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第六十三章 蕞爾小邦(續)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逆水行周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三章 蕞爾小邦(續)

第六十三章 蕞爾小邦(續)


更新時間:2018年04月17日  作者:米糕羊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米糕羊 | 逆水行周 

屋檐下,水流成珠簾,周國市舶司提督王頍,看著外面的瓢潑大雨,有些后怕,他剛乘船抵達耽羅,暴風雨就來了,若是半路耽擱些許,恐怕此時他和同行人員就已經葬身魚腹。

房內,周國耽羅租界領事嚴樺正在交代吏員一些事情,見著王頍轉回來,嚴樺趕緊將手中資料奉上:“提督,這是剛匯總的情報,請過目。”

提督,即提調監督之意,為市舶司的武職官,前所未有的一個官職,市舶司對外開展貿易時,提督掌軍事,調撥兵馬、水師戰船,實際上和司馬類似。

提督的主要職責,主要是保護貿易據點和商隊、船隊,在國內負責剿匪,保證市舶司商隊的安全,在外洋,負責清剿海寇。

必要時,也負責指揮作戰,教訓一下蕞爾小邦。

雖然這是個有些奇怪的武職,但對于王頍來說,倒也不錯,他知道豳王對市舶司的規劃非同小可,所以受此重任,干勁十足。

雖然指揮水師不是他的長項,但打仗的道理都差不多,故而“王提督”決心在海東(東海)有一番作為。

此時,嚴樺交上來的資料,上面是關于百濟國內的情報,數百年來,中原歷代朝廷對于海東各國的情況不是很了解,也不屑于了解,因為大家都認為,百濟、新羅等國,不過蕞爾小邦。

但豳王不這么認為,所以市舶司在海東開展海貿的同時,還肩負著收集海東各國國情的任務,譬如繪制輿圖、調查風土人情等,以便為朝廷將來進行決策時給出可靠的參考。

所謂參考,要搞清楚各國大概的官制、行政區劃,以及各國國內的政治態勢,如此,朝廷和對方打交道時,才不會兩眼一抹黑。

以百濟為例,王頍翻閱了許多古籍,大概知道晉時,百濟就遣使入中原,后來陸續和元魏以及南朝有過聯系,但百濟國內的情況,中原不甚明了。

只能通過使者的自述,大概了解一些百濟國內的風土人情。

到了現在,周國國內大概知道百濟的王族姓氏為“扶余”或“夫余”,其國內有幾個豪族大姓,且百濟和倭國關系頗為密切。

而為了對付北方強敵高句麗,百濟曾經和東面毗鄰的新羅聯盟,但大概在中原陳國初建時期,新羅和百濟決裂。

這都是前幾年入中原的百濟使者所說,有司記錄在案,所以后人可以查到,但周國從沒想過主動打聽百濟的國內情況如何,因為沒必要。

對于許多人來說,百濟不過是漢四郡故地上的蕞爾小邦,其國內所謂君臣,不過茹毛飲血的土人,哪里值得天朝上國關注?

但現在不同了,市舶司要和這些蕞爾小邦做買賣,正所謂“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打仗是這個道理,做買賣同樣是這個道理。

市舶司以耽羅為據點,開始收集百濟、新羅、倭國的情報,現在,王頍通過資料,就對百濟國內的情況有了大概了解。

百濟王族姓“扶余”,國內還有八大氏族:沙氏、燕氏、劦氏、解氏、真氏、國氏、木氏、苩氏,其主要城池,除了國都居拔(或者固麻)城,除此之外還有五方(五個別都)。

位于中部(中方)的叫古沙城,東面(東方)的叫得安城,南面(南方)的叫久知下城,西面(西方)的叫刀先城,北面(北方)的叫熊津城。

五方各有方領一人,似乎稱為達率,有方佐為副官。

方有十郡,郡有將三到四人,似乎稱為德率,郡將的直屬兵力在千人左右。

國都內居民分為五部,曰:上部、前部、中部、下部、后部,每部首領統兵數百人。

因為條件所限,市舶司收集來的百濟情報目前僅限于此,但能有如此結果已經殊為不易,王頍對此很滿意,因為如今市舶司是要和對方做買賣而不是用兵,所以來日方長。

然而在豳王的規劃中,市舶司不是單純的一個管理、經營海貿的機構,王頍知道,日后的市舶司,還承擔著更多的重任,那就是在海東(東海)展開外交和征伐。

本來,這是朝廷的事情,不該由市舶司管,但問題在于,“思維正常”的京城官員們,沒有誰會愿意常駐東海之上的耽羅島,當什么“租界領事”,和蕞爾小邦的使者談笑風生。

如果有得選,絕大部分官員都不想遠離中樞、遠離京城,如果外放當官,也會希望去上州等膏腴之地就任,絕不會有人主動要求去窮鄉僻壤當父母官。

洪州總管府、潭州總管府各州郡,已經被許多官員視作兇險之地,更別說讓他們到桂州總管府、廣州總管府、交州總管府當官。

廣州、交州在漢時就歸入中原朝廷治下,尚且被人認為是煙瘴之地,去了形同被流放,而耽羅島,許多官員之前甚至都沒聽說過,又有誰愿意去?

可想而知,若是一個心不甘情不愿的官員當了耽羅租界領事,只會認為自己被變相流放,又如何認真履行收集情報,勾連海東各國的重任?

若不提前做準備,將來,又如何能夠協助朝廷收復漢四郡?!

豳王宇文溫,為市舶司定下的遠大目標之一,就是為將來朝廷收復漢四郡做準備,王頍和一眾主要官員得知這一規劃后,頗為期待。

而朝廷要想收復漢四郡,就得先解決高句麗。

市舶司經過一年多的刺探,搜集了一些高句麗國內的情報,王頍由此知道,高句麗已經不是蕞爾小邦,是塊極其難啃的硬骨頭,若將來真有遼東之役,他若能參與其中,肯定是建功立業的絕好機會。

所以王頍等市舶司官員的干勁十足,其積極態度不是那些視外洋為不歸之地的官員能夠具備的,也只有市舶司的官員,才愿意冒險浮海,以耽羅為據點,往來百濟、倭國、新羅之間。

也就是說,市舶司的官員,實際上承擔著朝廷對海東諸國的外交事務。

百濟和新羅,本來結盟一起對抗北面的高句麗,結果如今反目成仇,王頍覺得,若將來朝廷要對高句麗動兵,事前能讓這兩國冰釋前嫌,一致對北,再好不過。

若做不到也沒關系,畢竟至少盡過力了。

王頍對于市舶司的未來充滿信心,誰能想到,本來只負責海貿事宜的市舶司,竟然會有如此野心呢?


上一章  |  逆水行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