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小宗師第277章 記者采訪(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武俠>> 太極小宗師 >>太極小宗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7章 記者采訪(二)

第277章 記者采訪(二)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7日  作者:至尊小狂人  分類: 武俠 | 國術無雙 | 至尊小狂人 | 太極小宗師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至尊小狂人書名:

靈江之畔,飛虎澗,陳逍遙面對鏡頭,義正言辭地說道,他的語氣不容置疑,充滿了桀驁不順的意味。

“中華國術,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武術,沒有之一,不服者,盡管前來挑戰我,我會打到你服為止!”

陳逍遙的話,是那么的鏗鏘有力,是那么的霸氣,傲視天下,唯我獨尊。

說完,陳逍遙拂袖而去,只留給了電視機鏡頭,一個瀟灑而帥氣的背影。

“額,看來陳先生對自己的實力,非常自信啊,電視機前的各位觀眾,本臺會全程直播戰斗過程,讓我們一起來期待,接下來的戰斗吧!”

女記者見狀,先是一愣,隨后馬上反應了過來,她連忙說道。

而此時,現場的氣氛,依舊熱烈,逍遙粉,國術粉,愛國者們,大聲地的歡呼著,吶喊著,尖叫著,仿佛比過年了還要高興和激動。

“太極小拳師,陳逍遙!太極小拳師,陳逍遙!”

人們崇拜地呼喊著陳逍遙的名字,聲音響徹云霄,震天動地。

“這就是中華國術嗎?真的好強!”

“八極拳,中華國術,太厲害了,簡直無人能敵!”

“陳逍遙太厲害了,國術太帥了,我要去拜師!我要學國術!”

“陳逍遙,好樣的!把小日本鬼子狠狠地揍趴下了,小日本才是東亞病夫!”

人們的驚嘆聲,贊嘆聲,激動的尖叫,瘋狂的吶喊,對陳逍遙的崇拜,對國術的喜愛,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當然了,有支持陳逍遙,支持國術的,就有反對陳逍遙,厭惡陳逍遙,貶低陳逍遙,反對國術,厭惡國術,貶低國術的人。

“狗屁太極小拳師,陳逍遙打贏青木小明,不過是運氣好而已。”

“國術垃圾,不知道陳逍遙使了什么卑鄙手段,才獲得了勝利。”

“得意什么?只不過是打敗了青木小明而已,接下來還有比青木小明不知道厲害多少倍的金孝敬,陳逍遙絕對贏不了。”

陳逍遙對于這些閑人碎語,冷嘲熱諷之聲,并沒有放在心上。

“爸,小杰,白雪,沫兮,我要先趕去長城,準備下一場戰斗了!”

陳逍遙微微一笑,對陳風等人說道,他的臉上一副輕松的神色,沒有絲毫的緊張。

“逍遙,一切小心!”

陳風沉聲說道,他拍了拍陳逍遙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大師兄,加油,你是最厲害的,你是最棒的!”

周小杰,凌白雪兩人給陳逍遙加油打氣,大聲地的呼喊道。

“大師兄,等你凱旋歸來!”

夜沫兮輕聲道,她那一張清秀的俏臉,略帶些許崇拜之情。

“嗯,我一定會贏的!”

聞言,陳逍遙點頭,隨后他轉身離去,施展逍遙步,身形化作鬼魅,瞬間消失在了原地。

只見,陳逍遙的身體,沖入靈江之中,他踏浪而行,猶如真龍般,騰躍其中,以閃電般的速度,向前奔跑而去。

一番大戰下來,陳逍遙也消耗了許多的勁力,因此他此刻,一邊踏浪而行,向第二場約戰的地點長城趕去,一邊全力運轉紫氣東來心法口訣,吸收天地靈氣,快速恢復自身的力量。

很快的,陳逍遙一路沿著靈江逆流而上,來到了與靈江遙遙相應的古長城。

陳逍遙腳掌猛跺江面,身體一躍而起,在半空中翻轉三百六十度后,他穩穩地落在了長城之上。

陳逍遙剛剛踩在長城的古老青石磚上,頓時,一股荒涼而古老的氣息,蒼莽而大氣磅礴的氣勢,迎面撲來。

陳逍遙默運紫氣東來心法口訣,漫步在古老的長城那又青石搬磚鋪就的長城上,閉著眼睛,感受著這長城千百年來屹立在這里的古老傳說。

陳逍遙一步一步地向前攀爬著,腳踏實地,他此時與天地合一,與整座古長城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感受著臨海古城那千百年來的滄桑變化。

臨海古長城,始建于晉,擴建于隋唐,全長6000米,至今古風猶在,昂首屹立在靈江之濱。

臨海古長城,北枕大固山,南接巾子山,前繞靈江,東濱東湖,城北部最為險峻,逶迤曲折,氣勢恢宏,人稱“江南八達嶺”。

臨海古長城歷經1700多年的滄桑變幻,尚存有攬勝、望江、鎮寧、興善、靖越等城門,白云、煙霞、顧景、平海等城樓和眾多的敵臺,甕城。

因其敵臺的建造為北京八達嶺長城之樣板,故其與北京八達嶺長城有“姐妹城“之美稱。

據《辭海》載:東晉隆安四年(400年)至元興元年(402年),郡守辛景為抵御孫恩為首的農民義軍所筑。

據《臺州府志,建置》載:唐初,向東南平原擴建大城,系“唐尉遲敬德所造”;按《舊經“附郭周回一十八里,崇和門(東門)初筑時即有月城(甕城)”。

在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吳越國王錢叔為表忠誠“納土歸宋,毀各地城墻”。

十三州之一的臨海古城系在其列,但因其西南靈江段有防洪作用才得以保存。

正因為臨海古城墻有著防御和抗洪防洪的雙重作用,所以古代軍事家們又進入了第三階段修筑。

慶歷五年(1045年),知州彭思永重修城墻,令黃巖縣令范仲溫負責西北隅,臨海縣令李丐負責西南隅,寧海縣令吳幾庶負責東南隅,臨海縣尉劉初負責東北隅,仙居縣令徐赳負責城北山上。

這次修筑的城墻,結構、防御、防洪等比前兩次更趨完整。

西北隅在北固山(龍顧山)上逶迤,這一段子城與大城共有,組成大城內抱子城。

西南二面瀕靈江,為減輕洪水的沖擊,突出城墻外的墩臺靠江上游方向砌成圓角(俗稱馬面)。

龍顧山上的墩臺筑成二層空心敵臺,有梯相通,上層為平臺,臺上建望樓,平臺四周有齒狀的垛口和射洞,可供指揮和防御的雙重作用。

下層為空層,可駐軍和貯存武器,當年具體負責修城的蘇夢齡作《新城記》,內有黃巖縣令日:“陶甓(磚)雖固,猶未如石之確(牢固)也。”


上一章  |  太極小宗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