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價(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價(續)

第四百四十二章 代價(續)


更新時間:2019年02月05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爪機書屋手機版:https://m.zhuaji.org


作者:米糕羊所屬:都市生活書名:內

用錢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這是宇文溫說過的話,前提是錢足夠多,然而錢不好賺,并且不經花,所以牛皮有時候可以吹,但牛皮遲早要破,故而現在他可不認自己說過的話。

反正沒有起居郎在旁邊“錄音”,老子出爾反爾,你能奈我何?

宇文溫如是想,楊濟卻已經習慣了宇文溫的“厚臉皮”,所以知道如何“對癥下藥”:“陛下何以食言,微臣對陛下所說十分欽佩,如今朝廷醞釀變法,陛下財力雄厚,變法遇到的種種問題,必然會迎刃而解。”

“沒錢就找朕要?你為何會產生如此念頭?”

“陛下理財之術已近半步巔峰,微臣佩服得五體投地....”

“吶,說世務就說世務,什么半步巔峰,這是評書里的修仙么?”宇文溫眉毛一挑、促狹的說:“不知道友有何神通?若有寶貝,不如露兩手?”

“至尊!貧道所謂神通不過雕蟲小技,哪里比得上至尊的神器擎天搖錢樹!”

“好了好了!言歸正傳!”宇文溫擺擺手,將話題轉回來:“民政、軍政外加監察,這架構真要搭建起來,你可知官吏數量會翻幾倍?”

楊濟做“掐指一算”狀:“陛下,微臣覺得,怎么都要翻個三倍。”

“那你可知如今大周流內官總數有多少?”

“似乎近九千人。”

“翻三倍,翻三倍!”宇文溫開始敲食案,“人數翻三倍!多出來的俸祿,莫非是憑空變出來的?如今財政吃緊,朕拼了命經營還緊巴巴的,你覺得俸祿開支翻三倍很好玩么?”

“陛下,不是還有國債么?”

“欠債不用還的?”

“然則....”楊濟看著宇文溫,一臉嚴肅的回答:“陛下總是要開邊的,大周幅員遼闊,邊疆和中樞距離遙遠,遲早要給邊疆大吏授權,總不能...效節度使故事吧?”

宇文溫聽到這里,也看著楊濟:“你是在勸諫么?”

“陛下,是的。”

“朕看起來很蠢么?”

“微臣不敢,微臣不是這個意思。”楊濟一臉誠懇,“然則...陛下知道節度使之禍,但...子孫可不知道。”

見宇文溫沉吟著,楊濟趁熱打鐵:“開邊或者抵御外敵,須得邊疆大吏總攬軍政、民政,還得抓財權,方能高效應對諸多變化,那么,朝廷遲早要差遣使職,節度邊疆州郡。”

“此職一開始必然只是臨時設置,然則開邊或邊患不止,節度不停,久而久之,勢必常設。”

“為防節度使做大,一開始,節度使會經常調動,定期回朝任職,也不得兼任,但久而久之...必然走上李唐舊路....”

“陛下知道節度使之禍,但,子孫們不知道,如今陛下醞釀變法,若不從制度上堵住邊疆大吏做大的可能,那么....”

楊濟先頓了頓,見宇文溫喝了一口茶并點頭示意,便繼續說下去。

歷朝歷代,會根據當時的形勢來制定國策,地方行政和監察制度亦是如此。

以唐為例,御史臺分左右,左御史監察中央,是為“分察”,右御史監察地方,是為“分巡”,因為王朝幅員遼闊,所以監察分巡的區域分為十道。

派去監察的御史,稱為“監察使”,后改“巡察使”、“按察使”,最后稱“觀察使”,意思就是作為中樞使者,觀察地方行政。

然后中樞為了更好地“觀察”(監督)地方官,任命的監察使便常駐地方,由監督者變成地方官的上一級長官。

所以,唐代的監察使,從一開始的監察,演變成后來的最高地方行政長官,但這種架構并不是正常官制,僅僅是因為朝廷需要監督、控制地方所以應運而生。

在歌舞升平的內地,監察使統領地方行政,在邊疆,監察使必須在邊防重地駐留,中央朝廷需要監察使對地方事務進行隨宜應付,臨機決斷。

于是,強化版的監察使就變成了節度使。

監察官演變為方鎮大員,軍民合一,這樣的演變,其實已有先例,那就是刺史。

刺史,就字面意義來說就是監察官,“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御史”之意。

刺史一職,出現在秦,設立本意就是監察官,到了西漢,有十三刺史部,刺史作為皇帝的鷹犬,監察地方行政。

但經過數百年演變,刺史由監察官變成了地方官,同樣,唐代的監察使也經歷了這一過程,變成了第一級的地方官:節度使。

監察者變成原來的監察對象,這是歷史的循環,意味著這一現象是必然趨勢,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而唐代的節度使出現后,慢慢集權,治軍、治民、收稅、人事都漸漸集中在節度使手中。

后果,楊濟不用說,宇文溫也知道。

那么,為什么李唐的節度使會做大呢?

很簡單,外因是李唐幅員遼闊,開邊戰事頻繁,又要防備邊疆強敵,所以邊疆節度使需要集權,以便隨機應變,和契丹、突厥、回鶻等邊境勢力打交道。

那么朝廷為了提高效率,必然就要放權,以便提高節度使的辦事效率。

這是必然的結果,否則邊疆節度使遇事不得獨斷,事事都要請示中樞,不但貽誤軍機,也失去了節度的意義:朝廷派你到地方,就是要現場辦公、做決定,你現在大事小事都要請示朝廷,那朝廷要你何用?

所以,對于中樞來說,想要加強對地方的控制,想要邊疆大吏高效處理軍務、政務,那就得放權,代價就是隨著時間流逝,這些邊疆大吏必然集權,接著尾大不掉。

如果,節度使定期更換,定期回中央任職,并且不能同時兼任幾個節度使職務,這一趨勢可以緩解,卻無法逆轉,因為越往后,出問題的概率就越大。

只要中樞出了幺蛾子,節度使失控是必然。

為什么中樞會出幺蛾子?因為皇帝也會犯錯。

開元盛世前期,得天子寵幸、兼任數個節度使職務的王忠嗣,是皇帝李隆基的養子,自幼長于皇宮,深得信任,卻因為奸相李林甫作梗,污其試圖和太子發動宮變,被本來就猜忌太子的李隆基疏遠,最后郁郁而終。

李隆基覺得從小養大的養子王忠嗣靠不住,但卻對胡人安祿山青睞有加,畢竟這位胖胖的,憨憨的,一看就是好人不是?

后果么。。。

“陛下,微臣說了這么多,實際上是想建言....”

“夠了!”

宇文溫擺了擺手,制止楊濟說下去。

對方接下來要說的,他明白,但一個臣子說出這種內容,不合適,如果對方奉行明哲保身,就不該說,說了,只會后患無窮。

那么對方想說的是什么?宇文溫知道。

陛下英明神武,卻不能保證子孫個個如此,到時候出了昏君,馭下失了分寸,導致邊疆大吏失控,那么另一種安史之亂,是遲早會發生的。

所以,不如趁著現在將制度建設好,在確保一定行政效率的同時,堵住邊疆大吏做大的制度漏洞,日后即便子孫昏了頭,有制度限制,好歹不會釀成大禍。

所以,借鑒明代的三使司制度,可行。

這種話,明擺著說皇帝總會有不肖子孫,所以為了防止兒孫敗家,趕緊提前做好預防措施,把地方官文武分途的制度建設好,為此,付出財政負擔加重的代價也值得。

道理沒錯,但忠言逆耳,不要說皇帝,就是尋常人家,被別人說自己子孫遲早要敗家,大部分人心里都會有芥蒂。

尋常人家,心里有芥蒂大不了少來往,可皇帝對某個臣子有芥蒂,這臣子的前途可就堪憂了。

楊濟應該知道這一點,卻依舊選擇勸諫,宇文溫決定還是不讓對方說出來。

他不想讓楊濟落個口實,日后自己老了愈發多疑,便有了猜忌楊濟的理由。

天子身處權力巔峰,是一個孤家寡人,好不容易能有個真心朋友,必須珍惜。

“奇怪,朕忽然想起來,確實說過‘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那就不是問題’。”宇文溫笑起來,又喝了一杯茶,“只是,地方行政機構相互掣肘,必然導致行政效率下降...”

“文武分途若操作不當,變成“文貴武賤”,變成寧可削弱軍隊戰斗力,也要防止武將做大的趙宋范兒,那可如何是好?”

“對此,你有何好建議?”百镀一下“內爪机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三袋書屋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