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小宗師第278章 臨海古城攬勝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太極小宗師 >>太極小宗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8章 臨海古城攬勝門

第278章 臨海古城攬勝門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7日  作者:至尊小狂人  分類: 武俠 | 國術無雙 | 至尊小狂人 | 太極小宗師 
課外閱讀的好處受用一生



書名:

類別:小說故事

作者:至尊小狂人←→

臨海古長城由起初的夯土板筑法到東晉十六國時,后趙石虎開始用夯土墻外包砌磚到南宋末年,由于使用火藥,重要的城墻開始用磚石包砌加強防御,使之形成了更有利的防御地形。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知州趙汝愚整修城墻,增開興善、鎮寧、豐泰、括蒼四個城門,并修崇和、靖越、朝天三個舊城門,增筑月城(甕城),形成了月城外抱大城。

城門頂與城門樓底層之間開空洞,上裝活動暗板,戰時掀開暗板投擲巨石打擊進攻城門之敵,并能快速堵住城門,這種特別的結構,在全國屬罕見。

至此,臨海城墻的范圍和城墻的建筑結構風格形式定型于宋朝。

到了天朝少數民族統治,曾下令拆天下地方城墻,臨海古城因低御靈江洪災的特殊功能,所以只拆掉子城,其余仍保持原貌,特別是嘉靖后期“以倭患修治,幾費經營。”

倭寇侵犯我東南沿海,臺州府城又首當其沖,成為軍事家的必爭之地,城墻又在抗擊倭寇中發揮重大作用。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戚繼光任寧(波)紹(興)臺(州)參將,二十九年(1560)改任臺(州)金(華)嚴(州)參將。

他在臺州抗倭期間:“先按海上形勢,多間諜,嚴號令,廣詢謀,與士卒草蔬野處,每遇賊至,奮不顧身,必欲剪此后食。”并與譚綸一起帶領將士大修城墻,因此以“九戰九捷”而名揚。

戚繼光不僅修繕臨海古城,還對臨海桃渚城,增筑東、南兩座敵臺以及城郊7座烽堠(烽火臺)。

臨海古長城除清順治十五年(1568年)代理知府胡文燁對部分墻體“增高三尺,垛口并三為一”外,其余都是唐、宋、明留下的遺存建筑。

在南邊城墻興善門考古調查時,發現城墻斷面顯示:唐、宋、明、清四個朝代的文化層十分明確清楚。

唐代為泥夯土墻,高3米;宋代在唐代夯土墻上加高1米,在里外邊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在江邊段城外前砌1米高的石砌護墻。

明代又在宋代的基礎上加高2米,里外各加砌一磚半厚的包磚,并且在結合部用條石平放拉結。

清代在明代的呈外略作修補加高,西南段的城墻均在7米高左右,寬44米左右:而在龍顧山段逶迤的城墻,高度一般在3到5米,寬度在3到4米不等的不同級別。

游臨海古城墻,最佳的路線是從東湖北則的入口開始。沿東湖路北行,路基原是東城城基。

后湖辟廣場,穿過“雄鎮東南”石牌樓,是‘百步峻”登城石階,共198級。

登臨其上,返顧東湖,但見平波萬頃,橋亭如畫,夏秋之間,湖風撲面,令人神怡氣爽,環樓四顧,處處皆景。

東則高樓鱗次,一片新區氣象;南瞰老城,多是古街古屋。

古趣油然而生;北面環背白云之山,山間飛青疊翠,時接淡霧輕云;西眺天、仙之水.遙對波光山月。

括蒼雄踞于西南,靈江遙接于東海,使人心胸疏蕩,眼界寬闊;折而西向,漫步城頭,兩邊松柏蒼茂,上下萬木青蔥,雉堞時仄時曲,嵐氣隨至隨消。

前行約千米而至北固門,過門數百米即達煙霞閣,其閣凌虛高聳,氣勢巍偉,仿北京天壇公園里的圜丘壇而新建的“江南圓天壇”。

你若有心,會發現這是“圓和九的世界”,在細部結構上分成“三層九重環”的圓合,白玉色的扇形臺板、臺階、欄桿等都是九和九的倍數。

沿城敵臺隱出,城邊綠樹遮云,一座典雅古樸的唐代古祠掩映其中,乃“三絕”鄭廣文之紀念館,內有趙樸初、啟功、沙孟海等23個省市藝術家的墨寶。

由此而下,城陡山削。城之壯觀,以此為最,江南八達嶺即此之謂也。沿山而下,已是臨江城墻。

過了朝天門,再經鎮寧門,然后至興善門,側繞巾山,達于靖越門,這四個非常完好的城門及甕城,其一磚一石,莫不銘刻著滄桑的印記,那構造獨特的、為減緩水流沖擊而設置的“馬面”,更顯示著古代人民的智慧。

臨海古城墻不但是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而且也是臺州最具人文內涵的一大游覽勝跡。

東湖,位于臨海市區,以緊臨古長城東側而得名,原為城北白云、山宮數溪匯合處。

宋熙寧四年(1071),郡守錢暄開鑿為湖,南北長近500米,東西寬約150米。

湖分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閣,前湖月堤上“浣月洲”居全湖中心,后稱“樵云閣”.其南又有湖中洲.洲上建有“湖心亭”。

亭閣三層,飛檐八出,高瓴流瓦,翹角滴翠,氣度宏偉,構造精巧,為全湖覽勝之佳處,古今游者留下頗多詩詞對聯,如“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風月水中央”、“四面軒窗宜小坐,一湖風月此平分”。

九曲湖橋東側有“半勾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中。后湖樵云洲上原有榮祿祠、文昌閣、逢源樓等。今尚寸逢源亭,長石平架,護以欄板.橋孔溝通東后湖與西后湖之水,意為左右逢源。

陳逍遙閉著眼睛,一路前行,一路回想,臨海古長城一千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這一刻,似乎和他產生了共鳴。

忽然,陳逍遙的腳步一頓,他緩緩地睜開了眼睛,抬頭凝望,這里,將是第二場決斗的地點,臨海古城,攬勝門。

白云山煙嵐舞步輕盈,古城下靈江碧水粼粼,攬勝門關樓昂首天外,展巨臂挽起鋼鐵長城。

古城,攬勝門,它曾見倭寇尸橫遍野,它曾見戚家軍威風凜凜。

有人指著城腳的石塊說,你們是沖鋒陷陣的功臣,曾經和守城將士肩并肩,直砸得入侵者粉骨碎身。

如今巨石上大書“雄鎮東南”,便是臺州式鐵拳的象征。

古城內抗倭勝跡繁花似錦,一處處都曾在青史留名。

“繼光街”懷念戚繼光戰功赫赫,“左營巷”“右營巷”曾是當年兵營,城垛間尚架著烏油油鐵炮,其中兩門便叫“大將軍”“小將軍”。

攬勝門昂首于白云深處,像一面戰旗閃耀在歷史長空。

攬勝門是一扇勝利的大門,通天的臺階直達天堂勝景。

攬勝門是一座攻不破的堡壘,白云深處有侵略者填不滿的墳塋。

章節內容:由搜集整理于網絡。

如有版權問題,請發郵件提醒我們刪除,郵箱地址:kewaish#163(請將#改成)


上一章  |  太極小宗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