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都市言情作者:黑蘭度本章:
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第二軍制訂了圍殲日軍第一軍的作戰計劃,在人數基本相等的情況下,第二軍的作戰計劃并不激進。作為一支機械化部隊,又是在相對平坦的魯北平原,戰斗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呈現在劉福貴眼前的是一座土橋,以這座橋的承重量,他懷疑裝甲部隊的坦克上去后會直接落在下面的小河里,還不如重新搭建一座新橋,反正工程營里裝備著橋梁搭建車,不會很費功夫的。
不過命令就是命令,而且大約三十米長的土橋兩側還駐扎著日軍一個小隊的士兵,既然送到嘴邊了,那就沒有不吃下去的道理。
簡單布置一番后,進攻開始。進入戰斗后原本有些木訥的劉福貴立刻轉變成冷靜而精密的殺人機器,十幾發迫擊炮彈落在日軍陣地上后,劉福貴立刻跟隨班組沖鋒,機槍手吳少庚在一百五十米左右設置簡易機槍陣地,為沖鋒的戰友提供火力掩護。
在一百米左右劉福貴半蹲著打光步槍里的子彈,換上一個彈夾后又彎腰沖鋒,在華軍火力壓制下日軍根本沒有抬頭反擊的機會,簡易的防御陣地七零八落。
作為第一個沖進日軍陣地的士兵,劉福貴掏出腰側的手槍,對準一名試圖反擊的日軍士兵扣動扳機,然后迅速調轉槍口,尋找其他的威脅。果然,一名日軍士兵挺著裝上刺刀的步槍哇哇的刺過來,手槍槍口跳動后,一顆子彈從敵人眉心穿過,近距離的動能讓子彈穿透頭骨,從后腦勺帶出一大片血跡和腦漿。
每名士兵攜帶一支手槍的配備士兵們對此非常滿意,而且軍工廠也因此獲得不菲的利潤,但后勤部門卻對此腹誹不已,改進后的手槍雖然彈藥可以與重機槍通用,負擔依然很大。而且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攜帶手槍和彈藥后負重量增加。相應士兵攜帶其他的物資就會減少,軍工部門正在研究新一代軍用手槍,而且新一代步槍、機槍也在研發之中,并少量裝備部隊進行試驗。
身高體壯的劉福貴不覺得手槍沉重。他會攜帶超出指標的彈藥量,并可以堅持完成五十公里野戰行軍,這在戰斗中是一個不錯的優勢。
土橋一側被攻占后劉福貴立刻向另一側沖過去,日軍小隊在另一側的陣地上設置了一挺重機槍,沖鋒被壓制。一名戰友倒在地上,劉福貴看到不是班組的戰友,緊張的心情略微放松,然后趴在地上開槍反擊。
后面的迫擊炮立刻瞄準這個重火力點開火,三發炮彈后威脅消除,土橋被攻占。被子彈命中的戰友傷勢嚴重,立刻被醫護兵抬上擔架運到后方救治,希望這場戰斗的戰損不要變成死亡一人。
裝甲偵察營攻占這座土橋后休整十分鐘,就再次開赴新的戰場,他們接到的任務是對高密附近的日軍進行火力偵察。為裝甲部隊的進攻打好基礎。
安丘以南都是山地地形,沂蒙山區雖然算不上高山大川,也不是裝甲部隊可以輕易通過的,對于第二軍來說,沿高密一線攻擊濰縣是最有效的路線。據偵查,日軍在高密有一個步兵旅團的部隊,不過青州的情報部門傳來消息,日軍第一軍有放棄青州、向濟南方向撤退的跡象。青州附近的平原地形不利于圍殲戰,只能盡快的打破高密日軍的攔截,以機械化部隊的行軍速度。應該可以追上逃跑的日軍。
事實上當裝甲偵察營抵達高密外圍時發現,日軍的防御力度要超過一個旅團的兵力,高密四周日軍設置了縱深達五公里的防御線,這至少是一個師團級的兵力才能填滿的防御圈。
一連在外圍抓了三個舌頭都沒有問出日軍的編制。這讓師屬裝甲偵察營營長高城非常不滿,日本人的防御密度很高,好不容易才找到三個在外巡邏的小隊士兵,可惜這幾人寧死不屈,骨頭之硬讓高城感覺自己是大反派,只能給其一個痛快。
師偵營的行動打草驚蛇。日本人增加了在外圍巡邏士兵的人數——一個小隊的規模,不過這對師偵營來說問題不大。發現一個巡邏小隊后高城派一個排的士兵埋伏,劉福貴所在的班幸運的被選中,戰斗很快結束,詢問俘虜的情報分析讓劉福貴大為好奇,并主動向師偵營情報科的屠夫們學習。
上午九點左右,第二軍主力抵達高密外圍,匯總了師偵營的情報后第二軍很快制定攻擊方案,十點攻擊開始。日軍在高密布置了一個師團加一個**旅團,兵力多大兩萬四千人,如果不拔掉這顆釘子,第二軍攻擊青州的打算就會落空。
從膠州野戰機場起飛的偵察機為第二軍的炮兵指引方位,長達兩個小時的炮轟后,第一裝甲旅從正面強行突破,兩個機械化步兵團隨后從突破口跟進。
嶄新的戰爭模式對戰術思想還處于一戰前期的日軍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雖然在九州之戰中見識過華軍的裝甲部隊,但如何應對還是個未解的難題。以日本的工業水平短時間內還制造不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即使最重視的英國人也沒有在陸軍反坦克武器上下太大的功夫,各國還沒有跨過制造坦克這個門檻。
在華軍炮兵兩個小時的炮轟中,作為主力的日軍第一軍也拿出了三百門大小口徑火炮與華軍對轟,但很快淹沒在華軍火炮制造的火海中。激情四射的日軍使出了人肉炸彈這個絕招,身處戰事第一線的士兵們接到了不顧一切代價阻止華軍突破的命令,大量手持集束手雷的士兵沖出戰壕,沖向華軍的坦克和裝甲車,大部分被坦克同軸機槍和裝甲車火力消滅,十幾輛裝甲車被日軍偷襲得手,卻沒有阻擋住裝甲旅的突破。
跟隨作戰的機械化步兵突破防線后順著戰壕清理日軍,劉福貴所在的班組就隨同作戰。在戰壕中頂在對前面的是手持“戰壕清掃器”——散彈槍的士兵,劉福貴就跟在他后面為其裝填彈藥,另一名手持沖鋒槍的士兵協同作戰,組成的火力讓日軍士兵非常無奈。
三十五分鐘內華軍接連突破日軍三道防線,戰線上出現一個寬大一千多米的缺口,華軍從這個缺口內涌入,并向兩翼攻擊,眼看防線就要崩潰,日軍下達了撤入高密縣城的命令。不過在機械化部隊的攻擊下,最終只有五千余人成功撤入縣城,其余都為肥沃高密附近的土地做了貢獻。
將高密縣城包圍后已是當天下午四點左右,華軍攻勢暫停,在六個多小時高強度的作戰后,士兵們需要休整一下,坦克等裝甲車輛也需要檢修、加油,大量傷員需要救治,死亡人數和彈藥消耗數量需要統計。大部隊也要等待后方補給到來,為攻城做最后的準備。
劉福貴和吳少庚半躺在一個原日軍的散兵坑中,下午的陽光依舊毒辣,不過經歷一場大戰后再享受一下陽光和煙葉,讓人心曠神怡。
“咱們連傷了九個,死了三個,算是傷亡最大的一次,能活下來真是幸運。”吳少庚的消息一項靈通,瞇著眼睛對劉福貴說道。
劉福貴擦拭著槍械,低著頭“嗯”了一聲,今天他殺了十三個鬼子,聽班長說要給自己上報戰功,估計一個三等功少不了。不過跟情報科的人學習審訊后自己倒是對殺人越來越麻木,現在回想起戰壕戰中用工兵鏟將小鬼子的腦袋削去,太陽**還突突的。
“兄弟們,來頓下午茶,補充補充體力,炊事班給咱們做的豬頭燉排骨!”有人這么吆喝,劉福貴立刻感覺餓得不行,從早上到現在什么都沒吃,拉著懶洋洋的吳少庚去吃點東西,不過血戰之后來這么一頓,許多新兵們承受不了,看到鍋里的排骨就趴在地上吐哇吐,老兵們大口吃著排骨看戲,當年都是這么過來的,新兵們享受不到老兵的溫情,還得自己扛過去。
吃完東西又領取了一份彈藥,劉福貴回到戰壕后吳少庚再次躺在那里,董建也加入到睡覺的行列,上去踢一腳,吳少庚回過頭來道:“別瞎逛游了,趕緊休息一下,沒到飯點就讓咱們吃飯,說明晚飯沒機會吃,說不定馬上就會接到總攻的命令。”
吳少庚比自己聰明,他說的話一般都會得到驗證,果然,下午五點就接到集結和警戒命令,緊接著身后就傳來炮彈呼嘯的聲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