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明末之重鑄帝國第284章 玉米,紅薯,文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穿越明末之重鑄帝國 >>穿越明末之重鑄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4章 玉米,紅薯,文吏

第284章 玉米,紅薯,文吏


更新時間:2017年01月18日  作者:云下飛雪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云下飛雪 | 穿越明末之重鑄帝國 
284.

284.

284‘玉’米,紅薯,文吏

(今天的章節奉上,求求訂閱啊!)

老漢聽到這兒,于是自豪感由然而發,對李子霄說道:“是啊,我家祖上三代都是我們村原先那個地主的佃戶,為他們種了一輩子的地。

小老兒怎么也沒想到,俺在臨死之前,竟然還能看到我們家擁有自己的田地,這些全都因為李將軍白龍軍的出現啊!

小老兒從小就跟著老人開始種田,到現在起碼也有五十多年了!”

“那敢情好,那么老漢給我說道說道,在咱們這兒,開‘春’之后,一般該種些什么,收成才能好呢?”

李子霄頓時來了‘精’神。

老漢一聽這個,便打開了話匣子,老人種了一輩子地,可以說除了種地,他真的不會什么了,對于種地他也最有發言權。

老漢對李子霄說道:“大人要問這個啊,那可算是問對人了。

咱們這兒要說種什么的都有,主要還是種高粱多一點,咱們這兒這些年天天大旱,很多時候澆不上水,都是靠天收。

高粱這東西耐旱,所以種高粱也就收成有保證一些!

有些細田里面,有錢人家會種些谷子,谷子碾成小米好吃不假,但是這東西產量太低了,不能養活太多人呀!

所以我們窮人多種麥子,谷子就不敢多種了!

這麥子,還是冬天前種的冬小麥好,產量大一些,一畝地能如果年景好的話,好地塊里面一畝地,能打二三百斤糧食。

可是放在以前都沒人敢吃,這以前可都是要拿去給地主們‘交’租用的,只能留下點高粱米過日子。

眼下錢大人帶著我們開墾出不少荒地,有些好地塊里面,開‘春’要趕緊種上‘春’小麥才行。

不過我老漢還是有個主意,那就是可以留出一些地,趕到開‘春’,就種下一些蕎麥。

這可是好東西,蕎麥這東西長的快,熟的快,四月間就熟了,熟了之后,‘春’荒也就解決了,便能撐到夏天‘春’小麥和高粱熟了。

然后地塊騰出來,還能種上秋糧,比方說黃豆之類的東西,那樣的話,‘春’天餓死的人就會少不少的……”

老漢如數家珍一般的,給李子霄說起了種田的事情。

李子霄聽罷之后,也是心中豁然開朗了起來。

這個時代,這些普通農民百姓只求能填飽肚子活下去,只有吃的好不好,他們都不怎么關心。

所以說,他們會想方設法種一些高產且耐旱的作物,如高粱,小麥,蕎麥等。

可惜,華夏自古就缺特別高產的作物,而且華夏本就人多,要不然也不會一到大旱大災之年,就會餓死無數的人。

其實在他問老漢之前,李子霄自己就已經有一些想法,那就是‘玉’米和紅薯,土豆這三樣在后世,最普遍的高產作物。

自從李子霄來到大明之后,這兩年見到了太多的流民,太多的凍死骨,卻也更加的無奈。

他有心救更多的人,但也有心無力,畢竟他也沒有太多吃的。

有時候,李子霄就在想,如果此時大明農民手里能大規模種植‘玉’米,紅薯和土豆這三樣高產作物,絕對可以少餓死很多人。

但這三樣高產作物,全都不是產于華夏,而是從海外傳來的,按說他們傳到華夏的時間,就在明朝中后期。

也就是說,明末這個時候,在華夏已經出現這三種作物了,可就是不知道在什么角落里。

按照正常的歷史發展,它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會逐漸被人們認識到其高產的好處,逐步推廣開來。

李子霄也曾想過派人尋找這三種作物,不過以他此時的實力,無異于大海撈針,有心無力。

但是有時候,想睡覺就有人來送枕頭。

事情還要從他這次前往揚州說起,在李子霄調集李天霸的‘虎賁營’在揚州一帶剿滅倭寇期間。

在一場李天霸帶人突襲,一伙正在劫掠村鎮的倭寇時,在那一戰中,虎賁營突襲得手,奮戰之下,將那伙倭寇一舉擊潰。

并且李天霸繳獲了,那伙倭寇搶來的一批糧食。

而事后在清點戰利品的時候,趙騰在其中意外的,發現了兩種沒見過的東西。

由于李子霄有嚴令,對于糧食必須不漏掉一絲一毫,而趙騰值得這些他沒見過的東西,竟然能吃后,就沒扔掉,當成糧食收起來了。

其中就有幾袋‘玉’米,還有一些紅薯,也不知道他們是從什么地方搶來的。

總之這,隨后些東西被李子霄看到后,立即視作至寶,幸虧趙騰沒給扔掉,否則李子霄得哭瞎眼了。

隨后,李子霄安排趙騰親自妥善保管,這幾袋‘玉’米和紅薯,嚴令軍中任何人,不許偷吃這些東西。

特別是那幾袋紅薯,更是被他派人包上了棉被,以免被凍壞。

在李子霄回到白蛇寨之后,由于天氣已經入冬,沒到種植紅薯和‘玉’米的季節,李子霄只能將其儲存起來。

安排人為那幾袋紅薯,專‘門’挖了地窖,用來儲存這幾袋紅薯,每天還要下去翻動一下,不要讓它們壞掉了。

而對于李子霄來說,雖然他對于農業知識很匱乏,但是也知道‘玉’米和紅薯的用途,還有它們帶來的難以估價的影響。

‘玉’米、紅薯這兩種作物,還包括土豆和辣椒以及煙草等,都是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后,才被從美洲大陸運出來的,逐步開始擴散到全世界范圍種植。

而這兩樣作物,進入華夏時間絕不會太長,以至于華夏腹地之中,許多人都沒聽說過,也沒見到過這兩種作物。

所以當初被發現的時候,有人不認識它們,還險一些被丟棄掉,或者是拿去喂牲口,或者是干脆扔掉。

結果還是趙騰好奇,嚴格遵守李子霄收集糧食的命令,既然這些東西,老鄉告訴他們能吃,那就應該屬于糧食。

于是趙騰便留了下來,到了揚州后拿了一些給李子霄看,結果當李子霄看罷之后,當即便震驚了,隨后便是欣喜若狂。

于是,這才令趙騰妥善的保存了起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這兩樣東西估計著就會和李子霄失之‘交’臂了。

‘玉’米和紅薯這兩種作物,都是比較耐旱的東西,很適合在華夏北方種植,特別是丘陵地上,更適合種植這些東西。

而且這兩種作物,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畝產量高。

‘玉’米在后世的時候,畝產量可以達到一千多斤,這時候的‘玉’米沒有后世種子好,也沒有什么雜‘交’‘玉’米之說。

但是產量也絕對不會低于,這個時代華夏人常種的各種糧食作物。

特別是它耐旱和不擇土壤的特‘性’,便十分適合在這里推廣種植,應該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救災糧,而且吃起來口感也不錯。

而紅薯就不用說了,這東西不占地,田間地頭找點地方種上,產量和現在的許多農作物相比,可以用嚇人二字形容。

畝產萬斤那都是少說了,即便眼下還沒有良種也沒有化‘肥’,但有農家‘肥’啊,僅憑他手頭現在的這些紅薯,畝產量估計也不容小覷。

最保守的估計,起碼也有幾千斤以上的產量,而且現有的那些紅薯,也可以很快擴繁起來,絕對是一種前途無限的救災糧。

更何況這東西渾身上下都是寶貝,幾乎沒有不能吃的地方,葉子可以吃,莖稈也能當菜吃。

即便是干了的莖稈葉子,照樣也是上好的飼料,所以某種程度上,這些紅薯在李子霄的眼中,甚至比同等重量的銀子,還要值錢。

可惜的是現在找不來土豆,如果再有土豆的話,那就更加完美了,這幾種高產作物合起來大量推廣,很快便能解決糧食的問題。

和老漢聊了一陣之后,李子霄還發現老漢確實不是吹的,在種田方面的經驗十分豐富,包括耕種,積‘肥’,施‘肥’,灌溉幾乎無所不通。

于是心中更是大喜,難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世上的每個人都有他的長項,只要善加利用,便都是人才。

“老伯,請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今天我有幸能和老伯遇上,乃是我的運氣呀!”

李子霄慨嘆著對這個老漢說道。

老漢趕緊連連謙虛道:“哪里哪里,大人言重了,俺也就會點種地的事情,哪兒有大人說的那么厲害呀!

倒是小老兒要多謝大人,您給俺孫‘女’的這些個餅子和‘肉’干,要是沒什么事,俺不敢耽誤各位大人了,告退了!”

看著老漢帶著自己孫‘女’離開后,李子霄也帶人返回,在心里更加下決心,在開‘春’后,是該找一些有經驗的老農,種植‘玉’米和地瓜了。

可惜,此時他手里的‘玉’米和地瓜種子不多,一時還無法推廣開來,先找一批有經驗的老農試種一年。

一來讓他們積累種植‘玉’米和紅薯的經驗,而來積累下更多的種子,方便日后的推廣。

而李子霄通過這次和這位老漢的對話后,對于永城縣農民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得不說,錢廣元確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這一年來,將永城縣打理的井井有條。

李子霄很多時候,都只會提出一些大概的思路,最多也只能稱之為骨架,而剩下完善和執行的事情,就由錢廣元來做。

錢廣元幫著李子霄把提出的事情給細化,對于許多事情來說,他都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

錢廣元也沒讓李子霄失望,自從接手了永城縣的政務后,很快便‘摸’到了‘門’道,開始走上了正軌。

他們完成了對當地戶籍的統計,并且統一進行了登記造冊,年前大量流民涌入永城縣,讓這里人口‘激’增不少。

錢廣元到底是讀書人出身,別看上陣打殺不行,處理起民事來,倒是輕車熟路。

再加上白龍軍一貫的嚴謹作風,也不存在貪墨之事,所以萬事推行起來,都很是順暢。

老百姓們也一個個心甘情愿的接受他們的調配,使得永城縣現在牢牢掌控在白龍軍手里,這里的百姓早已不記得朝廷了。

這段時間里,錢廣元通過整合當地村民,集中松散的老百姓,對現有可耕地,進行復耕以及重新分配。

并且騰出了不少的土地,為下一步接收流民,安置流民,騰出了比較充裕的空地。

接著,李子霄便抵達了永城縣城,錢廣元的工作也受到了李子霄的高度評價。

對于這些參與其中的文吏手下們,李子霄也都給予了勉力。

同時也當即下令,賞給錢廣元百兩銀子,跟著他做事的那些文吏們,每人也有十兩銀子的獎勵,使得這些人非常高興。

畢竟他們屬于白龍軍中的文吏系統,上陣殺敵輪不到他們,平日里想要獲賞,機會便沒有戰兵們多。

而通過這次的事情,文吏們也意識到了他們的重要‘性’,只要活干的好,他們照樣也會拿得不比戰兵們少。

這對于本地一些剛剛投身白龍軍的文人來說,無疑也是一種極大的刺‘激’,使得他們干勁更足。

李子霄也感覺到了他手下文人的缺乏,現有的可以算上是文吏的人員之中,也只有錢廣元有功名在身,好歹是個秀才。

其余的所謂的文吏,大多數只能算是小時候讀過幾本書,認識字而已,一些人好歹算是童生,可是大部分人甚至連童生都算不上。

而文人的缺乏,對于白龍軍許多事情的推進,也起到阻礙的作用,武夫們打仗沒話說,但是治理地方肯定不行。

他們更喜歡使用武力手段來解決問題,而民事之中,武力手段只能算是輔助作用。

如果太依靠武力處理的話,有時候好事‘弄’不好,也會辦成壞事。

故此李子霄在巡視了一圈下來之后,對于這件事又開始頭疼了起來。

現在他僅僅占據了這么點地盤,對于文吏的需求還不算是太多,但是以后他將會占領更多的地盤,壯大自己的實力。

如果還只有這么一點文吏的話,那么肯定會嚴重的阻礙,以后他們白龍軍的發展。

對此李子霄有心招募,更多的讀書人加入到他的隊伍之中,但是這一點目前對他來說,還是可望不可及的。

畢竟他白龍軍眼下,在這世上還名聲不彰,也就在河南一帶還有點名氣。

讀書人不似普通的流民,流民給口飯,他們便跟你干,讀書人的眼光,要長遠許多。

他們更多時候,是要看你的名氣大小,未來發展的空間的,沒名氣的話,大多數讀書人都直接免談。

別指望他李子霄虎軀一振,王八之氣爆發,會招來不少人,跑到他跟前納頭便拜。

沒實力,名氣之前,他如若想要招募更多的文吏,為他所用的話,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以白龍軍的傷兵們,充任各處村鎮的堡長,某種程度上暫時緩解了李子霄手下文吏匱乏的情況。

畢竟他們對李子霄的忠誠度,要高一些,一方面可以穩定軍心,一方面可以控制地方,表面上是一舉數得。

但這并不是長久之計,畢竟那些退役的白龍軍傷兵們,基本上都是粗人,處理民務方面根本就是有心無力。

最后,李子霄思來想去,還是得利用明朝這個將傾大廈,相比起自己培育文吏,從現在大明朝廷里搜羅一批文吏使用,還是最快捷的。

這也是李子霄為什么要歸順朝廷的原因之一,在這個時候,哪怕大明朝廷腐朽不堪,但還是有很多文官對其忠心耿耿。

李子霄打著大明的旗號,還容易招攬一批文官的好感,暫時讓他們為自己效力,等日后他勢力起來了,手里少年營的小伙子們成長起來。

如果那些人愿意效忠他,繼續為他效力,他還能繼續用,如果不行,那就讓他們拜拜,為自己忠心的下屬騰位置。

這也是,目前李子霄定下的,解決手下文吏的缺少的辦法。


上一章  |  穿越明末之重鑄帝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