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軍工霸世第二章 炮彈問題(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甲午之軍工霸世 >>甲午之軍工霸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章 炮彈問題(上)

第二章 炮彈問題(上)


更新時間:2016年07月08日  作者:那年那兔  分類: 軍事 | 戰爭幻想 | 那年那兔 | 甲午之軍工霸世 
正文

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最新章節

正文

在研究完成了不下30項科技之后,系統已經可以出產很多商品,但基本都是大宗物資,賣少了沒利潤,大量批發又沒那個渠道。而且因為這些商品大多與軍事有關,私賣是要冒風險的。

理論上,李暉可以從系統那里招募生化兵來負責這項工作,但在十二個可選兵種當中,僅有“特工”能夠兼職當商人賺錢,而作為檔次最高的5階兵種,哪怕是1級特工都需要支付5公斤黃金才能招募1個......

“唉,這個系統好是好,就是門檻太高了,看來暫時還只能視為附帶自動搜索引擎的隨身圖書館,想要靠它賺錢,還得積累到足夠的本錢才行,現在想這個還太早了......”,無奈放棄的李暉只能老老實實地繼續目前的軍工研究,希望能夠盡早完成原始積累,也順便幫北洋水師一把,希望在未來的甲午戰爭中他們能有比歷史上更大的戰果。

其實,如果從辯證的角度來看,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并非全是壞事,比如驚醒了不少中國知識分子、加速了滿清政府的倒臺。但歷史上中國人民為此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李暉寧可自己將這份責任背負下來,也絕不愿意讓日本人來“幫忙”。

而且日本若是如歷史上一樣加速崛起,就有足夠的能力對********的內戰進行干預,就算李暉有系統的幫助,統一中國的難度也會大增。

與其如此,還不如趁著日本還未完全強大起來的機會直接釜底抽薪,就算沒法幫助清軍打贏,也要盡可能地多消耗一點日本的國力,這就是李暉現在的想法。

歷史上清軍在陸戰中的表現實在太渣,就算李暉有系統的幫助搞出了厲害武器,給他們估計也沒多大意義,反倒可能會讓這些第一代的“運輸大隊長”轉送給鬼子。

相對而言,北洋水師的表現則要好了許多,而來到歷史上向其供應彈藥的天津機器局后,李暉了解到了不少內情,就更為歷史上那么多為國捐軀的北洋水師官兵感到遺憾。

因此李暉研究的重心很自然地轉向了海軍方面,軍艦和大炮以津局現在的條件是造不出的,所以只能在彈藥上下功夫,而這恰恰也是目前北洋水師最大的問題所在。

早在穿越之前,身為骨灰級軍迷的李暉就知道北洋水師所用的炮彈在海戰中拖了后腿,裝藥量大的原廠長開花彈數量極少(比如定鎮兩艦上的8門305mm主炮加起來也就有3發長開花彈)不說,國內能夠生產的所謂“短開花彈”也是問題多多,實戰中僅有不到三分之一能夠炸響,要知道短開花彈本就只占北洋水師炮彈總數的不到三成,這也就是說北洋軍艦打出的大口徑炮彈僅有一成能炸,這還打個屁啊!

之前李暉一直都以為這是產品質量問題,但他來到天津機器局后卻很快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天津機器局的管理十分混亂,產品質量的確不敢恭維,但部分短開花彈實戰中沒炸響與此并無太大關系,因為那種炮彈本來就很難炸響,李暉一看就知道!

原來,后世記載里所謂的“短開花彈”其實并非全都是主要依靠裝藥爆炸來毀傷敵艦、殺傷人員的高爆彈,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實是裝藥量少得多但卻有一定穿甲能力的穿甲爆破彈。但這款彈型發明時實用的彈底延時引信還未出現,這些炮彈的引爆不是依靠引信誘發,而是利用了穿甲過程中炮彈裝藥的自爆效應,這也是當時唯一可能實現炮彈穿透裝甲后在艦體內部爆炸的一種設計。

至于其中的機理,一般認為是出膛時彈丸空腔內所裝的松散的黑火藥顆粒因為慣性在彈丸空腔尾部被壓縮成極為緊實堅硬的狀態,之后當彈丸撞擊厚鋼板時,驟然減速的巨大慣性就會使之撞擊前部(也有人認為是與腔壁劇烈摩擦)而引燃起爆。

不過這種引爆機理一看就知道很不可靠,事實上也是如此。如果命中的部位鋼板太薄,這種無引信穿甲彈直接就穿過去了,效果跟實心彈沒什么區別,而且價格還貴不少;而如果目標裝甲太厚,炮彈還沒穿透就爆炸了,同樣沒什么卵用......

而且裝有炸藥的穿甲彈在穿甲過程中會提前引爆,導致穿深大受影響。因此如果目標裝甲較厚,它們甚至還不如實心穿甲彈有效,因為在裝甲外面爆炸是很難造成什么毀傷效果的。

要知道,即使是TNT裝藥的高爆彈,一般也只能炸開厚度相當于其口徑1/3的裝甲,如果換成是黑火藥的話,能有1/5就不錯了,何況穿爆彈的裝藥量又比高爆彈少得多,就更是不值一提了。

因此,這種無引信穿爆彈是既缺乏威力,也很難炸響,而視為穿甲彈的話,穿深又嚴重不足,因此在鋼質裝甲(包括鋼甲和鋼面—鍛鐵復合裝甲)成為主流之后,它甚至連更早的實心穿甲彈都競爭不過了,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這段時間里,就連已經造好的無引信穿爆彈也被英國皇家海軍改成了實心彈......

可能有人會問,實心彈只能給船體鉆洞,這點破壞能令敵艦沉沒嗎?

好吧,只能說理論上是可以的,比如幾十發打在水線以下(實際命中數量至少還得加兩倍),從而導致進水的速度超過敵艦排水的速度而令其沉沒,要么直接命中鍋爐或者彈藥引發爆炸也行......

雖然效率不是一般地低,也總比當時還都只裝了黑火藥的高爆彈要強得多。盡管以當時艦炮那不忍目睹的低下命中率,差不多得要十幾艘鐵甲艦圍毆一艘,并且幾乎打光炮彈的情況下,才有較大把握將其打沉......

沒錯,情況就是這么搞笑,歷史上自鐵甲艦出現以后,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基本都是“盾強于矛”的不平衡狀況,一等鐵甲艦、乃至其后的前無畏戰列艦在交戰雙方技術上沒有代差、實力上也沒有級差、而且雙方都沒犯低級失誤(類似日俄戰爭中毛子戰列艦裝煤太多導致水線裝甲帶完全沉到水下這種)的前提下,是幾乎不可能被敵方艦炮擊沉的。

也正是因為這樣,歷史上才產生了利薩海戰這種依靠沖撞戰術決出勝負的另類戰例,甚至直到二十世紀初也仍有很多軍艦設有撞角......

編輯推薦


上一章  |  甲午之軍工霸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