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宏圖第364章 工部大學堂(第一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鐵血宏圖 >>鐵血宏圖最新章節列表 >> 第364章 工部大學堂(第一更)

第364章 工部大學堂(第一更)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14日  作者:無語的命運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無語的命運 | 鐵血宏圖 


“我剛從中國來———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當叮當地響起來!”

看著圖冊上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的外形,沃克斯的目光中全是濃濃的欣賞之色,甚至想起了與這座塔有關的安徒生的童話。

每當他翻過一頁建筑的彩繪,他都會用一種興致勃勃的眼光去看待這些與歐洲建筑風格截然不同的東方建筑,作為一名建筑師,他非常清楚,每一種建筑風格都有其獨特之處。

兩年前,原本準備有意去美國發展的沃克斯接受了徐樹珊的聘請,來到了中國,他是英國最為知名的建筑師之一,在英國曾經設計和創建了數個花園,他認為的建筑應當直觀的融入周圍的景觀之中。這也為他贏得了榮譽。

作為一名英國設計師,在來到中國之后,他用了兩年的時間,在武昌城內外設計規劃了三座公園,同時也直接參加了武昌的城市規劃,而他的那種設計理念更是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將建筑融入周圍的景觀之中,作為百湖之城的武昌有著太多的湖泊,而沃克斯則借鑒了中國江南的園林以及西方的景觀設計,將兩者完融和在一起,將整個武昌城變成了一座巨大的公園。

也正因如此,此時已經加入中國國籍甚至還娶了一個中國夫人的他才會負責“江北火車總站”的規劃。

“我希望這座城市是中國化的,而不是西方化的!”

面對面前的十幾位設計師,朱宜鋒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我希望未來這里的建筑風格都是“漢洋混合”,弗雷德里克、沃克斯,你們來中國已經很長時間了,也對中國的建筑有一定的了解,歐洲式的建筑做為城市場一個點綴當然可以,但是其卻不能做為城市的主體,畢竟這是中國的城市!”

所以提到這一點,是因為所謂的“江北火車總站”在未來將會是中國的首都,正因如此它不能夠是西洋化的,他必須是中國式的首都。更不能像后世的中國城市一樣,千篇一律的所謂的現代建筑,城市之中放眼望去都是相似的高樓大廈、住宅小區都是火柴盒。那樣的城市和歐洲有什么區別呢?

更何況對于朱宜鋒而言,他所需要的國都是一座環境優美的、整個城市就像是一座公園一樣的“大型公園”,需要的是一個具備中國風格藝術品。不僅僅只是鋼筋混凝土的堆砌。

“閣下您是說像這些建筑一樣的中國式建筑?”

作為建筑工程師的唐寧指著圖冊上的宮殿反問道。

“這是一種建筑風格!”

看著唐寧,朱宜鋒說道。

“我所希望的那些建筑的主要的架構上和雕飾上面都是典型的東、西方的融合;就從建筑上來說,建筑結構采的是西式結構,但是整體上的樣式卻很像東方的宮殿式建筑;在雕飾方面,里面大部分都采用西式風格加上東方元素,而外面都以東方屋瓦及斗拱為主要風貌并融入少許西方圖像元素。”

看著這些來自西方的建筑師們有些不解,朱宜鋒知道他們并不了解中國的文化,甚至并不了解中國的建筑。中國建筑曾與歐洲建筑、伊斯蘭建筑并稱為“世界三大建筑體系”。相對而言,中國建筑歷史更加悠久,體系更加完整。

但是在西方現代建筑進入中國的幾十年之后,第一代中國建筑師們面對從天而降的外來文化一時束手無策,如何讓現代建筑在中國生根成了最大命題。于是他們試探著在鋼筋混凝土建筑上加上屋頂,也就是人們熟悉的“大屋頂”。這似乎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但目的是好的,那就是要擁有“中國式”建筑。隨著那些設計師們的不斷嘗試,他們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的本質特征時發現,中國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不謀而合,這從根本上肯定了傳統中國建筑的價值,也為現代中式建筑找到了出路。

但最終,那一代中國建筑師的努力,卻毀滅于戰火和其后的政治風云之中,待到了二十一世紀,經濟上的崛起使得各地紛紛興建所謂的地標建筑,北邊建了“大褲衩”,南邊馬上“小蠻腰”跟進;“銅錢”成了“最丑建筑”還沒幾天,“大鐵環”又跳出來搶眼球;這些造型“新穎”的建筑,設計也許出自哪個外國名家,身上也許有著某個名建筑的影子,單挑出來看也許都不錯,但放在我們的城市,卻不那么和諧。

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自身“式”的迷茫。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都有自身的特點與活力,這是建筑的“核”。只有堅持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才能吸收外來文化的營養,豐富和發展本土文化,從而產生適應時代并專屬于自己的“式”。

“這樣你們負責城市的整體規劃,我希望這座城市是宜居的、是一座園林,至于那些建筑嘛嘛……”

沉思片刻,朱宜鋒想到了之前看過的工部大學堂模型,正是那棟學堂主樓讓朱宜鋒動起了修建“中式現代建筑”的念頭,。

“要不然,去工部大學堂看看?”

工部大學堂是工部創辦的工部學堂的“升級”,在各部學堂之中,論其規模其與戶部學堂相仿,但隨著一個個廠礦的建設對于專門人才的需求則在不斷的增加著,為此工部學堂更是幾經擴建,而其去年招生多達465人,現在僅在工部學堂教學的西洋教習就多達五十六人,而今年工部學堂更是計劃擴招至800名學生,而工部大學堂正是因其擴招而興建。

因為正值寒冬臘月,不利于混凝土施工,所以其工部大學堂的主樓以及校舍主體大都停工,停工后的工部大學堂內顯得冷清清的,當朱宜鋒來到這里的時候,整個大學堂內幾乎沒有任何人。

又一次置身于工部大學堂主樓前,看著這個已經完成主體施工,顯露出其雛形的主樓,朱宜的目光中盡是欣賞之色。這棟大樓的主體二層,主門正立面由四根方柱支起一個是人字形的屋脊,二層上邊是個長坡的塔式四方屋頂,兩端及側面的入門處形制相似,與主門設計相呼應。最引人矚目的,就是主門一邊的塔樓,尤其是塔樓的攢尖屋頂,頗有宋代時的重檐五滴水造型之風。在精致的細部設計襯托下,方形塔樓絲毫沒有突兀的感覺。

這是武昌第一棟真正意義上的將中國傳統式樣建筑與西方現代建筑技術,準確的來說是與“鐵骨混凝土”技術結合在一起的房屋,實際他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鋼筋混凝土應該算是中國的“傳統工藝”西方沒有任何關系——盡管這一技術是由法國園丁莫尼哀于1867年發明的,但是在這個時空,在武昌的重建過程中,卻在朱宜鋒的主導下大量應用了這一技術。

尤其是在鋼的生產問題解決之后,與歐洲要等到十幾年后才應用鋼筋混凝土制造花盆不同,在武昌的重建過程中,因為無法提供梁柱所需的大型木料,所以便采用了鐵筋混凝土梁柱,也正是從那時起,這一技術開始于武昌得到應用,而且其應用越來越廣泛。

所以……這種新型的建筑技術,應該說是“中國的新型建筑工藝”。與西方有什么關系?現在歐洲人用水泥加沙子制成混凝土,蓋樓房、修橋梁。他們所利用的僅僅只是混凝土良好的黏結性,僅此而已。

鋼筋混凝土是我發明的!

又一次朱宜鋒暗自得意起來,這一技術將會成為“中國的傳統工藝”,相比于其他建筑原料,鋼筋混凝土既能承受壓力,又能承受張力,造價還便宜,甚至就是在后世禁用的鋼筋混凝土的預制板,在這里也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成本比木制樓板更為便宜,而且更為耐用,不需要考慮白蟻等蟲害的威脅。現在鋼筋混凝土這種復合材料正在成為土木工程建筑中的主角。

“沒錯,與西方無關!”

朱宜鋒于心里這般嘀咕著,看著眼前的這棟工部大學堂的主樓。他甚至有些期待看到其全部完工后的模樣,會不會像宮殿一樣壯觀。

“也許應該把這個設計師找過來,讓他去教教那些洋鬼子什么是中國特色!”

這般自言自語時,朱宜鋒意外的看到雪地中,有一個人正抱著畫板,坐在一塊石頭上,似乎總在那里畫著什么。

這么冷的天,他就不嫌冷?

走近了了,可以看到他畫板上的畫,是工部大學堂主樓的水彩畫,準確的來說是那正門二樓門窗邊的吉云,他正在勾勒吉云,可以看到在那些吉云的構型中借鑒了西方建筑中的花卉的造型,花紋顯得極為復雜。

“如果在這里修改一下,也許效果更好!”

注意到其似乎碰到了問題,作為旁觀者的朱宜鋒便以后世的欣賞眼光提醒道。

“沒錯,對這樣的話,就不像剛才那么唐突了……”

郭子明點頭贊的同時,又回頭說道。

“你也是建筑……”

話還沒有說完,看清身后人的模樣,郭子明連深鞠躬見禮。

“臣見過主公!”(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35/35696/index.html


上一章  |  鐵血宏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