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二百九十七章 弊病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弊病

第二百九十七章 弊病


更新時間:2018年11月22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呦呦鹿鳴,食野之芩,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

“嗯,背得好,一字不差,滿分!”

“真的嗎!”

“真,和珍珠一樣真!”

宇文溫合上書,示意女兒宇文桂英走近,然后拿出一個木匣,交到女兒手中:“吶,這是滿分的獎品。”

宇文桂英行禮后接過木匣,將其打開,發現是一支漂亮的步搖,上綴紅寶石及粉色珍珠。

她喜歡得不得了,行禮謝道:“謝謝阿耶!”

“嗯,這是小英該得的。”

宇文溫笑瞇瞇的看著女兒,想要拍拍女兒肩膀以示鼓勵,不過還是沒動手。

宇文桂英快十二歲,接近這個時代女子婚姻年齡的下限,也就是說接近成年,所以作為父親,宇文溫和女兒相處時要有分寸,父女親情,要“止乎禮”。

不是他想太多,是為了做好表率,要讓兒女們知道什么是“禮”,尤其是女孩,身為公主,萬一像李唐的公主那么“豪放”,那他這做阿耶的臉可就丟盡了。

宇文溫讓女兒們讀書寫字學算術,不是為了培養才女,因為才女必然多愁善感活不長,他是為了讓女兒們有見識,知書達理,嫁人后懂得孝敬舅姑(公婆),不能仗著公主身份作威作福,甚至于養面首。

宇文桂英是張麗華為宇文溫生的女兒,樣貌隨母親,如今出落得亭亭玉立,有沉魚落雁之貌,說話聲音軟軟的,很好聽,宇文溫看著女兒,忽然心生唏噓:

哎喲,不知誰家臭小子會把我女兒娶走唉....

張麗華在一旁,見著功課考校完畢,示意女兒告退,然后命宮女將今日報紙還有各類文件拿上來,以便宇文溫翻閱。

宇文溫沒看,呆呆坐著,良久,長嘆一聲:“唉,小英要給哪家的郎君做新娘呢?”

張麗華聞言一愣,隨后笑道:“二郎不是說過,得過一年再作考慮么?”

“唉,就怕異國番邦哪日遣使求親,這不是怕夜長夢多么?”

張麗華坐在一旁,為宇文溫斟茶:“二郎若不許,誰敢貿然遣使求親?”

“嗯,說的也是。”

宇文溫揉了揉太陽穴,開始看報紙,報紙內新聞標題一如既往的“震驚”:

“會試中選的豫州學子,竟然在返鄉半路遇到這種事!”

“冀州鄉試三五事,這件事不得不知!”

“震驚,荊州考試場地下,竟然發現了這個東西!”

“歸鄉考生,于客棧外發現不明包裹,打開一看,毫不猶豫報官!”

各種引人注目的標題,讓宇文溫一眼掃過去只覺心驚肉跳,要不是他知道報社“震驚部”的編輯是什么德行,還真就著了道。

明德年科舉的第一次鄉試,不久前圓滿結束,沒有鬧出什么“科舉弊案”,也沒有發生大規模**,這讓宇文溫松了口氣。

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不需要他操心,而此次鄉試,各總管府的考試結果已經匯總上報,宇文溫最關心的一個數字,也已統計出來。

此次鄉試,新科舉人之中,出身名門望族(士族)的考生,占比為百分五十五左右。

也就是說,榜上有名的總人數上,士族子弟占簡單優勢。

考慮到參考總人數之中,士族子弟人數明顯居于劣勢,這個數字,更加彰顯了士族子弟在學問上的優勢。

再進一步推演,會試中選的人當中,士族子弟所占比例可能還會擴大,到了殿試,搞不好明德年科舉第一個狀元,是士族子弟。

對此,宇文溫不覺得意外,他費盡心機準備了十幾年,舉辦的第一次科舉,按說要有個寒族出身的狀元,如此才是個好彩頭。

但宇文溫愿意面對現實,知道士族多年來積累的知識差距,不是寒族靠著十來年的突擊學習就能消除的。

單靠科舉來瓦解世家門閥政治,那是癡心妄想。

后世許多人一提起科舉,就認為是科舉斷了世家門閥的根,其實這是誤會,因為僅就考試而言,世家子弟(士族子弟)根本就不怕。

在這個時代,關于儒家典籍的學問和知識,總體來說是被士族壟斷的,其中尤以一流士族(世家、門閥)為甚,五姓七望的子弟,有淵源家學,考明經科和史傳科,考出好成績的把握很大。

所以,即便宇文溫花了將近二十年,弄出了《考試大綱》、《教學大綱》,推行“應試教育”,以削弱士族的知識優勢,縮短寒族子弟和士族子弟的實力差距。

但這種差距,不是靠十來年的學習就能真正縮短的。

對此,宇文溫有心理準備,他沒指望第一次科舉考試,就出現寒族考生力壓士族考生的局面。

他不打算暗中運作,讓明德年第一次殿試的狀元是寒族子弟,一切就看考生們自己拼搏出什么結果。

朝廷辦的科舉,既然強調公平、公正,那就不會有歧視性的規定,不會特意壓制某些群體的考生,既然是考試選拔,那考生就必須憑真才實學較個高下。

明經、史傳、明算這三科的相關教材、書籍和習題集都是公開發售,誰都可以購買、學習,對于士族、寒族都是如此。

想要挖世家門閥政治的根,光靠科舉當然不行,但有了個公平、公正的考試選拔制度,受益最多的,實際上是寒族學子。

比起讓人(寒族)絕望的九品中正制,科舉要公平得多,只要科舉能夠順利推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寒族學子投入這個“戰場”。

公平的入仕途徑,讓士族和寒族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想當官,就要好好讀書,考個好成績,爭取榜上有名。

自古國人不患貧、患不均,朝廷定下一個公平的選拔制度,再當不上官,不能怪自己投錯胎,只能怪自己讀書讀不過別人。

這就是宇文溫舉辦科舉的目的,要讓中小地主們(寒族)看到希望,開通一個穩定且相對通暢的上升渠道,讓大家傾向于按照規則在體制內升官發財,而不是想著當土皇帝,等時局不穩就造反。

他要盡可能吸引更多的寒族人才進入體制內,從政治上對抗世家門閥,所以只能靠科舉。

為了體現公平,宇文溫吸取了“歷史教訓”,唐代科舉,學子要參加考試,其參考資格需要官員推薦,而且試卷不糊名,這些影響公平性的做法,不會出現在這個時代的科舉上。

當然,他知道科舉制度并不是沒有弊病,“歷史”上科舉一個嚴重的弊病,那就是為了優待讀書人,考取功名的學子(譬如舉人),享有免稅、免役的特權。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有大規模投獻的現象發生,許多人帶著田產投到舉人名下,由此產生的土地兼并、稅收流失問題,隨著時間流逝會越來越嚴重。

問題出在哪里?

不是免租,而是免役(徭役)。

對于平民百姓來說,繳田租和各種稅最多只算是被扒皮,服徭役的話一不留神可是要死人的。

不懷好意的貪官污吏,借著服徭役為手段,可以將一個富足之家活生生弄垮。

所以,既要優待考取功名的人,又要防止大量投獻造成土地兼并、稅收流失的情況發生,宇文溫覺得必須對癥下藥,那就是免勞役僅限于舉人本身。

免租庸的田畝數有限制,還有期限,讓投獻的好處不那么明顯。

既然沒太多好處,那么投獻的情況就不會大量發生。

制度設計是這樣,效果如何有待觀察,對于國家來說,毫無疑問科舉制比九品中正制要先進,靠考試當官,總比靠投胎當官要好得多、公平得多。

凡事有利有弊,科舉制也有弊病,科舉自隋唐誕生的,到了明清,其弊病越來越明顯,譬如:

靠考試當官明顯比靠立軍功當官安全,長此以往,容易導致整個國家重文輕武,良家子選擇讀書參加科舉做官,投筆從戎的現象漸漸絕跡。

最后演變成文貴武賤,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士兵淪為“赤佬”。

科舉會讓讀書這一行為變味,變成為當官而讀書,又因為考試內容偏重文科、內容逐漸僵化,長此以往,會影響自然科學的發展,禁錮讀書人的思想。

開科取士,定期考試,慢慢就會因為取士過多導致“供大于求”,累積下來就會出現大量冗官,加重財政負擔。

這些弊病,不能怪科舉本身,只能怪科舉主辦者(統治者)操作不當,如果不想辦法在制度初創前就打好“補丁”,盡可能消除隱患,日后,科舉就只會走上老路。

雖然這個過程可能要數百年,但宇文溫覺得既然自己選擇了做事,那就得把事做好,否則還不如不做。

如果本著“只管生前逍遙快活,哪管死后洪水滔天”的心態當皇帝,他何苦這么勞心勞力的折騰,三年一考,還不如三年一選美。

選得后宮佳麗上百人,每天只管坐著羊車在后宮隨機“播種”,可勁的生兒子,玩盡天下美人,豈不快哉?8)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