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文
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四海真龍書名:
老實說,關寧軍這么干脆地投敵了,實在是不可理解。
畢竟,獲勝的皇太極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一年之內根本沒有力量繼續進攻錦州和寧遠,關寧軍又為什么要投降?
說好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呢?
這也太tm的坑爹了吧?
也就皇后無語的接受這一信息了,朝中百官反而是無法理解了。
當然了,估計要說能理解的官員,也有。那就是大部分東林黨官員!
關寧軍和東林黨官員們一樣,實屬于那些富習慣成自然的熊孩子一般無二。自然,做人做事就喜歡走極端,并且心里容易變態了。
比如說,一個窮人經常讓老板拖欠工資,習慣成自然后,他反道不會對老板說什么了。
而,另一個富二代紈绔員工,明明不缺這點錢。但老板只要少給點工資,他就懷恨在心。
最近一年來,關寧軍只是被朝廷減發了幾個月的薪水。還是在漕運海運斷絕,朝廷自身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遼西將門就已經忍無可忍了。不是tm的富二代紈绔員工,還能是誰?
這種人和軍隊眼高于頂、自視太高。通常都是很難管教,也是很容易背叛的!
之前,邊關之戰他們打得一敗涂地,皇后和百官都覺得是遼西將門愧對朝廷厚養。但是,關寧軍卻覺得是朝廷辜負了他們的‘忠心’。他們估計還沒想過打了敗仗要追究責任呢!
再加上戰敗被俘的祖大壽、吳襄等人,估計是不是也投書要他們一起投降。
皇太極還許下了什么天花亂墜的條件,比如打進關內分封諸侯之類……于是關寧軍就獻關倒戈了。
當然,很顯然,這其中亦有吳三桂和袁崇煥當說客和內部間諜的功勞,是跑不掉的!
吳三桂和袁崇煥,估計認為大明內亂太多了,此時正是搏前程的好時機。畢竟,皇帝都不醒,朱子龍也沒回來(消息閉塞,還沒傳到他們那里),大明主要的軍隊都完了。
但是,以吳三桂和袁崇煥的能力,想稱霸整個大明,又有些力量不足,干脆利落的投降后金,合二為一,一起打天下,以后當個王爺,也不錯嘛!
嗯,這大概就是吳三桂和袁崇煥的內心想法了。
于是,本來就立場不堅定的關寧軍,也就陪他們一起反叛了。
說到底,還是利益動人心,加上他們和東林黨人一樣,其實從來心里就沒有忠誠二字可言啊!
唉,這就是為什么說叛徒比敵人更可恨了!
想后世時,日本入侵中國。你真以為是中*隊和紅軍,與日本軍隊打了八年抗戰?
no,大部分時候是中*隊和漢奸軍隊在打呀!
這世界上不管是那個國家,帶路黨和漢奸都是最多的。
就像現在那邊塞外,朱子龍在草原上大殺四方,投降過來的炮灰蒙古族士兵,競然比他的軍隊還多,就是這個道理。
又是一天早朝!
文武百官一言不發,還是皇后良久才嘆了一口氣,說道:“聽天由命吧,傳令下去,今日起,京師九門戒嚴。京城三大營、十二團營與五城兵馬司做好守城準備,不可掉以輕心!”
說完這句,皇后又加了一句,說道:“內閣配合太子監國,再下一道旨意吧,讓京畿一帶的百姓士紳在必要時進城避難,千萬不要重蹈土木之變和庚戊之變的覆轍了。”
百官應諾。
土木之變,亦稱土木堡之變,指發生于1449年(明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的慘敗事變。
土木之變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獲;四朝老臣張輔、駙馬井源、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侍郎丁銘、王永和以及內閣成員曹鼎、張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殺,無數文官武將戰死。
財產損失不計其數;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為精銳的三大營部隊亦隨之毀于一旦,軍火武器研發亦被大大阻礙。
而,庚戌之變又稱庚戌虜變,是明世宗在位時期的一次蒙古的侵犯明朝事件。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韃靼土默特部領袖俺答率軍犯大同。
庚戌之變此后20余年,俺答連年南下擄掠,長城沿線的百姓深受其害,明世宗亦對蒙古深惡痛絕,史載他“苦虜之擾,最厭見‘夷狄’字面……世廟晚年,每寫‘夷狄’字必極小,凡詔旨及章疏皆然,蓋欲尊中國卑外夷也”。
這兩個之變,可以說是明朝歷史上,最大最慘重的恥辱!
皇后此時,吸取教訓,主動提出號召京畿百姓入城避難,倒也不失為一片愛民仁心。
只是,這聽在殘存的東林黨官員心里,卻是刺耳。有些人還心想,會不會是皇后借此想找借口收拾自己等人?
不得不說,他們真是有精神病!
于是,他們對視了一個眼神,又想轉移話題和推掉責任了。
然后,東林黨代表人物之一的,侯恂站了出來!
“此次邊關和勤王失利,山東的朱家軍亦然有重責,若非他們早移朝鮮之地,無法支援前線和勤王,何有如今之災也。說什么出塞作戰,中原歷代除了漢朝時,又有那一朝出塞成功過?端是借口也!”
好家伙,這話是要把屎盆子向朱家軍頭上扣了。
“依微臣看來,既然薊門和山海關長城守不勝守,倒不如以利誘之,以法撫之。復邊市而安其酋,則韃靼自去,薊門自安,我大明當也可高枕無憂矣。”
“以利誘之,以法撫之?”不等皇后發言,內閣親皇派黃立極就有話要說了:“侯大人,你該不會是想讓皇后和太子向韃靼低頭,答應韃靼提出的和談條件,交出朱家軍眾將的腦袋安撫韃靼吧?”
“黃閣老此言差矣。”侯恂不慌不忙的解釋道:“微臣并非想讓皇后娘娘和太子,向韃靼蠻夷低頭。而是為京畿百姓士紳身家性命著想!”
“自我大明與建奴開戰以來,喀喇沁韃靼就一直處于中立地位,對之只能于籠絡,而非于武力,以免其全力倒向建奴。然,此次朱家軍大后方全力進攻韃靼,肆意殺戮,如此不聽調遣安排的軍隊諸將,不殺之如何能息韃靼之怒?”
見自己引經據典,說的許多官員,包括皇后在內,暫時沉默不語。
侯恂又站出來,陰笑著說道:“皇后娘娘,太子殿下,請恕微臣直言,這次朱家軍出塞戰事,只怕已經是兇多吉少。一去二三月,卻無奏折回報。如果他們打了勝仗,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
百官一聽再度默然,心知侯恂言之有理。
任何人只要是打了勝仗,都會第一時間把消息送到京城請賞的,那怕在草原上不方便。朱家軍中有信鴿,也是不難的。
只有打敗了,才會不送奏折過來。
此時此刻,一些早就暗恨朱家軍眾將不識招攬的官員。見時機已到,馬上站出來附合,說道:“皇后娘娘,侯大人言之有理。依微臣看來,朱家軍塞外之戰,定是已然兇多吉少。不如乘這個機會,定一眾不聽號令的朱家軍將一個諱敗不報的罪名,派欽差捧尚方劍將其等斬首問罪,以撫軍心民心,然后收攏朱家軍殘部,歸朝庭兵部使用,解邊關之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