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三十五章:敢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五章:敢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第三十五章:敢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更新時間:2017年07月29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正文

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正文

臺灣被封鎖了。

移民到臺灣各地的大陸移民情緒變化萬千。

一開始是惶恐,對未來不可確定的擔憂、抑郁,甚至絕望。不少移民臺灣的宗族高層、殖民公司高層都是知道這一回陸軍醫院有準備好大量治療瘧疾的藥物呢。

后來就是憤怒。

擔憂乃至于絕望,這是弱者的特質。

而敢于憤怒的人,則往往敢于反抗。

“從前,有山里的山賊欺他們。年年備了貪官污吏的攤派以后,還要面對山賊的搜刮。”

“后來,他們要忍受土豪劣紳的欺凌。印子錢、賣兒女,一遇天災**大病就是家財破敗,流離失所的結局。”

“再后來到了而今,他們好不容易終于尋到一片安穩的天地,在帝國的新國土里耕種,擁有了一輩子都想不到會有的土地。他們勤勞開墾,忍受著初期的饑餓、疾病,卻不再迷茫。不再有山賊,不再有土豪劣紳,也不再有貪官污吏橫加的攤派。更沒有了從前所充斥的絕望與無助。他們第一次擁抱了一種讓人內心深處感覺顫抖的東西:希望。”

紫禁城,甲字號國務會議廳里,當著全體國務內閣大臣們,朱慈烺動情地說著。

“這些人,就是移民去了臺灣的人,一個個,都是我這個皇帝的子民,我們這個國家的同胞,血肉同胞,中華兒女。現在,在擁抱希望以后。他們再次感受到了絕望,因為,來自同胞們通宵達旦,嘔心瀝血研制出來的針對瘧疾的疾病……被一群流傳于海上的海盜搶走了!”朱慈烺壓低了聲線,顯得格外悲痛,壓抑著憤怒,藏著讓人感覺心底里顫栗的雷霆之怒。

“陛下但請吩咐,大明百萬兒郎,立刻可以起兵戈,踏平寰宇,敢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樞密院副使孫傳庭恰到好處地喊出一聲。

孫傳庭這一句雖遠必誅喊出,哪怕以堂上諸位大臣們都是心性沉穩的中年人,也依舊忍不住有些心神搖曳。

這可是強漢之時的名句。

而中國,今日又可以重新喊出這一句話。從前,這句話雖然喊出來提氣,卻終歸是有些難以做到。

但現在,大明兒郎已經終于有了機會,可以名正言順,可以底氣十足地喊出這么一句話來!

“水師上下,均已待命。只等陛下一聲令下!”

“軍需后勤,均無問題。這幾年休養生息,軍械糧草都有充足戰備。”

“財政方面,有賴于去歲關稅收入大幅度增長。有大量結余,特此準備一筆千萬兩級別的經費,沒有問題。”

“文宣之上,定然上下一心。臣以項上人頭擔保。”

“一場海上剿匪,早就該做了!臣以為,此戰一處,軍心民心,定然歸服。”

國務會議廳上,眾人紛紛發言。

顯然,在會議召開之前,朱慈烺已經做了一番工作。

只是,真正開場以后,卻沒想到會如此之順利。

“戰,是必然的。”朱慈烺肅然說道:“但怎么戰,是一個問題。無論是海盜所屬國的西班牙、荷蘭還是英國人,都距離中國十分遙遠。勞師遠征,不值當。更何況,若是區區一個小海寇,就需要大明動員人馬百萬,耗資千萬,那也太看得起那些賊寇了!”

朱慈烺的話很在里,但黃道周卻是腹誹。

這不應該是保守黨們應該說的話么?

只有陳子龍目光灼灼,猜到了什么。其實,無論是保守黨還是新黨,這一回在這個議題上都非常一致。

跳梁小丑,蠻夷之輩也敢冒犯天朝上國,真是不知道死之一個字怎么寫!

新黨是皇帝陛下掌控深厚的執政黨,而陳子龍一系的舊黨,則大多都是年輕人。年輕人無論是新黨還是舊黨,對于這等事,向來都是持剛硬態度,認為就應該打回去,教訓回去。

也唯有舊黨里少數老臣心懷憂慮,認為為了一個區區海賊就讓天朝上國動員巨大人力物力去評定,實在是太過于匪夷所思。

但是,這樣一番話今天竟然從朱慈烺的嘴巴里說了出來。

場上的畫風有些奇怪。

事出反常必有妖。

而朱慈烺為此,也的確是用心良苦。

就連李邦華,也只是微微猜到了朱慈烺的一些打算。

“朕要的,是從根子上扭轉這個問題。”朱慈烺重重地嘆了一口氣。

中華兒女,歷經磨難,傳承到如今,有些民族上的氣質的確是讓朱慈烺感覺嘆息。

沒錯,中國人勤奮、堅韌,就仿佛最堅強的野草一樣,哪怕大火燃起,將土地燒成一片白地。但只要天上滴落下雨滴,就會重新冒出嫩芽。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但是,在朱慈烺看來。

中國人這樣的堅韌頑強實在是太悲催了。

這是一首悲情的史詩。

固然,恢弘壯麗,美感集聚,亦是動人心魄,讓人感動。

但感動之后呢?

恐怕是不甘吧。

這就如同,一個人歷盡千辛萬苦,經歷生死磨難,渡過九九八十一劫,終于創業成功,公司上司,身價過億,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顛覆。

而另一個人,一生吃喝玩樂,一到成年,便接手老爸事業,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身家一直以來都是過億。

這樣的人生,如果有得選擇,任何人都會希望是后者。

同樣,如果有的選。朱慈烺更希望中國就是后世的美國,坐擁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沒有草原民族的欺壓。依靠著一戰二戰,成為星球里唯一的超級強國。

一生驕傲,無需屈服,無須隱忍。

所以,朱慈烺很明白。中國人的隱忍、堅韌都是很好的。但太堅韌了,太隱忍了,就很容易忘記,有些東西應該去爭取,應該去反抗。

面對山賊,就應該拿起刀槍去干。

面對貪官污吏,就應該勇于告御狀,甚至血濺五步。

面對蠻夷的欺凌,就不該是忍氣吞聲,想著忍忍就過去,而是奮起反抗,拿起刀槍,組建武裝。

只是,這一步的阻力會非常大。

這是朝廷治理模式的緣故,也是所有大臣們內心所抗拒的事情。

百姓有了反抗能力,那就是刁民了。自古一來,刁民最是難纏。而所有官員們,面對復雜多變的治政現狀,想的就是怎樣才能事情少,怎樣才能沒有事情。

所以,他們往往是消滅惹事的人,而不是解決事情本身。

這種治理邏輯,哪怕到了后世也依舊有。在而今的大明,更是不知凡幾,比比皆是。哪怕到了中樞,也多有這樣的想法。

朱慈烺殖民公司在海外擁有武力,已經不知惹起多大的波瀾,最終因為朝廷可以嚴格管控牌照的發放,這才最終消弭。

如果朱慈烺要推動培養出中國人的反抗之心,卻又不知道要引起多少官員的抗拒。唯恐治下冒出更多的叛亂、造反。

也唯有改變中國人的氣質,讓中國人更加自信,更加敢于反抗,進取,才能讓中國人成為這個世界的主人。

一個勤勤懇懇,只曉得老實干活的人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這一點,在美國鐵路里埋下的華工尸骸可以作證。在遠渡重洋,死在美國土地上的豬仔們可以作證。

也唯有如此,當下一次出現臺灣島被封鎖之事的時候,也就不用臺灣移民苦巴巴地等著朝廷出兵了。

畢竟,朝廷出兵無論再如何迅速,也終究要經過漫長的程序。朱慈烺在時,可以不計成本,剿滅海賊,報復兇手。

但朱慈烺關注不到的地方,亦或者等朱慈烺死后……在想主持公道,可就未必容易了。

也只有真正改變了中國人的氣質,讓他們面對這種問題,不再是一味地等待救援,忍受暴行,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個問題。

這一點,朱慈烺反而很欣賞后世美國的德州紅脖子。

美國持槍,有這樣那樣的壞處。但有一個底線,一旦外國人入侵,定然會陷入慘烈而無法承受的治安戰。人手一把槍的美國人可以教任何外來入侵者重新做人。無論是怎樣強大的軍事武裝,也無法面對四面都是敵人的民兵。除非,用核武器毀滅。

當然,那又是另一個范疇了。

國務會議廳里,議論紛紛。

朱慈烺給與了朝臣們豐富的討論時間與機會。

一勞永逸地從根本上解決、扭轉這個問題。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期待的答案。所有人都想知道,怎樣做,才能治本地解決這個問題呢?

“駐軍臺灣?如此一來,一旦有事,可以直接指揮當地兵馬。據我所知,荷蘭人在臺灣有一個小軍堡,名曰:熱蘭遮城。若有駐軍,一舉搗毀,即為報復,亦可以武止戈。”

“這個法子不錯,是正理。原本,是擔憂臺灣移民之后,一切在初創之中,不想打擾。按照慣例,軍費應有當地承擔一部分,故而沒有設立駐軍。眼下看,可以提前將規定好的駐軍就位。就是時間也許會很長,還是要先打一仗。”

“也許,我們可以聯絡荷蘭人、西班牙人以及英國人的宿敵。亦或者派遣人馬聯絡三國之內的反對派。”

“此法也算不錯,只是耗時太久。不過,也是個法子。”

“就是考校臨場應急能力。而且,三國本國遙遠,光是我們派遣人傳信過去,一來一回就過去了。”

“遲到的正義,就不怎么算是正義了……”

眾人七嘴八舌,議論著解決的方案。

不得不說,朝臣們還是頗為有水平的。

如果朱慈烺依言而行,三國以后就有的苦頭吃了。

事實上,再多給手底下人一些時間,拿捏三國的辦法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多到不知道怎么選。

光是一個荷蘭人就非常容易拿捏,因為他巨額利潤來源于走私購入的中國商品。從前,大明對走私的確是沒辦法。

但連鄭氏都變成了希望公司成了朱慈烺嘴巴里的肉,要拿捏一些走私商人還不容易?

一句話就能讓無數荷蘭商人破產,欲哭無淚。

到時候,荷蘭人自然內亂紛紛,應接不暇。

“諸位卿家的辦法都是很好,都給朕記下來。一個個議一議,定個章程,排個次序選一選。不過,朕也有一個法子。諸位愛卿,與朕來參詳吧。”朱慈烺說。

這下子,輪到大臣們感覺驚訝了。

不是說朱慈烺提出來的法子他們未卜先知,感覺驚訝。

而是朱慈烺做事的方法。

皇帝陛下的身份太超脫了。以至于想要掌控朝政,能有非常多的辦法。最簡單的,就是拉一派打一派。皇帝陛下有什么想法,就透露一些讓底下人猜。猜中的那些人里挑一個中意的去辦事,去給朱慈烺搖旗吶喊。

如果朝臣們爭議不休,朱慈烺就拉偏架,給這個中意之人官位、權力、支持。通過推動人的方式來推動政務。

所以說,很少會有事情,需要朱慈烺親自站出來,親口說。

畢竟,讓底下人去說就有很多的彈性。如果真的事情不好辦,直接擱置就行。到時候,朱慈烺毫發無損,有麻煩的也頂多是手底下的人呢罷了。

但是,今日朱慈烺親自上場了。

這是一個罕見的舉動。

這下子,所有人都正襟危坐,露出格外嚴肅重視的態度。

“朕,要重建府兵。授予府兵武器,最高可以到舊式火繩槍!同時,允許普通百姓持有非強弓硬弩外的日常自衛武裝。”朱慈烺目光灼灼。

此言一出,眾人紛紛感覺一陣頭皮發麻。

李邦華更是感覺好大一個麻煩在自己頭頂縈繞。

無疑,皇帝陛下搞出一個大事了。

府兵還算好理解,只不過是將預備役進行一個擴充。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府兵,顯然是開一個名目,允許各地殖民地的自治機構合法擁有武裝。而且,成組織的武裝顯然更有效力,足以應對一切武力挑戰。

但是,允許普通百姓持有武器……

這不是給自己添麻煩么?

地方官府唯恐百姓作亂,皇帝陛下到好,反而從未擔憂過百姓會造反一樣。要知道,哪怕是國泰民安的而今,也偶然會有各地報出幾個小規模的農民起義。

編輯推薦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