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奇兵第67節 鸮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寶藏奇兵 >>寶藏奇兵最新章節列表 >> 第67節 鸮鼎

第67節 鸮鼎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13日  作者:符寶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符寶 | 寶藏奇兵 

到了商晚期到西周早期鑄造的青銅爵爵體厚重,制作精美,爵身飾有饕餮、云雷、蕉葉等精美的紋飾,上端和柱上也飾有動物形象有少數無柱而帶蓋的爵,蓋鑄成獸形。<八(一[(小[說網

還有一點,夏商周三代鑄造青銅器是國家行為,力求精美,鑄造的每一件青銅器都達到這個時代青銅器鑄造的巔峰水平。

絕不可能,商晚期或西周早期,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鑄造一件青銅器育成期特點的青銅器。

陳東可以推斷手中的青銅爵鑄造于夏代。

理由有3。

第1,這件青銅爵拿在手里,有點重量,含鉛量比較高,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含鉛量都比較高,含鉛量高可以作為夏代斷代依據之一。

第2,這件青銅爵采用的是陶鑄法鑄造,陶范法是青銅器萌生期主要的鑄造方法,青銅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征。到了商早期,中期,分鑄技術已被嫻熟運用,完全擺脫了陶器的影響。

第3,這件青銅爵,三個錐形足與器腹相通,這是由于那時期鑄造技術還沒有解決內范懸空的能力,是一種缺陷,一耳與一足處于同一垂線上,使得鼎在整體上有不平衡之感。鼎的口沿部分都有兩層,也是制作陶范時候的缺陷,......,這些缺陷都是萌生期銅器的主要特點。

所以,陳東可以推斷手中的這件青銅爵鑄造于夏代。

夏代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早期,器物以陶器,石器為主,青銅器很少,唯一出土過夏代青銅器的地方是二里頭遺址。

這件青銅爵是二里頭遺址外出土的第一件夏代青銅器,或者第一批。

這件夏代青銅爵不是無緣無故在這里現。

可能在這里附近有一個夏代的城市遺址。

陳東將青銅爵收進金珠空間。

陳東通過土珠施展土遁術遁進地底。

土珠散著毫光,籠罩住陳東,陳東變成一道虛形的物質,違反了物質的原理,在地底土層穿梭,泥土,巖石,沙礫在陳東面前好像一團無形的介質,埋藏在地底的金屬,礦物質寶石,掩埋在地底的木頭,用火燒造的陶器等等不同于泥土,巖石,沙礫的物質在陳東的視線里無所遁形。

在離地表4、5米左右的地底,陳東‘看’到了被掩埋的歷史。

這是一座夏代的城市遺址。

遺址呈西北東南向分布,東西最長約8oo米,南北最寬約6oo米,面積約5o萬平方米,其中心區位于遺址東南部的微高地,差不多到白鷺村,分布著宮城,祭祀區,圍垣作坊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等重要遺存,西部地勢略低,就是陳東所在的河邊,為一般性居住活動區,常見小型地面式和半地穴式房基以及隨葬品以陶器為主的小型墓葬。

陳東腳下就是墓葬區。

在清理了宮城區,建筑遺址,作坊和墓葬,陳東現大量的石器、陶器,少量的玉器,青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

陳東將這些器物收進五行珠空間。

確認沒有遺漏后,陳東離開了這里。

前世,陳東對夏商周文明,以及更早的文化有過研究。

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陳東對這些器物進行研究,查尋了大量的資料,再經過對比二里頭遺址出土的夏代器物,以及夏代之前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仰韻文化等等文化遺址的現。

得出一個讓陳東極為震驚的現,這個現也必將震驚中國考古界。

在這個遺址中,出土青銅器127件,玉器141件,陶279件,石器124件,骨角器7件,蚌器11件,2件制作精美的鑲嵌綠松石的獸面銅牌飾,等等其它器物。

一部分器物可以確定是夏代的器物。

還有一部分器物是比夏代更早的時代。

更珍貴的是,在一些青銅器、陶器和玉器的器物上,有文字,和介于圖案與文字之間的刻劃符號的現。

對照象形文字,甲骨文,陳東解讀了一些文字,和刻劃符號。

對這個遺址有了初步的認識。

在一個青銅盤的底部鑄有3行銘文,共19個字,陳東對照象形文字,衍化自夏篆的甲骨文,花了一個星期時間解讀出9個字,通過這9個字推測了全文的大概意思,說的是夏代的井田制,因井田而制軍賦,九夫為井,方十里為成,......。

還有一個鸮鼎,鸮是古代對貓頭鷹一類鳥的統稱,鸮鼎采用佇足站立的鸮的造型,鸮體健碩,雙腿粗壯,兩翼貼于身體兩側,尾部下垂至地,與兩只鸮腿構成三個穩定的支點,成鼎足之勢,鸮眼圓睜,喙部有力呈鉤狀,結構簡潔,威武雄壯,彰顯出一種強大的張力,鼎口設置于背部與兩翼之間,緊密結合似背抱狀,將鼎形器物特征與鸮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在鸮鼎的腹部鑄有銘文3行2o字,己卯,泌伯于鄘,獲。令伊于作冊般,曰:“奏于庸,作女寶。”

意思是說,泌伯在鄘的地方捕獲了鸮,覺得光彩,便把自己捕獲的鸮賞賜給作冊般作寶物。

遠古時代,古人以天干地支來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運;天道與地道決定著人道,故設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運。天地定位,干支以定時空,時空以定世界。干象天而支象地,萬物雖長于地上,但是萬物的榮盛興衰卻離不開天。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組合,形成了六十甲子,六十甲子用以闡述天地人之學。

《世本》》曰:“容成造歷,大橈作甲子。“從文獻記載來看,黃帝時期就有十二地支,都代表著每年十二個不同的月令、節令;

十天干,有學者認為,殷商時期出現了甲乙丙丁等十個計算和記載數目的文字,稱為天干,并與地支結合運用(如甲子、乙丑等),用于紀年、月、日、時。

打滾賣萌,合手合十,求求求收藏,求推薦票

相鄰小說:、、、、、、、


上一章  |  寶藏奇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