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九十三章:征服世界的啟航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三章:征服世界的啟航

第九十三章:征服世界的啟航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12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滅絕天花!

這四個字吐出來,帶來的效果可謂是震撼人心的。請大家搜索(品書¥網)看最全!小說

甚至,就是比起這個看似弱不禁風的女子說要滅了滿清還要來得更加讓人震撼。如果說平定遼東,滅亡建奴已經是曾經遙不可及,現在有望達成的世紀任務。

那么,滅絕天花這種事情,可以說是這個時代任何一個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就困難程度而言,甚至讓人覺得不亞于長生不老這樣仿佛永遠都達不到的困難程度。

當然,朱慈烺知道,長生不老就是后世科技之發達都做不到的事情。而天花,卻是已經在二十世紀完成的偉業。

但是,對于明朝的這些文官武將而言,其實都差不多。如果按照分數越高越難來評價,長生不老就是一萬分的困難,滅絕天花就是一千分的困難。在在明朝這個時候,他們連完成一百分的收復遼東,攻滅清國都曾經感覺毫無期望呢。就更別提什么一千分,一萬分難度的任務了。

可現在,這個在他們看來高過攻滅遼東十倍的事情竟然要實現了。

這樣的沖擊讓屋內好一陣議論紛紛,也不顧這是決定國策級別的高級會議了。

“天花這等瘟疫竟然能有望解決?”

“若真是能解決,那可是能千萬人性命,足以萬家生佛的偉業啊。”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能滅絕天花,這得是多大的功德?足以流芳千里,百代傳揚啊!”

“但真的能做到嗎?想想,真是夢中一般。”

“就連原本建奴鐵騎都無法打敗的事情,現在變成了遼東旅順、九連城已復、河套又復。就連之前,京畿各處爆發的大頭瘟那般的鼠疫都能平定。這天花能滅,似乎真是……真是……有希望呢?”倪元璐呢喃一般的說著,仿佛從夢中醒來。

眾人聽了倪元璐這話,也是經不住連連點頭。

黃道周聽了,更是不由站起身,怔怔的看了孔洛靈一眼,沉聲道:“這位……大夫。你能進諫圣上,位列朝議,這恐怕是千百年來,史書未聞之事。此等事,與醫家而言,是不容妄言的緊要大事。我知曉,這人世間有的是被功名利祿迷了心的狂徒。我見姑娘你一身本事,切莫自誤。如此,還請大夫親口與我立誓道個分明。若是到時候確有其事,我黃道周行文天下給你道個不是,為你廣告此等功勛。若到時候查證是子虛烏有,我定讓你繩之以法,絕無二話!”

眾人聞言,屋內頓時一陣寂靜。

所有人目光都落在孔洛靈的身上。

被這么多人死死盯著,孔洛靈要說不緊張,那是瞎說的。

但她聽完,竟是下意識看向朱慈烺。

朱慈烺當然知道這牛痘疫苗能夠滅絕天花,頓時便笑著丟給了孔洛靈一個鼓勵確信的眼神。

感受到朱慈烺的信任,孔洛靈深深吐出一口氣,緩緩道:“我孔洛靈,愿意在陛下身前立此軍令狀。我病理實驗室此番項目,絕無半分摻假。按照項目預計,最多半年,便會完成臨床試驗,將疫苗推出!”

“老夫失禮了。”黃道周躬身一禮,重新端正坐下。

孔洛靈亦是端正回禮,完畢以后,他也意識到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于是便朝著朱慈烺一禮道:“如此,屬下便回陸軍醫院繼續開始研究了。”

“與天花、與病魔作斗爭是另一種形式的戰爭。這一場戰爭里看不到刀光劍雨,槍炮盔甲,卻一樣由流血與死亡。去吧,朕祝我的袍澤旗開得勝。注意……安全。”朱慈烺親自送孔洛靈到了殿外。

望著孔洛靈遠去的背影,朱慈烺背對著雙手,重新進入了會議室。

這會兒,眾人也漸漸都明白了這一場會議的主題。

史可法接下了剛剛的那個話題:“全國境內戰事平靜,此前人口因為戰事縮減,饑荒災荒情況有所減輕,再又加上這個天花疫苗的代表的醫療水平迅速增長,這就意味著,我大明的人口便會迅速恢復增長。如此說來,圣上所言的這治亂循環的陷阱,便會在我大明眼下重現。今日,圣上這個會議,便是這一個主題罷。”

朱慈烺輕咳一聲,有些驚喜。他倒是低谷了這些大明頂尖精英揣摩上意的本事。他本來是擔心這個時代的人無法理解馬爾薩斯陷阱,這才娓娓道來,細致講說。眼下看,情況倒是比想象的要好。

“沒錯。這一個,也算得上今日會議議題的背景。好了,回到我們的議題。諸位愛卿,眼下帝國的情況已經大約知曉了。人口下降的趨勢早已停止,不減反增,更不會再重新出現。人口的迅速繁衍將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土地兼并,比如失業的流民。我們……需要一條國策面對這個將長久困擾著帝國的問題。”朱慈烺環視眾人,語氣沉重。

所有人臉上紛紛肅然起來。

“眼下,伴隨著京師大學堂、南北國子監、南京與京師師范學校等學校的開辦。朝堂對地方的掌握能力都大大增加,至少不用如之前一樣擔心胥吏從中作梗。”一直保持沉默的財相傅淑訓道。

朱慈烺緩緩頷首:“這是應有之理,卻不能為主業。想要讓農村土地矛盾緩解,一味抑制豪強非是上策,亦是非永久之策。緩解土地矛盾是主題,打壓豪強,卻不是最優解。”

傅淑訓凝眉沉思,又看向眾人。

這便是打算集思廣益了。

史可法順著朱慈烺的思路,倒是靈光一閃,略一沉吟后道:“臣自南來,一路多見工坊新立。原本流民四處無所依之境況大為緩解。以臣看,可以扶持工商。工坊開辦既然能在亂世吸納流民,和平之時,一樣可以解決百姓生計。”

“工農商學具為本業,史愛卿能如此想,吾道不孤也。”朱慈烺目光一亮,倒是深深看了史可法一眼。

朱慈烺就是恒信商行背后的東家,這一點對于這些朝中核心官員而言不是秘密。大家自然也不會掃興的說什么與民爭利,說什么商本末業。而且,朱慈烺帶了個頭,匠作大院的技術不少都是流向朱慈烺一系的官員里。那些官員家中開辦工坊的不少。大家都吃到了這個甜頭。

“說起工商,臣亦是響起故宋景象。宋人北抗金人蒙古人百年,依靠江南半壁江山卻能撐得起百年龐大軍費所需。這里頭,用的就是工商立業。尤其明州、泉州、廣州、臨安等處市舶司,每年積財稅上千萬貫,算到今日,便是上千萬兩的巨利。能收如此重稅,自然也說明海上貿易能養活價值上千萬兩的行業,活百萬人輕而易舉。”傅淑訓又道。

朱慈烺見此,看向傅淑訓的眼神就更加贊許了:“大善。”

高名衡想了想,道:“寧夏、漠南蒙古而今已為我大明所控。臣想來,可以開疆擴土,免賦稅徭役,供耕牛種子,吸引內陸百姓赴邊疆拓土。如此,內陸百姓趨少,原來的百姓日子便能好過。而邊疆有我漢民繁衍生息,便能永固山河。而且,軍中一樣可以開展軍屯。”

“這個思路就對了。”朱慈烺笑道,又環視眾人,目光藏著期待。

他在等待那個將他全部注意都猜出來的人。

李邦華對視著朱慈烺的目光,試探著道:“圣上……或可推出還遼令了。”

“哦?”朱慈烺有些詫異,不過他很快就想到了。李邦華這是另一個方式在理解他的想法呢。

“所謂還遼令便是將遼東土地拿出來分配作為籌碼。一則可以作為復遼大軍的犒賞,二則可以吸引流落天涯各處的遼民回遼。臣了解到,山東、天津、京畿各處都有遼民流落。他們寄食他鄉,境遇凄慘。若能回遼耕種,則不會存在奪食當地的情況。一則能夠緩解各地稍顯激烈的人地矛盾,二則能夠充實遼東,穩固遼東。不會出現漢時朝鮮樂浪郡之舊例。”李邦華侃侃而談,思路十分清晰。

所謂還遼令其實就是分土地。

這一招對于無論哪一個時代的中國人都是極其具有刺激性的。想當年,紅軍能夠招到人馬便有一個頗為有意思的原因:老鄉,加入紅軍能夠分土地。

而朱慈烺的大軍之中,根基是當年的山東鎮。而山東鎮里頭不少兵源除去一部分京營子弟以外,就是就地募集。這里頭,朱慈烺頗為一開始就頗為中意的就是遼人。這些人失卻家鄉,流落外地,無所依靠,最是有當兵的意愿。而且他們能夠千里逃亡存活下來,大多數身體底子也不錯。

故而,朱慈烺的大軍里頭很大一部分人都是遼人。

一石這個還遼令推出,毫無疑問,全軍戰意洶涌,請戰的折子能夠瞬間堆滿朱慈烺的案頭。

其后的好處,便是緩解人地矛盾和開發遼東了。

東三省這年頭開發明朝有很大一段功勞。只不過伴隨著建奴入關,這個開發就趨于停滯。

以至于到現在,遼東之地反而廣袤得仿佛無人區了。等于是要重新開拓一遍。當然,有曾經經營的基礎,難度會更低。

自然,若要殖民關外,寧夏河套是一處,漠南蒙古草原是一處,而遼東卻是比前兩處更加優越的地方。

更何況,跨越遼東往北,就是后世共和國的長子東三省呢。那里,黑龍江、吉林、甚至海參崴等地都是無主之地。

朱慈烺搶先開發,也能以后有根基與老毛子角力。

一系列的念頭在朱慈烺的腦海里閃過,最終,讓朱慈烺笑道:“集思廣益果然是個好法子啊。諸位愛卿的辦法很好,都很好!而朕的想法呢,卻略有不同。諸位愛卿,可以看看。”

說著,朱慈烺拿出了一幅地圖。

地圖眾人見的不少,各式各樣的都有。

但朱慈烺拿出來的,卻是迥異于之前的。之前的地圖都是大明國內地圖。而現在,朱慈烺拿出來的是一副依靠自己后世記憶還原出來的世界地圖。

“我大明……在這里。”朱慈烺指著這個紅色地區,道:“這里,是朝鮮,往東是日本。跨越萬里浩瀚大洋,那是一個不輸于九州廣袤江山的大陸。其土肥沃,可養萬萬子民。當然,跨越大洋或許有些遠。但南下……福建的對面,便是一處大島。也就是澎湖巡檢司下的臺灣。這一個大島一樣土地肥沃,若移民此處,百年后可活千萬人。再往南下……那浩瀚大洋的東南,又是一處只有野人的大島。若能據有此地,我又能活千萬人。再往西去……那便是當年鄭和下西洋之處了。也就是古稱天竺之地,這天竺之地,土地肥沃,一樣可活萬萬人。只可惜,已有立國。當然么,具是孱弱無比,連西南夷都不如。”朱慈烺丟出了一個眼神給眾人體會,便不再接這一點。

眾人自然紛紛領會。

史可法與黃道周聽著,微微感覺有些不對勁。

這似乎與儒家仁義不對勁呢。只不過,一想到朱慈烺的脾氣,兩人便有些踟躇。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李邦華悠悠地說著:“這天下陽光普照之地,就該有我大明王化施行。”

眾人品味著這個意思,紛紛頷首,也不顧什么仁義了。

一時間,議論之聲紛紛響起。

“這些地方若是能占得,那也是傳揚子孫的好東西了。況且,在關內要占土地不僅價高,一樣還好被指摘。可要是開疆擴土……那想想就是青史留名的事情。”

“不僅如此,我聽說那呂宋之地還是生產黃金之處呢。”

“呂宋產不產黃金不知道,那洋銀可不就是從圣上所言那跨越大海之處的大陸而來?聽說,西人每年都有大船運銀上百萬兩而出。”

朱慈烺站起身來,看著這環球地圖,朗聲道:“諸位愛卿,這天下,天高地遠。遼東平復以后,我們的征途遠不會停止。這一場遠征,不是朕的好大喜功。而是為了這大明百年國運所圖。這樣的遠征,絕非是空耗國帑,耀武揚威之舉。這不僅將是一場征服世界的啟航,更將是給與帝國萬萬子民生存空間的拓展。終有一天,當我們進行著這一場永不停歇的征途時,我們會發現,太陽升起的地方,永遠有我大明日月龍旗飄揚!”(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