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改造計劃第528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改造計劃 >>大宋改造計劃最新章節列表 >> 第528章

第528章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04日  作者:躍馬臨淵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躍馬臨淵 | 大宋改造計劃 

先,遼朝以武立國,后期科舉制度的興盛使得大家崇儒尚文,使原先尚武的契丹貴族趨于文弱,遼末時,遼軍過于文弱,其戰斗力大不如遼前期,難以抵制外來進攻。

其次,遼后期契丹族人所參加的科舉考試,是與漢人同樣的科目,并未另立契丹字科,使得契丹文字沒有廣泛的流傳下來。

除了遼國之外,西夏建國之初尚未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景宗李元昊始建“蕃學”,作為培養人才,選拔官吏的途徑。史載:“夏州自五代后不列職方。其官屬非世族相傳即幕府遣擢,尚無科目取士之法。元昊思以胡禮蕃書抗衡中國,特建蕃學,以野利仁榮主持。”

“蕃學”的學員是從“蕃漢官僚子弟內選俊秀者入學教之,俟習學成效,出題試問,觀其所對精通,所書端正,量授官職”,實際上“蕃學”已具有科舉取士的性質。

夏崇宗時期,李乾順“命選人以資格進”,規定“凡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工文學者尤以不次擢”,這又是具有恩蔭察舉性質的薦官辦法。西夏宗室李仁忠、李仁禮,因“先世之功”,又“通蕃漢文字,有才思,善歌詠”,都被進官封王。大約在崇宗時期,西夏已開始實行科舉取士制度。仁宗時期的名相斡道沖,經科舉進入仕途,任國相十余年。史載其八歲中童子舉,約當崇宗正德至大德年間。

史書記載西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始見于仁宗時期。人慶四年“秋八月策舉人。立唱名法,復設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可見西夏設童子科,科舉取士在此之前已實行了。西夏科舉取士的科目主要是儒家經典,早在西夏建國初期的“蕃學”中,就由野利仁榮主持翻譯漢文儒家經典孟子、孝經、爾雅及四言雜字等。

毅宗李諒祚曾上表向宋朝求請“九經”、唐史、冊府元龜等典籍,供西夏人學習。仁宗李仁孝又曾派遣使者到金朝,以重金購買名儒翻譯的各種書籍,并于人慶三年下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廟祭祀。西夏至仁宗以后,科舉取士幾乎成為升官進爵的主要途徑。根據史書上留下的零星記載,如仁宗時的名臣斡道沖、高逸,神宗時的名臣權鼎雄,獻宗時名臣高智耀等,都以進士升入官途。

夏神宗遵頊為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他“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桓宗天慶十年三月,“廷試進士唱名第一”,后被嗣齊王爵,不久,又擢大都督府主。西夏于天盛十三年正月,仿唐宋制度設翰林學士院,所選之人亦是通過科舉選拔的,為皇帝草制詔、備顧問的文學優長之士。神宗時的權鼎雄即“以文學名授翰林學士”。

已見于史書記載的西夏翰林學士有仁宗時的王僉、焦景顏、楊彥敏、劉昭、王師信、梁宇、王禹玉、余良等桓宗時的李國安、張公輔襄宗時的梁德懿神宗時的權鼎雄等。此外,襄宗時觀文殿大學士羅世昌,獻宗時徽猷閣學士李弁等,他們也都是通過科舉進身授職。

西夏的科舉取士延續到國亡,史載夏獻宗乾定三年“三月,策士,賜高智耀等進士及弟”。但高智耀見蒙古軍已兵臨城下,國將亡,不受官職,后隱居賀蘭山中。獻宗“策士”的前一年,宗室李楨隨父避亂到金國時,還“應經童試中選”,可見科舉制度在西夏已深入人心。

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二年五月,始建學校,名為“蕃學”,由大臣野利仁榮主持,從蕃漢官僚子弟中選拔優秀者入學。同時在國內各州也設立“蕃學”,置教授訓導。李元昊建“蕃學”,其本意是“思以胡禮蕃書抗衡中國”,故主要學習新創制的西夏文字,用西夏文字翻譯漢文典籍,如孝經、爾雅、四言雜字等,但儒家經典的內容與精神,則通過“蕃學”直接灌輸,或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儒學學校的正式建立是在夏崇宗時期,由于西夏封建國家的迅展,急需大量的儒學人才。為此崇宗準備向宋朝學習,建立學校。他通過御史中丞薛元禮之口,奏請西夏建立漢學的重要:“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于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尊行儒教,崇尚詩書。

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景宗以神武建號,制蕃字以為程文,立蕃學以造人士,緣時正需才,故就其所長,以收其用。今承平日久,而士不興行,良由文教不明,漢學不重,則民樂貪頑之習,士無砥礪之心。董子所謂,不素養士,而欲求賢,譬猶不琢玉而求文采也,可得乎?”夏貞觀元年,崇宗“命于蕃學外特建國學,置教授,設弟子員三百,立養賢務以廩食之”。到仁宗時期,西夏學校制度迅展。

據史書記載,當時西夏設立的學校主要有以下三種:小學,即州縣所設學校。人慶元年六月建,全國有弟子學員3ooo人。宮學,又稱小學、內學,設于宮禁中。人慶元年六月初建,五年三月復建,置教授,招收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者入學,仁宗與皇后親為訓導。太學,人慶二年七月建,尊孔讀經,由仁宗親臨釋奠,并對學員給予賞賜,故地位較高。

仁宗于人慶三年三月,“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并如帝制”,將孔子抬到了極高的地位。西夏學校制度及學校規模,漢文史籍無考。黑水城遺址出土的西夏文獻中有一新修太學歌,全文共27行。詩歌內容提供了有關西夏仁宗時期新建太學的一些材料。

據考證,這是一對仁宗乾祐二十三年重建太學的贊美詩。詩中開說明西夏建立太學培養人才的重要性。


上一章  |  大宋改造計劃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