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末年第167章 明廷震動,內閣商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末年 >>大明末年最新章節列表 >> 第167章 明廷震動,內閣商議

第167章 明廷震動,內閣商議


更新時間:2016年03月16日  作者:昭陵秋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昭陵秋 | 大明末年 


“老爺,咱們這是回府去,還是先到堂部衙門瞧瞧?”

順天府東長安街寬敞的街道上,一頂銀色皂色蓋帷的四人轎子,此刻正走在街道正中,左右隨行家仆數人,其中一個年約四十歲的中年男人,衣著樸實大方得體,此刻緊隨著轎便窗簾處走著,低聲詢問著轎中人。八¤一中¤卍文網

細看轎中之人,身著盤領右衽袍、團領衫,其間官袍繡著三寸小團花,頭戴烏紗帽,端的是貴氣逼人,此人正是剛剛下朝的明廷兵部尚書熊明遇,早間上朝,奏對遼東戰事,頗費精神,此刻打著盹含糊的問道,“康銘啊,今日部里可有何要務啊?”

康銘則是外間自家親信管家熊康銘,由于辦事得體,頗有章法,一直得到熊明遇的看重,府中大小事務連帶兵部衙門的瑣事安排,都由他去先行籌辦,等到最后才由他來拍板,而近日上朝,大凌河兵事吃緊,叫陛下同僚好一番責問,真是腦脹煩心啊。

可誰叫沒法子呢,自家司職兵部,實乃份內之事,輕易推脫不得,好在一番調度還算得體,才叫在陛下面前勉強過關,不過回想出關救援一事,實在無法,京畿附近重兵不得輕易調動,如今只能尋薊遼邊軍東進救援大凌河。

一番商議下來,以太傅孫承宗一應指揮遼東戰事,先以松山之兵前出,星夜救援,后又擬派薊遼巡撫邱禾嘉督山海關總兵宋偉,遼東總兵吳襄克日啟程,救援總兵官祖大壽并解大凌河之圍。

但遼東拖延不起,一旦屆時有變,則自家當其沖,必叫問罪,一想到自家就要步前任梁廷棟的后塵,他就惶惶不可終日,故熊明遇這些日子,如坐針氈。日夜不得安歇,尋常兵務小事,一概不想搭理,只尋要務來辦。一門心思撲在遼東軍事上。

熊康銘最是會察言觀色,此刻見他語氣頗有幾分低沉,心知勞累不堪,頓時低聲細語說道,“老爺。今日衙門有彭侍郎當值郎官在,我已囑咐若有急務并遼東事便差人急送府衙,老爺為國操勞辛苦半日,何不先行回府歇息片刻?”

“那便回府吧。”熊明遇一邊思考著在朝堂有都御史言既調動北直隸并宣府,山東都司兵馬入遼增援一事,就是苦惱不已,計議雖好,但無奈兵部雖有調度之權,卻無下撥餉銀糧草之權,再者此番稅賦未曾入庫。錢糧一時難以籌措,直叫戶部衙門都咬牙叫苦啊。§§№卐八§一小說網```、8、1、、

如此,得了吩咐,熊康銘一時也不敢再打擾他休息了,只管一路輕聲吩咐轎夫往自家府衙而來,臨近府邸街口,卻遠遠瞧見一官員手持公文,神色慌張,在府邸前來回渡步,細細一瞧。不是有司衙門的郎中還能是誰,莫不是出了大事?

遠遠瞧見官轎來了,那郎中頓時欣喜若狂,便想湊攏過來。直叫熊康銘皺眉,出聲喝到,“來人止步,何故無禮攔轎?有何公務,只等大老爺上衙再言。”

“回稟上官,山西按察司十萬火急。遞至都察院,急命照書兵部,下官前番去皇城等候,未能得見尚書,故此依門等待,只愿尚書大人查閱。”那郎中是片刻不敢耽擱,一邊說著,一邊雙手恭敬的將一封奏本遞上。

熊明遇此刻聽到外頭動靜,心知若不是緊急公務,衙門里是不會特意來尋的,故而指示管家一聲,“遞上來吧。”

“是。”熊康銘聞言,不敢耽擱,直接上來取了奏本副錄,直接小心的卷開轎門簾子,恭敬的彎腰遞了進去。

“什么?!”只消片刻工夫,轎子里突然傳出一聲爆呵,直將熊康銘唬的以為出了什么意外,就焦急的上來,想要探視,可惜只聽見里頭一連串的咳嗽聲起,夾雜著偶爾幾聲嘔吐聲,頓時變了臉色,可惜不敢輕易造次,只等彎腰躬身在轎旁伺候,“老爺安好?!”

熊明遇此刻心頭雜亂,一時沒了思緒,手捏著一紙奏本,幾乎猶如泰山壓頂,胸膛叫吐露不了氣息,十分煩悶,只哼哼了兩聲,勉強開口道,“快命轎夫調頭,再入皇城,本官要即刻面圣。”

實在由不得他敢耽擱了,這封奏本之上,所書公文,實在是事關重大,叫他不但不敢擅專,反而此刻想要躲得遠遠的,最好永遠不要叫他知曉才好,可惜地方不靖,鬧出如此大的事端來,偏偏又是自家管轄的范圍,真是叫人頭疼啊。

“臣浙江按察使杜喬林(原任山西按察使,四年七月已經改任浙江按察使,但一直代任到九月才由羅世錦接任,實際任命為四年十一月),星夜萬死湊報吾皇萬歲,今山西局勢一日三變,前番大軍南下,剿撫流賊不下數十萬眾,而至地方守備空虛。

今有代州重地,刁民李璟等聚眾作亂,裹挾亂民以數千計,各州兵備貪功冒進,以至分路被破,其現下流竄各縣,荼毒百姓,俘我稅賦,致使災禍亦重,更兼聚眾十數萬,驚聞今日圍攻陽曲,數敗各路援軍……

今山西鎮上下幾無可戰之兵,亦無可守之城,時局糜爛至斯,還請吾皇萬歲,大兵破賊。八一

、``8、1、臣杜喬林八月十三日于被圍陽曲奏聞。”

壓抑的氣氛從幾位朝廷重臣進入乾清宮之后,就久久未曾消散,戶部尚書畢自嚴更是一言不,此刻只帶雙耳,聽著那位開萬世之清明,值盛世之明君的崇禎帝朱由檢的大雷霆。

在他的左側之,是文淵閣大學士,內閣輔周廷儒,在他的下,則是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溫體仁,另有閣臣軍務要員數人,此刻,也多是閉口不談,任由圣明天子怒不止,正處在觸頭上呢,誰敢去接口?

崇禎帝朱由檢此刻是怒不可遏,實在叫他難以接受的是,一省的府,竟然叫叛軍團團圍困,而朝廷各路援軍皆不能近,這到底哪家的天下?!越想愈的憤怒,沖著在場的一體臣工怒聲道。“山西上下一應文武,包藏禍心,盡皆該死,欺瞞朕久矣。此番直叫紙包不住火了,才肯上奏!”

他非怨恨山西民亂荼毒至此,而怒一應文武相互包庇,欺瞞朝廷,竟然叫賊人七月舉兵。今日已過月旬,直到縱橫州縣,糜爛地方,以至于局勢無法收拾時才肯上奏朝廷,實在是罪該萬死!連帶著,對上奏報信的杜喬林也是心有芥蒂,按察司衙門都是瞎子么?!

不過這事,他顯然也是錯怪了山西按察使杜喬林了,他本七月間已然奉調浙江按察使,正處交接之余。要知道,自打嘉靖朝之后,各省遞補接任官員,所屬交接一事,拖拉嚴重,加上人情往來,一時耽擱,朝廷又沒有立即派人接任(實際四個月后才有新任巡按接任。)

他一時無法行使職權,加上上下幫忙遮掩,一時蒙蔽。直到叛軍圍城,底下官員再也捂不住蓋子了,才肯實言相告,他一聽聞。不顧同僚下屬苦苦哀求,星夜派人出城往順天府上奏朝廷,中途實在是沒有一絲耽擱啊。

此刻聽聞到這句,似乎聽出幾分動靜的周廷儒是再也坐不住了,山西上下與他多有牽扯,張宗衡前番早有密信入京。言那招撫一事,如今若是牽扯出來,恐怕遲早拖累自家,如此思索片刻,便出來直言道,“陛下,事到如今,追責一事,恐不能大動干戈,若前線貿然換將,各部軍心渙散,則局勢更難以挽回啊,此時應當以大局為上啊。”

崇禎帝此刻正在氣頭上,聞言雖然覺得有理,但仍舊不肯開恩,沉聲道,“爾等字字句句皆為公心,處處大局,但何人以朝廷之事在心,行奉公守則之事乎?!”

熊明遇久知兵事,知道山西的局勢,若無外力介入,恐怕是難以挽回了,于是也硬著頭皮出來贊同道,“陛下,老臣亦復議,溫大人一體為國,老謀求成,此刻不宜大動干戈,只許抽調各路兵馬,星夜進剿才是啊。”

“那便不依治罪?若一眾列位封疆,皆以事出從權,不問罪過,何人還能奉公守法?朝廷顏面何存?”說話的,是內閣閣臣溫體仁,此刻面帶笑容,柔聲說道,只是話中隱隱帶刺,似乎早有預謀,只抓住其中言語漏洞,大肆攻擊。

足見其此時已有取代周廷儒的心思,只是聽聞此言,周廷儒卻不作聲,再也不一言,是非公斷,自在公理,自家言語雖有不妥,但相信陛下必定聽從,若是此刻叫拿出山西上下文武問罪,那局勢恐怕就再無收拾的可能了。

果然,朱由檢聽出其中意味,細細思考起來,覺得有理,又聽溫體仁出言反駁,就是不喜,卻也沒有表露出來,對于下邊的臣工,愈爭斗,他就越是放縱,若是一黨獨大,豈非復魏逆之舉?!

如此,氣頭消散,坐回龍座,再細細詳看奏本,心中卻叫生出一股無力感來,許朕日夜操勞,勤儉持國,不敢有絲毫懈怠,唯恐江山變亂,社稷不穩,可無奈天下久不安定,東邊有建奴犯邊,圍大凌河甚急,如今西邊民亂未定,又有新叛,連一省府都是朝夕不保。

試問天下何日才能安定啊,想到這里,焦頭爛額沒個思緒,只能沖畢自嚴問道,“戶部可曾還有糧餉調撥?”

俗話說三軍未動,糧草先行,數十萬聚眾作亂之民,更兼山西局勢糜爛,若無大軍鎮壓,恐怕難以收拾,而調動各地駐扎兵馬,一時難以成行,畢竟所需糧餉并非小數。

“回稟陛下,戶部存銀今歲調撥完畢,各路糧餉均有去處,而遼東用兵,缺額甚大,還需四方籌措,戶部衙門只存在京官員一應俸祿,并無多出一分一毫。”畢自嚴盤算一會,卻是苦笑著開口。

要知明代稅賦,每省收攏,節流各地上報所需及駐軍上繳定額,皆有用處,而朝廷用兵甚急,牽扯物力財力極多,戶部連年虧空,如今哪有余額?雖有三餉加征,但無奈車水杯薪,遼東一處,每年便需錢糧四五百萬之巨,此次大凌河刀兵又起,錢糧更是吃緊。

只以各路援遼兵馬所需,缺額就不下數十萬之多,以登萊巡撫孫元化所報,援遼兵丁本走海路,無奈戰船不濟,改走6路,所需紋銀甚多,購置炮火軍馬,戶部折算,雖有必要,但無奈國庫空虛,只紋銀兩萬,其余許其自籌,這還算是好的,有些軍鎮,合計調動需五千紋銀,戶部只給二百,更有甚著,一分不撥,只為節省幾個銀子開銷。

如今叫他下撥錢糧,平定山西,一想到數十萬之眾的亂民,若要平定,牽扯下來,恐怕費銀必須數十萬計,只是如今那耗子進去,也得哭著出來的國家庫銀存放之地恐怕是刮地三尺,也湊不齊多余一分銀子了。

不得不說,朱由檢此刻也是急了,竟然心思打在這個上邊,竟然頗有幾分意味的說道,“還有一應在京官員來年俸祿?”

在他看來,國家一時有難,作為官員,自當忠君報國,不見自家都是節衣縮食嗎?若是能節流部分京官俸祿,充作軍餉,豈不是兩全其美之事?既全臣子忠義,又得錢財平亂。

可惜這例實在開不得,還沒等畢自嚴想要反駁,就聽周廷儒出來趕緊說道,“陛下,若想平定亂民,只有調動宣大一地兵丁,以萬人南下方可,而客軍所備糧草,何不以山西鎮戴罪立功,就地自籌供應諸軍乎?且張宗衡節制三鎮,調動便利,責其戴罪之身,以報皇恩浩蕩!”

他是閉口不提節流俸祿一事,京官本就叫地方官清貧,那些個苦哈哈沒門路的,全仗這點俸祿過活,哪怕有外水來源的,也不容自家利益坐視被侵害,若是叫他們知曉自家作為文官輔,竟然在此事上任由皇帝擺布,恐怕傳揚出去,定叫口沫子給噴死去。

如此一句,算是說進了朱由檢的心中,合該山西上下承擔這份錢糧,報效國恩才是,如此,總算點了點應是,不過節流京官俸祿一事,到叫記在心中……(未完待續。)

訂閱不高,以后兩更改一章四千字,給大家看盜T也方便點,免得點來點去。

無語的存在啊,成績慘淡,快堅持不下去了。

新書、、、、、、、、、、、


上一章  |  大明末年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