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風華三七九、可能引發一場大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風華 >>大宋風華最新章節列表 >> 三七九、可能引發一場大禍

三七九、可能引發一場大禍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7日  作者:圣者晨雷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圣者晨雷 | 大宋風華 


且不說蔡攸心中的怨恨,朱勔丟了性命的消息,很快傳出了京師,傳到了李邦彥耳中。

此時李邦彥,正在河東懷州老家里避居,消息傳到時,他正提著筷子準備吃飯,聞得此訊,筷子不自覺落在了地上,良久,他回頭望著身旁侍妾:“當日出京之時,汝曾笑我倉皇,如今看來,幸好我倉皇,否則朱勔九泉之路上,必多一伴矣!”

那侍妾也是花容失色:“不知周銓竟敢如此,老爺得罪此獠,不可不避之!”

“放心,放心,朱勔既死,他這口氣算是消了,加上上回之事,我沒有參與,若當時湊在他身邊,少不得被和朱勔拉到一塊兒收拾,但既然不在,我知道周銓此人的性子,只要不自己送上門去,他也懶得來尋我麻煩……呵呵,他一日要賺幾萬幾十萬貫錢,跑來找我麻煩,太不值啊。”

李邦彥自號浪子,發覺性命之憂已過,說起話來就有些輕薄。不過他說的倒是到了點子上,他只要不擋道,周銓懶得和他一般見識。

畢竟趙佶身邊都是這樣的酒囊飯袋,或許還方便周銓行事一些。

“那老爺還要在這邊避他多久?”那侍妾又問道。

“不用多久,那廝收拾了朱勔,他是閑不住的性子,基業又在外頭,接下來必然要出京的,他一出京,我便返回京中……朱勔這廝就是看不透,所以才丟了性命!”

如李邦彥所料,朱勔死后才幾天,周銓便離開了京城。

不過他沒有回徐州或者是海州,而是前往應天府。他父親周儻,此時正在應天府,父子二人秘密商議了一段時間之后,東海商報中便高調宣布,周氏父子又成立一家名為大宋中原鐵路總商會的商會,將對外招募股權,并且發行債券,其主要項目,就是修建京徐鐵路。

“果真是京徐鐵路……這報紙上說得明明白白了,你看,第一輪股權認購,已經有人秘密認購了二百二十萬貫的股權,構成了總共股權的百份之二十二……”

放下東海商報,李邦彥得意地對面前之人說道。

此時李邦彥已經回到了京中,在他面前之人,則是耿南仲。

“李公可知這秘密認購者是誰?”耿南仲低聲道。

李邦彥心念微動,然后指了指天空:“那一位?”

“正是,不過出錢的卻是朱勔,朱勔這賊子,有負皇恩,在東南大肆搜刮,當真是罪該萬死!”

耿南仲口中這樣說,心里其實在想,你李邦彥也好不到哪兒去。

但這話他只能想不能說。

經過皇城司之爭后,耿南仲很清楚,趙楷的勢力雖損,但圣眷未失,太子趙桓的儲君之位,仍然岌岌可危。所以他必須找外援,但是最好的外援周銓,他卻有些看不上——若真有了周銓相助,太子續位之事就是十足的了,最大的定策之功是周銓的,他耿南仲能得到什么好處?

而且,太子本人對周銓也很厭惡,比起趙佶來說,太子趙桓性格要古板得多,根本看不上周銓的那些新鮮玩意,在耿南仲等人影響下,趙桓認為,好的皇帝一定要生活簡樸,奇技淫巧之物,只要不能正人心提道德,于國于民,都無益處。

曾有人拿水泥為比,說水泥有助于城防工事,抵御外敵,趙桓當時的回應是:只要人心得正,仁義得行,道德不失,自然眾志成城,不需要堅城利器,也足以自守。

從儒家角度來說,這當然是正確得不能再正確的大道理,但這世上的大道理,也往往是大廢話。

既然不能找周銓,朝中有份量的官員,在儲君之爭的問題上大多保持著中立,而皇宮中的內侍,則根據趙佶的喜好,大多偏向于趙楷。這種情況下,耿南仲便將目光投向了得到趙佶寵愛、現在權勢還不是很大的一批人,這其中李邦彥便是代表人物。

故此這次李邦彥回京之后,他迫不及待,就秘密約李邦彥相見。

也是托周銓的福,這些年京師更加繁華,象他們現在呆的這種小茶樓四處可見,坐在包廂里,既清靜又安全,不必擔心有人偷聽。

“李公,你說這京徐鐵路究竟能不能成?”耿南仲又問道。

李邦彥嘿的一聲冷笑:“莫看朝廷有旨意,但這京徐鐵路,綿延六百余里,好象是近七百里吧,跨州過府且不說,中間多少人與之相關?這可不是周家父子一手遮天的徐州,地方上的鄉黨豪族,會輕易放過這塊肥肉?”

耿南仲一直在當京官,對于地方上的事情,確實是不太明白的,聽得李邦彥的話,他才神情一肅:“那就是說,很難成?”

他當然希望難成,雖然如今趙桓的主要競爭對手是趙楷,但是,若京徐鐵路真成功了,首倡此事的趙構,必然會得到趙佶的重視,那也意味著趙桓會多出一個對手來。哪怕現在的趙構還很不起眼,但耿南仲身為東宮屬官,有必要將最小的麻煩也扼殺在萌芽之中。

“若是別人辦,當然不能成,周銓去辦,我不敢說不能成……耿公,你也知道,多少別人認為不能成的事情,在他手中都辦成了!但就算是他,也很難,難得比修蜀道還要大!”

李邦彥此時也將自己的富貴轉寄在太子身上,因此,他在耿南仲面前說話,也就沒有什么遮掩。

與此同時,蔡府之中,蔡攸看到蔡行笑嘻嘻地跑了回來,面色一沉:“你這廝不在家中好生讀書,又跑哪兒去了?”

“爹你也不是不怎么讀書么?”蔡行頂了一句。

蔡攸頓時大怒,正待責罵,卻看到兒子舉起了一張紙:“爹爹休惱,你且看這個!”

蔡攸顧不得打他,接過來一看,卻是張認籌文書。

因為東海商會開頭的緣故,如今大宋工商大興,凡有點資產者,皆以辦商會為樂。一時之間,大宋境內的大小商會多如牛毛,僅在戶部登記的每年繳納商稅達十萬貫以上的商會,數量就已經有五十余個。故此,這種商會初建時的認籌文書,也不怎么稀罕,至少蔡攸曾見過許多份。

“這玩意兒……”

“爹,你看清楚來,這可不是玩意兒,這是京徐鐵路總商會的認籌文書,京徐鐵路總商會!”

“那又怎么樣?”

聽得兒子將這個京徐鐵路總商會看得如此重,蔡攸不滿地哼了一聲。

“不怎么樣,無非就是又搭上了周銓的賺錢寶船,可惜,這廝小氣,只許我認購五十萬貫錢,還說這是給我們蔡家……”

蔡攸只覺得腦子里嗡的一聲響。

那可是五十萬貫錢!

身為蔡家的長子,他不是沒有見過錢,莫說五十萬貫,百萬貫、千萬貫的錢,也不是未曾見過。但是說來可悲,蔡家當家的是蔡京,主管財政的是蔡絳,而負責與東海商會協調的是蔡行。換言之,身為蔡家長子、蔡行之父的蔡攸,在這上面是插不上手的。

他兒子輕輕松松就將五十萬貫花了出去,并且還沒有經過他的同意,甚至連向征性地商量都不曾有。

“你……糊涂!”

原本是要破口大罵的,但話到嘴邊,又變成了責怪。

“怎么糊涂了?”

“難怪京中傳言,說老大人問諸孫,米從何而來,你這廝說米從鍋里來,另一孫說迷從糧袋中來,還有一孫嘲二人,說米從糧店中來……”

蔡攸說的是京城中流傳的一個笑話,言下之意,就是蔡家孫輩盡是紈绔,不識民間生計,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京中百姓見慣了高官,膽子大,總喜歡在背后編排這種段子,追究也追究不出名堂來,故此只能由得他們去說。這樣的段子也傳到了蔡攸耳里,他此時拿出來,教訓自己兒子。

“爹爹你是自家不知自家事情吧,這些年,家里對外經濟,全是靠著兒子我呢。”蔡行當然也聽過這個段子,不滿地向父親抗議道。

事實上,蔡行心中,家里若有誰真不通時務不知經濟,那就是自己老子了。

“你還不糊涂,那怎么會將五十萬貫扔進這無底洞中?”

“無底洞,那可是周銓所倡,官家也出了兩百萬貫的大生意!爹爹,你以前不是讓孩兒多與周銓結交么,怎么現在卻看不上周銓主持的事情了?”

“這……”蔡攸啞然,他總不好對兒子說,我是看上你爺爺屁股下的位置了,只要周銓能不停地為大宋賺錢,就找不到理由讓你爺爺退休致仕,空出位置來給你老子!

他緩了緩,然后嘆氣道:“這條鐵路,牽連甚廣,你莫要覺得此前周銓都賺錢,這次便一定能賺。官錢投的錢,是從朱勔家里抄來的,官家不心疼,你這錢,家里能不心疼?”

“我這錢也是這幾年從東海商會得來的分紅,有啥心疼的……更何況,這條鐵路牽連再廣,可周銓出馬,又如何能不成?莫非朝中有什么傳聞,有人要阻撓這條鐵路?這倒是稀奇了,連朱勔都被上吊了,還有人敢跳出來擋周銓的路?”蔡行嘖嘖稱奇。

“朝中沒有人敢,朝外未必沒有人敢!這可不是京中之爭,關系到鄉野無數人,要修路,就得占地,占哪家的田宅祖墳,哪家能同意?”蔡攸說到這,冷笑了一聲:“你且看吧,這條路,不但難成,而且還有可能引發一場大禍!”

推薦耳根新書:

相鄰小說:


上一章  |  大宋風華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