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

第三百六十六章 外交和浮橋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9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作者:米糕羊分類:

皇宮,太極殿外東側,東堂,剛下朝的宇文溫,與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繼續商討事情,第一件,就是皇朝使者出使東海倭國之事。

去年,倭國遣使周國,現在,周國要派出使者,在對方使者的陪同下,前往倭國。

使者此去,會攜帶國書,這國書該怎么寫,很關鍵,所以“相關人員”之一的中書令王頍、禮部尚書劉焯,需要聆聽天子的教誨,把握“核心思想”,確保國書達到應有的效果。

兩國禮尚往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周國和倭國交往卻又不那么簡單,其關鍵之處,就是兩國究竟要以何種地位進行交往。

倭國當然不配和周國平起平坐,但對方不會自認為周國屬國,那么以周國的觀點,可以認為:你這海外撮爾小國不識好歹,莫要遣使來丟人現眼了!

但基于現實考慮(海貿),兩國有加深交往的必要,于是雙方國書里,如何自稱及稱呼對方,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

為了這件事,宇文溫的心腹張魚,奔走于兩國之間,最后作為宇文溫的代表,和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作了種種細條,為雙方遣使互訪擬定了解決方案。

連接兩國的外交橋梁,搭起來了。

去年秋天,倭國使者帶來的國書里,倭王的開場白是“東海國王致書中原至尊無恙”,然后在國書里,先說了一通場面話,獻禮若干,表達愿兩國通好之意,末了,含蓄的請求封賞。

現在宇文溫決定,周國的國書,就著倭國國書定的調子,以“中原至尊”問候“東海國王”為開頭,說一通場面話,申明兩國通好之意,末了,給予對方封賞。

封賞之一,賜金印,上書“周委倭國王”,這個做法,是依后漢故事。

封賞之二,封倭王王子(實際就是王太子)廄戶為“征夷大將軍”,自辟屬官、籌建軍隊,為周天子征發東海蝦夷(倭國東境的蝦夷部落)。

而倭國和蝦夷諸部的戰爭,早就延續數百年了,此舉不過是周國正式認可倭國的行為是“正義之舉”罷了。

宇文溫給王頍和劉焯把這個調子定下來,之后國書該怎么行文,那就是中書省和禮部的事。

之所以如此安排,當然是費了一番苦心,宇文溫既然不打算和倭國翻臉,又要給倭國權臣蘇我馬子以助力,幫助對方“刷政績”,便要以如此方式搭建兩國交往的橋梁。

不然,倭王要是敢在國書里說什么“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宇文溫是要發飆的,那么使者還不如不來。

既然倭國遣使,國書就得模糊用語,以方位“東海”代稱,倭王是為“東海國王”。

對方不想自認周國藩屬,不想稱周國皇帝為唯一“天子”,以維護倭王在國內的無上地位,可以,宇文溫不計較些許虛名,那么對方就以方位稱呼周國天子為“中原至尊”。

這樣,就巧妙繞過了兩國實際地位關系,給雙方都留有足夠余地以對內進行“解釋”。

其次,周國賜予倭國國王“周委倭國王”金印,實際上是重申了倭國國王的地位、身份,等于說廢話,但倭王得到了這枚金印,可以驕傲的向國內臣子宣稱,自己的王權獲得了“中原至尊”的認可。

最后,最關鍵的一點,周國封倭國王子(王太子)廄戶為“征夷大將軍”,這是最關鍵的一件事。

在這個前提下,周國使者到倭國京城,倭王不必親迎,只需要讓身為儲君的王子(王太子)代為效勞,叩謝“中原至尊”對自己及大王的封賞。

如此一來,倭王可以回避,由儲君接國書,禮節上的難點就繞過去了。

征夷大將軍一職,是周國所封官職,所以,受封征夷大將軍的倭王王子,名義就成了周國臣子,別國儲君成了周天子的封臣(名義上),天朝上國就有了面子。

周國朝廷喉舌可以將其鼓吹為“倭國已臣服皇朝”,而倭國朝廷喉舌同樣可以鼓吹“太子得中原至尊看重”,雖然實際上不是那么回事。

相對的,倭國王太子得了這個封賞,多了個金光閃閃的大義名分,討伐起“東夷”(蝦夷),多了個冠冕堂皇的由頭:不是我們倭國看你不順眼(想搶你們的地盤),是大周天子看你不順眼,讓我來討伐你!

對于國內貴族而言,倭國王太子得中原天子“看重”,被任命為周國大將軍,誰要敢不聽調遣...

那就是對抗大周朝廷!(王太子一方的說法)

對于倭國來說,儲君得了中原王朝封賞,即表示中原王朝對儲君的認可,這種認可并沒有將倭王“矮化”為周國藩王,因為將來太子繼位,依舊是尊貴的大王,而大將軍一職,自然由新任王太子繼承。

倭國王位變動,不需要向周國朝廷報備、同意,因為倭國不是周國的屬國。

倭國需要報備的,是“征夷大將軍”這一職務的變動。

如此安排,可謂兩全其美,反正宇文溫沒打算和倭國翻臉,禮節上做出些許讓步,算不了什么,畢竟周國沒有讓對方和自己平起平坐。

可想而知,極力主張兩國通好的倭國權臣蘇我馬子,為倭王討得“周委倭國王”金印,又為王太子討得“征夷大將軍”封賞,在國內的聲望必然大漲。

宇文溫這種扶持別國權臣、影響別國對外政策的做法,王頍深表贊同,他任市舶使期間,對倭國國情比較了解,認為這樣處置,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但有一點擔心。

那就是倭國王太子有了“征夷大將軍”這個封號,將來以此對付舅公蘇我馬子,那該怎么辦?

如今的倭國國王是個女人,也就是位女王,為前任倭王王后,是蘇我馬子的外甥女,而倭國王太子廄戶,是女王的侄子,為蘇我馬子外甥之子,都算是一家人。

然而,王權不能容忍權臣,前任倭王身為蘇我馬子外甥,依舊對自己被掣肘感到不滿,最后被舅舅先下手,派遣刺客干掉了。

當然,明面上蘇我馬子和刺客一點關系都沒有,沒有人有證據說刺客是蘇我馬子所派。

王頍知道,如今的倭國王太子,才能卓越,聲望很高,若是這位要對付權臣舅公,靠著周國封號“征夷大將軍”,可以拉攏更多的貴族,那么日后若真的翻臉時,勝算就大了許多。

“倭國內政,朕懶得管,不過,誰敢動蘇我氏,誰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有多高,那要看朕的心情,這一點,倭國國內會知道的,王卿無須擔心。”

宇文溫又定了個調子,王頍和劉焯再無疑問,他們知道,因為倭國是皇朝重要的“貿易國”,所以天子希望兩國加深往來,不打算翻臉。

真要翻臉,那也是以后的事了,首要之務,是把遼東開發好并解決高句麗,再視情況來處置與百濟和新羅的關系,倭國只要自己不作死,周國才懶得管那么多。

第一個議題結束,第二個議題開始,宇文溫命人推來一個浮橋模型,開始征求兩人的意見。

這模型,是夏口長江浮橋建設方案中的一個橋型,是經過數輪論證會后,高票通過的兩個方案之一。

此浮橋以江中鸚鵡洲為“踏板”,橫跨長江南北兩岸,為了方便船只通航,設了三個門式通航孔,可以在不“截斷”浮橋的同時,通過升降門式通航孔中的橋板,讓船只通過。

上水、下水航道各對應一個通航孔,又有一個通航孔作為備用,相關設計頗為復雜。

宇文溫沒有精力看設計方案,所以把任務交給了王頍和劉焯。

王頍作為中書令,實際上就是天子在政事堂的代言人,所以要對天子的意圖了若指掌,或者為天子建言獻策,那么“選型”重任是逃不掉的。

而劉焯精通數學,所以宇文溫要讓這位“能人”幫忙,評估一下該浮橋方案的可行性。

兩位“老年人”看著宦官端來厚厚一沓資料,面色凝重,宇文溫卻很輕松的問:“如何,這解決方案是否可行,五日后,朕要聽聽二位卿家的意見。”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