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稱雄第627章 北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明末稱雄 >>明末稱雄最新章節列表 >> 第627章 北海

第627章 北海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09日  作者:木子藍色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木子藍色 | 明末稱雄 
全文免費閱讀_言情樓

熱門標簽:



左鄰右舍:

漠北軍區北海省益蘭城。玄界之門最新章節閱讀..

這是大漢帝國最北端的城池,也是北海省第一大城。城堡就建在北海的南端西面,北海唯一的流出河昂可剌河旁邊。

益蘭城之名源于元代時元世祖在此附近設立的益蘭州,當時北海南端西面一帶,有吉利吉思、昂可剌、烏思、撼合納、謙謙州等五部落聚居,忽必烈在此設立益蘭州,興建官衙、倉庫、驛舍,派遣官員,益蘭州成為統治謙河和昂可剌河廣大地區的中心。

謙河和昂可刺河,此時基本上已經為東進滲透來的俄國人滲透占據,他們將謙河稱為葉尼塞河,將昂可剌河稱為安加拉河。

益蘭城隔湖相望的布里亞特城,則是北海省的第二大城,兩座城堡居于北海南端東西兩側,布里亞特城扼著從漠北草原流來的一條大河色楞格河,這條大河發源于北庭省境內,北流匯合多條支流后進入北海省,到達布里亞特,從此彎轉,注入北海。

色楞格河是漠北喀爾喀諸部進入北海省布里亞特部以及更北的通道。

布里亞特駐于北海南端之東,扼著注入北海的大河色楞格河,同時也把守著重要的南下通道。

而益蘭城則駐于北海南端之西,扼著唯一從北海流出的大河昂可剌河口。

布里亞特城主要是布里亞特蒙古人,而益蘭城則以使鹿部為主。

使鹿部指的是雅庫特和鄂溫克人,他們曾經廣泛的分布在北起北冰洋,南越外興安嶺到黑龍江流域的廣大地區。

曾經雅庫特與布里亞特人爭斗不斷,受布里亞特人的擠壓,他們不斷北遷。可近幾十年來,又在西面俄國人的不斷壓迫下向東遷移。

在大漢皇帝的旨意下,大部份的布里亞特人遷到北海東面居住,而雅庫特、鄂溫克人則遷到北海西面居住。大漢天子分封諸部首領爵位,為各部領主劃分領地,他們所處之地盡歸入漠北軍區北海省。

大漢在北海南端東西兩側各建起一座城池。在此駐軍設衙,建立學校倉庫,設立商站。許多漢人百姓也遷到了此處,兩座城池也為北海這片寧靜之地帶來了許多熱鬧。

益蘭城的廣場上。李信正在帶領民兵們訓練。

李信就是曾經為李自成中軍大將的李巖,他本是明末舉人,河南地方大族子弟。因為蒙冤入獄,得紅娘子劫獄救出后投了李自成。

在闖軍中他也曾得李自成信賴倚重,李自成曾確實采納他的不少獻策。但闖軍沒能敵的過大勢。洛陽城里,李自成縱兵搶城,劫掠富戶,放兵搶掠,讓李信大失所望,最后他在漢軍錦衣衛的策反下,率兵起義,開洛陽城門引漢軍入城,一舉大破李自成。

那戰后,他與紅娘子率本部接受整編。率部隨官軍一路下湖北入陜西征討四川叛軍余孽,最后一直打到了西康。

漢皇下旨授李巖開國男爵位,晉他上軍校協長職。

不過領旨謝恩后,他就辭去了官職。帶著紅娘子回了河南老家,發現一切早物是人非,家鄉人對于曾經從賊的他,并沒有什么好臉色。

戰亂已平,可河南百姓歷年來受到的流匪傷害卻不是一下子難免抹平的。

李巖自己也飽受痛苦,他原來的妻兒子女,都在這幾年的亂戰中失去了。

辭官歸里的李巖無法再繼續在家鄉呆下去。他也無法面對那些鄉人親友。最后,他帶著皇帝賜給的賞賜,買了幾匹馬,帶著紅娘子一路向北。

他們游歷了大半山河。最終一路到了北海。

到了這蘇武曾經牧羊之地。

北海的寧靜讓他停下了腳步。

李巖全程參與了益蘭城的建設,看著從一片荒蕪之地,建起了城堡,建起了官衙、軍營、學校。

城池建起來了,商站開起來了,士兵們進駐了。商人們也來了。

益蘭城也漸漸熱鬧了起來,李巖也恢復了舊名李信。

因為他曾是舉人,身上還有一個開國男爵位,因此在這座嶄新的城池里,他很受尊敬。因為地處遙遠的北方,北海省駐有一個鎮。

但不是整編鎮,而是在布里亞特和益蘭城各駐有一個架子師。每個師實際上又各僅有一個協的編制,這個協也是個架子協,只有一個標的實際兵員。整個北海省的駐軍,實際上還不到一個整編協,這也是因為太過遙遠,補給不易。

益蘭城里的人不少,有好幾千人。不過其中士兵占了大半,剩下的則多是些將士家眷,以及一些漢人移民,還有不少商人。也有些部族頭人、牧民們在城里買房居住,開設鋪子。

另外就是許多牧民們的孩子了,那些牧民小孩被要求送到城里的學校里接受五年教育,由于牧民們多在城外放牧,離的很遠,因此孩子們送來后便實行寄宿制,吃住全在學校,每年放寒暑假時才回家。

益蘭城既是城關鎮所在地,也是縣城治所,還是府城和省城駐地。從巡撫到巡按,再到駐軍的總兵師長協長標長等文武一應俱全。

李信在城外也有一塊自己的牧場和耕地,這里天氣極為寒冷,但因為靠近河流,這片地方也能耕種些土豆玉米高粱甚至是麥子,只是產量偏低。

不過李信雖在城外有自己的農場,但多半的時間還是住在城里。

李信在城里有一座很大的宅子,益蘭城的地是最多最不值錢的,每人的宅基地都能圍上一大片。他和紅娘子在城里建了大房子,還開了好幾家店,一家是皮毛店,專門收購那些雅庫特、鄂溫克等獵人們的黑貂皮、黑狐皮子。

他還開了一家藥鋪,既收購藥材也加工藥材,甚至還請了好幾位大夫招了群學徒伙計,開門問診治病。

這兩個生意目前做的很不錯,雖然看起來益蘭城才幾千人,但如今北海省也有不下二十萬人口,海西的這些牧民們加起來有不下十萬,市場并不小。

尤其是李信收購的那些皮毛,特別是黑貂皮,他從獵人們那里收購進來。只要能送到北京去,那利潤高的嚇人。一張上好的黑貂皮,如果賣到歐洲去,一張皮就能換五十畝田地。

如今歐洲最貴最火的既不是香料也不是瓷器更不是絲綢、茶葉。而是皮草。黑貂皮、黑狐皮、白熊皮,每一樣都能賣出極高的價格。

俄國佬之所以拼命的越過烏拉山,跑到嚴寒無比的西伯利亞來,最主要的還是這些皮草的驚人價值。

最先來到西伯利亞的,正是那些捕獵者和皮貨商人。然后才有了那些流氓、逃役農民組成的雇傭軍、探險隊。

李信還擔任了城里唯一一所中學的老師,每周過去上兩節課。

此外,他還是益蘭城里商會的會長,又是城里議會的議員,還是益蘭城法院的二十四人大陪審團陪審員之一。

甚至他還有一個頭銜,益蘭城民兵總教頭。

益蘭城離中原太遠,雖有駐兵有官吏,但這里的主要人口依然還是雅庫特的鄂溫克人,還有布里亞特人、喀爾喀人等等。

為了更好的穩固這塊北疆,也為了更好的讓不同的部族在這里和諧共處。因此朝廷雖握有行政、司法、稅收權,但手段也比較靈活。一般的糾紛斗毆的小案子,就由領主們自己處置。如果遇到財產糾紛,偷竊的案子,則由法院的法官主審,由領主以及騎士、武士等貴族,還有商會等組成一個二十四人的陪審團,這也類似于中原地方上的鄉村宗族上的司法自治,與鄉約堂、申明亮這些基層組織相同。

在大漢現行的司法行政分開的基礎上,在司法的法官主審程序中。增加了陪審團,也是為了避免這些部族對于朝廷的判決不服。而一旦增加了一道陪審團的程序,有來自部族領主貴族和德高望重之人的陪審,就能大大降低這些矛盾。

這個陪審團制度一啟用后。立即就收獲了不少好評。北海省便干脆又增設了一個議會,這樣在一些重要的事務決定的時候,可以讓朝廷的官員和部族的領主貴族們有機會更好的商議。

讓那些部族的人也有機會發表意見,甚至還給了他們一些對衙門的監督權。

當然,這個議會的職能實際上也是做了嚴格限定的。他們也頂多就是參政議政權,并不能取代朝廷的衙門和官吏們代行職責。也不能否決朝廷的決定。甚至這個議會,并不完全是部族的貴族們,也還加入了漢人的一些有民望的人,比如商會首領,學校的校長等。

李信在益蘭城里名聲不錯,他對過去的經歷也沒有隱瞞過,不過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大家并不會太在意那些。

大家看到的是他既是中學的名譽校長兼老師,還是城里皮行的行首也是商會的會長,更還是一個有名的訟師,同時也是陪審團成員,又是議會議員,還是民兵總教頭。

更別說他雖然官早辭了,但那爵位卻還是貨真從實在的。

連巡撫大人都經常派人請他過府議事,軍中的總兵將軍都對他十分客氣。

益蘭城因為負責半個北海省,駐軍卻并不多。因此建立了民兵隊,不但城里的商會和百姓們按規定組建了民兵隊,就是外面的各部落,也都組建了預備軍和民兵隊。

民兵隊建立后,巡撫和總兵、巡按們親自出面,請李信來擔任了總教頭一職。

益蘭城的民兵數量不少,擁有整整五千人的編制,五百人編一營,擁有十營民兵。這些民兵在閑時輪流集訓,有時還要出城巡邏。

冬天的北海很冷,湖里從一月開始結冰,要到五月才能解凍。不過昂可剌河口的這塊湖面,卻是唯一不結冰的湖面。

冬季的時候,牧民的牛羊早已經關進了過冬的圍場里,但牧民們并不是就沒有事情可做。到了冬季,他們還會去捕獵,在山林雪地里放陷阱捕貂,或者到河上挖冰d捕貍。

十團民兵輪流受訓,一次兩團,只需要受訓一月時間。等一圈下來,漫長的冬季也差不多結束了。

民兵們受訓也是有好處的,每天點卯受訓,受訓一天就有一天的餉錢。而且,最吸引民兵的還是在完成了一個月的受訓時間且表現合格后,每個民兵能夠領到一支火槍。

擁有火槍打獵,肯定比弓箭更好用。尤其是對付那些熊和狼等兇猛動物的時候。

除了民兵們受訓后能領到槍,其它的獵人并不能從漢軍那里買到槍,槍是管制物品,禁止隨意出售。

只有民兵還有預備軍才能領槍和買車,且每人持槍還得辦證,一人一證一槍。

朝廷希望這些邊疆的百姓能夠更加尚武,但卻也不希望局面不受控制。

民兵們排成方陣,經過半個月的隊列和持槍、瞄準等訓練后,終于可以開始實彈s擊。他們的火槍也是燧發槍,但卻是民兵版的燧發步槍,論起威力來要比軍中正式的新型步槍要落后的多。

但就算這種簡化版的步槍,也讓那些受訓的民兵們喜愛不已。能夠不怕風雨,定裝彈藥,自動火門,這些都已經非常不錯了。比起弓箭,s程更遠。

北海終究是太過遙遠了,本地無法供應數量太多的駐軍。軍隊越多,需要的物資補給越多,而全靠從后方轉運,會非常的困難,尤其是每年還有那么長時間的大雪封凍期。

因此組織和訓練民兵,是一個不錯的解決辦法。讓牧民和獵人們也組織起來,裝備他們,每年抽空訓練,一旦遇警,還可以立即征召集結使用。

朝廷不需要額外提供大量的補給消耗,僅僅是給點補貼而已。

在李信看來,這些民兵都是極好的兵,比起他以前在中原闖軍中帶的那些流民匪兵,強的太多。

牧民和獵人們能選中為民兵,本身就是年輕強健者,尤其許多人基本上都是好獵手。特別是那些雅庫特、鄂溫克,他們號稱林中人,也曾被稱為使鹿部人。他們最厲害的本事就是騎著鹿或者駕著鹿拉雪撬在雪林里狩獵。

獵人基本上都會s箭,而一個s箭的好手練火槍,并不困難,正所謂一法通百法同。

經過了半月的摸索,他們對火槍已經熟悉無比,再不陌生。

軍樂隊的鼓不停的敲打著,一個排的十幾個民兵已經能熟練的踩著鼓點前進。

在鼓樂的指揮下,一排的民兵們肩膀扛著步槍往前走了大約二十步,然后停下立定。李信看著他們停下的隊列,很整齊。

號角舉號吹響,擔任排長的一名老獵人立即高聲喊起。一排的民兵們全都舉起了槍,隨著一陣鐵哨聲,砰砰砰的槍聲不斷響起。

排槍響過,煙霧彌漫。

民兵們卻又在排長的哨聲下,開始蹲下裝填,這個時候,第二排已經隨著鼓聲大步來到他們身后立定,舉起了火槍。

“都是好樣的,命中率達到了五成!”李信舉著望遠鏡,看著鏡中的那排木頭人耙子,不由的驚嘆的說道。(未完待續。)

ps:最近忽冷忽熱,一不小心就感冒了,相當難受,昨天沒能更新,非常抱歉!

熱門小說推薦


上一章  |  明末稱雄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