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秋第1260章長久之策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十七年秋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60章長久之策

第1260章長久之策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14日  作者:話凄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話凄涼 | 崇禎十七年秋 


共治六年二月十日,天剛剛方亮,沈陽城墻上卻忽然警鐘大作,睡意朦朧的明軍士卒,只以為蒙古人突襲,紛紛抄起兵器便沖上城頭,但他們卻根本沒見到蒙古人攻城,反而發現遠處的蒙古營地,已經人去營空。

張家玉同謝遷急忙趕上城來,心中還有些焦急,因為昨日打退蒙古人進攻之后,他們都有些松懈,所以真有點擔心蒙古人偷城。

等來到城墻上,一名百戶立刻上前稟報,“撫臺,軍門,蒙古人好像撤走了。”

謝遷微微一愣,急步走到城墻邊,扶著墻垛向外張望。

因為沈陽城上沒有重炮,所以蒙古人的營寨離城很近,這時原本人頭攢動的大營,已經沒了一個人影,只剩下一些沒制造完成的云梯和拋石機,以及沒來得及拆除的帳篷,留在空地上。

“這怎么回事?”張家玉與幾名官員面面相覷,昨天還在攻城,怎么今早忽然就不見人影呢?每個人臉上都掛著同樣的疑問,蒙古人就這么撤走呢?

謝遷皺了下眉頭,他心里也總覺這仗還沒打完,就這么突然結束,有點兒突兀,不過想到蒙古人的習性,也就不奇怪了。

當下,他笑了笑,謂張家玉等人道:“我看蒙古人撤軍,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損失慘重,見攻城無望,無利可圖,所以退軍,另一種便是收到了我朝援軍的消息,所以倉皇而逃。”

對于人口稀少的蒙古人來說,他們確實不適合打攻堅戰。因為消耗太大,一次死的太多,怕是十多年才能恢復元氣,所以他們最好是能打就打,不能打便以騎兵的優勢,繞開堅固的堡壘,去攻擊明軍的薄弱之處。

只是這次遼河平原上,明軍就沈陽這么一個有價值的據點,他們沒得選擇,只能攻打,但是進攻那么多次不能下,理智些的,應該早就退了。

張家玉聽了不禁點了點頭,但是明軍也沒有大意,謝遷讓士卒打開城門,派遣近百人馬,分成幾隊前去查看,追蹤蒙古人的蹤跡,以確定蒙古人確實撤離。

到了中午時分,派出去追蹤蒙古人的士卒沒有回來,但南城外卻忽然出現大隊的人馬,為首幾名騎兵奔馳到城下。

守軍早就發現了他們,數百名士卒忙登上城墻,一名副千戶探出頭來,看見大軍打著明旗,頓時急呼道:“你們是哪部人馬?”

到了城門下的騎兵,穩住噴著白氣的戰馬,舉起一截竹筒,大聲回答:“我部乃忠貞鎮虎捷營,奉王中堂、高國公之命,馳援張撫臺、謝軍門!”

城上士卒忙墜下竹籃,將竹筒取了上來,這時接到稟報的張家玉、謝遷已經匆匆趕來。

張家玉拿過竹筒,將里面的文書倒出來,展開查看,確實是北直總督的印信,于是忙一揮手,“開城門,放大軍入城!”

先鋒部隊進城不久,劉體純、姜有光、揚彥昌等人便領著主力到來。

這時謝遷等人才知道是因為援軍到了,蒙古人才倉皇撤退。

其實以蒙古人現在的實力,就算打下了沈陽,也難以站穩腳跟,不過如果每年冬季,蒙古人都入寇一次遼河平原,那明朝填遼的策略,也將無法執行。

一萬五千明軍援軍,浩浩蕩蕩的開進城內,張家玉等人親自迎接,將劉體純等人迎入城中。

大軍在城內扎營,眾人則在巡撫衙門相聚一堂,張家玉先抱拳道:“諸位遠道而來,就我沈陽城,實在是心苦了。今晚本撫擺宴,給諸位將軍接風,但條件有限,還請幾位將軍不要嫌棄。”

“豈敢!”劉體純拱手道:“我們也沒幫上什么忙,一仗未打,蒙古人就跑了。”

蒙古人雖退,但是有這么個隱患在,遼寧便一日不安。

明代原來在遼東其實有一條長城,但現在早就費了,蒙古人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之后遷民填遼,遼寧的官員也會提心吊膽,就怕幸苦了一年,剛有點成績,蒙古人又來破壞。

遼寧雖設一省,但靠自身實力,顯然無法對付蒙古人,所以要仰仗北直,甚至是山東、山西的支援。

張家玉當即笑道:“沒有王中堂、高國公發兵,幾位將軍渡海而來,蒙古人豈會輕易撤退了。”

說完,他看著劉體純,忙問道,“劉軍門,不知道大軍這次在沈陽駐扎多久?”

這個問題是張家玉擔心的問題,他們畢竟不是遼寧的軍隊,是它省的人馬,要是住不久,不解決蒙古的問題,那他們一走,遼寧還會比較危險。

“張撫臺放心,暫時應該不會走,要駐扎一段時間,或許不久之后,還會有其他大軍過來。”

張家玉聽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友請提示:長時間閱讀請注意眼睛的休息。: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他這么說,心中放心了一些,遼寧的官員也都松了口氣。

這時劉體純忽然想起一事,忙從胸口掏出一封信,交給張家玉道:“這是中堂大人托我帶給張撫臺的,還請撫臺過目。”

張家玉忙拿過來,取出信紙觀看,王夫之的字寫得十分好看,很清晰,片刻間他就將上面的內容看完。

王夫之在信上說,將在二月底開關放百姓出關,讓他做好安置的準備,另外為了保證安置百姓的事宜順利進行,他會說服朝廷,對關外的蒙古進行一次掃蕩。

北直和山西的明軍,會主動出關,打擊蒙古諸部,將不愿臣服的蒙古給予重創,使得他們至少十年不敢犯邊。

遼寧獨在關外,朝廷如果大舉攻擊蒙古,保證遼寧的安全,那他便能長長松一口氣,肩上的重擔至少會減少一半。

畢竟建設難,毀掉建設卻很簡單,讓蒙古這個破壞者安分下來,那他在遼寧的建設就容易太多了。

他原來以為,遼寧建省后,得不到多少北直的支援,當不想王夫之居然這么上心遼寧的事情。

這其實得益于王彥對內閣的改革,王夫之想要回到中央拜相,那得有政績出來,而且不是一般的政績。

因為被放到地方的嚴起恒、顧元鏡才四十多歲,不可能安心待在地方,肯定也想回中央,他們不會和王夫之客氣,一定拼命攢政績,另外地方和朝中的后起之秀,也想要拜相,他的競爭壓力可以說非常大。

遷民填遼做好了,就是鞏固千里版圖的政績,王夫之自然上心了。

明朝是個大帝國,從北京到南京,通訊一次差不多要十天半月,與西南的聯系就更久了。

因此中央賦予了地方督撫一定的調兵之權,在北直調兵的同時,王夫之的奏報也到了南京。

南京,內閣的議事堂內,王彥正與幾名閣部看著北直來的揍報。

前段時間,他已經知道了吳克善在科爾沁稱汗的消息,當時便大發雷霆,準備開春之后,收拾吳克善,但沒想到他還在定計劃,吳克善已經先動手打沈陽了。

這時王彥看看北直的揍報,又站起來看了一會兒掛在墻上的地圖,轉身對幾位閣部說道:“北直建議開春后,對蒙古發動一次進攻,孤覺得可行,幾位閣部有什么意見么?”

堂內幾位閣部商議了一下,陳邦彥起身說道,“監國,臣贊同王中堂的提議,是該打一打,不能讓蒙古諸部統一,對北疆形成威脅,再者不將他們打疼,朝廷遷民填遼的計劃也無法施行。”

陳子龍沉吟了一下,道:“監國,臣以為擊敗蒙古人,易也,但是關鍵是如何長久的解決北疆的安寧。”

擊敗蒙古人容易,但中原王朝要統治蒙古草原,卻比較難,因為中原的環境更舒適,不會有多少人愿意去草原,而去的人少,反而會被胡化。

這個問題就比較大了,歷代中原王朝多次擊敗北方的游牧,但是因為中原人不習慣北方的氣候,草原也不能種地,所以幾十年后,往往又會有新的部落崛起,引起新的邊患,一直未能解決這個問題。

王彥也陷入了沉思,但堵胤錫卻道:“對于這點,臣到是有點想法,一是學宋與遼,開放邊市,輸出各種中原的物品,特別是向蒙古上層輸送書籍等物,珍珠、瑪瑙、象牙、玉器這些貴重物品,可以低價賣給他們,消磨他們的意志,另外學本朝之計,幫蒙古人筑城,讓他們固定下來,那我朝在要征伐,就容易許多了。”

堵胤錫說著頓了下,然后接著說道:“不過再這之前,朝廷得先打一仗,將不服的蒙古部落剿滅,才能實行上面的兩策。”

堂內幾人聽完,議論幾句,不禁紛紛點頭。這兩個辦法,一個是靠著先進的文化來入侵,就像歷史宋對遼和金做的一樣,一個是把游牧固定在一塊土地上,有了城池,明軍也就好找好打了,當年明朝支持俺答汗與三娘子筑歸化城,便保持了明朝與韃靼邊境數十年的和平。

王彥想了想不禁頷首,然后說道:“堵閣部的方略我看可行,但是除了幫蒙古筑城之外,我們也要自己筑城。李定國最近送來一份揍報,上面建議我朝在爪哇筑堡與荷夷對持,孤看了他所提的堡壘,乃是當年徐閣部推崇的西夷棱堡,當初我朝沒錢建造,現在卻可以則要害之地,建造幾個試一試!”

草原上的河流和牧場就那么多,王彥是想在重要的河流和牧場中心,建造一些只供軍隊駐扎的軍堡,就像那些西夷一樣,打一顆釘子在那里,然后對周遭進行統治,甚至收稅。


上一章  |  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