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明月第106章 風起于青萍之末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戰國明月 >>戰國明月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6章 風起于青萍之末

第106章 風起于青萍之末


更新時間:2017年05月27日  作者:七月新番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七月新番 | 戰國明月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公孫龍的預測是正確的,如果說明月招致陰陽、儒、墨三家駁斥只是小風小雨的話,荀子《天論》篇一出,徹底讓稷下學宮這個大鼎沸騰了。無彈窗

但凡學宮內名家文章,都會引發傳抄,一傳十十傳百,一部分之前對長安君言論嗤之以鼻的稷下士讀了《天論》后,如醍醐灌頂,開始動搖了。畢竟荀子是學宮祭酒,天下人公認學問最淵博的幾人之一啊,有他站出來支持長安君,是不是意味著,長安君是對的呢?

他們開始重新審視長安君提出的觀點,不再閉目塞聽后,發現也并不是那么難以接受,新奇中帶著幾分參透神妙的興奮感。

“可笑,難道鄒子會錯么?”

不過更多的人,還是選擇相信資歷更老,學識不亞于荀子的鄒衍。荀子的名聲只在學宮之內,可鄒衍周游列國,為君王師的成就,遠高于他。

陰陽家依然在學宮內搖旗吶喊,鄒衍已經讓門生弟子下了動員令,分散在齊國各地的陰陽家弟子正在陸續趕回來,他們準備以數量取勝。

而且荀子文章里的犀利言辭,也給他招致了麻煩,遭到了稷下學宮內齊魯儒生的一致抨擊。

“荀況這是不敬上天,天至高無上,豈能畜而制之,大逆不道,真是大逆不道!”

“詩里也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荀況否認天命,連這都不知道么?”

齊魯群儒痛心疾首,一向和他們不對付的墨家,這次竟也與其站到了一邊。他們也不管荀況是不是祭酒了,在滕更的慫恿下,上百人群情激奮地聚集在荀子的居所前痛聲斥責,荀子的少數支持者則在其弟子李斯的帶領下,隔著墻與墻外的人辯論,剛涂上去的墻皮都被唾沫噴裂了……

一時間,學宮內分成了兩大陣營,上千名稷下士,或支持荀況、長安君,或支持鄒衍,兩派相互攻訐。

這一天,去稷下逛了一圈回來后,田葭再度穿著男裝坐到了兩家中間的那個小草亭,將見到的情形告知明月。

她說步入學宮,卻見牌坊入口、泮池邊、桃林里、天問墻下、辯壇之上、學堂之中,到處都是揪著對方衣襟吵架的人,這和之前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氣氛全然不同。

而后田葭笑道:“稷下已成沸鼎之勢,雙方水火不容,這光景,已趕上五十年前那場大辯論了。”

“五十年前學宮內到底發生了何事?”這已經不少明月第一次聽人這么說了,公孫龍也提及,五十年前學宮發生了一次空前絕后的大論戰,如今田葭又提及,讓他心生好奇。

“長安君竟不知道?”

明月一攤手:“我五十年前還未出生,僅有一些對學宮的了解,也是從公孫先生和你這得到的,汝等不說,我如何能知?”

田葭笑了笑:“我也是聽長輩復述,五十年前,學宮爆發了一場關于堯舜禪讓的爭論……”

“世人皆知,儒墨,死敵也!儒穿寬袍大袖,墨必褐服短衣;儒言三年服喪,墨必言節葬;儒言天命,墨必言明鬼非命……然而五十年前,稷下的儒家與墨家,卻因為一件事站到了一塊。”

儒墨兩家雖然分歧頗大,但對如何治理天下,誰來治理天下,卻有著相同的期望,那就是賢人政治。

《墨子.尚賢》里主張賢人執政為君王,儒家學說也主張舉賢,于是兩家根據自身學說需要,創造了堯舜禪讓的故事。

恰好當時天下各國都因為經濟發展,思想解放出現了一些內部問題,且難以解決,儒墨都認為,只有禪讓能解決弊病,便開始在稷下學宮內鼓吹。一個楚國儒生寫了一篇《唐虞之道》,稱堯、舜的禪讓是“仁之至也”,提倡當今君主們效仿。

國君們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不管心里怎么想,明面上都開始奉行這一套,魏惠王死前,就假惺惺地要將王位讓給惠施……

這事雖然沒成,可也在當時造成了巨大的反響。信奉君主專權,萬世一系的法家肯定是不干的,不管是三晉和秦的法家,還是齊國的管子學派,立刻團結到了一起,在學宮內與儒、墨唱反調。

辯論最劇烈的時候,一位稷下法家甚至到了魏國,參與魏國史書的編篡,寫下了”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的記載,直接否定了堯舜禪讓的真實性。

儒家很被動,因為他們找不出太古的文獻,這時候有人靈機一動,開始發揮春秋筆法的造假特長,為了證明堯舜禪讓是真的,居然偽造了《尚書.堯典》和《尚書.大禹謨》兩篇。

這下儒家也有依據了,就在兩方爭執不下時,儒家卻沒料到,自己的領袖人物孟軻卻突然從背后狠狠刺了他們一刀!

孟子對“禪讓”這件事,態度比較曖昧,當弟子萬章問他:“堯以天下與舜,有諸?”他回答:“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他不認為天子能將天子位讓給其他人,因為只有天能決定這件事……

“孟子也不認同堯舜禪讓,加上他識破了魯儒偽造的《堯典》,此事敗露后,儒家內有不少人改了口徑,反對禪讓。于是稷下之辯就以支持禪讓那一派失敗而告終,彼輩被逐出了學宮。”

不過故事并非到此結束,這些稷下之人,可不是單純做學問的,而是敢作敢當的士,一旦有了想法,便會身體力行。那群失敗者中,以儒生鹿毛壽為首,在學宮的駁辯雖然失敗了,但他們已在天下打響了名聲,于是眾人分頭投奔了燕國、趙國、宋國,繼續暗中推行此事。

三場效仿古代禪讓的鬧劇,就此展開。

最著名的便是燕國的禪讓,在鹿毛壽的鼓吹下,對自己極不自信的燕王噲信了邪,竟真的將王位讓給了國相子之。在鹿毛壽和一眾儒生的主持下,舉行了盛大的禪讓儀式。燕王把俸祿三百石以上的官吏的印信收起來,交給了子之,子之就面向南坐在君位上,行使王的權力。

燕王噲讓出王位心甘情愿,可燕國太子卻不干,他聯合群臣反對子之,燕國大亂,引來了諸侯干涉。

有意思的是,當子之禪讓傳到稷下,不少支持此事的儒生面露喜色時,唯有孟子進入齊宮,說燕國的禪讓絕非天意,而是不用禮宜,不顧逆順的私授,力勸齊宣王伐燕,那樣的話齊國就是周文、武一般的正義之師!

當然,他之后”伐而不取“的話,齊宣王沒聽進去。

結果,齊、中山聯軍攻入燕國,子之被殺,燕國太子也死了,燕國差點被齊國兼并,最后還是齊國的“正義之師”因軍紀太差濫殺無辜,惹怒了燕國人,群情激奮下才被趕走……

這就是齊燕百年恩怨的開始,過了三十年,樂毅帶著燕國的報復來了,而乘火打劫的中山國也被趙武靈王滅了。

所以說,這次事件里,好像沒有勝利者,除了孟子,在那之后,他成了天下最大的學閥,思孟學派一家獨大,儒家趨于一統……

至于兩外兩樁禪讓鬧劇,則分被是趙武靈王內禪趙惠文王,以及宋偃王內禪于他的太子,分別導致了沙丘宮變和宋國滅亡。

一個萬人稱贊的制度,三位勵精圖治的君王,兩者的結合卻導致了三場悲劇。這下,雖然不少儒生依然奉堯舜禪讓為真實歷史,卻再沒有人敢在君王面前提禪讓了……

這個通過讓賢來改革國家的大膽設想,就此徹底失敗,幾百年以后,才能借著與鄒衍“五德始終”結合的東風重新面世,不過到那時,“禪讓”里蘊含的理想主義完全沒了,成了權臣篡位的工具。

聽完田葭說述后,明月不由咋舌,誰能想到,稷下學宮內的一場辯論,最后竟引發了三個國家的轉折,徹底改變了天下格局。

“果然是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我未曾料到,稷下之辯引發的作用,竟如此之大,如此深遠……”

如今他也因為一時不慎,竟引來陰陽、儒、墨三家圍攻,引出了荀子的《天論》,導致了學宮又一次大分裂。

這次辯論的主題,是”降雨到底是神鬼天意還是自然形成“,不過如今已經跑偏,變成了“天命與人力孰重孰輕”。

“這就是天人之辯么?”明月不由心驚,他也未想到,自己竟成了這場空前辯論的中心。

這已不再是小打小鬧,而是天下側目。若是最終勝了,他必將名揚天下,也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改變世人看待天地自然的態度……

一念至此,明月便站起身來道:“歸根結底,我才是首禍之人,如今學宮內輿情洶洶,各家都在攻擊荀子,荀子這是為了分禍啊,我豈能躲在質子府內不聞不問?明日,我便要再入學宮,向稷下士們講述我的觀點,為荀子之說張目!”

他很難忍住,不去試一試。

或許這場辯論的勝負,也會像五六十年前那次一樣,改變天下格局呢?

也許一場屬于戰國的啟蒙運動,會就此而始呢?


上一章  |  戰國明月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