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個微信去地府第七百三十章 和金融魔鬼約會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發個微信去地府 >>發個微信去地府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三十章 和金融魔鬼約會

第七百三十章 和金融魔鬼約會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07日  作者:逗逗是豆豆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逗逗是豆豆 | 發個微信去地府 

魔鬼在我們的耳邊輕言細語。它在教我們經濟學。在歌德的《浮士德》中,皇帝遇到了財政虧空,魔鬼梅菲斯特出了一招。它誘使皇帝發行紙幣,謊稱有足夠的金銀財寶埋在地下,可作儲備。它說:“這種紙幣,代替黃金和珍珠,非常便利,能使人心中有數。”不可思議是,奇跡發生了,原來死氣沉沉的城市,如今熙熙攘攘,生機勃勃。紙幣“不脛而走,無法收回;它像電掣般飛馳,四處散開。”

貨幣和金融蘊含著巨大的魔力。它們是我們從瓶子中釋放出來的,聽我們的召喚而來,成為我們的奴仆。一旦失去控制,貨幣和金融又將恣意肆虐,把災難帶到人間。英格蘭銀行前任行長默文·金說:“把金融煉金術作為金融體系的基礎,表明這個社會不甚理性。”

默文·金是經歷了全球金融風暴的船長之一,他的新書《金融煉金術的終結》是一本對全球金融危機的反思之作。坊間關于全球金融危機的書籍已經很多了,尤其是在危機期間擔任財政金融高官的大人物,幾乎都寫了自己的回憶錄。在默文·金看來,這些書的副標題大多可以寫成:我是怎么拯救這個世界的。《金融煉金術的終結》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此書對貨幣金融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這是一本能夠引發經濟學革命的書。

什么是金融煉金術?人們相信紙幣能夠保存并隨時兌換成購買力,人們相信存在銀行里的錢隨時能夠提現。這是一種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煉金術。金融煉金術的基礎是人們對貨幣金融的信任,但這一基礎卻異常脆弱。正如《倫巴第街》的作者沃爾特·白哲特所說的:“我們的金融系統所獨有的精髓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空前信任。可如果這種信任因為潛在因素而被削弱,那一件小事就能挫傷互信,一件大事便幾乎能摧毀它。”

維持幣值的穩定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歷史上不乏惡性通貨膨脹的案例。20世紀20年代德國的惡性通貨膨脹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納粹極端勢力的興起。很多發展中國家都曾經遭受惡性通貨膨脹的肆虐。整個20世紀,幾乎就是一部通貨膨脹的歷史。

保證銀行體系平穩運轉也極其困難。當我們把錢存進銀行之后,這些錢不是安安靜靜地待在保險柜里,銀行必須把錢貸款出去。當銀行把錢貸款出去之后,原來的存款就變成了期限更長、風險更高的資產。除非工廠、機器設備、住宅和辦公室能夠在瞬間轉化為現金,除非在任何一個時點,都只有一小部分儲戶到銀行提取現金,否則,我們對銀行的信任不過是一種盲信。

而維持幣值穩定、保持銀行體系平穩運轉,又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之所以需要貨幣,并不僅僅是為了方便交易,更重要的是為了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就需要貨幣能夠保存并在未來兌現購買力。遺憾的是,貨幣并不能如我們所愿,不折不扣地完成這一使命。

這是因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從本質上講是不可預測的,而這恰恰是經濟學的盲點。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隨著經濟學研究越來越精細,對貨幣的討論反而越來越少。正如經濟學家弗蘭克·哈恩(frankhahn)說的,最完善的經濟學模型中沒有貨幣的容身之處。經濟學教科書里用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理論刻畫市場經濟體系。在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體系中,市場處處出清,貨幣這種交易媒介可有可無。但這一模型有著極為苛刻的假設條件,你必須假定,從你一出生,就能看清到死亡的那一天的所有的潛在的交易需求;你必須假定,你同時也能能夠看到所有的其他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的潛在交易需求。你就是別人,別人就是你,在經濟學理論中,你們都是代表性的理性人,你們都能做出最優的選擇。于是,市場價格毫無遺漏地反映出了所有的供給和需求。

可惜現實并非如此。我們怎么才能預測出50年之后的石油價格呢?除了石油的現貨市場,你還需要石油的期貨市場,但石油的期貨價格和未來的真實價格很可能相差極大,因為它漏掉了很多關于供給和需求的信息。比如,航空公司需要買燃油,它們是石油市場上的大客戶。但是,航空公司能不能知道未來五十年需要購買多少石油呢?理論上講,這需要一個機票的期貨市場。但為什么沒有機票的期貨市場呢?因為沒有人能夠預測未來的哪一天需要坐飛機去哪里。再完美的市場也不可能為未來的不確定性定價,因此家庭和企業無法通過市場協調其未來的支出計劃。家庭和企業面臨的既不是“硬預算約束”,也不是“軟預算約束”,而是“模糊預算約束”。人們易于在盲目的樂觀和盲目的悲觀之間游移,很可能出現需求不足或需求過度。

在默文·金看來,由此帶來的全球消費和儲蓄的失衡,乃是導致金融危機的最根本因素。人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收入到底有多少,因此很難確定消費的上限,由此導致家庭的消費行為可能長期偏離可持續的水平。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出現了全球化的**。中國、印度、俄羅斯打開國門,加入全球分工,為全球化而生產的工人數量急劇暴增,全球貿易涌流,由此導致發達國家的物價水平被壓低,利率持續保持在超低的水平。中國和德國是消費不足的典型,而美國則是消費過度的代表。

低利率導致資產價格上漲、債務壓力增加。當利率過低的時候,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開始追逐更高的收益率,人們稱之為“打著燈籠找收益”。為此,銀行不斷創造越來越復雜的金融產品。當銀行向企業發放貸款的時候,會受到企業希望借入款項的總額限制,但是金融衍生品并不反映實體經濟活動,大多數衍生品的買賣都是大型銀行和對沖基金之間的對手交易,其交易規模沒有任何限制,風險敞口的規模沒有上限,潛在的損失也沒有上限。當次貸危機剛剛爆發的時候,各國央行并不覺得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次貸存量總額大約1萬億美元,互聯網泡沫的體量比次貸要高出8倍。然而,他們都看走眼了。根據次級貸款創造出來的衍生產品規模要大得多。這好比廣場上兩個老頭在下棋,誰贏了誰得10塊錢,但他們的后面圍了一大堆有錢而無聊的看客,他們為誰能贏棋下注,賭注遠遠超過最初的10塊錢。

與此同時,銀行的杠桿率越來越高。銀行原本依靠自有資金開展借貸,但如今越來越不依賴自有資金,而是使用杠桿資金進行借貸。誰不這樣做,就會被激烈的競爭淘汰出局。這進一步加劇了銀行的期限錯配:負債的期限越來越短,資產的期限越來越長。批發融資的另一個后果是導致各大銀行成了一根繩子上的螞蚱,大家相互交織在一起,只要一家出了問題,很快就會連累整個體系。在過去二三十年,全球銀行業的規模、集中度和風險度都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增長,不僅“大到不能倒”(too逼gtofail),而且“緊密到不能倒”(tooconnectedtofail)。

亡羊補牢,猶未晚也。但我們找到了防范下一次金融危機的辦法了嗎?

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各國都在加強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一個流行的思路就是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這需要計算出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即按照資產的風險程度不同,給它們不同的打分,最后加權得出安全資產的數量。這一方法不僅繁瑣復雜,而且易于誤導。我們如何判斷各類資產的風險程度呢?只能靠歷史經驗。但我們何以能夠斷言今天看似安全的資產,到明天不會出問題呢?

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英國有一家百年老店,即北巖銀行,遭到擠兌而破產。如果計算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北巖銀行在英國各大銀行中是最高的,高到它都想把錢借給別人用,但出問題的恰恰是北巖銀行。這是因為,根據歷史經驗,住房抵押貸款一直被視為高度安全的資產,北巖銀行的主要業務就是發放住房抵押貸款。默文·金建議,簡單直觀的指標才是更有效的,與其看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不如看杠桿率。杠桿率是指資本相對于未加權的總資產的比例,這一指標看似粗疏,但卻更為準確。若看杠桿率,當時北巖銀行的杠桿率已經高達6080倍,理當引起監管者的關注。默文·金的這一建議,背后的方法論是,不要妄想準確地計算未來的不確定性,不要認為有了精巧的模型計算結果就萬事大吉,而是要更加謙卑,看大局、重視經驗和常識。

為什么全球金融危機已經過去了將近十年,世界經濟仍然疲弱無力?因為全球失衡抑制了需求的增長,而全球失衡是長期積累形成的,難以在短期內自發地解決。當前的異常寬松的貨幣政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困境。從短期來看,利率并未低到能夠刺激經濟增長,但從長期來看,利率又沒有高到促使人們回歸到正常的消費、儲蓄軌道。凱恩斯還是對的,一個社會對流動性的需求會忽漲忽跌。當經濟衰退的時候,對流動性的需求過高,央行進一步注入的資金很快就被囤積起來,我們已經掉進了利率陷阱。在這種情況下,利率降低未必促使人們將未來的消費提前到當下,相反,人們可能會變得更加焦慮,并降低對未來經濟前景的預期,由此導致投資下降。

我們用來解決當前困境的很多政策,實際上是在給未來挖一個大坑。可以設想,超低利率條件下債務水平仍然會不斷地增加,但到了央行加息的那一天,債務違約的定時炸彈就會被引爆。當然,這可能會為經濟重啟創造良好的條件,但同樣有可能的是,世界經濟會二度陷入金融危機的泥沼。同樣能夠想象,超低利率導致房價提高,未來一代年輕人要被迫比上一代借更多的錢,債務負擔會更重,代際之間的矛盾、貧富之間的矛盾將日益突出。貨幣本是一種“社會契約”,一旦這種契約無非兌現,勢必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什么時候才會爆發這些危機呢?我們并不知道。默文·金談到,金融危機的第一規律是:不可持續的發展勢頭持續的時間可能超過任何人的預期;金融危機的第二規律是:當不可持續的發展勢頭走向破滅的時候,其發生的速度也遠遠超過人們的預期。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明知道正走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卻仍然不愿意停步,或是換到另一條道路上。默文·金憂心忡忡地指出,我們當前的時代很像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局。舊的規則已經失效,各國之間的互信已經打碎,前方的航道到處是暗礁,但舵手們卻猶豫遲疑,指望蒙混過關,或是奇跡發生。《大衛·科波菲爾》中有個米考伯先生,屢次失敗,負債累累,但卻總是幻想命運女神的垂青。就在要被關進債務監獄的時候,他還向大衛借錢買酒,喝了酒就高興起來。

魔鬼并沒有離開我們。我們和金融魔鬼在未來還有一個約會。

外一篇虛擬貨幣的影響和價值

比特幣(逼tcoin)、區塊鏈(blockchain)和數字(數字、數碼)貨幣之間,存在著原理、邏輯和技術的內在關系,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不可分割。

其中,理解比特幣是關鍵,這是因為比特幣不僅是虛擬貨幣的典型代表,而且為區塊鏈提供了相當成熟的邏輯基礎和技術前提,至于當下所談到數字貨幣的創新之處,在于吸納了比特幣和區塊鏈的思維、原理和技術。

如今,不少人一方面否定比特幣,一方面卻提倡區塊鏈,或者認為數字貨幣可以成為一種獨立的新事物,都是錯誤的。

自從比特幣誕生以來,世界各國政府的態度,可以概括為:所知寥寥,高度警覺,愛恨交織。具體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持正面和開放態度的國家,例如:德國、比利時、巴西、澳大利亞;第二類,沒有明確態度,不反對,也不支持,沒有相應法規,這類國家很多,例如:加拿大、意大利、日本、俄羅斯、新加坡、韓國;第三類,予以警告,持冷落甚至反對態度。

在所有國家中,美國的態度至關重要。總的來說,美國對比特幣維持保守、開放和謹慎態度。早在二零一三年十一月,美國參議院就舉行了比特幣的聽證會。之后,美國財政部、國稅局、美國期貨委員會,都對比特幣做過自己的界定。

例如,美國國稅局裁定比特幣是一種「資產」;美國財政部認為比特幣具有創新和成(002001,股吧)為征稅對象的潛質,可以納入監管框架;美國期貨委員會,將比特幣視為一種可交易的「商品」。在上述背景下,按照美國司法獨立的原則,如果聯邦法院介入比特幣,并作出關于比特幣的裁決,意義確實很大。因為,聯邦法院只受理涉及聯邦法律層面的案件。

此次,美國聯邦法官艾莉森納森受理安東尼·穆爾吉奧(anthonymurgio)通過比特幣平臺洗錢的案件,不可避免地要面對比特幣的法律界定。納森法官對比特幣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界定:「按照該術語的普通意思,比特幣就是資金。比特幣可作為支付手段,購買商品和服務,或使用銀行帳戶直接從交易平臺購買比特幣。因此它們的作用與金錢相同,是作為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艾莉森納森是2011年經奧巴馬任命的同性戀聯邦女法官,而且是美國金融重鎮曼哈頓地區的聯邦法官。艾莉森納森的裁決將比特幣問題提高到全國性層面,宣布虛擬貨幣符合貨幣定義。美國實施的是普通法體系,承襲「遵循先例」的原則。所以,從長遠來看,會對比特幣和虛擬貨幣在美國的命運,產生不可低估的影響。

你作為經濟學家,對貨幣歷史深有研究,你是否認為比特幣是貨幣?

很難簡單地說「是」還是「不是」。因為首先需要知道貨幣是什么?自古以來,信用是貨幣存在的前提。是先有信用,后有貨幣。所以,只要信用形態發生演變,貨幣形態隨之改變。

在當代世界,以國家信用支撐的法幣(fiatmoney)是貨幣的主要形態。但是,法幣并非是貨幣的唯一形態。也就是說,信用貨幣并不全然是國家信用貨幣。現在,在世界范圍內流行的非國家的信用貨幣至少有三種形態。

第一,基于區域信用體系的貨幣(localcurrency),又稱本地貨幣、補充貨幣、小區貨幣或私人貨幣,達二千五百種之多。即使根據嚴格貨幣定義的統計,也達二百多種,歐洲即有上百種之多。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這些區域貨幣可以在特定范圍內發揮商品交換的媒介和價值儲藏的職能,甚至可用來交稅。第二,基于公司信用體系的貨幣,例如visa、master等信用卡、公司券(panyscrip)、軍用券(militaryscrip)。第三,基于貴金屬價值的貨幣,例如黃金和白銀紀念幣。

虛擬貨幣是否是貨幣,關鍵要看是否存在著特定的信用基礎。比特幣歷史短暫,卻創造了一種獨特的信用體系,這個信用體系不再是有形的政府、小區、公司,而是個人的聯合體。在這個意義上說,比特幣是一種貨幣形態。不僅如此,比特幣還展現了其全面的貨幣功能。艾莉森納森對比特幣性質的裁定就是根據比特幣所具備貨幣的基本功能。

人們需要改變一種思維模式,即以為只有以國家信用為基礎的「法定貨幣」才是貨幣的唯一貨幣形態,再以此為標準否定其他貨幣形態存在的事實。其實,我們可以比較比特幣和北朝鮮的「法定貨幣」。比特幣沒有任何國家的支撐,卻可以實現全球范圍的流通,這證明比特幣存在著它的信用基礎;而北朝鮮的貨幣無疑具有「國家強制力支撐」,但是,世界各國民眾不會因此信任這個貨幣。

現在很有影響的說法,雖然比特幣是一種無國界的貨幣,卻被少數國家和少數公司所控制,他們可以通過對比特幣的軟件和技術做更改,最終摧毀比特幣的獨立性,你對這種認識怎么看?

這是對比特幣原理和技術內涵的無知和誤解。我只講兩點:第一,比特幣的供給總量是封頂的,其開采量是遞減的,而開采者的進入是開放的。所以,開采的競爭成本會不斷上升。主要會表現在:礦機會越來越昂貴、用電量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

在比特幣剛剛產生初期,任何人只要下載一個軟件就能挖比特幣,后來需要礦機,而礦機則要不斷升級;人們發掘的時間也越來越多,過去一個人一天能采幾枚比特幣,現在幾個人、數十人花費很多天,也未必能采到一枚比特幣。所以,壟斷對比特幣開發,非常困難,幾乎是不可能的。第二,比特幣的最大技術優勢還包括交易信息的完全透明。比特幣系統就是一個全網總賬本,所有的交易信息都有記錄可查。這也從根本上阻止了壟斷性動機。

那么,你如何解釋比特幣價格的波動?

現在的問題是:比特幣存量有限,新比特幣供給緩慢,而比特幣的需求不斷擴展,造成比特幣在市場上的稀缺性。在這樣的情況下,比特幣成為了炒作對象。于是,可能發生少數公司影響,甚至操縱比特幣市場價格的情況。

要知道,在今天的世界貨幣市場上,每一種貨幣的匯率都處于浮動狀態,都可以被炒作。比特幣存在市場價格波動,反映了市場對比特幣的需求變化,也證明比特幣的貨幣性質。

現在,似乎還只是少數人使用比特幣,他們是哪些人?比特幣遠遠沒有融入大眾日常生活,如何解釋?

是的,現在使用比特幣的屬于小眾行為,屬于那些對互聯網金融比較熟悉的人群。就區域而言,主要分布在發達國家和地區,例如英美日和香港。

必須承認,比特幣遠遠沒有融入大眾日常生活。這不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為,如我前面所說,貨幣的基礎是信仰,而信用本身是一種社會關系。社會關系需要長期培養和發育。如果說,比特幣存在缺陷,那就是至今比特幣還沒有能夠創造一個基于比特幣的市場,比特幣的社會關系。為什么?因為對于大多數民眾來說,懂得比特幣,擺脫關于比特幣偏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使用比特幣就更困難了。

但是,在我看來,比特幣的大眾化和日常生活化,只是時間問題。我在演講時常常使用「比特幣們」的概念,就是想告訴聽眾,現在按照比特幣的思想和區塊鏈的思想所創造的其他各類虛擬貨幣,在技術上不再是難事,如雨后春筍。只要各種比特幣的可以不斷產生和蔓延,終究會導致更多的民眾參與。對于網絡一代來說,理解、接受和使用比特幣們會逐漸成為大趨勢。

只要有形成一定規模和區域性的比特幣之類的虛擬貨幣市場,「梅特卡夫定律」效益(一個網絡的用戶數目越多,那么整個網絡和該網絡內的每臺計算機的價值也就越大)就會發生,虛擬貨幣就會進入指數擴張階段。只是現在還沒有進入這樣的歷史拐點。可以做一個設想:假設臺北有一百人堅持使用比特幣,經過一段時間,一定會跳躍到一千人。這如同人們使用微信和line一樣。

比特幣或者比特幣們的根本意義是什么?你對比特幣是否持有樂觀態度?

當代經濟面對的問題很多,最重要的是國家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法幣價值基礎的穩定問題。這種情況在「布爾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之后,越發嚴重。

以中國大陸為例,在一九八零年代初期,一分錢是錢,一萬人民幣已經是富人的尺度。今天,是以元為單位,分錢已經喪失存在意義。一元是一分錢一百倍。所以,過去一萬元就是有錢人,現在至少要乘一百倍,就是一百萬。

其實,一百萬的購買力也是有限的。在一線城市,一百萬人民幣只能購買二、三十平方米的房屋。二零零八年爆發世界金融危機,主要國家都實行貨幣供給寬松政策,不僅本國貨幣貶值,且帶動了他國貨幣貶值。民眾不得不承擔通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后果。

總之,現代人類的最大悲哀,只有拼命工作,方有可能使得自己的收入跟上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所以,如何維系貨幣的價值,是人類的共同性大課題。從理論上說,貨幣的非國家化是一種選擇。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提供了一種選擇,一種實驗。

在世界經濟歷史中,已經發生過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以后還會發生危機,如果世界發生不可預期的和完全失控的金融貨幣危機,比特幣和「比特幣們」很可能將是一個重大的解救方案,所以,千萬不要低估這樣的異類貨幣對人類的潛在價值。

我對比特幣,確切的說對虛擬貨幣始終持有開放的和審慎的樂觀態度。比特幣不是烏托邦,是人類的一種試驗。以一個國家、幾個國家、一個時段、幾個時段對比特幣和虛擬貨幣做出結論還為時過早。

最近,美國知名網上零售商overstock開發的區塊鏈平臺,獲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準進行股票公開發行。該公司確定基于比特幣區塊鏈的證券交易平臺將于年底啟動。這是很值得關注的一個事件。

中國大陸的比特幣情況

中國大陸會不會讓比特幣合法化?中國大陸為什么是全世界比特幣炒作最厲害的地方?

不能簡單回答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我還是欣賞中國央行和政府關于比特幣的態度和方法:從來沒有宣布比特幣非法,更沒有宣布其具有合法性。或者說,既沒有說比特幣是貨幣,也沒有說比特幣就不是貨幣。但是,對比特幣做了很多限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例如2013年12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防范比特幣風險的通知》,限制比特幣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2013年前后,中國大陸是炒作比特幣的重要地區,可能是事實,主要原因是:人民幣導出有很多限制,比特幣可以成為人民幣導出的媒介,人民幣換成比特幣,等于可以兌換為美金、歐元和其他國際化資產。對這點。中國政府當然很敏感,采取了必要的圍堵和限制措施。

比特幣是否有助于洗錢之類的犯罪行為?

前年,臺灣曾發生一個案例,就是綁架一個港商的綁匪要求以比特幣做贖金。這是近年來在犯罪行為上非常有創意的案例。但是,綁匪沒想到比特幣運作并不普及和成熟,反而給警方提供充裕的破案時間。這不是比特幣的錯誤,任何貨幣都可以用于洗錢和其他犯罪。例如,有人用鉆石洗錢,并不是鉆石的問題。

換一個問題,比特幣和「區塊鏈」之間最重要的共同之處是什么?

區塊鏈的思想,就是比特幣的基本思想;換句話,從比特幣的原理必然可以推導出區塊鏈原理。具體地說,區塊鏈的概念就是比特幣的賬本概念,這種賬本不可更改,它挑戰、顛覆人們的會計體系、賬本制度。區塊鏈的技術本質源于比特幣的加密法,透過復雜的公共鑰匙和私備鑰匙構成的一個體系。

比特幣和「區塊鏈」之間,存在著共同點四個要素:共享賬目;智能合約(智能契約);能有效、徹底地保護**權;參與者彼此毋需討論的共識。以上四要素中,有著強烈的依存關系。

在上述的四個方面中,核心是所謂的智能契約。所以,可以將區塊鏈定義為一種智能契約形態,區塊鏈的技術需要保障智能契約永遠不被傷害。不僅如此,在維系智能契約相互信任的同時,還能夠實現互相不侵犯彼此之間的**權利,每個參與方決定多少權利可以公開和分享。總之,區塊鏈的所有參與方并非是被動的,一切行為都處于可控的范圍。

在當今社會,人們面臨兩個問題:其一,財產的貨幣化。在農工社會,財產也許是一塊土地或者是黃金、白銀、住房、工廠、機器。但是,現在人們財富的基本形態是貨幣形態,不得不將貨幣存入商業銀行。但是,如何保證所選擇的是沒有風險的商業銀行?沒有可能。也就是,人們的身家性命其實是掌握在不能控制的金融系統上。

其二,現在人們的身份需要政府機構或者商業機構背書,例如身份證、駕照、保險卡。上述兩個問題,從身家性命到身份證明,都是需要和國家或者金融機構建立密不可分的關系。

于是,就會發生一系列問題。首先是信用危機,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都存在破產的問題;其次是這些機構的效率問題;第三是成本問題,時間成本、金錢成本;第四是便利問題。而區塊鏈的發明和應用,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困擾。因為,區塊鏈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人們可自組織,可以主動控制**權,可以通過智能契約實現對自己財富的監督,同時擺脫對自己身份的確認的被動狀態,不再會發生如何證明「我是我」的情況。

當然,區塊鏈對政府、企業、銀行,也都具有正面意義。對于政府來講,它也可以用區塊鏈和民眾建立新的契約關系。對于企業和金融機構可以通過區塊鏈與用戶維持更穩定的關系,因為克服用戶過去所存在的各種擔憂的問題。

現在是哪些機構在使用區塊鏈?

首先,是一些大公司、大的金融機構、大的跨國公司,例如ibm等捷足先登。這些公司很容易將區塊鏈和自己的業務和傳統運行方式進行變革。其次,是政府。因為區塊鏈的原理對政府的運行效能,對強化政府控制和影響,都有顯而易見的意義。

現在「區塊鏈熱」背后的最大意義在哪里?

運用和使用區塊鏈還是需要技術投入和資本投入的。現在的「區塊鏈熱」,幾乎每天都有區塊鏈技術開發和應用的新消息,各類區塊鏈技術體系層出不窮,涌現出很多新生代的區塊鏈技術體系。這樣現象的意義集中在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意義。區塊鏈可以引發交易活動的成本,單位所投入的時間、金錢和人力下降。也就是,區塊鏈首先帶來的是提高效率,提高效率就是節約,估算可以省下一萬倍以上成本。區塊鏈還造成小額貨幣交易比重上升。例如,阿里巴巴產生的支付寶和余額寶,本質上就是一種變相的區塊鏈,構建了民眾和阿里巴巴之間的一種契約。阿里巴巴不是銀行,卻有銀行的部分功能,代表金融體系的演變方向。

第二,社會意義。區塊鏈會重新組織市場、重新組織社會、重新組織和用戶的關系。區塊鏈還會推動社會成員的自組織。區塊鏈的參與者,一定是自由的,沒有強制性。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有那么一天,人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區塊鏈實現自己的需求,意味著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運行體系。至少,理論上說是完全可能的。

第三,政治意義。區塊鏈已經顯現了對民主制度的改造價值,例如為直接民主提供了技術支持。

中國大陸區塊鏈技術為什么能在全球執牛耳,這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中國對區塊鏈的進取心。這種進取心來自于大國心態。中國的互聯網發展是典型的后發優勢模式。中國顯然希望在區塊鏈的開發方面處于領先地位。

其次,中國的金融界對區塊鏈有著強烈的敏感性,在人民銀行倡導下,希望將區塊鏈技術作為新金融手段之一,故全力以赴推進。

第三,中國擁有開發和應用區塊鏈的足夠人力資源。

第四,在中國,已經有相當多的機構和企業,在并不知道區塊鏈原理和技術的情況下,已經做了具有區塊鏈特征的工作。當它們理解為區塊鏈之后,有效地改善這些產品。阿里巴巴就是一個典型。

會不會產生什么問題?

兩個問題:第一,區塊鏈「崇拜癥」,以為區塊鏈是萬能的。第二,區塊鏈開發的「運動化」,重復勞動,造成極大浪費。其實,今天的區塊鏈已經是一種現實的存在,早已經存在于云端,現在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應用區塊鏈,這是很多人沒有想明白的。

目前,人們開始議論和關注數字貨幣。這種數字貨幣和電子貨幣的差別是什么?與比特幣、區塊鏈的關系怎樣理解?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糾正人們普遍存在的一種誤解:以為數字貨幣就是電子貨幣。其實,電子貨幣是一個老概念。現在的世界各國的貨幣,基本實現了電子化。人們在大街的銀行取款機取錢和存錢,是貨幣電子化的一種應用;人們使用信用卡,也是貨幣電子化的一種應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后,實現紙幣的電子化,在技術上相當容易。在北歐國家,已經基本實現貨幣的電子化,紙幣已經不再需要。

現在所說的數字貨幣并非是已經普遍化的電子貨幣,主要是指加密的虛擬貨幣,例如比特幣。這種虛擬貨幣不具有政府信用支持的法幣身份。除此之外,正在出現政府主導的「法定數字貨幣」,其最大特征是吸納和改造以比特幣代表的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的原理和技術,將傳統法幣和虛擬貨幣,以及區塊鏈結合起來。

問題是,傳統法幣需要中央銀行,需要中心,需要鑄幣稅,而虛擬貨幣的本性是非中央銀行的、非中心的,是排除鑄幣稅的。例如,「法定數字貨幣」需要將虛擬貨幣和區塊鏈的扁平化、去中心化改變為科層化、中心化或部分中心化。總之,「法定數字貨幣」的未來取決于是否可以實現對現存的各種虛擬貨幣的技術改造,只要其「好處」,揚棄其「壞處」,實現創新。所以,「法定數字貨幣」面臨著原理、技術、方法的全面挑戰,存在著相當的難度。可以預見,即使「法定數字貨幣」實現前面的原理和技術性突破,「法定數字貨幣」和傳統貨幣的共生期還會是相當漫長的。

這種法定數字貨幣的進展如何?

總的來說,在世界范圍內,法定數字貨幣還處于初始階段。在美國,美聯儲對非政府的數字貨幣監管模式尚存在不同聲音,法定數字貨幣并沒有提到日程。歐元區的大部分國家對央行開發法定數字貨幣問題,普遍慎重,傾向通過市場推動非政府的數字貨幣的發展,避免政府壟斷數字貨幣。其中,荷蘭對數字貨幣關注度最高,荷蘭央行經過兩年的研究,推出了經過測試的dnbcoin。

在英國,英格蘭銀行已經討論由中央銀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在瑞士,二零一五年開發出基于區塊鏈技術、具有結算功能、能夠與央行帳戶相關聯、還可以在金融機構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的多功能的虛擬貨幣。澳大利亞對數字貨幣態度比較積極。在亞洲,韓國最高法院在2010年已經確認虛擬貨幣等價于真實貨幣。今年十月,第十二屆互聯網金融演示日(fintechdemoday)在首爾召開,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fsc,financial色rvicesmission)宣布該部門會「為數字貨幣普及奠定系統基礎」。

相比較西方國家,中國政府非常重視開發法定數字貨幣,而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中國央行認為,未來存在著去中心化和中心化兩個極點之間的新領域,通過在這個領域的不同類型區塊鏈系統,滿足不同的市場和社會需求,所以,推進法定數字貨幣走向社會是歷史趨勢。2016年1月20日,中國央行明確表態爭取早日發行自己的數字貨幣。但是,中國畢竟經濟規模巨大,經濟部門和區域的嚴重不平衡。中國實現法定數字貨幣,還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所以,中國央行提出:票據市場可以成為法定數字貨幣的最初實驗場所。

無論如何,中國在法定數字貨幣方面,很可能有意想不到的突破。我對此非常關注。

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sberbank)副總裁andreysharov說:區塊鏈將讓銀行十年內消失,這個看法會不會太夸張?

理論上不夸張,技術上也可行。因為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區塊鏈技術,最終實現央行直接管理整個國家的金融和貨幣。但是,這樣的設想會遇到非技術性和社會性的各種反對。例如富人和有權力的人,他們幾乎不可能接受他們的財富處于被徹底透明狀態,每筆交易都被清清楚楚記錄下來,而且不能更改,使得貪污成為不可能。當然,對于一般老百姓(603883,股吧)來說,無所謂,他們沒有多少錢,不怕別人看,誰愛看誰看。

臺灣電子金融為什么遠遠落后中國大陸,未來也不看好,關鍵何在?

2013年前后,中國有幾個條件同時出現:第一,跳躍了email時代、計算機時代,直接進入智能手機時代;第二,阿里巴巴已經創造了第三方支付平臺;第三,平臺零售方式和市場規模結合。這樣,電子商務和電子金融產生爆炸性這樣的戲劇效果。這樣的情況,未必是其他國家可以重復的,包括臺灣。

大陸電子金融飛躍成長,政府顯然沒有扮演任何角色,而是民間自發性的行為?

在中國大陸,政府對各種金融創新,一般來說,在初始階段是寬容的。例如,沒有對阿里巴巴創造的第三方支付數的寬容,今天的局面是不可能想象的。當然,在政府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往往會采取逐漸嚴格的規范和管制。效果如何,需要具體分析。

臺灣金融領域過份保守

近年來,臺灣在金融領域,顯然是過分保守和謹慎,很少給過人民較大的自由空間。不過,臺灣還是有令人奇怪的地方,雖然管制嚴格,卻是金融詐騙發達的地方。

相比較大陸電子金融的快速發展,你對臺灣有哪些建議?

如果一定要回答,最重要的建議是三點:第一,臺灣金融和銀行制度需要改革。例如,以銀行開戶來說,臺灣還是跟幾十年前一樣,非常麻煩,尤其是要準備印章,包括取錢,都要印章,這是全世界沒有的做法,非常落伍。又例如,臺灣的銀行分行相當密集,這曾經是銀行業發達的表現。但是,換一個標準,又是臺灣互聯網金融落后的原因。

第二,臺灣需要思考如何實現金融自由化,吸引外資流入,刺激臺灣經濟發展。臺灣央行總裁彭淮南有強烈的金融管制意識。第三,容許社會討論臺灣央行的貨幣政策。過去二、三十年,臺灣本身,臺灣的外部經濟環境急劇變化,但是,臺灣貨幣政策結構沒有顯著的調整。臺灣需要系統的而不是零散地評估臺灣貨幣政策。一個社會的公眾不關心休戚相關的貨幣政策,或者一個社會沒有讓民眾關注和討論貨幣政策的氛圍,這樣的民眾和社會都是很不成熟的。(未完待續。)


上一章  |  發個微信去地府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