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第兩百四十五章 癡軍漢無事打架(2/5)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趙云 >>趙云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四十五章 癡軍漢無事打架(2/5)

第兩百四十五章 癡軍漢無事打架(2/5)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30日  作者:巫山哥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巫山哥 | 趙云 

作者:巫山哥書名:類別:歷史軍事更新時間:2016/12/3018:14:32字數:3108

高順無疑是很失落的,他想不到最終大帥沒有留下陷陣營反而是先登營在三苗之地。

趙黃活了這么大年齡,如何不清楚自己這個記名弟子的品性?如若讓他去執行任務,他會想方設法。但是要讓他自己拿主意,稍微欠缺點兒。

而且最主要的是,跟在的身邊,才能更多的參與到今后的戰爭當中。人家在那里停滯不前,你有機會立功還要東想西想,那樣的話他這個當師傅的都沒話說。

交州眾人,最高興的當屬宋家與顧三公子。前者終于了解到當年自家的往事,后者的家族原本不過是吳郡的普通家族,有了自己在交州,今后的實力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身為龍川縣令,顧徽不可能出手,那樣就是官場大忌。當時現如今的交州官場,誰不清楚他是師弟的哥哥?大家都會賣顧家一份薄面。

自然而然,顧家在吳郡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今后成為領軍人物也不是不可能。

也許有些人無法理解,我們就說一個前世的例子。鳥窩咖啡在世界上的排名并不怎么樣,可是有了中國的市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

當年的一句簡單廣告語“味道好極了”打敗了同時期進入到華夏市場的“滴滴香濃意猶未盡”,主要是研究透了大陸的國情,因地制宜。

如今的年代,資本主義都還看不到影子,大家在商業上不管怎么發展,改變不了大漢以農為本的封建國體,上流享受著商業的成果,卻對商賈之事十分鄙夷。

很顯然,顧家的人不會親自出手,那樣也就太掉價了。封建社會的商業運營,就看誰的關系硬,誰的靠山大。搶占先機和市場,不過是當權者一句話的事情。

人家今后還想誘拐自己的師弟來服務呢,讓顧家叫顧雍前來交州學習。過幾年學業有成,步入仕途,他也不會去做拔苗助長的事情。

即便知道諸葛亮這種政治人才,不過是給諸葛玄提供了一個好的平臺,并找人去給他看病。今后諸葛長大了,就是知恩圖報,也得優先考慮下趙家。

再說了,燕趙書院里,留下了郭嘉和楊修兩人的傳說,諸葛亮本身并不是一種很偏激的性格,只不過家族落魄,才有了寧為雞頭不當鳳尾的想法。

宋鐘了解到三苗曾派人來顛覆交州的趙氏江山,卻也無可奈何,兩者的立場不同。

再說了,就是都沒啥表示,他頂的是宋家家主的名頭,為趙家人出頭也說不過去。

最得實惠的就要數左慈和于吉,兩人本身的弟子并不多,可是沾親帶故的道門不少,一股腦兒,全部涌到了三苗。在另外一方面,沖淡了山主和蠱主的統治力。

兩人只是去了幾封信,來了不下三百人,連都十分驚訝,想不到原來道家的人這么多。從而也難怪靈帝對道家的忌憚,對史侯都不太親近。

不難想象一個到門里長大的孩子,今后有了皇帝的位子以后,會把國家帶到哪個方向。

然而,他們在三苗并沒有過多的停留,趕到鎮南島與一番密議,星夜離去。

看得出來,兩人就是在投資,盡管不是一家獨大,卻也滿足了。畢竟上清宮的勢力,目前在交州并不占優,焉知今后一旦掌權,會不會對天柱山、曲陽一脈有所傾斜。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靈帝知道了三苗的事情,卻也鞭長莫及。

據說平日里都要找女人伺候的劉宏,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寢宮里,和張讓商量了整個晚上,連著好幾天沒有上朝。

二代們大有收獲,哪怕三苗還沒有正式建制,他們已經有了在官場上立足的資本。

那可不是一個兩個人,封賞就讓靈帝頭疼不已,一個蘿卜一個坑,收錢的話那些家族又不是沒錢。其中好些人根本就收不到一錢,譬如董太后的家人。

要封賞吧,心里面堵得慌,現在的趙家崛起不可避免,這些人很顯然都親近。自家的閨女萬年公主,一直沒名沒分的在交州呆著,不知道多少人暗地里看他的笑話。

不封賞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南征軍的大捷在有心人的渲染之下,從剛開始曹操回京到現在這一批榮歸雒陽,聲勢之大,連袁家都側目不已。

那些事情都與交州沒有半毛錢的關系,一切都在按部就班。

今天,田豐滿臉愁容。

按說,原本一個不起眼的齊國后裔,到了交州以后順風順水,也該滿足了。

在某些區域內,他一聲令下,南征軍屠刀舉起,血流成河,名字就可以止住小兒夜啼。

“你是說不止一處地方的兵士閑著無聊打架?”揉了揉太陽穴,感到十分頭疼。

“是啊,子龍,我都看過不少。”荀彧眉頭緊縮:“一來,這些人自恃有功之臣。”

“田軍正賞罰分明,某也有所耳聞。他們不僅取得了戰功,還獲得了不少的資財。”

田豐臉上的笑容比哭還難看,你就說我名聲臭是一個孤臣唄。

荀彧倒沒有針對他:“二來就是因為有錢,他們就可以擁有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女人。歸根結底,還是錢鬧的。”

社會中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出于自己的動機和目的去認知他人的行為,包括對他人動機和目的進行推測和認知會產生重大的偏差。

在判斷他人行為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根據自己內心的判斷和自己的傾向、有意地尋找能夠印證我們自己對他人傾向性判斷的證據,這就是選擇性的認知偏見。

在古希臘丟斧子的人的故事中,當丟斧子的人懷疑是鄰居偷了斧子的時候,鄰居的一言一行看起來都像是偷了斧子后的反應。

而幾天后當斧子被找到后,鄰居看起來就再也不像偷斧子的人了。這里講的就是傾向性的預先設定立場和判斷、會錯誤地引導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知。

在社會現實過程中,由于每個人的出身背景、社會經歷、文化教育和世界觀的不同,在同一時刻面對同一事件和完成同一行為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理解和有差別的深層動機,從而導致在同一社會關系中表面上人們在互動。

實際上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和行為解釋,從而導致在相同的行為中存在著不同的動機、以及對默契的理解完全不一致的情況。

古人早就以一句知名的諺語“燕雀安知鴻鵠之志”表明了由于內心各種差別,世界在不同人群的眼里會有不一致、直至無法溝通的主觀解釋。

聽著兩人的話,思緒卻飄了開去,想起了上輩子馬斯洛的五個需求。(未完待續。)

新書、、、、、、、、、、


上一章  |  趙云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