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第一百七十二章 非常之道


更新時間:2018年09月20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政事堂,關于修建通濟渠的相關討論正在進行,首先,是由工部尚書宇文愷對整個工程及施工方案進行說明,并接受政事堂諸公的щww..lā

政事堂諸公,指的是在政事堂議事的三省(中書、門下、尚書)長官,如今加起來有十五人。

可以說這十五人就是宰相級別的高官(宰執),至于在場的其他人,除了御駕親臨的天子及旁聽的太子,可以說都是跑腿的。

通濟渠的資料,政事堂諸公都已事前拿到手,有了幾日的翻閱時間,以便對這個勾連黃河、淮水的運河有一個初步了解,而看資料時產生的疑問,就要在此時讓宇文愷做出解答。

換而言之,反對馬上修建通濟渠的幾位宰執,現在就準備發動進攻。

通濟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沒人反對修建通濟渠,但卻對何時開工以及如何修建有了一正一反兩種意見。

位高權重的尚書令李允信,就是反對者之一,如果他在這次會議上依舊持反對意見,那么天子宇文溫也不得不考慮一下通濟渠的動工時機。

宇文愷為了今天,準備充分,但他僅僅是從工程角度來闡述通濟渠的可行性,對于開工時機及相應一連串問題,要由另外的人來回答。

中書舍人郝吳伯就是其一,本來他即便身處政事堂內,只有接受問話的份,而現在,當然依舊是接受詢問。

原因在于郝吳伯以中書舍人的本官,檢校營通濟渠將作少監,實際上負責了整個施工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他既然對現在舉債并馬上動工修建通濟渠給出了正面意見,現在就得面對反對者的發難。

郝吳伯不是一個人面對發難,新任工部的水部郎中鄭通,也陪著郝吳伯一起接受質問。

質問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郝吳伯和鄭通費盡口舌,好不容易將反對者的質疑一一解答,隨后引來了最有分量的反對者——尚書令李允信。

李允信不反對修通濟渠,只是認為時機不對,朝廷應該過幾年開工,而且舉債修運河的做法十分不妥。

李允信知道修建通濟渠是宇文溫的意思,但他作為尚書令,既然認為情況不對就要據理力爭,不能讓朝廷背負上沉重的債務,其他幾位反對者也是這種擔心。

舉債的行為,無論動機、原因是什么,首先會讓百姓以為朝廷快撐不下去了,人心浮動,很容易被別有用心之人渾水摸魚。

第二,發行所謂公債,向民間募集資金,萬一應者寥寥,或者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這讓朝廷的臉面往哪里擱?到時候誰負責?誰負得起責?

前面兩點都還好,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舉債修運河,平白無故讓朝廷背上巨額債務,一旦接下來幾年別的地方急著動用大量錢糧,已近負債的朝廷去哪里變出錢糧?

如今年景好,所以公債到期后朝廷似乎有能力連本帶利兌現,可萬一接下來幾年有什么閃失,導致財政收入不理想,屆時公債到期無法兌現,那該如何是好?

誰能保證接下來數年,朝廷財政收入盈余,足以支付到期公債的本金和利息?

要是到時出了紕漏,激得民怨沸騰,到時候,要殺多少人,才能平息民怨?

尚書令位高權重,在政事堂諸公里,是最接近宰相一職的職位,尚書令李允信的質問,郝吳伯和鄭通是無法巧言令色或者回避不答,而他們也確實沒那資格作保證,自己的腦袋也無法平民怨。

這兩位“啞火”,有議事權的門下侍郎劉炫同樣也無法反駁,道理相同,至于劉焯,因為作為禮部尚書主管學政,今日連進議事堂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反駁。

最后一個為宇文溫把關的大將、中書令李德林,面對“發行公債一旦出事,誰負得起責任”的質問,拿出一副時下流行的老花眼鏡帶上,從面前案上厚厚的卷宗中拿出一些資料。

“非常之事,行非常之道,尚書令所言,確實為國為民,卻是過慮了”

李德林不和李允信糾結舉債后到底誰能承擔責任,而是針對“風險”二字。

首先,朝廷舉債修運河,確實會讓不明真相百姓心里犯嘀咕,覺得朝廷情況不妙,但實際上只要朝廷能確保官軍將士糧草充足,確保百官俸祿足額發放,出現災情能賑災,那么天下就亂不起來。

些許愚民的庸人自擾,不足以干擾中樞決策。

第二,朝廷發行公債,向民間舉債募集資金,開的利息是二分,為期四年,這已經算是不錯的利息,即便是民間柜坊以此利息攬存都不怕攬不到儲戶,信譽一直很好的朝廷,難道還怕沒人來買公債?

說抓到這里,李德林反問“莫非尚書令以為,朝廷的信譽不佳,以至于百姓不會踴躍購買公債?”

這種事情李允信哪里可能說是,于是回答“此言差矣,朝廷信譽自然是好的。”

“既如此,尚書令的憂慮,可以放一放了。”

李德林的反問,可以說是結束了這個問題,李允信當然知道朝廷((天子)信譽好,而即便朝廷信譽不好,他也不可能當面說出來。

以上兩點,郝吳伯、鄭通、劉炫其實是可以說的,但他們品級不夠,面對位高權重的尚書令李允信,不可能反問“莫非尚書令以為,朝廷的信譽不佳?”。

所以只能默然無語,不然鋒芒太過,怕是要被人詬病。

所以三人的“敗退”,實際上是為了讓中書令李德林出來對陣。

前兩點質疑,現在算上有了解釋,李德林接著說下去。

第三點,朝廷無法還債的風險,實際上不存在。

李德林拿著厚厚的資料,開始擺事實、講數據自明德元年以來,朝廷開支與日劇增,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平定并經營南中,拓寬益州入交州道。

第二,漢沔開發,組織百姓入漢沔開荒種田;第三,修建葉宛運河第四,討伐突厥,并在隴右、并朔等地修筑新式堡寨,加強邊防。

第五,出兵遼東,討伐高句麗;第六,修建永濟渠。

以上這六點,自明德元年以來,占了大部分朝廷財政開支,確實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但到了今年,南中局勢已經穩定,需要朝廷投入的資金不再像前幾年那樣多。

隨著益州入交州道的全線貫通,沿途官府不再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修路,而且海可以靠著收取商稅,增加收入。

漢沔大開發已經初見成效,隨著糧食產出增加,隨著越來越多的百姓定居漢沔,朝廷不需要如前幾年那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相反,已經開始有收益了。

葉宛運河已經運營數年,雖然從運營上來說還是虧損,但虧得不多,再過幾年就能收支平衡甚至實現些許盈利,不需要朝廷再投錢。

永濟渠也是如此,而比起葉宛運河,永濟渠在未來幾年給朝廷帶來的收入必然是逐年遞增。

至于對突厥、高句麗用兵,經過頭幾年的有效打擊,這兩處邊患已經變弱了,而該建的新式堡寨,也基本建設完畢。

突厥的都藍可汗,因為屢戰屢敗,眾叛親離,為部下所殺;達頭可汗接連遭受慘敗,如今正忙著站穩腳跟,一時半會無力東犯。

可以預見,未來數年,突厥無力主動進犯。

至于高句麗,就更不用說了,朝廷不需要像前兩年那樣,對草原及遼東大規模用兵,所以軍費開支不增反降。

也就是說,未來四年,朝廷實際上沒什么額外的重大開支,每年歲入必然有可觀盈余,積累四年,怎么會還不起到期的公債?

“天災呢?”李允信反問,“天災,非人力所能抗拒,誰也不能保證,這接下來四年,天下都是風調雨順。”

“即便各地都在修建水利設施,又有蒸汽抽水機,但天災不一定是旱災、澇災,一旦發生蟲災,漫天飛蟲過境,赤地千里,屆時賑災都可能會耗盡國庫,何以有盈余積累去還到期公債?”

李允信所說“蟲災”指的是蝗災,但“蝗”和“皇”讀音相同,所以避諱稱為“蟲災”,他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這種天災誰也說不準會不會發生。

他的意見,就是國庫必須有盈余,確保發生天災時,朝廷有足夠的資金(錢糧)賑災,否則一旦賑災不力,導致流民越來越多,那可不是件好事。

面對李允信再度強調的風險,李德林答道

“凡事都有萬一,萬一朝廷因為某些原因,暫時無力無力償還債務,那就可以再舉債,先把第一次第一期發行的公債還了。”

李允信聞言高聲質問“笑話!借債還債,債就越來越多!更別說第一期公債都無力償還,還要發行第二期公債,屆時誰還會去買債券!”

“當然會買,只要百姓對朝廷有信心,當然會買。”李德林說的這段話有些空洞,所以他隨后拿出事實“火輪船,就是信心!”

“火輪船?”李允信抽出一份資料,在手里晃了晃,放到案上,隨后說道“今年年初”

話音戛然而止,李允信向坐在上首的宇文溫行禮,才繼續說下去“年初,陛下親口說過,說火輪船進展緩慢,距實用遙遙無期,怎么如今就成了百姓對朝廷的信心?”

“那是因為”李德林微微一笑,“昨日黃州傳來好消息,實驗火輪船,已經實現了逆水航行時速十五里!”

在座眾人聽了之后俱是一愣,他們之前可都知道火輪船是什么玩意,因為天子在太液池展示過這種神奇的船只,但這船再神奇,卻因為逆水航速比人走路還慢,無法實用化,只不過是孩童玩具罷了。

年初天子還說火輪船不行,這才過了幾個月,怎么就實用化了?

真的假的?

李允信也是這么想,愣了一下,有些不敢相信的問“這這么巧?”

隨后他意識到自己失言,趕緊打圓場“確定是逆水航行時速比比常人地上行走要快?”

李德林斬釘截鐵的回答“正是!再過一段時間,火輪船的第一次公開航行就要在黃州進行,屆時眾目睽睽之下,是真是假一目了然!”

“有了火輪船這一利器,漕運、航運成本大降,逆水航行時速十五里,日行十小時,從廣陵到夏口,不過十日時間,這意味著什么?難道百姓還會對朝廷沒信心么?”

“百信對朝廷有信心,朝廷發行公債,就不怕沒人購買。”

李德林的話,李允信無言可對,而端坐上首的宇文溫,看著啞口無言的反對者們,心跳忽然加速。

火輪船實用化的好消息,是宇文溫給李德利的殺手锏,而實際上

創業者為了融資,不惜偽造、夸大產品參數及相關數據騙風投,這種非常之道穿越時空,讓宇文溫覺得良心有些痛。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