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娛超新星第一百三十五章 這是我做的,給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韓娛超新星 >>韓娛超新星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五章 這是我做的,給你

第一百三十五章 這是我做的,給你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1日  作者:舊夢御歌  分類: 都市 | 職場 | 娛樂明星 | 舊夢御歌 | 韓娛超新星 


[原文]

反者道之動1,弱者2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3,有生于無④。

[譯文]

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于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于不可見的無形質。

[注釋]

1、反者:循環往復。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里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于“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引語]

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從各方面闡述關于“道”的理論。在本章里,老子用極其簡練的文字,講述了“道”的運動變化法則和“道”產生天下萬物的作用。關于“道”的基本理論,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論的。本章雖然只有兩句話,但言簡意賅,含義十分豐富。

[評析]

老子在《道德經》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恒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辟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這當然是老子認識上的不足。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不具備一定條件,是不能轉化的。不經過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生轉化,這就多少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了。“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并不使萬物感到有什么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并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并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范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1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2。上德若谷;大白若辱3;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質真若渝⑤。大方無隅6;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⑦。

[譯文]

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棱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注釋]

1、建言:立言。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嶇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一說此名應在“大方無隅”一句之前。

4、建德若偷:剛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樣子。偷,意為惰。

5、質真若渝:渝,變污。質樸而純真好像渾濁。

6、大方無隅:隅,角落、墻角。最方整的東西卻沒有角。

7、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此句意為: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引語]

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說過的話,列舉了一系列構成矛盾的事物雙方,表明現象與本質的矛盾統一關系,它們彼此相異,互相對立,又是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統一性,從矛盾的觀點,說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展變化的規律。在這里,老子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聞道”的態度:上士聽了道,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漠不動心、將信將疑,下士聽了以后哈哈大笑。說明“下士”只見現象不見本質還要抓住一些表面現象來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淺薄之人嘲笑的。

[評析]

本章前面先講了“上士”、“中士”、“下士”對道的反映。“上士”即高明的小奴隸主貴族,“中士”即平庸的貴族,“下士”即淺薄的貴族。上、中、下不是就政治上的等級制度而言,而是就其思想認識水平的高低而言。“道”的本質隱藏在現象后面,淺薄之士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不被嘲笑就不成其為“道”。在后面所引的十二句成語中,前六句是指“道”、“德”而言的。后六句的“質真”、“大白”、“大方”、“大器”、“大音”、“大象”指“道”或道的形象,或道的性質。所以引完這十二句格言以后,用一句話加以歸納:“道”是幽隱無名的,它的本質是前者,而表象是后者。這十二句,從有形與無形、存在與意識、自然與社會各個領域多種事物的本質和現象中,論證了矛盾的普遍性,揭示出辯證法的真諦。這是極富智慧的。

[原文]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3,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④,沖氣以為和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6,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譯文]

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萬物背陰而向陽,并且在陰陽二氣的互相激蕩而成新的和諧體。人們最厭惡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卻用這些字來稱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減損它卻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卻反而得到減損。別人這樣教導我,我也這樣去教導別人。**的人死無其所。我把這句話當作施教的宗旨。

[注釋]

1、一: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這一概念的數字表示,即道是絕對無偶的。

2、二:指陰氣、陽氣。“道”的本身包含著對立的兩方面。陰陽二氣所含育的統一體即是“道”。因此,對立著的雙方都包含在“一”中。

3、三:即是由兩個對立的方面相互矛盾沖突所產生的第三者,進而生成萬物。

4、負陰而抱陽:背陰而向陽。

5、沖氣以為和:沖,沖突、交融。此句意為陰陽二氣互相沖突交和而成為均勻和諧狀態,從而形成新的統一體。

6、孤、寡、不谷:這些都是古時候君主用以自稱的謙詞。

7、教父:父,有的學者解釋為“始”,有的解釋為“本”,有的解釋為“規矩”。有根本和指導思想的意思。

[引語]

這一章的前半部分講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論。這里老子說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創生萬物的過程。這是繼四十章之后,又一段關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論述。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混而為一”的“道”,對于千姿百態的萬物而言,“道”是獨一無二的。另一段話是警誡王公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的。對后一段內容,有的學者認為這一段文字與上一段講的原理關聯不上,疑為三十九章文字錯移本章。另一種說法是兩段前后雖然不相密切關聯,但意義仍相近。這是講矛盾的雙方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事物相反相成,雙方并非不變,而是可以互相轉化的。所以,這一章再次表達了老子的辯證法思想。

[評析]

本章第一段話,說到一、二、三這幾個數字,這并不是把一、二、三看作具體的事物和具體數量。它們只是表示“道”生萬物從少到多,從簡單到復雜的一個過程,這就是“沖氣以為和”。這里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從多元論的宇宙觀展為一元論的宇宙觀,這是值得稱道的。馮友蘭說:“老子書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這里說的有三種氣:沖氣、陰氣、陽氣。我認為所謂沖氣就是一,陰陽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數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說,有了陰陽,很多的東西就生出來了。那么沖氣究竟是哪一種氣呢?照后來《淮南子》所講的宇宙生的程序說,在還沒有天地的時候,有一種混沌未分的氣,后來這種氣起了分化,輕清的氣上浮為天,重濁的氣下沉為地,這就是天地之始。輕清的氣就陽氣,重濁的氣就是陰氣。在陰陽二氣開始分化而還沒有完全分化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的氣就叫做沖氣。‘沖’是道的一種性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這種尚未完全分化的氣,與道相差不多,所以叫沖氣。也叫做一。”(《老子哲學討論集》第41頁)馮先生的這一分析是很有見地的。在本章后半部分,老子講了柔弱退守是處事的最高原則,謙受益,滿招損,這也合乎辯證之道。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1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2,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3及之。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于最堅硬的東西中;無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沒有間隙的東西。我因此認識到“無為”的益處。“不言”的教導,“無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趕上它的了。

[引語]

本章和十二章同樣,都是講人之尊嚴的,申述“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是謂微明”之術。講了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原理,又講了“不言”的教誨、“無為”的益處。此意貫穿于老子《道德經》的全書之中。他指出,最柔弱的東西里面,蓄積著人們看不見的巨大力量,使最堅強的東西無法抵擋。“柔弱”揮出來的作用,在于“無為”。水是最柔的東西,但它卻能夠穿山透地。所以老子以水來比喻柔能勝剛的道理。

[評析]

“貴柔”是《道德經》的基本觀念之一,除本章論述外,七十六章以及其它一些章節里也多所論及。“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現和作用,它實際上已不局限于與“剛強”相對立的狹義,而成為《道德經》概括一切從屬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學概念。老子認為,“柔弱”是萬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現,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們深入一個層次去考慮問題,就會現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轉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爭”,而是認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即柔弱可以戰勝剛強的。這是深刻的辯證法的智慧。因此,現了“柔弱”方面的意義是老子的重大貢獻。(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韓娛超新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