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四年第一百零五章 天崩(五)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永歷四年 >>永歷四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五章 天崩(五)

第一百零五章 天崩(五)


更新時間:2017年01月14日  作者:張維卿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張維卿 | 永歷四年 

“敢問宋先生,一畝秧田,可供移栽幾畝?”

“回稟國公,每畝秧田可移栽二十五畝。”

“敢問宋先生,榨糖用何種機械最佳?”

“回稟國公,可用糖車,以糖車榨取蔗糖極為便利。”

“敢問宋先生,煉制黃銅,除了用爐甘石可有他法?”

“回稟國公,有,水錫即可。”

剛剛閑談之始,大伙都是士紳或是官員出身,自然免不了要報上各自的官位。剛開始各自報完了曾經的官職,那些未得過官的鄉紳和那個和尚就不說話了;等到殿試的話題開始,那幾個舉人也自覺的把嘴閉上,沒有過這份經歷,總不能人家說殿試,這邊自顧自的扯會試落榜的段子吧;殿試完畢,哪年考的,又成了話題;而接下來,名次,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

擺出身、擺資歷、比名次,都是科舉里的那點兒事,由此在那間門房里面,就有了等級的劃分。

一圈扯過來,各自心里面也有底了,等到召見時,開口的順序也會自然而然的形成,尤其是那個庶吉士,更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個開口,作為他們的代表存在。

奈何,這里面的潛規則,陳文一星半點兒也沒有顧忌,甚至若非是這位宋先生,他也不可能提前召見他們。而此間,更是和這位姓宋的舉人聊得興起,那幾位殿前爭過鰲頭的進士老爺反倒是跟其他鄉紳一起成了陪襯和背景墻,尤其是他們根本聽不到陳文問的到底是個什么的情況下,更是找不到絲毫插嘴的縫隙。

“宋先生的大作《天工開物》真可謂是一部巨作,我浙江王師亦多有獲益于此,今日得以親見宋先生真容,實乃平生一大幸事!”

陳文口中的這位宋先生,就是《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明末的一位世界級的百科全書式的科學家。

宋應星于萬歷年間中舉,接下來卻屢試不中,直到崇禎朝才以舉人的身份得官。其人有著極強的反清意識,也曾供職于南明朝廷,后來才隱居鄉里,拒不出仕。而他的著作,也是因滿清認定他是反清人士,所以才借修《四庫全書》將其全面禁毀,直到滿清亡國后世人通過自日本重新翻譯過來,才得以得窺這部17世紀中國科學技術百科全書的全貌。

“國公過譽了,拙作不過是學生一家之言,若真能有些許得益于王師,乃是學生的幸運才是。”

陳文記得,當年在浙江,連衢州他都沒有盡數收服的情況下就冒出過派人延攬宋應星的打算。現如今,大軍收復江西,去請的人還沒顧得派出去,人家反倒是自己來了,使得陳文大有賺到了的喜悅。

相較之下,在座的這幾大位,那個陪綁的庶吉士最多也就是個屁,而那幾個進士、舉人什么的連個屁都算不上。

陳文在和科學家同志聊得興起,其他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尷尬,不過那種受到了輕視,進而拂袖而去的卻也沒有,畢竟現在這世道如此,陳文也是兇名赫赫,惹了他不痛快絕不是什么好事情。眼下不過是晾在一邊兒而已,忍了也就是了。

聊著聊著,他不提,可宋應星卻還是要照顧這些科舉前輩和大才們的面子,一個勁兒的把話題往他們身上引。陳文很清楚為何如此,也就坡下驢,開始和這些人聊了起來。聽來聽去,不是禮貌性的前來祝賀陳文擊殺逆賊洪承疇,光復了大半個江西,就是前來求官的,還有個竟然是從吉安府跑來的,強烈要求陳文盡快收復失地,還吉安百姓一個朗朗乾坤云云。

更無語的是,這些人顯然是有事先打聽過,知道陳文這邊有個征虜大借款,而且在浙江的還款信譽很不錯,明白求人辦事要花錢打點的道理,干脆一個個口稱要購買借款襄助軍需,為王師能更快的收復失地略盡綿薄之力云云。唯有宋應星和那個和尚倒是兩手空空,顯得有些尷尬。

宋應星是陳文一定要招攬過來的人才,科學技術方面的權威,給錢還來不及呢,自然也不可能計較什么沒有購買借款的事情。好言安撫了這些“仗義疏財的仁人志士”,陳文便轉而問及那個從始至終卻一直沒有摻和進來的和尚此來到底是干什么的。

當家知道柴米貴,掉進錢眼兒里的陳文突然意識到他好像都惦記到了和尚的香油錢了,也真是夠要命了,實在是罪過罪過。

聞言,那和尚依舊不說話,只是表示口齒不便,要了套筆墨紙硯才開始借筆回答。

和尚的字很漂亮,卻始終帶著一股狷狂的氣息,幾筆落下,陳文定睛一看卻是分明寫著“貧僧乃是弋陽王”的文字,直看得他心頭猛地一震。

江西可不是浙江,這里是有藩王分封的,其中這弋陽王所屬的寧藩,原本是受封于大寧,后來到了永樂年間才改封的江西南昌,而當時的寧王朱權就是靖難時明成祖朱棣借了朵顏三衛,而后被忽悠了的那個寧王。

明朝的宗室,如今不是在各個明軍的占領區,就是隱姓埋名。沒辦法,先是李自成、張獻忠那群人,階級矛盾引發的針對明宗室的仇殺;接下來的滿清,對于明宗室也是一個殺字,唯恐他們挑頭造反。

浙江在歷史上有兩個封國,杭州的吳藩和衢州的越藩,都是一代而除,所以當初他也沒有遇到過這種問題。現在到了江西立刻就不一樣了,這里可是有好幾家藩王,雖說是落了架的鳳凰不如雞,但是苛待宗室的罪名,說出去也不是什么好聽的。尤其是這些藩王還都是有封地的,想想就覺得頭疼。

前七個字寫完,緊接著和尚又繼續寫了“七世孫”這三個字。

看來反應太快,有時也不是什么好事。

聽到后面的那三個字,陳文心頭的大石緩緩落下。不自行稱呼爵位的,而是說是哪一個藩王的多少代子嗣的,一般都只是普通的宗室,那也就不用考慮太多的問題了。

“敢問大師俗家姓名上下如何?”

“朱耷。”

有些眼熟,但是一時間卻也想不起來了,尤其是那群士紳看樣子對他也是一無所知,干脆也不再提及,邀請了這些人一起用了晚飯,才派人將他們送回了驛館。其間,那和尚也沒有提及什么讓他感覺不愉快的事情,比如冊封、王府、封地什么的,除了祝賀也沒說別的。

入夜之后,陳文躺在了床上,卻越想越覺得朱耷這個名字很是耳熟。思來想去了好半天,才猛的想了起來。

“朱耷,八大山人!”

夜里的驚詫并沒有影響到陳文第二天的會客進度,朱耷是宗室,是畫家,這些對他來說都不重要。如今的局勢,鋼鐵和熱血才是中國真正需要的,他現在已經反轉了長江以南的敵我力量對比,需要的是進一步的擴充力量,為接下來的戰斗做準備,而不是把精力放在鑒賞詩詞畫作之類的事情上面。

宋應星是一定要大力延攬的,而從此人的口風中,陳文也聽得出二人在這一點上是一拍即合的。而其他的士紳,直接任命是不可能的,先到文官訓練班去受訓再說,不專業且沒有經過洗腦的,是絕不可能任用的,這是原則問題。至于朱耷,陳文最后還是派人給了些銀子,只當是讓他改善改善生活。

接下來的幾天,陳文依舊是在制定改良軍制的計劃和會客等一系列工作中度過,直到王江趕到前夕才算是告一段落。

而這期間,來來往往的大多是江西一省的士紳和曾經在明朝供職的官員,來回來去都是那點事兒。唯有一個徽州的商人倒是有點兒意思,不過陳文也沒有留他,只是交給他一件事情,辦成了的話,后面的事情自然好說,只當是投名狀了。

至于蔡士英和秦嘉兆,到最后陳文反倒是連見都沒見一面,拋之腦后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根本提不起興趣見這二位了,尤其是王江見過后表示這二位爺是要準備給“我大清”殉節,那就更沒見他們的必要了,浪費時間。

自取得了廣信府大捷以來,陳文始終在爭分奪秒的將江西這個省收入囊中,王江和那些調到江西的文官、衛所軍官們先后抵達后,更是以著最快的速度在駐軍的保護下前往各個縣城,從戰兵營手中接收城池,以便于盡快的展開施政。

從八個府,到十八個府,近兩個省的地盤,浙江明軍集團全力運轉,為的就是能在滿清朝廷必然會做出的反應到達前將這個省演變為浙江明軍的基本盤,由此才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力量。

時間緊迫非常,周邊各省的各大勢力也漸漸的發現了江西的劇變,在震驚的瞠目結舌之中開始做出各自的反應。

最早得到消息的,自然是江南的江南江西總督馬國柱。他是統管兩省的總督,現在一個省就這么沒了,哪怕這是洪承疇給玩沒的,滿清朝廷也肯定會問責于他。一個不小心,就是死路一條。

現如今,問責的圣旨還沒有下來,馬國柱幾乎每天都在督促幕僚和下面的官員,把洪承疇掃蕩江南各府庫房的賬冊準備好,以備后用。而那些虧空更是要盡快補好,等欽差來了才更有可能渡過這一關。

當然,除了應對懲罰,公務還是要更加賣力的處置。不止是政務,更重要的則是軍務,這才是真正的重中之重。

隨著江西中部和北部落入明軍之手,剩下的那三個府也與江南分隔開來,就像是當年的浙閩總督轄區,福建和浙江的杭嘉湖被攔腰截斷一樣,他已經失去了對南贛、吉安三府的掌控,能夠指望的也只有宜永貴、胡有升他們的個人能力了。

除此之外,還在手中的江南也要督促各地綠營補滿了缺額,以應對接下來的戰事,無論是明軍的進攻,還是清軍的增援。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江西一丟,東南四省就立刻被陳文截成了兩段。福建和江西的南贛、吉安是一段,江南則和浙江僅剩下的杭嘉湖連在一起,兩部分區域皆處于明軍的兵鋒之下——福建與江西、浙江接壤的府縣以及沿海,南贛和吉安府北部,浙江的錢塘江天險,江南則是池州和徽州。

更可怕的是,江西的鄱陽湖可以屯集艦船,皆是大軍登船出發,順著長江就可以直抵江寧城下。每想到這種可能,馬國柱登時就會被恐懼所淹沒。

“以劉將軍所見,那逆賊陳文到底會向何處用兵?”

“不靠盤兒”的經標后鎮提督劉芳名早就抵達了江寧,他們從饒州府撈回來的銀子也踏上運往北京各權貴府邸的路途——沒辦法,保命才是第一要務。隨著李本深和胡全才也趕到江寧,當初受命于洪承疇的鄒卓明一行在與胡全才經過了一番商議后,也踏入了江南江西總督衙門來推銷商品,而被他們奇貨可居的正是馬國柱口中的劉將軍,劉成。

正襟危坐于總督衙門的二堂,閑雜人等早已被轟了出去,身處于權力中心,為人所重視的感覺讓劉成覺得很是舒爽。

此間正襟危坐的他,聽到馬國柱的問話,便胸有成竹般的回答道:“回制軍老大人的話,末將在逆賊陳文麾下多年,其人用兵講究謀定而后動,大戰略上總會盡可能的分析清楚,而他的嗅覺也很好,總能在紛亂的局勢中發覺到一星半點兒的戰機,甚至有時都讓人覺得是像未卜先知一般。”

劉成侃侃而談,卻并沒有正面回答馬國柱的問話。若是換作旁人,或者是別的什么時候,這等人早就被他轟了出去。可是現在的局勢,陳文在東南已經做大,想要提前做出準備,這等了解陳文性格的內行人自然是最佳的咨詢對象,遠比瞎猜要強上太多。

在這一點上,此前的陳錦和洪承疇也都沒有這樣的優勢,而他現在有了,更是要對其好好利用才是。

馬國柱微微前探著身子也有些僵硬了,干脆換了個姿勢,但卻依舊沒有打斷劉成。而接下來,劉成到也沒有繼續大談陳文那來自于歷史的戰略嗅覺,很直接的給了馬國柱一個答案。

“以末將對浙江明軍的了解,吞下了江西一省,他們現在是守有余而攻不足,貿然殺入,十有**會在野戰中被其擊潰,而廣信府發生的事情也證明了,他們的攻堅能力也極為強大。但是,以末將看來,兩個月內,陳文沒有大舉北上的可能。鞏固新占領區,蠶食周邊的府縣,才是陳文的風格。”

“原來如此。”

聽聞了陳文兩個月內不會發起大規模的攻勢,馬國柱的一顆久懸的心也算是落地了,看向劉成這個解答了他的疑問的降人自然也是倍加順眼了起來。

“劉將軍反正而來,歸順我大清,乃是棄暗投明的壯舉。本官自會向朝廷稟明,以朝廷的寬宏和吾皇的雅量,封官拜將自不待提,只要劉將軍能夠有功于我大清,封侯賜爵也是等閑事耳!”

“末將謝過制軍老大人,也謝過諸君。”

“免禮,免禮。”

一禮過后,賓主盡歡,倒是劉成卻突然想起了一種可能,猶豫了片刻,才把這話說了出來。

“現今陳文勢大,更需提防他與孫可望、李定國和朱成功這三人聯手,如果讓他們借到陳文的東風,那么湖廣、廣東和福建只怕就不復為大清所有了。”(未完待續。)

(哈羅)


上一章  |  永歷四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