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八十四章:豐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四章:豐收

第八十四章:豐收


更新時間:2017年06月21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第八十四章:豐收

第八十四章:豐收

朱慈烺不得不承認,他心動了。

一個我見猶憐的可人兒朝著自己賣萌發癡,雙眼里都是仰慕與敬愛,帶著無私的獻身精神。這樣的陣仗之下,朱慈烺還不動心,那就是柳下惠在世了。

朱慈烺不是柳下惠,興子天皇更是比想象的還要迷人。

若是沒有機會碰上也就罷了,但既然給了興子這么一個機會……朱慈烺也就沒有防備地淪陷了。

一個晚上的時間很快過去了,朱慈烺躺在床上發呆,手中握著香囊,深深呼吸了一口氣。

他就這么癡迷地在浦安行宮里待了五天。

五天的時間看起來很少,還只是一周的工作日結束。但對于朱慈烺而言,卻是十分知足了。這年頭可沒有請五天假直接帶上周末的本事,朱慈烺請了五天假,可不知急煞了多少人。

好在,朱慈烺也不是個愛玩愛鬧的主兒,他心中有個譜,送別了興子去江戶參與治政以后,他開始給內閣寫信。

當然,國內寫信只是表達一個態度,能不能完成,反而更多地依賴于日本這里的治理情況。

于是乎,忙活了許久的陳貞慧、王夫之、陳漸鴻以及阿部忠秋聯袂而來,參見朱慈烺。

許久不見,幾個人更見瘦了,也更見黑了。但身上那股子利落的精神頭卻是更加好了。

朱慈烺打趣了幾句,幾人落座,朱慈烺開始了今番的議題。

“父皇前陣子給朕寫了封信,朕的幾個弟弟都到了封藩封王的時候。朕想了想,帝國直屬的境內是不宜再裂土封王了。但這也并非說明藩國就一無是處,相反,真覺得周天子分封諸侯,反而是穩固了中國之土。”朱慈烺定了基調,大家都興奮了起來。

別說陳貞慧、王夫之這樣的傳統傅家士子,就連阿部忠秋都知曉儒家學說對于復古的那種追求,三代之治,是不知道多少王侯將相渴望得到的東西。

眼下朱慈烺提出這一點,可不知讓他們激動不已。

“臣附議。雖然大明已無藩國,可宗藩殷勤,沒有封爵亦是不當。臣以為,可行國初年間的藩王舊例在海外新土之上。比如日本這一回叛亂藩國。”陳貞慧一向對朱慈烺的政策把握得好,這一回也不例外。

阿部忠秋抿著唇,顯然有話說。但他身份尷尬,他是降臣,也就低著頭,悶聲不語。

王夫之亦是欣喜,也是含著一些憂慮,說:“陛下所言是個好主意,就是得先防著預備著不能讓藩王亂了藩國。照比國初舊例也不是不可以,但也應當有漢時諸侯國的輔佐之臣。”

陳漸鴻連連點頭:“臣以為王大人所言周全。”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倒是都對這個分封藩王的計劃很有興趣。

這也是多虧了朱慈烺定的基調好,不在國內就藩,藩王就是再混賬,也不會讓他們這些大明高官心中不喜。一來眼不見為凈,二來禍害自己子民和禍害別國子民顯然不一樣。后者,說不定反而是在為大明開疆擴土,穩固統治。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

對于新開拓的疆土,直接讓朝廷統領是非常困難的。

朱慈烺雖然經歷修筑道路,又有水泥磚石等新式建筑材料應有,各地交通能力漸漸恢復。但封建帝國下的科技水平讓中央集權國家對地方的掌握始終難以提高。

這個時候,建立諸侯國就顯得很應景。

無他,藩王也許會怨懟宗藩改革后封賞大降,但若是有機會可以執掌一國,沒有人會傻乎乎拒絕。

這年頭不是古代,到處都是瘴癘之地,離開中國遠了就是貶斥,是絕路。

相反,在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之下,開拓新領土的收益已經越來越大,而成本則開始穩步下降。

各類殖民公司的出現就是如此,他們實際上在海外已經可以說得上是一個藩國。擁有自己的軍隊,任命官員的權力以及發動戰爭的權力。

藩王只不過是將一切都重新披露在眾人熟知的形式上罷了。

當然,王夫之的提議也很重要。

殖民公司都有股東,有董事會盯著管理層開疆擴土,為股本增值,追去海外殖民中的利潤。

同樣,藩國也有朝廷派出的官員。這些官員會協助藩王治理藩國,同樣也會監督藩王是否圖謀不軌。

“阿部愛卿,為何一直不說話呀?這件事情想要做下來,少不得要日本國民相信這對日本國是個好事,這些都有賴卿家。若是有什么意見,盡管提出來。你但請放心,朕可不是苛責之人。”朱慈烺早就注意到阿部忠秋的不正常了。

阿部忠秋躬身一禮,他其實不想卷入這一攤子渾水之中,但朱慈烺點了名,他是沒法逃過去的。

陳漸鴻倒是有心,寬慰了一句:“陛下最是愛惜人才,阿部大人的本事咱們都心中清楚,您盡管說便是。”

阿部忠秋頓了頓,這才說:“而今日本國盡在陛下掌握之中,叛逆已經授首,宵小全然遁跡。這是大治之象。然則……藩國改易,本具是天皇任命,以日本朝廷之名下發。若是現在驟然更易,空民間反彈,以至于功虧一簣。”

朱慈烺聽了,卻是大笑:“我還當是個什么事情,原來只是這么件小事。”

“小事?”阿部忠秋的表情古怪了起來。

他預料到過朱慈烺會有很多反應,或者不滿,或者冷漠,或者憤怒。但就是沒想到過朱慈烺竟然會這么輕描淡寫。

“紹仁很快就要去日本國了。興子是個懂規矩的,他會處置好。往常國王與幕府異心,現在可不會了。過陣子,朕就會回京,給興子送些名頭。待陣腳穩了,就將幾個皇弟封過來。怎么樣,阿部忠秋覺得朕這般做,可有會惹起功虧一簣之處?”朱慈烺笑著,倒是松了一口氣。

他的確有點擔心,還以為會是什么事呢。

阿部忠秋苦笑搖頭,他很快就明白了。朱慈烺吞了幕府,又怎么會放過天皇呢?

顯然,朱慈烺說的送名頭,其實就是漸漸讓日本人發現日本國王也是大明冊封的。慢慢承認日本國屬于明國統治的現實。

到時候,那幾個朱慈烺的弟弟估計也準備好了就藩的一應物資、人才儲備,自然萬事大吉。

見朱慈烺思慮周詳,阿部忠秋還能說什么?自然是躬身一禮:“陛下考慮完備,臣所不及。”

“回頭你們去議一議,給朕一個完備的方案來,做好地方會有什么準備反彈,想好如何處置。這事不急,治大國如烹小鮮,微妙分寸都要把握住。”朱慈烺吩咐完了,也就撤了。

朱慈烺打算將幾個弟弟分封到日本國的消息很快國內就會知曉,至于朱由檢會不會有擔憂兒子跑太遠無法盡孝的想法,朱慈烺就管不著了。

但無論如何,回國的時間很快來臨。

最后幾天的閑暇用在了與興子打鬧上,朱慈烺在日本已經沒有幾天好日子可以享受。

朱慈烺連續將主要心思用在了朝鮮與日本國上,反而有些耽誤了國內的梳理。這不是說朝臣們治理國務有什么不周到的地方,幾個大臣朱慈烺都很信賴,他們的能力也毋庸置疑。能在抗清篩選之中證明的忠勇之輩更是朱慈烺出國而不疑慮的依仗。

但朱慈烺離開的畢竟有點久,大明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有許多新東西需要朱慈烺把關。

最主要的其實也是……日本之行朱慈烺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東西,甚至還意外地發現了可以分封宗室到新領土的點子。

這些收獲已經盆銀缽滿,朱慈烺不貪心,不想接下來反而弄得貪心不足蛇吞象。有些事情就是得講究十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軍權已經落入手中,中華同盟與聯合作戰指揮委員會完成擴張,朱慈烺最主要的點已經達到。

那么,日本之行對于朱慈烺已經沒有什么值得眷戀的。

他想了想,忽而有點想京師的秋天了。

秋風吹拂,漫山金黃。

朱慈烺的思緒飄得越來越遠,也是越來越入迷。

一六四七年九月十九,朱慈烺踏上了歸途。駐扎在橫濱的一共十九艘大小型戰艦護送其間,到了鹿兒島港的時候進行了一次補給。在這里,朱慈烺見到了要一起蹭船的鄭成功。

鄭成功本來只是想找李巖一起回國的,他們都久居國外,也想家了。

沒想到,朱慈烺也回國。

這是意外之喜,更意外之喜的是朱慈烺很大方地直接邀請兩人也上了朱慈烺的座艦。

他們基本上是最后一批還留在日本的人。

原本那些跟隨朱慈烺身邊簇擁著的商人大多已經拿到了自己想要的,紛紛回國去了。變現的變現,找合作的找合作,紛紛賺了個盆銀缽滿。別的不提,至少遼東就起了不少新工坊。

那地方地廣人稀,又有鐵路系統可以運輸貨物,是建造工坊的好地方。只可惜,哪怕國內卯足了勁招收移民,但還是那么有些不緊不慢的架勢。

現在有了無數俘虜勞工,工坊一下子暴增許多。

這樣一來,朱慈烺反而是最后一批走的。

他留的時間的確有些長了。

但這一回,朝廷對此非議很少。只是的確有許多事情不能拖著,于是一篇篇拐彎抹角地進諫。朱慈烺有理由相信,如果再等一段時間,說不定能憋出一個大明版本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好文章來。

對于朝中噴子少了,朱慈烺心情挺好。他是個務實的,朝中大臣不管愿不愿意,都至少學會了務實的眼光。故而,朱慈烺手中的成績單硬扎,也就不緊不慢,并不心慌。

這樣想著,他忽然想起了什么,到了御船的下頭,在丁號會議室里見到里頭滿滿當當一屋子的人。

見朱慈烺來,眾人紛紛見禮,朱慈烺回禮后坐進去,笑道:“大家這么熱鬧的模樣,是在談些什么?朕悶在船里,也是煩悶得緊。”

李巖與鄭成功對視一眼,紛紛是喜笑顏開:“臣等在算賬呢。”

“哦?”

“是這幾個月里,公司各自在日本的入賬利潤統計。”

“看來是賺大錢了。”朱慈烺笑道:“要請客啊。”

“固所愿,不敢請耳。”李巖不敢接朱慈烺的玩笑,鄭成功卻是大方地接了下來:“陛下,臣最近半年思來想去,卻是差點覺得這仿佛是一場夢一般。今天希望公司的對日貿易可是賺大了。”

“怎么說?”朱慈烺來了興趣。

“商貿規模擴大了,咱們采買得大方,日本人兜里也有錢了。這一來一去,買賣都好做。尤其大明而今除了絲、蔗糖、煙草、綢緞、紙張、瓷器這些傳統產品以外,卻多了更多日本人想買的東西。比如直隸布,中原布。還有京師鋼鐵廠出的鐵農具。不比往常,這些東西有時候有,有時候沒有,價格時高時低,沒個準數,百姓怨我們。現在不僅供應穩定,還量大便宜。真叫人感覺買賣從沒有這么好做的時候。”鄭成功說完,嘿笑一聲,說:“希望公司賺多少,都是刨開本錢以后要去助學的。臣就說個實際的,現在希望公司每年能朝著注冊地福州衙門交納稅金不低于這個數。”

直隸與中原都是紡織工坊多的地方,當然現在漸漸有被江南一代超越的趨勢。甚至遼東也有后來居上的跡象。輕工業,畢竟是資本積累最快的行當。

說完,鄭成功伸出手,搖了搖拇指,又比劃了一個六字。

陳邦彥是跟著朱慈烺進來的,聽到了這兒,笑道:“六十萬兩稅金?”

“那怎行,臣要是個無能的,現在自己就卸了身上這職司。臣說的,是至少一百六十萬兩!這,還是只按著這幾個月推出來的,只要這勢頭保持上去,還能更高!”

陳邦彥輕輕吸了一口涼氣,覺得這世界變化太快,他有點要跟不上了。

“不止呢。”朱慈烺則是掏出了懷中一份奏章,說:“前陣子帝國銀行開到了京都里,而今日本貿易赤字越來越大。往后遲早會沒有銀子付款。這樣一來,搞得寶鈔反而比起銀子更受歡迎了。”

不用想都知道帝國中央銀行肯定放貸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會有一筆又一筆貸款后頭有無數附加條件,讓那些冒險者在日本尋找財富神話。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