詭三國第3684章雨鎖河洛匠補天, 煙迷嵩山壑藏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詭三國 >>詭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684章雨鎖河洛匠補天, 煙迷嵩山壑藏兵

第3684章雨鎖河洛匠補天, 煙迷嵩山壑藏兵


更新時間:2025年07月14日  作者:馬月猴年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馬月猴年 | 詭三國 
傳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傳唱千年的璀璨血光

從南而北的一場雨,打斷了河洛之間的戰場進程。

這場大雨給河洛地區帶來了莊禾所需的灌漿雨水,但是也同樣使得驃騎軍才建設好不久的前進陣地又是泥濘一片。

尤其是火炮陣地。

雨季的雨,下下停停,最終會過去。

只不過雨水帶來的潮濕,就很麻煩了。

但是,斐潛等也不是坐著干等,而是在河洛中部區域,進行雨天的相關試驗。

隨著全天候作戰的需求增加,斐潛也要求工匠,尤其是軍事方面的工匠,對于火炮,火藥的防潮,甚至在雨天作戰提出了要求。

當然,只是小雨,以及日常防潮。

有了明確的方向,軍事工匠也發揮出不錯的潛力來,很快向斐潛提出了兩個改進的方向。

隔絕水氣。

漢代工匠稱之為絕陰……

斐潛怎么聽都覺得別扭,但是想想也就算了,沒有強行要求漢代的工匠符合他后世的一些言語習慣,更何況這只是過渡的狀態,等到技術定型之后,可能還有另外一種稱謂。

隔絕水氣,也就是對火藥本身進行防潮處理。

這是核心的問題。

最先是火藥的完全顆粒化的前置技術——

茶餅化。

強行完全顆粒化也不是不行,但是人力成本太高了。

漢代已經有制丸的基礎了,比如各種仙丹什么的,但是這些大多數都需要手工制作,對于需求量比較小的,問題不大,但是數量一大,問題就多了。

別以為擴充人手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盲目的擴充人手,反而會增加問題。

就算是后世的流水線,簡單重復的機械操作,都時常會有人將手伸到機器里面去……

更何況,就算是強調了安全生產,小心謹慎,不是一樣會有人大大咧咧不以為意?

因此,用更為簡單一些的餅狀火藥,就成為了當下的首選。

先用米湯作為粘合劑,將火藥裝入模具中壓制成堅實的藥餅或藥塊,然后再進行陰干,大概就比炮口要小一些,這種緊密的結構能有效阻擋水分滲透。

但是只能延緩潮濕的滲透,無法避免雨水,甚至連意外潑濺都防不了。

當然,油紙包是基礎配置,但是油紙包在運輸和存儲的時候也不具備完全密封性,容易破損。

旋即,就有了對于火藥餅表面包裹,或者叫做涂層的研究。

斐潛所知,黃氏工匠采用了三種不同的物質進行防水包裹。第一就是油蠟等動物類的油脂。從牛油到豬油,從蜂蠟到石蠟,通過涂抹,浸泡等方式,在火藥表面形成一個保護膜。

然后又試驗了植物類的油脂,包括生漆,松脂,桃膠等,溶解后包裹火藥。

這些都在實驗階段。

第三種是石灰,炭末,麥麩等作為疏水層包裹……

這些防水辦法,都需要反復的試驗,找到不影響燃速、燃燒效率且防水效果好的涂層配方和厚度。

生漆效果可能最好但成本高,油脂和蠟更易得但可能影響性能。

都要一點點實驗,一點點的記錄。

斐潛手頭上就有了很多這些一系列黃氏工匠對于防水材料的開發和研究的實驗報告。

也要他進行篩選和判斷。

少走彎路。

比如為了減少火藥的吸濕性成分的研究。

工匠嘗試減少配方中容易吸濕的成分,如某些硝石雜質、木炭種類等,但受限于提純技術,發現爆破效能不理想,然后又試圖在火藥之中添加疏水劑的方法,在火藥混合時直接加入少量研磨極細的蠟末、或特定疏水性植物粉末,但效果存疑……

斐潛甚至收到了一些工匠對于防水材料的設想性的報告,比如有人建議可以使用處理過的動物腸衣或膀胱,作為天然防水袋……

好吧,灌肉腸還沒有大量普及,灌火藥先行了是吧?

除了在火藥上的防水研究之外,對于火炮本體,尤其是點火系統的防水,也是在研究和改進。

最先設計出來的,就是炮口塞子。

木質,包上皮,然后打上金屬把手。在非射擊狀態和裝填間隙蓋住炮口,防止雨水直接灌入,射擊時快速取下。

但是對于點火的火繩問題,還是最大的難點。

原始的導火索或火繩在雨中或是在潮濕的環境下,極易熄滅。然后有人提出可以在火炮的火門,也就是點火孔上方設計一個可開合的小型金屬防護罩。點火時用手或工具快速打開,點著后立刻蓋上,保護火苗和火門區域不被雨水直接澆淋。

這玩意依舊容易進水,然后又有工匠建議,將防護罩的形狀設計成小亭子狀或傾斜的擋板,減少進水可能性。

后來有工匠建議在火門處設計一個小凹槽或可拆卸的銅盒,里面預先放置一層經防水處理的、極易點燃的引火藥。當受保護的火繩或火種點燃這個引火藥時,能可靠地引燃炮膛內的主裝藥,即使主裝藥表面略受潮。

可是這引火藥的制作么……

斐潛當然知道火炮火槍最后走上了燧發的科技線,漢代確實也有利用燧石取火的技術。但是如何有效的確保擊打燧石產生足量的火花,然后又繞回到了有效的引火藥上……

而且火炮上加裝這樣的機構,如何如何確保有效重復的使用不出問題,這需要精密的金屬加工和機械設計能力,對漢代是極大挑戰。手搓一兩臺問題不大,比如漢代也有精密到了后世都驚嘆的指南車打更車記里車等等,但是要大規模生產么,還是麻煩。

通過這些措施,如今黃氏工匠已經顯著提高了火炮在小雨、薄霧、中等濕度環境下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啞火率也大大降低,但是面對持續性強暴雨,效果仍然有限,尤其是點火系統。

還有額外的一個問題,那就是更費錢了

斐潛:︿( ̄︶ ̄)︿

在漢代的技術背景下,雖然黃氏工匠他們不太可能發明出完全現代意義上的防水發射藥,或可靠的雷管,但通過智慧地利用桐油、生漆、蜂蠟、壓實造粒、油紙封裝、簡易防護罩甚至燧發裝置的雛形,已經能夠實現火炮在非極端潮濕,降雨條件下的實用化……

現在,就等著具體實戰驗證了。

鞏縣?

不,斐潛想到了一個比鞏縣可能要更好一點的地方……

與此同時,曹操接到了曹仁從襄陽發來的捷報。信中以激昂的筆觸描述了其如何利用疑兵之計,調動驃騎諸部,成功焚宛城之糧、重創甘寧水軍,雖未能盡全功,卻也極大地挫傷了南北兩線驃騎軍的銳氣,暫時緩解了襄陽所面臨的壓力。

歷史上的曹仁,可不是僅僅只有襄陽保衛戰的光輝。

曹仁早期跟隨曹操起兵,討袁術,他是前鋒,平徐州,他是別部大將,在和袁紹作戰期間,獨立領兵守衛西線,果斷出擊,大敗袁軍,徹底粉碎了袁紹從西線夾擊曹操,和試圖截斷曹軍糧道的計劃,解除了曹操側翼的巨大威脅。

而且還有一點有意思的是,后世之人大多數以為關二爺打襄陽,曹仁是當縮頭烏龜,最后靠著援兵和江東背刺耗死了關羽,但是實際上在襄陽之戰的前期,曹仁在樊城就擊敗過一次關羽……

歷史就是如此。

青冊之上能留名之人,都已經是一時人杰,若是還能多次留下名號,并且被人傳唱,哪里能是什么無能之輩?

曹仁依靠自己部曲,撕扯原本籠罩在荊州北部的天羅地網,似乎扯出了一條縫隙,透出一口氣來……

這消息,也使得曹操連日來的郁悶稍減,如同陰霾中的一縷微光,給接連遭受重創的曹魏集團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不過曹操也知道,這些戰績是曹仁用自己麾下精銳部曲才獲得的,而人命總歸是有限的消耗品,如果說曹仁繼續得不到支援補充,繼續這么消耗下去的話……

不過,在曹操考慮如何要應對當下復雜的棋盤之時,并不妨礙曹操先將曹仁的戰績,廣而告之!

之前那有水分的戰績,曹軍都是通報全軍,現在有了曹仁這真實的戰績,曹操當然是不遺余力的重點宣揚,大肆夸獎,表示曹子孝同學臨危不亂,智勇雙全,真乃國之干城云云……

豫州潁川一帶,因為之前曹軍種種,而有一些的躁動,現在暫時被這樣一份戰績所抑制住了。

就像是揚湯止沸。

說有效么,也確實有效,但是誰都清楚,這鍋湯,遲早還是會沸騰起來。

曹軍上下,大肆宣傳的捷報,也很快的就傳到了駐防嵩山防線側翼,負責策應曹仁的曹義軍中。

曹義接到捷報之后,頓時覺得整個人都不好了。

曹義,這位曹操的族侄,年輕氣盛,昔日以勇猛著稱,而在經過了鬼哭隘戰斗之后,勇猛還能剩下幾分就不太好說了。

簡單來說,曹魏二代目,多少都是有些窩里橫的嫌疑。不像是曹氏夏侯氏的一代目,基本上都是在血雨腥風當中出來的,所以即便是再苦再累也是依舊在想著辦法,尋求突破。

二代目么,更喜歡抄。

這也是封建王朝其他二代目,甚至多代目最為喜歡做的事情。

抄襲。

然后取了一個好聽的名稱,祖宗之法不可變。

在得知曹仁在絕境中竟能打出如此漂亮的勝仗,曹義心中既是欽佩,更涌起一股強烈的爭勝之心。

曹操現在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若是曹義他也能展現一二,此嵩山防線之處重創司馬懿,豈非大功一件?既能分擔曹操之憂,亦能顯我曹氏子弟之能!

當然,曹義絕對不會承認是那一份耗子尾汁帶來的壓力……

有意思的地方,就在這里。

曹義失敗,但是他真心沒有吸取什么教訓,畢竟他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怎樣掩蓋,怎樣虛報,怎樣貪功之上,而這些事情做成了,自然就不會去總結,也不會有什么防微杜漸亡羊補牢的心思。

畢竟蓋子都蓋上去了,還想怎樣?

誰揭開蓋子,誰就是我曹氏的仇敵!

曹義想的不是怎么打仗,怎么勝利,而是怎樣應付上級,怎樣對付耗子尾汁!

現在么,曹義覺得自己可以抄一下曹仁的作業……

都是現成的,抄么,誰不會啊?

一個大膽的計劃在曹義腦中迅速成形。

他決定效仿曹仁,也來個調虎離山。

次日,曹義營中鼓號齊鳴,旌旗招展。他集結了大部分精銳步卒,浩浩蕩蕩地開拔,目標直指鬼哭隘。隘如其名,兩側山崖陡峭如削,怪石嶙峋,中間通道狹窄曲折,風過如鬼哭,地勢極為險惡。曹軍大張旗鼓的行軍,煙塵蔽日,聲勢浩大,仿佛要傾盡全力拿下這個戰略要點,重新奪回這個前往河洛盆地東側的道路。

想法當然很好。

曹義這么大張旗鼓的舉動,自然是引起了司馬懿手下兵卒的關注。

遮天蔽日的煙塵,想看不見都難。

司馬懿得知之后,先是一驚,然后便是皺起眉頭來。

現在于司馬懿手中,有兩個要點,一個就是鬼哭隘這里,另外一個就是那個廢軍堡。此堡扼守一條山間小徑,雖然年久失修,但位置極為關鍵。對于司馬懿來說,若是能控制廢軍堡,那么就等于是多了一條可以伸展出來的手臂,不僅是可以打擊曹義的側翼的機會,還是一條和正在荊州北部活動的李典、廖化軍的聯系通道。

鬼哭隘……飛狐堡……

司馬懿低聲嘀咕著,嘴角泛起一絲不易察覺的冷笑。

正常來說,如果碰見曹義這樣的架勢,應該是抽調飛狐堡的兵力來鬼哭隘口進行防守。畢竟鬼哭隘口會比飛狐堡更重要一些。

但是司馬懿太了解曹氏年輕將領急于立功的心態了……

想要打下鬼哭隘口,不僅是要損兵折將,還要耗時日久。

險要隘口,不僅是要在懂兵事的人統管之下,而且還要有一批勇敢精銳的戰士,才能發揮出十成十的效用。否則再好的關隘,也是白搭。

鬼哭隘口在原本曹軍手中,就是比一般的山道難打一些,但是在司馬懿和驃騎兵卒手中,那才叫做真正鬼來了都要哭!

上一次,曹義已經在這里碰了一鼻子的血,這一次還要來?

司馬懿又想,會不會是曹義虛虛實實,表面上裝作要打鬼哭隘口,然后實際上還是要打鬼哭隘口?!但是下一刻,司馬懿又否認了這個計劃,畢竟司馬懿和曹義交過手,如果曹義真的這么鬼,能算到虛虛實實的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之前也不會那么容易被司馬懿二次奪回飛狐堡。

所以……

司馬懿覺得按照平常人的智慧水準進行推斷假設就可以了。

傳令!

司馬懿聲音沉穩,在鬼哭隘口多立旗幟,多張號鼓!讓飛狐堡的人假做調動來此,實則埋伏山道!另,斥候即可擴大范圍,偵測曹軍真實數量,尤其注意四周山谷,謹防曹軍偷襲!

傳令兵立刻應答一聲,下去不提。

在漢代,沒有雷達,沒有系統,沒有小地圖,要如何判斷對手敵方的兵力多寡,人員布置?

想要培養一個好的斥候,其實并不容易。

很多人都知道,可以看敵方的旗幟,煙塵,灶火等方式來確定對手部隊數量,但是問題在于,敵方造假呢?

就像是現在,曹義造假,司馬懿也在造假,比拼的又是什么?

沒有后世的先進雷達,但是古代戰爭體系當中的軍事偵察項目,依舊很精妙。

斥候是古代軍隊的眼睛耳朵。每個將領都會派出最精銳的士兵當偵察兵,他們需要掌握偽裝、追蹤和反追蹤技能。比如霍去病遠征匈奴時,據說斥候能通過觀察野鳥飛起方向判斷敵軍動向。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當斥候,也不是所有斥候生下來就是斥候。

這是要有傳幫帶的技術,也需要大量的錢財供給,然后經過長時間的訓練,選拔出來的,簡單說來說,就是要花錢,大量的錢。

山東,舍不得。

他們寧可用千金去買中平二年的酒,都不愿意多給大頭兵吃一口肉。

驃騎斥候,是從并州涼州的老兵帶下來的傳統,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英士兵,擅長隱蔽、追蹤、觀察和生存。他們膽大心細,會盡可能靠近敵軍營地、行軍路線或要塞,直接觀察敵軍情況,還會根據帳篷數量、營地占地面積、炊煙數量、營區劃分來判斷敵軍的主將位置、輜重存放地等情況。

在斐潛推行了軍中掃盲之后,絕大多數的軍校士官,都可以根據敵方的不同顏色、圖案、數量的旗幟辨別出對手的部隊編制、將領身份和兵力規模,然后根據對手士兵出操、換崗、喂馬、打水等活動的人數、頻率,判斷對方的軍伍狀態。

經驗老成的斥候,甚至可以根據在道路上遺留的痕跡,數量、方向、新舊程度判斷兵卒規模和通過時間,看揚起的煙塵長度,寬度,高度,以及兵卒行進的速度,判斷出兵卒大概的數量。

還有可以根據水源的水質變化,渾濁或是清澈,判斷取水的時間,數量,以及距離……

這些是隨便抓幾個土撥鼠,就能查探得清楚的?

若沒有耳目,縱然頭腦再聰慧,又能如何在這戰場之中,從容作畫?

因此,當司馬懿派出大量斥候,在山林之中和曹義的手下斥候交互之后,很多信息就漸漸的匯集到了司馬懿之處。

果然……不出所料……


上一章  |  詭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