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喚之三國霸業第1066章 最后的寧靜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召喚之三國霸業 >>召喚之三國霸業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66章 最后的寧靜

第1066章 最后的寧靜


更新時間:2017年03月25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雪戀1988 | 召喚之三國霸業 


雪戀1988:、、、、、、、、、

比起由亂及治的政務繁忙,北疆的軍事方面就只能用按部就班來形容了。

整年的主題都是練兵與換裝。

如何的北疆軍,規模已經足夠強大,常備軍包括十四個步兵軍團,將近四十五萬人,以及十個騎兵軍團十八萬人,再加上李翊的親衛軍團兩萬人,總規模達到了六十五萬人。如此強大的兵力,已經足以應對這個時代的任何敵人。

而且,兵法有云,并不在多而在精,相比大肆擴大軍隊規模,還不如實行精兵政策。這樣不但能夠保證軍隊的戰斗力,也減少了軍隊的消耗。

當然,這種消耗是針對食物的,事實上,以李翊對軍隊的要求,相同數量的軍隊,他的兵馬可比別人的消耗的錢財要多上幾倍。可以說,李翊這六十五萬大軍所消耗的錢糧,換做別的諸侯,至少可以養起一支兩百萬人的大軍。

也正是因為實行精兵政策,所以北疆軍的戰斗力才那么強大,一支北疆軍,至少可以正面硬抗兩倍數量的敵人,并且不會招致太大的損失。

當然,除了常備軍外,北疆軍還有一支規模不小的守備軍。具體的情況是每個州級行政區都有二至三個守備軍團,北方的州級行政區多為騎兵,南方多為步兵。整個守備部隊的兵力達到三十個軍,其中十八個步兵軍團,每個軍團兩萬四千人,十二個騎兵軍團,每個軍團一萬八千人,總兵力依然是將近六十五萬,跟常備軍的兵力大致一致。當然,戰斗力卻是不能相比的,北疆軍的守備軍,戰斗力也就其它諸侯所屬軍隊的一般水準。

北疆軍的裝備,一向是領先于這個時代的。隨著北疆工藝水準的發展,各式遠程兵器,攻城器械,已經陸續裝備于全軍,并且具備了強大的戰斗力。

李翊沒特意去研究火槍、火炮之類的東西,因為漢朝的武力已經足夠強了,有沒有那些東西都無所謂。另外,沒有足夠的基礎工業支持,就算勉強造了,也不可能大規模普及。

不過,若是這些兵器在戰爭中應運而生,李翊也不會刻意回避。他自己也設想過,若是冶煉工藝能在近年內上一個臺階,火炮還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此物的殺傷力還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火炮的影音效果,拿這玩意裝神弄鬼的嚇唬人,不是很厲害嗎?

除此之外,大炮攻城也是個不錯的戰法。

相對于實力龐大,卻一直按兵不動的陸軍,建安十年,北疆的水軍才是最風光的。

如今的北疆水軍,規模雖然比不上陸軍,但是對于這個時代來說,卻是極其龐大的。

整個北疆的水軍,包括三大海軍艦隊,以及黃河和長江兩支內陸水軍組成。

三大海軍艦隊的規模基本上沒有變化,依然保持在以前的每支艦隊一萬五千人的規模,黃河水軍的規模很小,不過三千人,但是蔡瑁的長江水軍規模就要大多了,高達九千人。

因為接下來無論是攻打江東,還是攻打益州,都很可能用到水軍。尤其是攻打江東,那更是絕對要動用海軍,所以,李翊特別命令三大海軍艦隊和長江水軍在建安十年這一年里,加強了作戰訓練,甚至還組織了水戰演習,讓水軍積累起水上作戰的經驗。

當然,登陸演習也是必不可少的項目。

對李翊如此重視海軍,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畢竟就算是攻打江東,也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江東水軍雖然也算是強大,但僅僅以長江水軍,基本上就可以跟其抗衡了,更別說還有強大的三大海軍艦隊。

這就是曲高和寡的煩惱了,李翊倒也不會刻意去解釋什么,反正解釋了也不會有人理解的。就算是在內部,如今也有很多人對此持保留態度,其中甚至包括了田豐、國淵這樣的重臣。

沒辦法,誰讓華夏沒有航海的傳統呢?

別說是在漢朝了,就算到了后世經濟極度繁榮的宋朝,以及七下西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強艦隊的明朝,都沒在航海方面下什么功夫。

對于地大物博的中原來說,人們沒有熱情,也沒有動力去探索海洋。李翊先前一直任由墾荒令持續而不采取任何動作,就是出于這方面的考慮,如果中原沒有土地了,會不會有動力愿意向外探索呢?

南洋什么的很遠,近期內不能指望,但離得比較近的那兩處呢?南方的中南半島,與其放任其滋生細菌,還不如作為殖民政策的演練;東面的那個遍布金銀的島國,與其讓那些寶貝就那么放著,還不如就此掀起一場淘金熱呢。

就是因為東渡的計劃,李翊才極力要先完成商業的初始規劃。等商業運作一段時間,相對成熟些了,探索船隊也該有成果了。到時候掀起殖民、淘金的大潮,不就無縫連接了嗎?

即將推行的新貨幣制度,也可以說是金融系統,也會借著這股風潮成長起來。只有到那個時候,北疆的休整才能算是徹底完成,李翊也可以放心的展開統一全國的攻略。因為那時以新政為中心的政經體系,會自動的容納并感染新占領的區域,驅散或改造舊有勢力,在最短的時間里,消除地方上的抵抗,使其成為北疆軍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這些想法都是不足為外人道的,即便對田豐等人,李翊也沒法解釋,解釋了也很難解釋得通。太復雜了,太超前了,太有預見性了。

反正自己能控制得住大局,確實也沒必要事事都向屬下解釋。

李翊想得很清楚,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再讓眾人感嘆自己的高瞻遠矚好了。

不過,也正是因為這樣,李翊才必須留在薊城,不能像以前那樣四處征戰,只能看著部將們逞威。

好在今年也沒什么大的戰事,現在北疆軍最風光的部將不是五虎上將,也不是方顯崢嶸的薛仁貴等前兩年才召喚來的大將,而是荊州降將蔡瑁。

蔡瑁原來是劉表的水軍統領,現在雖然投降李翊了,但是因為有黃月英的關系,再加上將來攻打江東和益州,都可能用到蔡瑁,所以蔡瑁在李翊手下,依然有著不輕的地位。

而且蔡瑁本身也有不錯的能力,五維數值都在七十以上,統帥和智謀更是將近八十,所以李翊對他也算是重用。如今,他麾下依然有戰船數百,水軍九千。這支水軍攜北疆軍的威風,打著護航的旗號,往來于長江流域,其中包括了長江的各個支流,可謂威風八面。

如今,面對強大的北疆軍,劉備和孫權都是戰戰兢兢的,根本不敢主動挑起事端。

就算是只面對長江水軍,江東水軍應對起來都夠嗆,更別說在大海上還有虎視眈眈的三大海軍艦隊。只要長江水軍不主動挑起事端,孫權就阿彌陀佛了,更遑論主動挑事了。

而劉備,因為之前在荊州的慘敗,現在實力萎縮的厲害,水軍力量更是幾近于無,根本拿長江水軍無奈。

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長江水軍對劉備和孫權有益無害。

商品一旦流通起來,緊接著就是領地的繁榮和物價的下跌,這一點,在河東,以及三輔一帶體現得尤為明顯。

在北疆的商團循水路抵達前,益州和江東的物價已經上升到了很恐怖的地步,貴族階層的生活都很窘迫,更別提普通軍民了。

鹽和米,是人生存的必需品,雖然益州和江東都不太缺鹽,畢竟益州有井鹽,江東有海鹽,可是,糧食卻是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為了抵抗來自北疆軍的巨大壓力,益州和江東都不得不拉起一支規模龐大的軍隊。可是,無論是益州,還是江東,都是發展時間不長的地方,經濟不發達,糧食的產量也不高。如此一來,問題就大了。

等到北疆商團一來,這些危機頓時得到了極大緩解。北疆商人攜帶的商品中,不但有紙、工藝品等奢侈品,而且還有糧食等緊俏的物資。

最重要的是,這些人還肯收劉備和孫權鑄造的小錢。盡管他們會把小錢的價格壓得很低很低,但這坑爹的破玩意只要有人收就不錯了,誰還有挑肥揀瘦的心思呢?

何況,北疆人給的價格也比較公道,是按照重量來算的。要知道,劉備和孫權在小錢里面銅的含量可能還不到一半,北疆人已經很厚道了。

把北疆商人當做肥羊的也不是沒有,山賊水匪,加上扮成山賊水匪的各方勢力,都在此列,可謂群狼環飼。

這就到了長江水軍發威的時候了,對這些魑魅魍魎,蔡瑁一律用大刀片子說話。這個時代的水軍和陸軍區別不大,在水上打仗也是跳船幫肉搏,長江水軍的彪悍之氣毋庸置疑。

因此,一年統計下來,倒是長江水軍打的仗最多,前后斬殺的敵寇足有數千。

當然,沒人會因為長江水軍的風光,就忽略了龐大的北疆陸軍。沒人會懷疑北疆陸軍一旦發動起來,將會帶來怎樣恐怖的破壞力。

好在,這頭雄獅一直在蟄伏著,等待著,沒有張牙舞爪,因此劉備和孫權倒也沒有太過緊張。

不過潛龍在淵,總有一天會飛騰在天,為了在這一天之前積蓄出足夠的力量,李翊、劉備和孫權三方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

相關、、、、、、、、、


上一章  |  召喚之三國霸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