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第289章 武將的無奈與乞活軍的軍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末年 >>大明末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9章 武將的無奈與乞活軍的軍餉

第289章 武將的無奈與乞活軍的軍餉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04日  作者:昭陵秋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昭陵秋 | 大明末年 

明末的武將,此時大多還被文官統帥,說句不好聽的,一介七品的知縣有足夠的底氣去隨意的呵斥一介六品的百戶。

甚至于五品的千戶和地方守備,在知縣,知府面前,和條狗也差不多多少。

明朝歷史上,亦不乏總兵官,副將帶兵途徑某地,尋當地縣城購糧,而守境的知縣,往往都閉門不談,一不放糧二不開門,反正任由自家的軍隊在城外餓著肚子和敵人作戰,可想而知,

經歷過當日圓嘟嘟擅殺毛文龍的這些個武將們,那個還能真心實意的相信文官的操守。

也就是孫元化了,當初不計前嫌的施救和收留,并且重用他們,才能得到他們的感激和尊重,其他隨便換一個人來,恐怕早就將他斬首示眾了。

更別提當初要奉他為王,統帥遼東兵馬作戰了。

“恩撫此去朝廷面圣,我等必然俱在登州,等恩撫的消息。”

李九成和孔有德也知道事情鬧大了,駐守遼東金州和旅順的原屬東江鎮守將造反的消息,他們也知道了,這可是原東江鎮的官兵,幾乎全部反叛了啊。

朝廷里那些敵視武將的文官和山東籍貫的文官,肯定會拼死攻擊他們,孫元化回去之后,未必能夠說得動朝廷,眼下這句話,不過是寬慰孫元化的心罷了。

“你們有這等心思就好了。”

原任總兵官張燾,此刻也上來說了一句,他也本遼東兵將出身,此刻叛軍中,說穿了,大部分都是他的部下,不過他到是存著幾分對朝廷的忠心,實在是不愿意帶領這群昔日的麾下造反作亂。

故而這次,大伙看在往日的情分上,發還了他的家眷。又親自將他送到碼頭,準備了一艘海船,供他們北上經天津入京。

回想著幾個月的山東亂局,張燾心底也沒底了。這一去,不知道前景如何啊。

他喪師辱國,麾下兵將大多作亂,這一次,回到朝廷。能否保全性命還是個難題,但孫元化就不同了,他不僅是文官出身,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登萊事,就這一層身份,便有幾分保障。

何況他的老師徐光啟,乃是當朝次輔,東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有這樣的后臺,回去之后,未必會有什么事。

這樣想著,就忍不住嘆息一聲,然后看著天色,催促一句道,“時候也不早了,李將軍,孔將軍,我有最后一言。希望你們能夠聽的進去。”

“總兵大人請講。”

李九成和孔有德相視一眼,然后同時開口道。

“回頭是岸啊,此去京城,我即便拼下這條性命。也要為你們求一條免死之路,希望爾等能夠自勉,早日脫離苦海。”

張燾本不信佛,但是在登州城里被囚禁的這一個月里,他總是在左思右想,難不成這命中終該注定要有上這么一遭劫難嗎?

“是。”

李九成閉口不談,但孔有德卻聞言點頭,然后再親自從麾下那里取了一封銀盤,雙手端好上來,

“恩撫和總兵,此去京城,途徑天津等地,麾下等念及往日恩情,沒齒難忘,特奉上紋銀二百,希望恩撫和總兵大人不要嫌棄。”

說著,就單膝跪地,絲毫不以雙方現在的地位論,孫元化苦笑著看了他一眼,沒有多說什么,然后駐足遙望登州城池許久,許久。

才回轉直接上船去了,這期間,幾個人都沒有動,孔有德亦不敢抬頭,等到孫元化上了船,張燾才勉強上來將孔有德扶起,苦笑著說道,

“你有心了。”

說完又掃了一眼盤中的官銀,搖了搖頭道,

“我等現在是戴罪之身,不敢奢望其他,將軍還請自己留下,多多善待登萊軍民百姓吧。”

張燾沒有絲毫留戀的上了船,實在是他提不起任何的心思了,他的心底全被回京之后,可能的下場填滿了,不過又不能不回京,畢竟他還是朝廷的總兵,祖墳宗族都在朝廷的治下,不然,他真存了幾分心思,索性和這些人一塊干得了。

“不知恩撫此去,前程如何啊?!”

望著漸漸遠去的海船,孔有德心生感嘆,聯想到一旦事不成,那自己的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實質上,到今時今日,孔有德和李九成之流,仍舊心懷僥幸,企圖期待朝廷的招撫,蓋因為他們出身于朝廷軍隊,深知遼東精銳的厲害,走到今日,混亂山東諸地,實在是情非得已,要不是山東地界的文武百般羞辱和敵視,他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啊。

“我們還是想想自家該如何吧。”

一直負責指揮軍隊作戰的李九成,此刻到是心松了一口氣,孫元化固然對他有恩,但是他更在乎張燾的態度,因為他是遼軍之中,在登萊地方威信最高的一人。

如果孫元化愿意和他們一道謀反,推舉孫元化為大元帥,未嘗不可,因為涉及到行軍打仗,還是得李九成去。

可一旦張燾要是從了,那依照他往日總兵的身份,眾位弟兄是無有不從的,屆時李九成往哪里去?

打贏了,他的地位不會有半分升高,朝廷被迫招撫下來,他也最多混個參將,副將,而且往后,還要承擔吳橋兵變和遼軍作亂的頭銜,因為是他和他擔任千總的兒子李應元一起率先舉事的啊。

可想而知以后的日子肯定不好過,而一旦打輸了,被朝廷包圍住了,那下場就更慘了,張燾身為總兵,在朝廷里起碼還有些根基。

一旦戰敗,屆時和朝廷私底下議和,朝廷必然要其交出首惡,交誰?這不明擺著是自己嗎?

所以張燾不愿意投降,也不愿意加入叛軍,執意回京去,這個選擇,李九成是打心底里支持的。

對于這種昔日的恩主,殺,是肯定不能殺的,養著吧。又怕他哪天想通了,帶著大伙干,放走就是最好的選擇,只要他走了。在登萊山東地界上的遼東系人馬,就全是以他為馬首是瞻了。

“都元帥,難道你真指望著朝廷真心招撫咱們?”

孔有德不確定的問了一句,不過他內心底,目前來說。還是傾向于被朝廷招撫的。

“招撫,是肯定的,只要能保證咱們的地位和性命安全,咱們就重新當官吃糧,絕不提什么反叛之事。”

李九成叛亂,實在是個巧合,說句不好聽的,那就是干柴正好遇到烈火,腦袋一熱就干了。

當初朝廷下撥兩萬多兩銀子的買馬錢,擢登萊之地購馬援助遼東。結果呢,這批銀子從中央撥給下來,就先少了一半,等到了登萊,還好孫元化沒伸手,不然鐵定當時他就要跑路了。

但是剩下的銀子,肯定不夠買馬了,李九成一合計,得,貪了吧。反正買來戰馬也得死。

這樣,才正好得知自己的兒子李應元帶著人馬,在吳橋這個地方和當地軍民發生了劇烈的沖突,他找到孔有德之后。一拍即合,發動嘩變,實際上也就和鬧餉差不多,借此就是為了逼迫朝廷讓步,保全自己的性命。

但誰能知道,山東地界本就是對遼民仇視。現在聽聞遼東兵叛變,還不使勁上來圍毆,不料自己的戰斗力沒遼兵的強,結果反被打的落水流水了。

“等等看吧。”

孔有德遙望海船遠去的方向,最后說了句。

西安城,封建歷史上最強大王朝的首都所在,自先秦時期的西周,秦,漢,隋,唐都定都在此。

滄桑變幻,時過境遷,這座千年的古城,又迎來了新的征服者,大明征西將軍,陜西剿援總兵官李璟。

這日方才結束一日的繁忙,特意換了一身打扮,叫人傳來李瑁,然后帶個七八個貼身侍衛,就出了昔日明廷秦王府,一路出東街而去。

“這才幾日功夫?夜市就恢復的如此之快了?”

李璟瞧著街道兩側的攤販,面帶欣喜的沖李瑁聞訊了一句。

“大哥,這市面上雖然無甚以前的朝廷官員,可是咱們的弟兄也不是吃干飯的,只需遵循以往的規矩,不隨意欺壓良善,這些小民,自然會出來討生活的。”

李瑁這話說的是半分不假,大抵華夏的農民,市民,不管在任何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存方式,加上乞活軍攻破西安時,沒有進行大規模的屠城和破壞,只是追殲了官軍的人馬,所以城市的日常生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而乞活軍攻占陜西之后,又準許開倉濟貧,導致很多本該等死的農民和城市里的手藝匠人,商鋪的伙計和雜役,都能夠勉強生活下來,甚至城中許多本就小富之家,乘著那些大商家和官員商鋪不開業的空閑,趕緊出來尋點收入。

這日子啊,反正換誰來,不是過?反正乞活軍也不殺人。

“大叔,怎么你這么一大把年紀了,也還出來做買賣啊?”

李璟一直接觸的軍務大事,很少上街體察民情,這一次出來,雖然身后還有親衛鎮百來人化妝在后邊跟隨,但卻絲毫不影響他的心情。

就在一個做手工雜貨的鋪面前停留下來,瞧見這攤主模樣,不得四十幾歲了,頓時一邊拿起攤面上的一個小玩意瞧著,看似無意的聞訊道。

“不做買賣,我家吃什么?”

那攤主正招呼別的客人呢,聽到這句,轉過頭來,隨意的掃了一眼這兩個少年郎,見他們裝著打扮都不像是什么上等人,于是沒好氣的說了一句。

“最近街面上太平嗎?”

“太平著呢,能不太平嗎,隔上一刻鐘,就有巡城的兵丁路過這,不過我說,你瞧了半天,你手里的錦繡包到底要不要?”

大叔狐疑的瞧了他一眼,現在城里雖說是穩定了,但是大伙也不一定敢隨意出門,別看他們擺著攤位守著,實際上也就是圖個溫飽而已。

“多少錢?我要了。”

李璟將大紅色的錦繡手刺花的荷包隨意的看了幾眼,甚至覺得還不如自家小妹的女紅呢,不過他也不缺這幾個銀子,就努努嘴。

“承惠,三十文。”

一聽有生意可做,大叔頓時喜笑顏開的說著,然后上來伸出手來,想要討要文錢。

可是李璟說完,才一愣,自己出門,還帶銀子?更別提銅錢了。

就轉頭去看李瑁,誰知這家伙更絕,直接果斷的搖頭,“大哥,我你還不知道,出門哪能有銀子啊?”

說的就是,別看李瑁身為一鎮總兵,節制一萬一千人馬,但他的軍餉,實際也沒幾個,一個月下來,總共就一百五十兩銀子的俸祿,

其他的如乞活軍繳獲分成,各將官打贏了戰爭,繳獲敵人的兵器,財物,都要首先充公計算值多少銀子,然后按照評定的戰損比,按比例分發一筆額外的獎賞,但這些銀子,首先發在戰斗中立了功的兵丁。

然后在輪得到將領,身為一鎮總兵的李瑁,能分上幾十上百兩就了不得了,入陜之后,他首先指揮的第一場大戰,俘獲無算,但是這一仗,是按照全軍分潤的。

所以他也沒多少,而第二次打韓王府,大勝,同樣繳獲不算,但是好死不死的,陳達馬上就脫離了第四旅,組建了第六旅,所以這一次的分潤,第四鎮只拿了一半,其余的一半都給當時的親衛鎮第二旅分走了。

再就是破肅王的甘肅鎮一仗,李瑁這次總算發家了,輪到他身上都分了三千兩銀子,可是很快,討了幾房婆娘的他,被迫把大部分銀子都寄回了山西,交給他爹保管著。

而商會的收入,這幾個月存下來的,也有好幾千兩,但是一股腦兒的都被他爹收走,他現在就只能靠著軍餉過活了,在進入陜西之后,他又娶了兩房小妾,一個月150兩的銀子,勉強也就湊活了。

再加上,堂堂一任總兵,出門自個帶銀子,算個什么事?

“大叔,你且等等,我找人拿錢來。”

帶著一臉的尷尬,李璟正要叫隱藏在暗處的親衛過來,就聽到攤主一聲驚呼,然后快速的收拾起攤位來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大明末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