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一百一十八章:宋應星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八章:宋應星

第一百一十八章:宋應星


更新時間:2017年01月05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九月十三的下午,雨停了,午后的沈陽城陽光明媚。遼東的這個季節里,天氣適中,涼爽而不失溫和,是一年里最宜人的時候。

位于沈陽城西外的小道上,孫九娘抹了抹額頭上的汗珠,看著河邊筑起來的路基,原本的疲倦被驅散了三分,露出了一分微笑。她的身邊,更有無數同樣的女子穿著一身工作組發放的短衫長褲,帶著皮手套修筑路基。

第一批報名的婦人從沈陽出發,抵達了三塔鋪。

三千名女子在隨軍報名的學子手中被分成一個個小隊,修筑地基,鋪撒石子,陳設枕木。

甚至,哪怕以最苛刻的目光來看,一旦獲得生機,這些女子的勞動效率竟是比起男子還要高。

當第一天的勞作完畢以后,三千女子在三塔鋪開始休息。

隨后……

當第二天的勞作開始時,這三千已經初步經受了訓練的女子繼續朝著下一個目的地行進。她們依舊開始初步的修筑地基,在她們的身后,下一批難民女子會在已經修筑一部分的基礎之上繼續修筑。隨后抵達下一個休整點。

那里,有通過這一回搶修道路運抵而來的軍糧。

大明的政治機器開始轟鳴,發出全力開動之聲。

在這一系列安排之下,沈陽遼陽等地難民安置壓力驟減。伴隨著鐵路軌道的修筑,后方的糧食也開始迅速運達前方,

無數從京師大學堂、國子監、南京師范學校等地應募而來的學子們組織著這一場浩大的工程。

營口港,遼河入海,造就了這里一片良港條件。

當朱慈烺抵達這里的時候,這里已然一派熱火朝天之氣。

金吾軍、禁衛軍、以及剛剛抵達的飛熊**師都分派人手,開始在這里搶修行軍碼頭。

來自帝國母體的龐大海量軍需物資通過天津軍港轉運于此。

其中,最是亮眼的自然就是一艘艘細長漂亮的飛剪船。

這些飛剪船得到了最先的安排。

第一艘飛剪船到了。

臨時碼頭里一陣晃蕩,興奮的手忙腳亂間,有人高聲大喊了起來:“快看,是鐵,是鐵啊!”

“真的是鐵?”

“一船的鐵?”

“不是一船的鐵,是一船又一船的鐵!”

無數人興奮得大叫。

就如同后世經常用鋼鐵產量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國力一樣。這個年代一樣適用。

而現在,來自京師鋼鐵廠出產的大量優質鋼鐵抵達了營口。

一船又一船的鐵軌從船上運下,裝載進了營口港。

不同于別處的港口,營口港里,叮叮當當的聲音響了起來。

眾人定睛看過去,紛紛都發現了這一出不同尋常的地方。

叮叮當當的聲音,那是鐵軌車木輪在軌道上發出的聲音。

借著港口稍低的地利,一輛又一輛的鐵軌車從港口車站里滑下,停在碼頭前。港口工人們魚貫而出,將鐵軌裝入,馳往前線。

鐵軌之上,細軟的沙石地面上,一匹又一批馱馬打著響鼻,朝著北方馳去。

朱慈烺站在高臺之上,饒有趣味的看著一個個的港口女工:“這遼東的半邊天,已然有半邊是女兒家頂著嘍。哈哈,有了這一批緊急趕運到的鐵軌,我們就可以先將營口海運到的糧食緊急運送到海州。在海州,我們兩頭對接,一路從南往北,一路從北往南。哪些在沈陽等重災區的難民們呢,一站接一站的南下,將難民的壓力疏解到各處均攤,再依靠著修筑完畢的緊急軍用軌道,我們就可以將海運到的糧食迅速供應到沈陽了!”

“軌道,實乃興國之利器啊!”回應朱慈烺的是從工部趕過來的宋應星。

宋應星是今年三月份被朱慈烺聘為工部尚書的。這位歷史上鼎鼎大名的科學家而今已經五十九歲了。

須發皆白的宋應星過的并不算得意。

他早年有過目不忘之才,頗為師長喜愛,年紀稍大以后遍在奉新縣縣學為庠生。宋應星的啟蒙期間了解了宋代四大家,周敦頤、朱熹、張載以及程頤。最終,宋應星選擇了張載的關學。天文、聲學、農學以及工藝制造都極為有興趣。更是熟讀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其后,年少的宋應星奔赴南昌赴考,一舉高中得了巨人的共鳴。

然則,或許是年少得意,或許是興趣倚重過多,總之,當年秋天參加會試的時候宋應星卻名落孫山。

如果是初次名落孫山,似乎也算不得什么。這樣的事情,在這個時代實在是太正常了。只是碰上之前宋應星已有的名聲,便顯得頗為有些諷刺。

為此,宋應星與宋應升一同前往九江白鹿洞書院進學。只可惜,后來一直到了崇禎年間,已然到了宋應星的第三個皇帝時期,宋應星依舊沒有高中進士。至此,宋應星終于死心。

一直蹉跎數年,也就是在崇禎四年的時候,宋應星才稍稍走上一點當時人們看來的正途:通過吏部銓選,他擔任了浙江桐鄉縣令。也許是這一段官場生涯讓他感覺到了疲倦與不適應,沒多久宋應星就回了老家服侍老母。一直到了四年后,宋應星才得了一個教諭的職司,實際上是個不入流的官職。

其后,宋應星幾經蹉跎,一直到了晚年即將退休的時候,也只是在鳳陽府毫州擔任知州。

這時,歷史在這里有了分岔。

按照原定歷史,李自成大亂,席卷天下,占關中,據山西,兵出居庸關,奪取京師。宋應星也回鄉避亂。其后南明短命,清人入關,掛冠歸鄉里。

然則,歷史在朱慈烺在手中得到了改變。

去年的時候,宋應星忽然間得到了吏部的任命,擔任了南京工部尚書畢懋康的副手,工部侍郎。

已經五十的宋應星是快到退休的年紀了,未有中舉,這些年蹉跎仕途,也沒有什么仕途興旺的跡象。

但這時,他卻得到了任命,調遣去了南京擔任工部侍郎。

那時,朱慈烺監國南京,這是他對南京六部的第一個調整。

不少人都對宋應星投去了怪異的目光。

怪異在于,宋應星這樣一個風塵俗吏竟然也有機會進入兩代皇帝之間的斗爭,實在是讓人感覺詫異。

從正五品的知州走上正三品的官階,等于是后世一個地級市的市長一躍而上進入了中樞擔任了副部長。

官階的躍升還在其次,進入中樞顯然才是更緊要的事情。

對于這些議論,宋應星既是震驚于自己的官運,又是戰戰兢兢流言蜚語。他大約猜到了太子殿下的心思。于是,他竭力配合著畢懋康對工部的工作,更是悄然間開展了海運代漕的工作。

其后,戰爭爆發,今年初的時候,畢懋康年老體弱,難以適應工部繁重的工作。對于這位功勛老臣,朱慈烺慣例三辭,給足了體面以后,加畢懋康為太子少師,批準了畢懋康的辭職。

而這時候,半生蹉跎的宋應星煥發了人生第二春,擔任工部尚書以后,盡心盡責,為朱慈烺打造了一個強大的軍工系統。

這一回,當朱慈烺要以大名強大的國力打造一條緊急軍用鐵路時,自然第一時間就想起了宋應星的才能。

沒錯,宋應星能夠在歷史上留下聲名,依靠的從來就不是年少時期早已被人淡忘的過目不忘之才。他能夠在后世留名,便是因為他那一部鴻篇巨制《天工開物》。

他將中國數千年來農業、手工業的知識進行了總結性的概括,使其系統化、條理化,并且流傳后世。

中華文明,作為四大文明之中僅存下來的文明,其源遠流長不斷絕,依靠的就是這些人的代代傳承。

這樣一個能夠對中國農業與手工業進行系統性梳理的大才,其一生竟是在仕途之上沉淪,而不能人盡其才,這又是何等的浪費?

朱慈烺每每思慮此處,既是反思朝廷用人之政,又果斷的對宋應星委以重任。

“鐵路的修筑之上,可還有什么問題?”朱慈烺看著一船又一船的鐵軌順利裝車,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與宋應星一起朝著后方走去。

宋應星思慮了一下,便是嘆息道:“鐵路不比海運,可以憑借風帆,遠航千里。鐵路雖然能夠日行數百里,卻必須建立在畜力完備的情況之下。還好這里是遼東,一次次大戰下來,為我大軍積攢了數量眾多的斬獲。通過斬獲得來的戰馬,可以讓這一回軍用軌道上不缺乏畜力。然則,用馬來拉,終究太過可惜這樣一條寶道了。”

朱慈烺微微頷首,他明白宋應星所言為何。

從畜力到機械的力量,這是革命性的變化。但這樣的革命性發展顯然還不是此刻大明能夠指望的。

“現有運力如何,可否還有提升的空間?有了這一批鐵軌,從營口到海州的緊急鐵路上,一晝夜能運多少人,能運多少貨?”朱慈烺說罷,又去尋了倪元璐。

眾人一屋子里坐定,一陣嘰嘰喳喳的議論聲后,宋應星思慮稍許,道:“眼下所有車馬,都具為輜重營大車所改,數量較少,只有三百具。工部從各地調集了能工巧匠三千人,約有十日可以抵達。第二期從京師軍械工坊轉運而來的全套軌道車生產器具亦是五日后能夠運達。再過一月,臣思慮,可以獲得軌道車新增五百輛。這期中,舊車便于運貨,一輛可載貨三千斤。若是運人,則稍有不便,只能運十人為上限。”

朱慈烺是知道眼下軌道車是什么模樣的。

不是如同后世那種龐大的火車,一節車廂可以載人兩三百。眼下的軌道車其實做得頗為狹小。用的其實是平板大車改造的,總體大小略有縮減,又在四周加了欄桿圍住,十分簡陋。這樣的軌道車,運貨沒問題,運人就麻煩了。

“三千斤……”朱慈烺喃喃著。

三千斤聽起來很多,全運糧食其實也就二十五石,只能滿足二十五個壯漢一個月的糧食消耗。

婦孺老少雖然消耗較低,但考慮到難民們大部分要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一個月一石糧食是至少的。

還好,眼下難民們是不需要朱慈烺一輩子養著的。一個月也許都不用。

在這一回的安置之中。

難民采取接力的方式,從沈陽出發,一路干活到三塔鋪,在三塔鋪獲取從南方緊急運來的糧食。稍事休整,她們又從三塔鋪出發到達下一個接力點,獲得海運而來的糧食。這樣一站接力一站的南下不僅兼顧了沿途鐵路建設,更將供應壓力降低到最低。

“等等,宋愛卿改良了新式軌道車?”朱慈烺忽然間想到了什么,定定的看著宋應星,忽然間笑出了聲。

被朱慈烺這么一看,宋應星忽而覺得有些滲人。

仿佛,在朱慈烺的眼中,他就是一個神奇的萬能寶箱。

但這一位工科大才也的確沒有辜負朱慈烺的期盼。

只見宋應星掏出了一張圖紙。

不同于這個時代大部分人花的那種抽象派,宋應星的圖紙十分扎實,形象立體,甚至還有虛線標明車廂內部構造:“這是臣改良的新式軌道車,若用此車,不僅可以將軌道車的運量提升到五千斤……最重要的是!”

說著,宋應星目光灼灼道:“在貨運型號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客運型號。一輛車,可以運載士兵……四十人!”

“士兵們背上包裹,全副武裝一人怕是有兩百斤了罷。這是如何超越的?”倪元璐高興過后,有些疑慮道。

“這是簡單,分開裝載便是。”宋應星笑道:“舊式馬車畢竟是在泥路土路上行走的,與挽馬在鐵路上所用不便。我這次打算將一輛貨運型號與客運型號捆綁一起,再將挽馬增加到四匹,足以!”

“若是如此……則一晝夜下,就能運兵兩萬,從營口……抵達到海州?若是當海州連接遼陽的軌道修筑完畢,那當何等……讓人心潮澎湃啊!”朱慈烺喃喃的說著,眼中光彩大放。(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