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六百一十八章 危言聳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一十八章 危言聳聽?

第六百一十八章 危言聳聽?


更新時間:2019年05月06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作者:米糕羊分類:

政事堂,上至天子,下至參政,都在看平章、杞王宇文理主持的推演,推演的內容,是三個“要素”的賽跑。

三要素是什么?

人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

宇文理組織學者,根據有司提供的人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數字,對其增長速度進行計算,以年作為時間單位,看看這三位“參賽選手”誰跑得最快。

耕地面積及其增長速度,以明德元年至去年的統計數據進行計算,算出個平均值,糧食產量及增長速度的計算同理。

人口增加的速度,計算起來比較麻煩,每年都會有新生兒降生,也會有人因為各種原因去世,兩者之差,可以算作增長率。

而去世的人之中,又包含壽終正寢(老死)、病死、未成年(以十五歲計,因為十五歲可以上戰場)夭折。

自古以來,幼兒夭折率都很高,不僅平民百姓,王公貴族家也是如此,但大家都知道夭折率很高,卻不知道具體有多高,因為太難統計出一個精確的數字。

宇文理組織的學者,根據周國立國以來的歷年數據,刨除戰爭、大災年景,初步計算出每年平均的人口增長率(無天災人禍的太平時節),而計算結果可以以一句話概括:

隔代,人口翻一倍。

一代人時間以二十年計,隔代算作四十年,即天下太平時,每四十年人口翻一倍。

坐在御座上的宇文溫心算了一下,一百二十年時間,可以累翻三倍,唐初天下戶數兩百萬戶,一百二十多年后天寶年間變成一千三百余萬戶,再考慮隱戶,大概符合這個規律。

而面前講臺上,宇文理讓學者們用圖形表示的計算結果(年為單位),向與會人員展示了人口、耕地、糧食這三位“選手”的“賽況”。

從明年算起,大概過了三十年不到四十年時間,天下戶數預計會達到兩千萬,也就是一億人。

那時,人口數已經明顯超過耕地面積總數和糧食產量。

這意味著什么?

意味著即便考慮到新增耕地帶來的糧食產量,僅靠中原土地上的糧食產出,養不活那么多人。

這種情況不會突然發生的,而是漸漸凸顯。

首先,會有許多人無地可種,那就意味著這些人沒有多少收入,不要說養活家人,甚至連自己都可能吃不飽。

其次,人多糧少,一旦出現天災導致糧食產量波動,必然出現饑荒,而朝廷未必有足夠存糧賑災。

第三,人多地少,“供大于求”,人力就變得“賤”了。

人多地少,意味著地主降低工錢也不愁雇不到人種地,等著種地的人越多,工錢就越低。

又因為人工便宜,地主雇人打水、澆地、碾谷殼、磨面,比用水車、水磨便宜,用人來拉犁,比用牛拉犁便宜。

于是技術退化,各種水力、風力、畜力工具閑置,更別說蒸汽機械的運用,因為燒煤機器的使用成本遠高于低成本的人力。

人力越來越便宜,所以百姓的收入越來越低,為了活命,只能忍受越來越低的工錢,勉強果腹,沒有余錢去買什么商品。

那么,商品的銷路越來越差,連帶著大量工場、作坊開始倒閉。

商業、制造業萎縮,貨運需求下降,大量火輪船停工、火車車次減少,造成大量務工人員失業。

他們本來就沒有土地,全靠工錢養活自己和家人,失業后陷入絕境。

與此同時,燒煤的機械動力被低成本的人力取代,耗煤量、耗鐵量驟跌,需求的萎縮會讓大量煤礦、鐵礦倒閉,礦工失業,同樣陷入絕境。

再有,即便不考慮土地兼并,因為快速增加的人口導致人多地少,實行授田的均田制維持不下去,名存實亡。

均田制完蛋,意味著府兵制也跟著完蛋,朝廷軍制為之大變,大量青壯無地可種,也無兵可當,因為府兵要自備兵甲作戰,可人們連肚子都吃不飽,如何自備兵甲?

最后,驚悚的一幕出現了:各地州縣流民越來越多,他們徘徊在田間地頭,徘徊在街頭巷尾,蜷縮在街角,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看著過往行人,雙眼冒出熊熊火光。

遍地干柴,些許火星就會點燃,于是烽煙四起,盛世不在。

這一切,不會太遠,也就三四十年而已。

屆時天下戶數,大概接近兩千萬戶,一億人,宛若一個高高的門檻,如果跨不過去,天下就會大亂。

因為那時的糧食產量和耕地,根本就養不活這么多人。

與會的三高官官、兩院院士、諫議院平章、參政,看著這冰冷的“比賽結果”,已經能想象到三十多年后,天地為之變色的那一幕。

南北朝亂世結束不過二十年,大家都還記得父輩、祖輩口中所說的六鎮之亂、太清之難。

大亂,摧毀了元魏和蕭梁,同樣可以摧毀其他王朝,那么,三十多年后,大亂會發生么?

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蒸汽機械、火輪船、火車、電報的出現,讓大家看到了一個光明的未來,國力正在快速增長,海貿大興,撐起了朝廷財政,一切的一切,讓人都確信明天會更好...

前日,有司奏報天下戶數近一千萬戶,大家還為此歡欣鼓舞,結果誰也沒有想到,這不過是危機的開始。

再過三、四十年,大概在座的孫子輩或者兒子輩就能經歷一場大亂。

這是杞王危言聳聽么?

不是。

人口快速增長的后果,是學者們通過有司統計出來的數字做出計算并給出的合理推斷,即便沒有這些數字和推斷,與會人員都能想明白一點:

天下承平日久,糧食連年豐收,糧價、布價一直很低,這就必然導致人口增長速度加快。

現在天下戶數是一千萬戶,隔代翻一倍就是兩千萬戶,滿打滿算是四十年時間,四十年時間,天下(中原地區)耕地面積能翻倍么?

好像不太可能,那么,屆時大限就要到了。

兩漢時,天下戶數到了一千余萬戶后,沒多少年便天下大亂,這可是事實。

而現在,天下戶數已近逼近一千萬戶,照這樣的人口增長速度,再過三十多年....

“很顯然,光靠開荒種地,種不出那么多糧食。”宇文理進行總結,“所以,朝廷必須繼續開發荊湖地區,增加糧食產量,一年兩熟的交州地區亦是如此,經營為大糧倉,輸送糧食入中原。“

“其次,持續對外移民,持續開發南中、河套、遼東、嶺南,在增加耕地的同時,安置快速增長的人口。”

“從美洲引種的玉米,雖然目前產量不怎么樣,但可以作為主食,且勝在耐旱,又能在坡地種植,所以,在南中、兩廣等山多、平地較少的地區可以開始推廣種植。”

“將來,等除蟲菊種植面積足夠大,驅蚊蚊香產量大增,向南洋移民勢在必行,再往南,還有澳州,要盡可能把快速增長的人口,安置在新地區。”

宇文理的建議,大家都很贊同,想要緩解人口壓力,長久之計確實就只能開邊、移民。

而朝廷實際上就已經在做這些事,尤其南中開發,迄今持續了差不多二十年,效果已經有了,若通鐵路,移民的速度會加快。

宇文理繼續說:“耕地的數量,無法保證耕者有其田,那么,朝廷要盡量保證無地之人中大部分有活干,也就是用工商業吸納閑散勞動力,讓這些人可以靠著務工掙錢,養活自己和家人,不至于變成流民。”

“可以說,開邊、移民是長久之計,發展實業以吸納逐年增多的無地閑散勞動力,可解燃眉之急。”

“那么,皇朝的國策需要進行調整,自古以來的重農抑商政策,重農依舊,以實業為主的商,不可再抑,要把農和工商,當做左臂右膀來用!”

經過一輪鋪墊后,宇文理按照和叔叔擬定的策略,圖窮匕見:“工、商,不可以再視為賤業,適當的管制當然必要,但朝廷也要立法保護工商業者尤其是實業者的正當權益!”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