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六百一十七章 數字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數字

第六百一十七章 數字


更新時間:2019年05月06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上午,散朝回來的宇文溫,換了身便服轉到寢宮,見陳剛起來不久,正對鏡梳妝,于是坐在一旁,一邊喝茶,一邊和對方閑聊。

陽光灑在窗前,明亮的光暈籠罩著陳,將充滿青春活力的美人映襯得愈發明艷動人,宇文溫看著陳,宛若在欣賞一件藝術品。

昨晚在他面前搖曳的美人花,現在再看,也覺得怎么看都看不夠。

年輕漂亮的陳,和其她佳麗一樣,滿足了宇文溫的所有幻想,以及由這些幻想衍生出來的**,所以他不覺得自己后宮還有加人的必要,有陳這個“關門佳麗”就夠了。

陳梳妝完畢,在腰間佩上宜男蟬,這是求子的意思,祈求上天保佑自己得夫君雨露后能開花結果,生下男孩。

陳已為宇文溫生兒育女,但還很年輕,所以依舊有很多生育機會,不過宇文溫對此倒不在乎。

這年頭醫療水平有限,孕婦每次生產都可以說是在鬼門關前晃悠,所以多子多女的宇文溫,心態就是順其自然,懷上了就祈禱平安生產,懷不上也沒什么的。

陳見散朝回來的宇文溫面帶春風,便問有何喜訊,宇文溫看著陳腰間的宜男蟬,笑道:“人丁興旺,怎么能不高興?”

陳知道宇文溫說的不是家事,又問:“莫非是天下戶數統計出來了?”

“嗯,有司今日奏報,天下戶數為九百六十余萬戶,接近一千萬戶。”

陳聞言有些驚訝,再說:“呀,若按一戶五口計,再加上必然有的隱戶,那么天下口數,怕不是過五千萬了?”

“對。”宇文溫笑著點點頭,“五千萬,半億了。”

‘那可真了不起呀!’陳由衷的說,雖然她不知道五千萬(半億)人口是什么水平,但覺得數字很大,那就一定了不起。

宇文溫點點頭,卻很冷靜:“是呀,但要說多了不起,還為時尚早。”

他知道陳對人口不是很了解,便舉了兩個例子:“《漢書地理志》記載,前漢極盛時,天下戶數是一千二百二十三萬,口數是五千九百五十九萬。”

“《后漢書》記載:桓帝永壽三年,戶數是一千單六十余萬,口數是五千六百四十余萬。”

“也就是說,皇朝戶數近千萬,不過是剛接近后漢桓帝時的水平,要知道,那可是五百多年前的事了。“

陳依舊覺得很了不起:“那也都是五千萬口的水平了,按二郎常說的,這都是一個數量級,天下承平二十多年,口數就接近后漢口數的巔峰數字,真了不起!”

‘了不起?這只不過比隋朝巔峰時的水平略高一點....’

宇文溫如是想,不過沒有說出來。

按照他知道的歷史,歷史上,隋大業五年,天下(隋朝)戶數是八百九十萬,按一戶五口計。

再考慮未納入統計的隱戶,大業五年,隋朝人口穩穩破五千萬。

歷史上的大業五年,是公元六零九年;“現在”,若以公元紀年計,是公元六一七年,可以說是同一時間段。

八百九十萬戶,九百六十萬戶,數字差不多(均不考慮隱戶),考慮到這個“時間線”從大象二年起持續了十余年的戰亂,人口能夠和“歷史同期”差不多(略高),已經是不錯的成績了。

戰亂導致人口大量損失,降低人口基數,所以即便平陳之后天下太平,光靠自然增長率,人口的增加速度,總不會快過“歷史同期”。

但是,自明德元年以來,不斷走低的糧價、布價,加上宇文溫特意用經濟這把軟刀子割肉,導致許多莊園出現大規模的逃人現象。

這些逃人,本來是不計在官府戶籍上的隱戶,卻因為經濟原因,用逃跑的方式擺脫對莊園主的人身依附,聚集在工商業發達的地區,以務工為生,在官府那里登記戶籍。

“棄暗投明”的隱戶變成在籍戶口,是如今人口快速增加(賬面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總總原因,使得如今的周國戶數,略微超過“歷史同期水平”。

而就在“今年”,隋朝崩潰,天下大亂。

七八年后,等李唐消滅群雄一統天下,武德年間統計的天下戶數,不過兩百萬戶。

當然,肯定有大量人口變成隱戶沒有統計在內,但是,僅就賬面上的數字而言,隋末天下大亂,導致中原人口少了四分之三。

中原人口從武德年間起過了百余年,到了唐玄宗的開元年間,賬面上的戶數(不包括隱戶)才超過隋大業五年的水平。

今年,是一個“敏感”的時間點,宇文溫對此頗為感慨,他不能讓歷史重演,所以無時無刻都在以史為鑒。

天下戶數近千萬戶,這意味著豐富的人力資源,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強盛國力。

再加上先進的科技,只要周國不內亂,執政者不亂來,那么對于周邊國家而言,將來除了跪下唱征服,就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一千萬戶這個數字,也代表著壓力。

天下太平,刀兵入庫,又沒有什么大的天災,百姓安居樂業,朝廷興修水利,糧食產量穩定,這就意味著人口暴漲。

唐朝人口從武德時的兩百萬戶,到巔峰時期(天寶年間)的一千三百萬戶左右,跨度為一百二十年時間左右,人口膨脹到原來的六倍。

那么,從明年開始,過一百二十年,中原人口膨脹到六倍,就是六千萬戶,按一戶五口計,就是三億人。

那個時候,若農業技術(化肥)沒有突破,以中原的土地,養得活那么多人么?

宇文溫隱約記得明晚期人口過億,那時“迄今”大概一千年。

清末人口接近四億,但情況特殊(高產品種玉米、紅薯大規模普及),暫不作比較。

從唐初到明末,歷時千余年開墾出來的土地,也才養活一億多人,當然,這不包括玉米、紅薯的引入。

而現在,只需要一百二十年時間,其間沒什么兵災、大型天災,理論上中原人口就能增加到三億人。

即便加上玉米、紅薯提前普及(品種堪憂),又有蒸汽機、廉價鐵制工具,一百年時間,能開墾出養活三億人的土地么?

希望渺茫。

而且宇文溫覺得不需要等人口達到三億,只要逼近一億人,也就是戶數兩千萬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很大概率達到極限值。

即便有了蒸汽機、各類新式工具,耕地面積的增長速度就是那樣,糧食畝產又不可能有太大突破,加上從美洲弄回來的玉米其品種不怎么樣,產量低,紅薯大概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糧食大幅增產是很難的。

當人口增長的速度遠遠超過土地開墾、糧食增長的速度,大問題就來了。

所以要未雨綢繆,向南中、遼東、兩廣移民,然后繼續開發荊湖等地區,增加糧食產量,安置不斷增加的人口,這就是宇文溫一直在做的。

還提前在海外布局,南洋、澳州、美洲,都有了落腳點。

他認為自己的布局已經給出了足夠的“余量”,但今日得有司奏報,確認了天下戶數之后,忽然覺得好像不能高枕無憂。

人口基數越大,每年的人口增長數就越大,累積下來,那會是怎么一個驚人的數字?

宇文溫想到這里,讓陳拿來紙和筆,他要試著解一道計算題。

從現在開始,一直天下太平,沒有什么大的天災,那么周國人口從一千萬戶(五千萬人)增長到兩千萬戶(一億人),要多少年?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