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盤散沙的道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趙云 >>趙云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盤散沙的道家

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盤散沙的道家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12日  作者:巫山哥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巫山哥 | 趙云 


所著《老子化胡經》沖擊最大的是誰?自然是本地教派道家和儒家。

之所以稱為道家而不是道教,是因為這是一個各自為政的道士們的統稱,沒有形成統一的教派。

儒道互補是中國傳統文人心態的基本特征,儒家主張建功立業、留名青史。標點符號沒有產生的時候,往往古人的一篇文章,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注解。

就是在標點符號已經被皇家采納推廣的今天,不少大儒們自恃對經典的理解是正確的,還是對古籍有不同的理解,加標點自然也不同。

《老子化胡經》的出現,對儒家盡管有影響,卻不是最大的。況且身后站著荀慈明、蔡伯喈兩位大神,又出現了楊伯獻這樣的超神。

不然的話,一出又一出,早就引起儒家的反感,群起而攻之了。

道家人秉承老子“無為而治、親近自然”的精神,然而,道士們畢竟是凡人,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何況涉及到教義之爭。

漢明帝時代,佛教已有開始傳入中國的跡象,五岳諸山道士,由于宗教心理的驅使,奮然群起,欲與佛教一較長短。

當時有南岳道士褚善信,西岳道士劉正念,北岳道士桓文度,東岳道士焦德心,嵩岳道士呂惠通,諸山道士費叔才、祁文信等一千三百一十人。

他們上表奏稱與佛教較法之事,見載于佛道論,不欲光頭們在中原立足。

惜乎統治者覺得中原的教派一潭死水,道家盡管不聯合,卻隱然有插手朝政的跡象。下面有爭端,才是當政者樂意看到的。

秦、漢以來的方士,到東漢以后,已經漸有道士之稱。他們隱居在各地名山大澤,一些出名的還會被朝廷冊封,修煉仙道,所謂:“列仙之儒,居山澤間,其形甚癯。”

此時沒有正式建立成為一大宗教,卻因受到外來宗教的刺激,已隱然生起抗拒的運動。

到漢末桓帝、靈帝時代,有沛國人張道陵,初名陵。

其本是太學諸生,博通五經。及其晚年,忽然感嘆讀書無益于年命之事,遂學長生之道,自稱得黃帝九鼎丹法。

因無資財合藥,聞蜀人純厚,易于教化,與弟子入蜀,居鵠鳴山中,著作道書二十四篇。

陳壽在《三國志張魯傳》中,稱其為“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從受學者,出五斗米,故世稱米賊。”后世又稱其為“五斗米道”。

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

到了張魯行道的時期,已經據有東川,掌握實際的地方行政權,設官置吏,皆以鬼神之道命名,儼然為一路諸侯,而執掌********的實權。

東川對于巴蜀政局,有舉足輕重之勢,實為中國歷史上施行地方宗教政治的第一人。

徐州瑯邪國于吉,宮崇詣闕上師。吉先寓居東方,往來吳會,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制作符水以治病,吳會人多事之。

于吉家祖上就是搞道術的,看他后來的所作所為,他們家的道術應該屬于畫符施水這一民間流派,不同于生爐煉丹的官方流派。

他家不光專業精熟,而且慈悲為懷,不殺生命,到了他這一代的時候,專業技術已經很發達,“精苦有逾于昔人”。

于吉專業技術精熟的標志就是那本《太平清領書》,就是所謂的《太平要術》或者稱為《太平經》。

如前文所述,這本書是漢順帝時期由他的徒弟宮崇送到皇宮的,此書裝訂典雅,所謂“縹白素朱介青首朱目”。

最奇妙的是書的來歷,是于吉在“曲陽泉水上所得”,而且是一本“神書”。

這明顯是夸大之詞,別說東漢末年紙張還沒有普及,這書是寫在布帛上的,就算是寫在紙上的,放在水面上也早濕成一團了。

上次鄱陽湖邊和的相遇,他早就知道此子日后必然成大器,不想現在就寫出了《老子化胡經》來和道家掰手腕。

左慈也是東漢末年道家的一個大牛。

他字元放,道號烏角先生,少居天柱山,研習煉丹之術。

《后漢書》說他少有神道。葛洪《抱樸子金丹篇》載,左慈是葛玄之師。

傳其《太清丹經》三卷,及《九鼎丹經》、《金液丹經》各一卷。

曹植《辯道論》中說他擅長房中術。據有關史料記載,經過六七十年的修煉,是死后成仙的。葛洪《神仙傳》也說他能夠役使鬼神,會變化、辟谷。

不過在的眼里,就是一個會武功的道士,貌似精神力比較強大。

要說左慈和于吉誰厲害,出家人又不會像武者一樣,一言不和拔刀相向。

于吉的《太平要術》跟左慈的《遁甲天書》比起來,遁甲天書更好看一些。但是,并不意味著更厲害。

舉個例子,于吉跟左慈同樣可以做到呼風喚雨,但于吉憑的是真實道行,而且于吉一生救人無數,根行要比左慈好的多。

但左慈玩的一定比于吉漂亮的多,因為遁甲天書不存在救人的問題,它本身只不過是幻術的大綜合。

而幻術,在道行里來說是最不入流的東西。幻術不憑借道行而是憑借符印,這直接導致了幻術實際威力的薄弱。

拿例子出來,于吉輕松搞死孫策,而左慈變了半天戲法,只不過讓曹操看了熱鬧而已,真正的殺傷力是沒有的。

說到道家,有一個人就不得不提及。他叫魏伯陽,名翱,號云牙子,會稽上虞,出身高門望族,乃會稽魏家的人。

他世襲簪纓,但魏伯陽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閑居養性,時人莫知之。魏伯陽本不是道士,后世道教把他奉為神仙。

其所著的《周易參同契》,五行相類,共三卷,是現存系統闡述煉丹理論的最早著作。

該書思想來源本于黃老與《周易》,并參考古煉丹術及煉丹古書,假借爻象,以論作丹之意。

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故行文多恍惚之辭、類比之喻,文字古奧難懂,不易捉摸。《周易參同契》被后世奉為“萬古丹經王”,奠定了道教丹鼎學說的理論基礎。

然而此時,他已經去世十年之久。要不然,喪家之犬于吉也不可能從瑯琊跑到吳地,道家人的地域觀念還是非常強的。

不管是武者還是道士,他們的修煉都需要資源,而全國資源最豐富的地方,不外乎皇宮。

就像靈帝的庶長子劉辯,從小就養在史子眇那里,可以說他這支道家獲得的修煉資源就是最多的。

因此盡管這些道人表面上云淡風輕,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暗地里早就注意到漢祚將傾,全國各地蠻人和普通人七一此起彼伏。

當是時,自然都會找各自的代言人,生怕換了一個皇帝,自己的修煉資源都沒了。

別的道家人都偶爾出世,來顯示下自己的存在,并用醫術或者幻術,取得老百姓的認同。

由于《老子化胡經》的出現,道家人坐不住了,引出一位隱居邙山的超級牛人,連張角看到書信后也星夜趕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趙云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