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1055章:來自皇帝的反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55章:來自皇帝的反擊

第1055章:來自皇帝的反擊


更新時間:2019年01月11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現如今這個時代,十一歲的孩子是個什么樣的狀況?

要是在普通人的家庭,十一歲的孩子已經要承擔起一些勞作,平時的劈柴挑水以及梳理家務,農忙時跟著大人耕作或是收割。

富庶一些的家庭,十一歲大概是啟蒙階段,除了讀書識字之外會參與家里的一些事務,如對佃戶進行管理,接手一些生意。

大富大貴之家的十一歲,啟蒙階段早就過去了,是進入到精讀的歲月,他們在這一段時間內的生活會非常有規律,日櫥息之外就是學習,偶爾會被大人帶出去進行社交活動,為更加復雜的未來打好基礎。

簡單的說,現在這個社會之下,十一歲絕對不存在什么天真無邪,更加沒可能是吃飯睡覺讀書之外什么都不干,不同家庭的十一歲都有自己的任務,甚至是因為男女的區別,有更加明確的任務。

漢人家庭中的男兒,不管是家庭環境怎么樣,貧窮或是富貴都有一個主旋律,父母最先給他們養成的第一個人生觀就是一定要有責任感。

這個責任感可以是擔負家庭的某些勞動,也能是孝順長輩和照顧年歲更小的同輩。

長久的歲月之中,諸夏傳承下來就是依靠一代人又一代人認同的價值觀,其中就包括責任與孝順,通常孝順會排在首位。

孝順當然不是動一動嘴巴,最為實際的做法是在平日里幫父母承擔一些勞動,減少父母身上的重擔,又在這個過程中走向成熟,慢慢變成自己孩子的父母。

作為男兒,他們還會被輸入一種觀念,那就是一旦有機會必須要抓住讓自己家庭變得更美好。通常會是響應君王的號召,踏上戰場抵御敵寇的同時,獲取功勛成為人上之人。

正常的諸夏社會,男兒從來都不害怕踏上戰場,相反他們渴望能夠得到君王的召喚,依靠這個途徑來作為改變自己人生命運的契機。

承擔家庭責任,照顧長輩以及幼小,響應君王的號召,它們就是古典社會狀態下漢家男兒的人生價值觀,也是絕大部分男兒一生的軌跡。

相較于男兒的責任以及對功勛的追求,漢家女兒會更加單純和枯燥一些。

只要不是大富大貴的家庭,女兒絕對不會有讀書識字這一個過程,她們自懂事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參與勞動,然后在勞動中懂得女兒身用會的生活技能,同時什么天真浪漫全被消磨沒了。

便是在大富大貴的家庭,教導女兒讀書識字也僅僅是為了讓她們明理,并不是要教導她們成為何等的妖孽。

一般富貴人家教導自己的女兒,是教導怎么去經營一個家庭,成為賢內助之類,她們的擇偶標準通常不會低。

普通人嫁的女兒被勞動消磨了天真浪漫,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兒則是在一連串的教育中早早成熟,什么自由和奔放,乃至于為自己而活,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于諸夏的古典社會。

龍不與蛇交,鳳不與蛆盤,一直存在于社會,門當戶對永遠都會是主流。

偶爾出現龍娶了雉,凰嫁給了彘,那是對自身階層的背叛,注定是要遭到抵制,卻有一個階層會流著口水滿滿的羨慕,然后被不知道多少人美化和傳承下去,成為一個充滿虛假的故事。

那個故事里來自不同階層的人,結合之后哪怕結局是雙雙飲恨而亡,兩個人也絕對會是在不屈與甜蜜中死去,不會去描述他們到底是經歷了何等的掙扎與苦難↓如高人一等的階層不與接受,平凡階層又對他們充滿排斥,成了絕對的孤立。

“適合的人選不少,契合的卻不多。”崔婉滿是苦惱地拿著一疊的卷軸:“徐氏女最為合適,只是也是最為不合適。”

徐氏女當然就是徐正的那個徐氏,他有不少的兒女,最小的嫡出幼女只有十歲,以家世和年齡而言,怎么看都是太子妃的好人選。

“圣上正當壯年。”拓跋秀這幾天經常往來崔婉這里,參與了劉慎的選妃:“不是妹妹多話,選了徐氏女,太早染指軍權了。”

“”崔婉就是知道那樣很不好才會苦惱:“尋來尋去,只剩下桑氏女了。”

“崔氏與桑氏斗了那么多年,近幾年才被陛下壓了下去。”拓跋秀真的忍不住了,笑了幾聲之后,說道:“真要結成親戚?”

兩個家族的基本盤都在原先的冀州,一方要壯大肯定會擠壓另一方的生存空間,免不了是去發生競爭,很多時候競爭甚至是非常兇惡,沒有大場面的廝殺,不知道多少人卻是死在悄聲無息之間。

后面崔氏與桑氏之間的爭斗是被皇帝強制停止,同時他們將在冀州的力量撤出,崔氏是向北經營漠南,桑氏則是向西南而去插足中南半島。

不止是崔氏和桑氏,除了沒有怎么去經營的紀氏之外,其余家大業大的各大家族都從漢帝國本土抽離力量,轉到一些新的占領區去進行經營。

皇帝不允許各家族在本土搞事,他們去了外面卻不代表沒有了競爭,只是相比在國內時的你死我活,到了外面是競爭和合作共存,血腥味沒少多少,關系卻是變得更加復雜了。

崔婉對拓跋秀的揶揄沒有半點惱火的地方。她之前對拓跋秀忌憚,無非就是怕拓跋秀生下一名皇子,對劉慎的儲君之位產生威脅。

那么多年過去了,拓跋秀膝下依然沒有兒子,婦人到了接近四十歲的時候很難再懷上,再則是哪怕懷上了還是個男孩,新生兒與劉慎也相差了至少十一歲,劉慎已經成為儲君的前提下,至少多了十一年的經營,又能有多少威脅?

后面崔婉還想通了一點,她覺得以前自己也是迷障了,怎么會忽視拓跋秀出身那么一件事情,便是拓跋秀再得天子寵愛又如何,便是世間再無鮮卑一族又怎么樣,拓跋秀就是有兒子也注定不會坐上那一張獨一無二的寶座。

想通了之后的崔婉開始極力討好拓跋秀,不會威脅劉慎的前提下,她覺得拓跋秀越是得到天子的寵愛,才是為自己擋下任何新秀的盾牌。

“要不妹妹替我探一探貴妃的口風?”崔婉口中的貴妃自然是深。她能討好拓跋秀,卻絕對不會去對深有任何的降低身份,無關于尊嚴或者地位尊卑,是以威脅程度作為基準:“慎兒與桑晴,還是很合適的。”

拓跋秀無聲地笑了笑,頷首算是答應了下來。

崔婉見拓跋秀答應自然是無比高興,很快就陷入自己的思考。

拓跋秀與大多數人的關系都挺好的,沒有特別地去與誰交惡。這是源于她知道自己的身份特殊在哪里,一開始的時候是不想與人接觸,后來則是因為拓跋一族。

現在已經沒有鮮卑人了,拓跋一族算是眾多鮮卑別部中命運算頂好的的唯一,大多數的族人變成了漢人的一份子,不是像那些被滅或是為奴的鮮卑別部。

世人都認為是拓跋秀的關系,她卻明白劉彥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在其中或許有一些關系,但絕對不是占了主因。

劉彥根本不是一個能被女人左右的人,他在很多人的眼中根本就是心堅如鐵,尤其是在對待異族方面。

從古自今,只有劉彥以君王之軀明確發出殺奴令殺胡令),以往的那些君王便是再痛恨異族也沒有這么干過。

一個能夠親口說出“非我族類,皆可殺也”的君王,怎么可能會因為寵愛一名女人去做什么改變。

到目前為止,世人依然是錯誤地認為劉彥不對拓跋鮮卑酷烈源于拓跋秀,他們也的確無法想不到劉彥是因為拓跋鮮卑從某些方面來說對歷史有貢獻,才致使劉彥別眼相待。

諸夏是一個相對單純的民族,只要萬眾服從一人,那個人是個什么樣的意志,不損害自己利益或是不會損害太嚴重,萬眾基本上是會進行跟隨。比如劉彥想要掃清異族,首先萬眾也渴望有這樣的局面,再來是清掃的過程中能夠獲立功勛,肯定是要狂熱追隨。

桑晴是桑虞的嫡出幼女,今年不過才九歲,少劉慎三歲的同時,以漢家制度并沒有到婚配年齡。

崔婉會瘍桑晴,顯然不存在劉慎與桑晴有什么感情基礎,只是單純地想要加強劉慎身邊的力量。

“妹妹可以去說。”拓跋秀遺頭:“恐怕尚書令會拒絕。”

“為什么?”崔婉是真的不解:“太子妃,何其尊貴,怎么會拒絕呢?”

“皇后,為什么徐氏女不合適?”拓跋秀知道身為一名母親是什么模樣,只想給予孩子最好,卻會忽視很多東西:“太子娶徐氏女,恐怕有染指軍權的嫌疑。桑氏女的家族是公認的當世第一世家,又會有什么呢?”

崔婉此時此刻是真的覺得拓跋秀參與進來是一件好事。

“說句姐姐會多想的話。”拓跋秀非常認真地問:“姐姐認為圣上愿意這么早冊立儲君嗎?”

崔婉沉默以對。她是有想過這一方面,只是從來都下意識地避過,不敢太過深思。

“圣上不會認為自己老了的。”拓跋秀遺頭,往下說:“說句大不敬的話,圣上正當壯年卻有了太子,冊立太子的事情會讓圣上有老了的感覺。”

崔婉承認拓跋秀是冒著大風險在說實話,不得不強顏歡笑了一下下,。

有那么一件事情,自冊立太子之后,劉彥回到后宮再也沒有到過皇后處,同時品階越是高的妃子也很看再接待劉彥。

從那之后,劉彥更多的是往低品階的那挾人章臺而去,對高品階的嬪妃來講是幸好劉彥沒特別頻繁去寵幸某個人。

卓香進來時看到兩人沉默,遲疑了一下下從袖中拿出一個本本,說道:“陛下,這是禮部送來的名冊。”

能被稱呼為陛下的并不止是皇帝,皇后也能被稱呼為陛下,因為“陛”本來就是登高的套,特指帝王宮殿的套,母儀天下的皇后有資格被稱呼為陛下。

然后是,漢室的皇后從來都不叫什么“娘娘”,誰敢稱呼漢室皇后為“娘娘”,九族都不夠被殺的。

“名冊?”崔婉很明顯地一愣,接過名冊看了一下,似乎是有些沒有反應過來:“這是”

卓香有事先看過名冊,知道那里禮部送來的雁名單,只是這一件事情上面禮部卻是逾越了。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任何事情都是有法度約束,該是誰的權柄就是誰的權柄,比如雁是用由皇后來提,禮部是有足夠的權利選然些人加入名單,但是禮部沒有資格開辦雁。

卓香特意提了這么一嘴:“臣過來時,聽聞禮部侍郎周鳴方才才。”

崔婉就看向名冊,上面有落款人的簽名,不就是禮部市恥鳴嗎?她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周鳴的死已經為逾越付出代價。她要是拒絕雁,或是繼續追究禮部,那么事情就會往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著有司照辦吧。”崔婉臉上是紅白相替,拿著名冊的手抖得很厲害:“要侖了辦。”

卓香行禮應“諾”,一再遲疑還是沒有說什么,轉身離去。

“圣上這是為何?”崔婉無比凄苦地對拓跋秀說:“臣并無逼迫圣上立儲之舉呀”

皇后也是皇帝的臣,自謙的時候也能自稱妾,但絕對不存在“臣妾”這個自稱。在漢室“臣妾”是化外蠻夷對中國的一種臣服自稱,才有了那一句“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大漢之臣妾”的話。

要是皇帝的皇后以及眾妃自稱“臣妾”,那就是她們將自己視為臣服的蠻夷之人,后宮的女人得多是沒文化或是白癡才會用這個自稱?

“”拓跋秀先是無語,然后笑著說:“蠻好的。”

崔婉今天愕然的次數比以往更多,不解地問:“這樣還好?”

“不針對太子就是好。”拓跋秀指了指自己,又指向崔婉:“我們都年老色衰了,圣上卻依然是龍精虎猛,有新顏色不是很好嘛?”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