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正在島國傳播,將軍吃了外丹之后,本來衰老的身體恢復年輕,體力變好了,生兒子也有力氣了,化身一夜七次郎。
在宣泄了精力之后,他也會想‘長生的意義,世界的規則,自己的理想……’。
在賢者的時候,他不由會思索很多事情,感覺氣真是個好東西,可惜自己只能修煉房中術。因為在其他時間,他有很多政務要處理,這小小的領地已經不能滿足,想要訓練更強的部隊,征服整個島國,然后征服整個天下。
力量強大之后,野心也就變大了。他要去做更多的事情,想干大事,想青史留名。
“可以理解,有了力量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就是要打打殺殺,打贏了,被大家認可,再談人情世故。不會打打殺殺,誰談人情世故呢?”杜蘭完全理解將軍的心路歷程,就是很普通的獲得力量的人。
不管是誰,在獲得力量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變現狀。但生態位這種東西,一個蘿卜一個坑,都占滿的情況下,沒人愿意讓出位置。
那就只能打打殺殺,把蘿卜拔出來,就有坑空出來了。
就和孫悟空一開始做的那樣,不想做弼馬溫,于是造反,打打殺殺之后被招安。
不打打殺殺,就無法談人情世故。
打打殺殺肯定是需要戰斗力的,將軍知道了氣,就想利用氣強化忠誠的軍隊。他不信任武士,希望仙人幫自己構建一支只接受自己命令的怪物大軍,作為自己的殺手锏。
完全沒有信任的關系,將軍只相信自己。希望有一支絕對忠誠的怪物軍隊。
仙人告訴將軍,沒辦法制造只聽從一個人的軍隊,因為人腦無法控制那么多的怪物。但有一個辦法,就是打造一種最終決戰兵器,一旦出現就可以決定戰局的那種武器。
將軍心想最終兵器也可以,但他擔心武器會不會被盜竊?
仙人說:只要武器藏在將軍身體里,沒人可以盜竊。
將軍覺得有道理,在確定安全的前提下,他決定打造最終決戰兵器,以此統一島國,然后再統一天下。
“那就為將軍打造一把草薙劍。”島國三神器‘草薙劍、八咫鏡、八尺瓊勾玉’,草薙劍又名‘天叢云劍’,據說是須佐之男殺死八岐大蛇,從大蛇尾巴里獲得的神劍。
仙人要打造一把能一劍破一城的神劍。
“以前仙人只控制有機物的氣,還沒有嘗試過控制無機物的氣,現在要開始研究無機物了。這就是競爭的好處,有了強敵才會有憂患意識,才能去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強敵是有意義的,很不錯。”杜蘭說道。
仙人開始用將軍的資金研發新的武器,如果武器成功,他們可以先用。如果武器失敗,他們也沒有損失。
突然發現和將軍貿易確實不錯,可以利用將軍的金錢和人口做自己的研究,這不比自己抓人輕松很多?
他們從來沒有打造過厲害的武器,現在開始研究。
杜蘭心想要說研究超級武器的話,通常都是用神獸、大妖的牙齒、鱗片、骨頭等等原材料打造而成的。
比如草薙劍就是八岐大蛇的尾巴。
“那么可以先利用仙人的強項,打造出八岐大蛇,再用八岐大蛇打造神劍。”杜蘭表示可以迂回一下。
“當然還可以把氣凝聚起來,然后打造,這種方法也不錯,但要凝聚氣,一樣需要特殊的材料。”杜蘭表示要打造神器并非易事,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想要利用氣打造神器不容易,因為無機物的氣非常穩定,很難調動,但并非做不到,真的想要做,還是可以做到的,需要找到竅門。
“當然還有一些神器,可以通過劍靈來實現,比如獻祭,將活人獻祭到火爐里,打造成有靈氣的劍。或者就是普通的武器不停地吸收氣,吸收氣,最后孕育出一股殺氣。”杜蘭表示打造神器的辦法不少,但想要全部做到,卻需要克服不少難題。
這和杜蘭沒關系,現在杜蘭的生態圈研究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很多生態圈都出現了新的生命體,一些生物已經發生變異,被氣變成了怪物,有些生物也有智慧,已經在使用道具。
但這些生物很弱小,離開生態球必死無疑。
“有些生物已經觀察到生態球外,發現了我的存在,并且把我當做神來崇拜。”杜蘭知道這些生物還很原始,但已經展現智慧的光芒。
“有時候真的感覺很有趣,又很沉重。”迪妮莎觀察著生態圈,認不住說道。
“何解?”
迪妮莎說道:“生物有各種各樣,但強弱不同的生物卻被放入了同一個世界,那么強大的生物碾壓過去,甚至毀滅弱小的物種都毫不自知。弱小的生命毀滅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沒的。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來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沒的,一切都是莫名其妙。大自然不是很殘酷嗎?但大自然又精妙地運轉著,所以有趣。”
有趣又殘忍,強大和弱小的生物被大自然丟到一起,弱小的生命莫名其妙就被滅絕了,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杜蘭點點頭,完全贊同迪妮莎的看法,大自然就是這樣,生態鏈就是就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不過對大自然說這就是現實,有趣和殘忍只是我們人類主觀的想法。比如說一個蘋果,他就是蘋果樹的果實,但在人類看來卻是一種水果、一種食物。蘋果肯定不是作為一種食物而存在的,但在我們人類眼中這就是一種食物。蘋果客觀上沒有食物的屬性,但人類可以吃蘋果,所以主觀地認為蘋果是一種食物。”
杜蘭繼續說道:“天道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道是客觀的,人類是主觀的,人類會把自己的主觀情緒干涉自然,人類一會兒覺得大自然仁慈,一會兒覺得大自然殘忍,也是左右橫跳。客觀來說,不管人類怎么認為,大自然都會運轉。”
人類喜歡蜜蜂,討厭蒼蠅;喜歡貓咪、討厭老鼠……但大自然就是有蜜蜂和蒼蠅,貓咪和老鼠……
大自然是客觀的,人類則是從自身利益出發是主觀的生物。人類從大自然獲得好處就覺得大自然仁慈,被大自然奪走好處就是大自然的殘忍。
但人類是不可能跳出自己的主觀,很難完全地客觀地看待事物,畢竟利益相關。蒼蠅傳播疾病,老鼠也一樣有疾病……
不要說蒼蠅和老鼠了,在人類社會內處理垃圾和尸體的職業也會被人類鄙視,因為這類工作也容易生病。
在天竺,處理垃圾和尸體的人是不可接觸者負責的,因為這類人容易得病。為了不得病,就要隔離,不可接觸。
人的主觀就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一會兒仁慈,一會兒殘忍。人由主觀的態度為標準去改造大自然,主觀就是改造客觀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也是變化的,不像大自然的客觀一成不變,永遠冷冰冰的。
大自然雖然被人類改造,但大自然還是會運轉下去,態度不會改變,都是穩定地運行,以萬物為芻狗。
但人是脆弱的,只能變來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