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唐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管農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文科大唐 >>文科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管農事

第一百二十四章 分管農事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6日  作者:包大海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包大海 | 文科大唐 


第二天,時不凡開始準備去上任了。

因為按照那份吏部的任命文書里面要去他盡快去上任,所以時不凡不得不趕緊去上任了。時不凡上任之后,很快和前任做好了交接手續。那個前任果然是一陣輕松,好像終于有了一個“倒霉鬼”來接班了。時不凡大概知道這個家伙被外放到了外面當一個縣令,從此擺脫了這個附郭京城,并且還是一個倒霉的縣丞的職位。他以后出去之后,可是一把手縣令,算是百里侯了。可以感受一下作威作福的感覺,這樣也就是縣令了。

不過,時不凡過來接班,自然要拜見自己的頂頭上司。這個頂頭上司叫做張宏,是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子。按照唐朝的設置,萬年縣屬于“京縣”,京縣的縣令是正五品上,而縣丞是八品,差了好幾個品級了!不過這個唐朝的官員等級比起后世的更復雜,光是縣都分為京縣,畿縣上縣中縣下縣等等很多種。不同縣的縣令和他的屬官品級也都不一樣。甚至州也都分為上州中州下州,不過這個州是按照人口來計算的。

目前時不凡過來的擔任這個張宏縣令的縣丞,算是他的副手了,這個張宏作為上司肯定要交代兩句。

“時縣丞,你既然來給我當縣丞,那我想你一定要想清楚,這里是萬年縣,是長安的附郭縣,那我們一切都是要小心行事。如果不小心,那后果肯定會非常嚴重,你明白了嗎?”張宏說道。

“明白!”時不凡回答。

時不凡能不明白嗎?當年他做了那么多年的北漂,自然知道京城里面各種關系網的復雜,所以凡事要小心。再別的地方也許你很牛,可是到了首都,那可真的是“居大不易”了。

“還有,按照您這個縣丞的身份,那你也許也都沒有什么可做的。你去負責一些農事好了,農桑乃是重業,如果農桑之事無法做好,那也都無法能夠保證我朝廷穩定,天下太平。所以你做好這個農桑,那也就是在維護朝廷安穩,所以你要做好啊!”張宏說。

時不凡心里暗罵:“你這個老東西,讓我負責農桑,不是等于是什么都沒有負責嗎?目前剛剛進行了秋收,各種租庸調也都收了,你讓我去負責農桑,這個農閑時候負責農桑,你這個不是在故意的嗎?農閑時候負責農桑,你安的是什么心?何況,這個農業事務,做好了,沒有功勞,做不好,那背黑鍋的也就是你。果然是一個老官油子!”

時不凡知道在古代負責農業事務,其實表面上看起來事關重大,可是事實上卻反而最不容易體現功勞了。這個農業,如果不出事的時候,那也許大家認為是應該的,因為古代這種農業方式完全是小農經濟,政府要做的其實并不多。完全是讓百姓自己去負責耕種,官府和皇帝頂多也就是做做樣子,做一個親耕的樣子而已,別的事實上還是百姓來自己坐的。

古代的農業事務,并非是后世的農業局,有制定農業政策的權力。古代的農業事務其實非常簡單,并不會負責什么制定政策,完全是放任自流的方式進行耕種。再加上古代官府不下鄉,政權只是達到了縣一級,這樣對于基層農民的影響力很有限。讓時不凡去負責農業,其實這個等于是什么權利也都沒有分配給他。

“古代的官府和后世的政府,運轉模式完全不同。古代的底層官府絕大都是被動統治,百姓不出問題也就不會主動去管理,完全是放任自流了。而且這個農業事務,確實不容易出成績,也不容易出現什么顯眼的成績!”時不凡想道。

農業在古代非常普遍,可是正因為普遍,這才是不容易體現成績的。就好比后世某些生產安全,如果不出事時候,大家認為是應該的,體會不到那些安全生產監察部門的努力,并不能夠意識到他們的功勞。可是一旦出事,背黑鍋的多半是安監部門。

所以這個農業也都是如此,這個農業實在是太普遍了,幾乎是普遍到了人人都“忽視”的地步了。古代農業都是這么千篇一律,每年春種秋收,幾乎沒有什么改變。

雖然有些時候風調雨順,帶來了增產,可是這個是上天的功勞,不是你的地方官的功勞。至于一旦出了事情,那你這個地方官就要背黑鍋了。尤其是在生產力相對恒定,沒有合適的良種,沒有產量更高的糧食物質的情況下,百姓是很難能夠獲得糧食生產的明顯提高的。

“古代沒有什么科學育種,更沒有人專門去研究生物學和農業學,更沒有人專門去研究選中育種的各種農業技術。完全是按照這種傳統的小農經濟來進行,一代代的在自己的土地上進行耕種,最后糧食產量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有巨大的提高。所以說不管是官府是否插手農業,那事實上在這個生產力科技無法達到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再加上小農經濟的問題,不管官府是否有什么特殊政策,那短時間之內糧食畝產也都無法能夠快速提升。所以這樣才是負責農業沒有功勞的緣故,沒有顯眼的功勞,那如何能獲得升遷呢?”時不凡心里面苦笑。

古代雖然說是重視農業,可是縱觀整個古代歷史,有幾個官員能夠是真正依靠做好農業升遷的?如果翻閱一下古代官員升遷的緣故和理由,真正的在農業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官員是極少數。所以說古代雖然號稱重視農業,可是事實上真正因為農業做好了升遷的官員事實并不多。皇帝親耕表明重視農業,可是事實上農業太基礎了,往往有些時候太過于基礎東西,反而讓人容易忽略了。

農業說到底是一個“變動”不大的東西,古代的農業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沒有太多的條件能夠讓農業快速進步。不管你是否努力,農業進步都不夠“凸顯”,一個無法凸顯出來,無法讓大家眼前一亮的功勞,那如何能夠被人們所重視?雖然政府往往都口口聲聲說重視基層,重視那些基礎的東西。可是往往視野所看到的,也就是那些光鮮的。

就像是后世,很多新聞都把目光的重點投向了大學,卻很少有人關心小學中學這個基礎的東西。絕大部分人都是往頂層看,卻很少有人真正的往底層的基礎上看。大家都關注大學,可是事實上沒有基層的基礎教育,那大學這種高等教育也都無法維持。很多人都關心高精尖的技術,可是如果沒有那些普通的中低端產品,自然無法能夠維持高級的東西。

古代的農業太基礎了,正因為太基礎才讓大家都忽視了。古代官員升遷的手段很多時候靠著一個文章,寫好了一個文章之后也都獲得升遷。有些是靠著給皇帝或者上司出主意,解決一些困難而獲得升遷。甚至很多很多,可是絕大部分都和農業無關系,因為農業想要進步太難,尤其是古代這種經濟和社會模式,那想要短時間之內突飛猛進的進步,幾乎不可能。

“怎么做出一個業績?如果沒有足夠的業績,那接下來我可真的是要呆死在了這里了。沒有業績,那我恐怕很難有離開這個倒霉的位置的機會。哪怕人家要提拔我,也要那出一些過得去的成績,不然提拔也都沒有借口啊!”時不凡想了想。

時不凡接著把這個縣衙里面的各種土地資料也都拿了出來,熟悉了一下這個附近的情況。這個萬年縣的地方位置還是不錯的,地處于長安附近,正好屬于關中平原,如果說農業還是非常不錯的。可是如果作為首都,那明顯不合適。唐朝中期之后經濟發達,各種商業人口也都來到了唐朝首都長安。

可是光是依靠關中平原,卻明顯無法能夠承載起那么多非農業人口的壓力。這個也就是為什么后來唐高宗和武則天遷都洛陽的原因,長安的非農業人口越來越多,長安附近糧食產量無法承載。反而遷都了洛陽之后,全國各地的糧食可以從大運河運送過來補充,交通方便了很多,自然是遷都洛陽的最重要原因了。

“長安的土地目前還是相對平均,每一戶人家有二十畝永業田,八十畝口分田。這個均田制和租庸調制結合,這樣以戶為單位,每個成年男丁和一個婦女成婚之后算是一戶,一戶采用男耕女織的手段作為生產手段。每一戶人家,一百畝土地,每年畝產居然不過是一石,再加上交稅每年兩石。而按照大概百姓目前的戶口,每一戶人家平均五個人,那五個人這個還是算少的。古代沒有足夠油脂的情況下,平均每人每天消耗四斤糧食,一天也就是二十斤。這樣算起來一年正常情況下所生產的糧食,也就是剛好夠普通百姓一年半的口糧。也就是說哪怕百姓別的東西都不購買,那也只是能夠剩下半年的口糧了。”

“可是事實并不可能,百姓不可能只是滿足吃的需要,這樣說還要購買別的東西。如果家庭人口更多一些,那這些糧食也都非常危險了,一戶人家恩格爾指數已經到了百分之六十六以上。這么高的恩格爾指數,抗風險能力肯定很差,怪不得古代那么容易出問題,恩格爾指數都到了這個情況,在家土地稍微兼并一下,那不出問題才怪了!”

時不凡不看資料不知道,一看果然嚇一跳。這個唐朝時期,普通百姓的恩格爾指數已經達到了百分之六十六以上,在后世基本上是貧困的標準了,連溫飽都達不到。

恩格爾指數也就是一個家庭用來在食物方面的支出占據整個家庭收入的比例,為了食物的支出占比越高,往往代表了這個家庭越是貧困。雖然恩格爾指數不能夠保證絕對精準,因為有些人吃龍肝鳳腦,這個當然無法用普通恩格爾指數來衡量。

可是不可否認恩格爾指數是一個衡量一個地方是否富裕和百姓是否安穩的重要參數,在宏觀方面有著巨大的作用。時不凡學習宏觀經濟學,自然不會不明白基尼指數的重要性。

時不凡這么統計,發現了唐朝時期的恩格爾指數簡直是太高了。所謂的大唐盛世,對比起后世來說不過是一個連小康都達不到的標準。當然,古代所謂的盛世,也就是能夠不餓死,絕大部分百姓不餓死,不被外族所侵略,沒有國內亂世也就是盛世了。可是后人要求的盛世,顯然不只是這些。

“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在歷史上吹捧的如此厲害的盛唐,其實百姓并沒有真正富裕到哪里,恩格爾指數還是如此之高。生產力并沒有明顯提高,顯然糧食產量并不高。想要改變,那只有從提高糧食產量方面入手了!”時不凡想道。

時不凡最后嘆了口氣說:“提高糧食產量?呵呵,我沒有紅薯,也沒有玉米,更沒有土豆啊!”

時不凡真的無語,自己連穿越者應該具備的紅薯玉米土豆,居然一樣都沒有。這年頭,哪個穿越者到古代,不是要準備紅薯玉米土豆的?有了這些東西,糧食產量足以翻十倍提升,這樣全天下人都不會餓肚子了,封建王朝得以永久延續了?

好像有了紅薯玉米土豆這種高產糧食,某一個王朝也就可以獲得永久的延續,百姓不會餓肚子,不會因為餓肚子而造反了?好像糧食總量足夠了,那百姓也都不會餓肚子,不會想著推翻朝廷了?

對于這點,每當時不凡在網絡上看到所謂拿著紅薯土豆什么高產糧食,好像也就挽救了一個封建王朝,能讓一個封建王朝永遠延續?

時不凡只是說:“呵呵,笨蛋,紅薯土豆玉米,那是挽救不了一個封建王朝的!紅薯土豆玉米,那不但不是封建王朝的續命藥,反而是催命符。”

沒錯,時不凡不認為紅薯土豆玉米什么的是封建王朝的續命靈丹,反而紅薯土豆玉米,那是封建王朝的催命符,是足以葬送封建王朝的催命符。(未完待續。)

新書、、、、、、、、、、、


上一章  |  文科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