改姓,望各位見諒。”

便見薛瑯靜雙手抱拳,行了個江湖禮儀,隨即又與眾人揮手道別,“走了。”

隨后瀟灑離去。

嗯,既然說了真實身份,那排面絕對不能少。

還真別說,她這樣的穿著、如此的行徑,還真頗有一股俠女之風。

一時之間,眾人還真把她當俠女了。

如此一番解釋,在村民們看來,自然是可以理解,可以理解。

江湖兒女,不拘小節嘛。

話說回來,新溫鎮趙家村的薛家,而且還是不怕他們認錯的薛家,那還有哪一家啊!不就是他們之前去做過工的薛家嗎!

這薛家,果然是好人家吶!

等等,這薛家只有一個能力者吧?

而且,薛家就是靠這個能力者的孫女起家的啊。

所以這位給他們村子收割過半個月稻谷,給他們當谷客的‘唐姑娘’就是那位建立這龐大產業、且帶領百來號能力者打獵的薛家真正的領頭人?

不待薛瑯靜走遠,村人們便議論開了,原來自家村里竟然來了個這么厲害的人物!

那里正則是陷入沉思,但很快便回過神來,抬頭看了眼薛瑯靜離開的方向,又轉頭對村民們喊道,“大家安靜,聽我說兩句。”

里正的威望何其之高,聽他這么一喊,村民們便也安靜了。

“現在我認為,咱也別想討論村志啥的了,直接立碑,而且還得立的好些,把薛姑娘的事跡好好寫清楚、宣傳開,就立在這里,立在這村口,讓來往路過的人都能看到,看到咱們劉家村和薛家的關系,看到...”

不管里正是如何慷慨激昂地鼓動村民們,薛瑯靜是看不到了,她繼續背著自己的行李朝既定的目標出發。

林楚只告訴她去往武平城,但并未給她規劃出路線,只讓她自己走。

她仔細研究了一番地圖,便打算直走。

其實,不管是她所在的豐慶縣,還是那武平城,都背靠東神野林,她只要沿著野林的外圍一路走過去就準沒錯。

但是吧,這么一路繞過去,所走的路程幾乎是直走的兩倍還多,為了早些到達武平城,她經過一番思量還是決定直走。

離開劉家村,薛瑯靜又進入了下一個征程,而薛家同樣也是。

十月份便是本季番薯收獲,以及下季番薯扦插的季節,薛家就又要為番薯地忙碌起來了。

約十五萬畝番薯地,并且需要在十來日內完成收獲和扦插,所需人工量實在是龐大。

他們粗略地算了算,單挖番薯,兩位勞力一日也只能挖一畝,同時還要將大量番薯藤與番薯挑回去,這也是個大工程。

就算只考慮挖番薯這一項,便需要三十萬人次的人工。

而種植一畝番薯地,就算合理安排人手,怎么也得要一位勞力吧!這便又需要至少十五萬人次人工。

兩者一合計,就算十日內完成,也至少需要四萬五的勞力,再加上得將收成挑回去,以及在種植之后幾日內還要頻繁的澆水,所需勞力必然不能少于六萬。

當然,對于勞力,自然是多多益善。

那薛家現有的勞力有多少呢?

與薛家簽了五年約的所有由流民而來的長工,折算成勞力約一萬四,據亭長私下里與薛家估算的,這怕是把整個豐慶縣絕大部分的流民都給招來了。

當然,薛家自己在長工中摸了個底,其中約有兩千勞力是外邊兒進來的。

折算出的勞力有這么多,那實際人數有多少呢?

約兩萬八千人。

要知道,作為人口大縣,整個豐慶縣在籍的百姓人數才二十四萬,而本地流民卻有兩萬四千之多。

接近一成的百姓主動或是被迫放棄田地成為無家可依的流民,而且還是在沒有天災人禍的情況下,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這便是題外話,此處暫且不表。

幾乎有整個新溫鎮人口一半之多的人,如今全都住在那圍繞著山林所建的棚子里。

別的不說,要建能住得下這么多人的棚子,所需的土地也不是個小數目。

且在農忙時,薛家招收的大量勞力也得住在這,可想而知,要搭建能住這么多人的棚子,所需的金額有多大。

江芊月提前從鄭家換來的定金,大部分都耗在搭建這些棚子和買地上了。

幸好自家不缺木材,不然耗費更大。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農門女獵戶種田發家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