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宏圖第562章 歸宿(求支持!)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鐵血宏圖 >>鐵血宏圖最新章節列表 >> 第562章 歸宿(求支持!)

第562章 歸宿(求支持!)


更新時間:2017年04月27日  作者:無語的命運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無語的命運 | 鐵血宏圖 

對于英國以及整個歐洲世界來說,1861年9月,無疑是一個令人心寒的時間,因為在短短數十天內,英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力量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他們不僅僅失去了香港,甚至就連同遠離中國的位于太平洋腹地的澳大利亞,也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進攻,數萬精銳的中國海軍陸戰隊在澳大利亞登陸。

正當英國為中國人出現在澳大利亞而震驚不已的時候,在英國上下談論著如何還擊中國人的進攻時,一個接一個噩耗接連傳來,中國的軍隊進入其藩屬國緬甸王國控制的上緬甸,兩個師多達數萬中國人像潮水似的涌入下緬甸,迅速擊敗了下緬甸英軍,在印度總督正準備調兵遣將以收復下緬甸時,暹羅也出現了中國人的影子,隨后海峽殖民地遭到進攻,作為海峽殖民地首府的新加坡,這座扼守馬六甲的據點,在短短兩周內就陷落了。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從大陸、海洋四處出擊的中華帝國陸海軍部隊就砸碎了英國在遠東以及太平洋的勢力基礎。

“中英戰爭的大局已定!”

整個中國的報紙在舉國慶祝一連串的軍事勝利時,用如此文字宣稱著。對于中國人來說,他們第一次感受到了一種全新的情緒——國家軍事勝利帶來的一種空前的自信心的膨脹,當然還有一種與有榮焉的榮譽感。

總之,軍事上的前所未有的勝利,在整個國家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浪潮。

面對這個堪稱是世界最強者的國家,被看做是弱者的中國卻主動發起了挑戰。在任何人看來無論如何都沒有任何勝算。但是沖過去一打,居然屢戰屢勝,一下子所有人就忘乎所以了,國人們終于體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國民性的亢奮。

怎么不是這樣呢?

中國人在帝國建元之前從未有過“國民”的體驗,生活中更是毫無國家的概念。他們只是村落或者最多是某個地區的鄉民而已,不過通過維新首次擁有了在歐洲被稱為“國家”這一十分現代的觀念。

而帝國政府為了給國人灌輸國家和國民的觀念煞費苦心。因為上至帝王下至大臣都想培養出——皇帝陛下的臣民。

這一觀念絕對不同于古代的“臣民”。這不僅僅只是傳統的忠義觀念,不僅僅只是傳統思想中的君王與臣民。盡管在中國的傳統忠義觀中,事君以忠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有多少人能夠真正做到忠,當然,用這種忠義觀去教育民眾,遠比說明國家和國民的權利義務這類的道德關系要容易得多。

所以在中華朝的忠君愛國教育之中,除了借鑒歐洲近現代的國家、國民以及民族思想之外,同樣又揉和了傳統的忠義思想,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臣民觀”,當然也是一種國民觀。

盡管此時帝國不過建元四年,但是通過報紙、教育等種種方式的傳輸,在國內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個“國民觀”,而且數以千百萬接受初小國民教育的少年中,有一部分是根據強迫教育令,在14歲時讀初小,此時他們正值青年,正是最為好戰之時。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會對戰爭充滿了美好的向往,他們相信戰爭,是實現國家利益的必須,他們甚至渴望著戰爭所帶來的榮譽,因為在過去的三年中,他們所接受的教育告訴他們。戰爭是榮耀的,軍人是光榮的,這是一種古典的尚武精神的復蘇,盡管這種圖紙是剛剛開始,但是卻影響到了很多人。

而對于許多農村的青年來說,服兵役一直都是他們改變自身命運的最好選擇——可以見世面,可以離開家鄉,可以前往一片未知的地區,可以見識很多的事物。當然,這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退私販的時候,可以獲得一塊面積不菲的勛田,不論那塊勛田在什么地方,對于他們來說,那是一種命運的改變,當然,這一切,同樣也伴隨著一定的榮譽。這些人中的許多人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基本的小學教育,他們的意識中形成了一種模糊的國民意識,而現在就是這樣的人在戰場為國血戰。

前線戰士的浴血奮戰加之一場又一場的勝利刺激下。一種空前的國民性亢奮在整個國家上下彌漫著,同時又以實物的形式向國人展示了國家和國民到底是什么概念。

雖說是戰爭,卻沒有讓人們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的地步,而且在報紙上,人們可以看到,戰爭將會帶來的好處——作為藩屬國的緬甸在未來將會繼越南之后,向中國大量出口大米。

過去的四年間,隨著國內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隨之而來的就是“南洋米”的大量進口,每年上百萬噸的糧食進口平抑了國內的糧價,使得國內的糧商不可能像過去一樣,通過囤積居奇等方式抬高糧價獲取暴利。

當然,最重要的并不是“南洋米”,而是殖民地的拓展,人們可以從報紙上看到一片廣闊的殖民地呈現在他們的面前——澳大利亞,整個澳大利亞已經向中國招手了,未來那里也將會成為中國的殖民地。數以千百萬計的國人將會移民那里

戰費和以后的比起來實在是微不足道,當然,報紙上不會有人潑冷水說什么“澳大利亞大多數地區是無法種植作物的荒漠或者沙漠”。

而敵人的反抗以及彈藥的使用量也實在是不值一提,犧牲的人數也不多。而在報紙上,在那些文人的筆墨中,即便是這樣的戰爭場面,也會被他們描繪成一場場堪稱史詩的戰役,實際上他們不過只是和過去那樣行軍打仗,和以前打仗沒什么區別。

但是在國內的人們看起來,那些遠征海外的戰勝場景,也被想象成古代的英雄豪杰們的遠征一樣,并為此瘋狂,為之歡呼。

畢竟,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場場的勝利!

有時候,勝利可以掩蓋一切!

對于剛剛生出國民意識的人們來說,有關戰爭勝利的消息,也就足以讓人們為之迷醉。

尤其是對于許多青年人來說,更是如此,尤其是對于南京帝國大學的那些被視為“帝國朝陽”的學子們來說,更是陷入一種狂熱之中,這種狂熱與過去中國的讀書人對戰爭的反感是截然不同的。

當然,這完全是因為皇室對于“尚武”精神的注重,如果說中華朝的皇室與過去歷朝歷代皇室不同之處,那就是尚武之風,在很多場和皇帝陛下本人都是穿著陸海軍軍裝,這種習自西洋的習慣,使得人們意識中華朝與過去的不同。

至于自宋朝代所推崇的“崇文厭武”更是受到皇室的打壓,與數百年間皇家為防止武人篡位,對武人的極力打壓不同,中華朝推崇武力,甚至在制定國朝貴族法令時,特意要求貴族必須服兵役,否則其就會失去繼承權。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

皇家的推崇直接影響到了社會上的風氣,“崇文厭武”的思想在短短四年間,就從許多人的思想中淡去,使得整個社會開始充斥著一種數百年間從未曾有過的“尚武之風”。

對于帝國大學里的那些既是“帝國的朝陽”又是帝國陸軍預備軍官的青年人來說,戰爭爆發之后,面對一場場勝利,幾乎所有人都顯得極為興奮,在戰爭爆發初期的擔心,更是一掃而空。

“當聽到戰爭終于爆發了的消息后,我已經習慣于和平的耳朵還是震驚了。中國會不會就這樣滅亡啊。明天英國人會不會殺來啊……”

曾幾何時,作為一名法律系的高材生,劉士林曾如此擔心著,擔心著國家的未來,畢竟他曾經計劃前往英國留學,他自然知道英國的強大。正是因為清楚的知道,英國的強大,所以他才會擔心這場戰爭擔心中國會輸掉這場戰爭,這是基于那種愛國的情懷,但是現在他發現自己似乎有些杞人憂天了。

“可是……”

現在,面對一個又一個從前線傳來的勝利,他在自己的筆記中又如此寫道。

“通過報紙得知了我軍在下緬甸的取得大勝之后,便開始對勝利有了信心。然后在看了隨軍記者發回來的攻克新加坡的詳細報道后連我居然也勇氣十足了。而且想到在那些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為國效力的戰士們,更是對他們羨慕不已,他們的努力在改變著的中國的未來……”

接下來,幾乎每天,他都是貪婪的看著報紙,看著報紙上有關戰報的消息,看著那些文字中描述著的戰爭場面,想象著戰場上的浪漫。這就是他的憧憬的目標,而與此同時,他同樣也關注著身邊的變化——他的不少同學被征召入伍了。只不過每當看到那些被應招入伍的朋友的名字,再想到“他們是去征服澳大利亞的”、“他們是去征服印度的”,對朋友們紛紛成為了帝國遠征軍一員后的落寂的心情使得他覺得這里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令人難以忍受。

“我也要離開這個地方,我也要去前線……”

在這種思緒之中,劉士林和很多人一樣,開始在那里重新規劃著自己的未來。

“也許,我應該去軍隊之中,為國家效力……”

“我也要去戰場!”

幾乎每天,劉士林在和朋友們談論著戰爭的消息時,他都會如此的嘮叨著,強調著自己的想法。

在戰爭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劉士林的生活也跟著發生了變化,他幾乎每天都會到大學的預備軍官辦公室。

“我希望能夠立即轉入現役,我是學法律的,是陸軍的預官,在這個時候,不能置身事外!”

他一次又一次的向辦公室里的軍官提出自己的請求。面對他的一次次的請求,那名軍官總是面做難色,

“這事不好辦啊!”

現在參謀部有明確的命令,非特殊需要,應該盡量避免從大學中征召預官,之前征召的預官大都是作為翻譯官和民政官員進入軍隊。

最終大學里的一些教授也聽到了劉士林哀求著進入現役的傳聞,從他們那里也傳來了反對意見。

“在戰地的槍林彈雨里很容易死亡的,想為國家做貢獻還有其它的選擇,你是學法律的,可以等將來到殖民地工作,也是為國效力嘛!”

不過對于這種勸說,劉士林自然是聽不進去。甚至他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在反對著,反對著他請求進入現役,或許“崇文厭武”的思想受到打壓,但是如果有選擇的話,這些自許“帝國朝陽”的學子們,還是不愿意像普通的軍人一樣,在戰場上摸爬滾打。

持之以恒的請求,最終得到了回應,駐防于浙江的第十三師將調派至非洲殖民,因其并不是戰備師,所以需要補充大量的軍官以及士兵,在得知這個消息后,劉士林又一次來到了預備軍官辦公室。

“這次一定讓我轉入現役!”

又一次,劉士林哀求著面前的這位上尉,而這個上尉似乎也被他感動了,最終點點頭說道。

“那讓我考慮一下吧!”

一聽到這個回答,劉士林立刻歡呼雀躍,那種高興的程度讓這個上尉看得簡直忘記了呼吸,看著眼前這樣的青年,他實在是想不出說什么好了,只是在心里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如果每一個人,都像他一樣,也許,到那時中國真的就會成為真正的強國!

劉士林并不知道上尉的感嘆,他整個人完全沉浸于作為現役軍官出征的激動之中,不過只是數天后,征召令便寄到了劉士林的手中,他從一名帝國大學法學院三年級的學生,變成了一名帝國陸軍的現役軍官。

半個月后,在浙江與連隊進行了十天的磨合之后,已經佩帶上少尉軍銜的劉士林,便于寧波港踏上了運兵船,在運兵船緩緩駛離寧波港的時候,他在日記中寫道。

“對英戰事初起,世界為之震驚,澳大利亞、新加皮之捷報使神州成為世界最強之國”

一開始,劉士林就這樣寫道。

“世界最強之國!”

這樣的文字,卻充滿表露出了他興奮不已的心情。

“只有兵勇民順,國家才能發揚光大。不過戰場上的勝利所帶來的應該不僅僅是軍隊的強大和愛國心的日益普及,還應該使工業發展,農牧業邁進,學問進步,藝術創新。我們應該為今后的發展做好準備……”

在日記中寫完這些之后,劉士林便將日記本合上,然后走上了甲板,在甲板上凝視著大海,大海平靜非常,即便是他也知道,現在盡管英國人依然控制著印度,但是卻不見英國人的艦隊于印度洋上“橫沖直撞”,現在的英國殖民地艦隊只是在那里等待著,等待著帝國陸海軍的進攻,也許,有一天,陸海軍會向印度發起進攻,而在此之前,對于中華帝國來說,擴大其它戰場的成果,恐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人口眾多的印度并不符合中國的需要,因為那里并不適合移民。

殖民地!

在船隊駛過馬六甲的時候,置身于甲板上的劉子林,凝視著隱約可見的馬來半島,那里曾經是英國人的海峽殖民地,而現在,海峽殖民地的米字旗已經降下,那里在未來將會是什么?

是帝國的藩屬國,還是帝國的海外省?或者殖民地?

想到海峽殖民地的土著人,劉子林皺眉沉思著,對于那些土著人他并沒有什么惡感,但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系,對其充滿了不信任,畢竟數年前西南地區的叛亂使得任何一個理智的國人,都不會相信那些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見得是真理,但是用在那些人的身上,倒是再貼切不過。

在這種情況下,海峽殖民地自然不太可能做為中國的海外省——那意味著數百萬異教徒將會成為國民,這顯然是不可接受的,至于藩屬國也沒有任何可能,與英國人主張與當地的蘇丹合作不同,帝國殖民地事務部是不可能選擇同異教徒合作,在這種情況下,這里只會是殖民地,不過地理位置極為重要的新加坡則很有可能成為海外省。

至于海峽殖民地的其它地區——將會很有可能成為殖民地。中國需要的殖民地,是適合大量移民的地區,只有這樣的地區才可以吸納大量的移民,從而緩解國內的日益沉重的人口壓力。

想到這,他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派駐地——非洲,為了鞏固非洲地區的防御,陸軍部已經決定向非洲派遣十個師的部隊,十數萬軍隊加上同等數量的殖民地防衛軍,足夠維持整個非洲戰場,甚至還可以向非洲的其它地區發起進攻,以進一步擴大殖民地。

“看來恐怕只有非洲了……”

只有非洲最符合中國的殖民需要,因為本土的人口壓力使得中國需要的并不是歐洲人所需要市場或者原料產地,而是廣闊的土地,只有如此才能夠安置數以千萬、甚至上億的過剩人口。

“嗯,現在還多了一個澳大利亞。”

是的!

也許,很快在中國的殖民地圖上,還會再多出一個澳大利亞,還有新西蘭,還有其它很多地區,那些地區將會吸納千百萬來自國內的移民,最終殖民地將會成為帝國的支柱,一塊塊海外殖民地,將會滋養起這個龐大的國家,同時,也將會令中國進入真正的盛世……

凝視著大海,和許多人一樣,此時,劉子林整個人完全陷入一種對于未來的期待與渴望之中,盡管在一些所謂的“人道主義學者”的口中,殖民統治是罪惡的,但是劉子林和絕大多數國人一樣,絕不會認同這一點,他們與西洋的那些主張殖民統治人們一樣,固執的相信一點——殖民地關系到本國國民的最高利益,任何放棄殖民地的行為,無疑都是對本國國民利益的背叛!尤其是對于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殖民地不僅僅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甚至還關系到國家的興衰成敗。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

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他們都有各自的愿景,但是對于劉士林和許多年青人來說,他們羨慕著不列顛的日不落帝國的榮耀,羨慕著日不落帝國在世界范圍內所擁有的幾乎無限廣闊的殖民地。

對于老一輩的中國人來說,他們并不知道什么是知名的,但是對于年輕一代的中國人來說,他們每一個人都非常殖民地對于中國的意義,他們非常清楚,離開了殖民地,也許中國會在未來的幾十年內就會陷入一場你死我活的內戰之中。

“匪過如梳,兵過如篦,官過如剃匪過來掠奪,”

千百年來的這句俗話清楚的提醒著每一個人內戰是殘酷的,每一場改朝換代的結束都是以億萬條生命作為代價,這種代價的沉重,是中國所不可承受的,也是劉士林在內的青年人所不愿意看到。因為他非常如果沒有廣闊的殖民地,那么也許在他們的有生之年,就會面對一場從未曾有過的殘酷的內戰。

改朝換代!

不過只是簡單的四個字但是這四個字卻是用生命,用億萬條生命所書寫,即便是在從大清朝到中華朝的變革之中,短短五六年的戰事,導致了數千萬條性命泯滅,改朝換代的代價實在太過于沉重。

“我要用我手中的刀劍為帝國開拓生存空間,我要讓中國人永遠不至于陷入饑餓與貧困……”

劉士林默默的在心底對自己發出這誓言,誓言是無聲的,但是卻充滿了憧憬,那是對憧憬。

他的雙眼凝視著大海,看著那海上的波濤,默默的在心中一遍又一遍的念叨著那無聲的誓言,在這一瞬間,他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雖然只是一更,可這是一張6000字的大章,無語也就在這里理直氣壯的求票了。現在正是雙倍月票的時候,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支持無語,支持!再次拜謝!您的每一個訂閱、推薦、收藏對于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拜謝!群:150536833,歡迎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


上一章  |  鐵血宏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