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第二十四章:畫龍點睛的扭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四章:畫龍點睛的扭轉

第二十四章:畫龍點睛的扭轉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11日  作者:幾字微言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幾字微言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 


“什么計劃?”劉宗周老老實實地問。

李邦華笑道:“自然是讓天下官員一心執行田賦改革的計劃。”

“讓天下官員一心執行田賦改革?”劉宗周更加疑惑了:“縱然沒有這一趟損害官紳利益改革,也難以做到吧……更何況,更何況……”

都搶了官紳的蛋糕了,還指望官紳與朝廷一心?劉宗周緩了緩,這是個傻子也明白的事情。劉宗周不覺得李邦華等人會是傻子。故而,他沒有著急將這些話說出來。甚至,他開始隱隱有些期待了。

“李愛卿,你來解釋吧。很快,這就不是秘密了。兵變是一個契機,該我們發動全面進攻了!”朱慈烺看向李邦華,輕輕一笑。

李邦華緩緩將原委道了出來……

劉宗周恍然大悟,緊接著聯想前面所有措施不由感嘆道:“真是畫龍點睛啊……”

宛平縣縣衙。

吳英科將自己關在了書房里概不見客。

自從上一回審判了呂方呂偉迎父子、劉侗、盛慶和以及縣衙戶房書辦費丁過后,宛平縣的事情就輕減了許多。

有了士子的加入,他們亦是不用擔心沒有足夠的人力資源處理繁蕪的政務,有了大興縣與宛平縣士子的對調,他也不用再擔心本地士子會礙于本土鄉情而糾纏不休。

尤其是在第一階段開放登記田畝完成了初步的清丈田畝過后,翻倍的稅源讓宛平縣與大興縣的政績十分耀目。

大明官員,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最為重要的政績就是收稅。

很多時候,別說將全部的稅額收齊了,就是能夠將稅額的七成甚至一半收齊那都算得上是能臣干將。

故而,吳英科這一回的政績耀目,似乎也顯而易見的前途遠大。

但是……

這個時候,天津三衛兵變了。

消息傳來,吳英科便如同霜打茄子,完全沒了精氣神。

他是敏感的,政治的敏感如同最頂級的饕餮,能夠感受到最細微的變化。落在食物上是酸甜苦辣咸,落在政治氣候上便是利害二字。

天津兵變對于吳英科而言就是一個重大的利空消息。

無他……

外間已然瘋傳是這一回宛平縣做得太厲害了,厲害得宛平士紳們完全沒有抵抗住朝廷的強力收稅。

不管是縣衙派出公所對地方的掌控還是對呂方等人的審判,亦或者為了收稅甚至連呂方呂偉迎的功名都革除。這些舉動極大的震動了當地的士紳。

對于宛平縣而言,自然是就此以后順利收稅,無往不利。以至于有了稅源翻番這樣的碩果。

但對于其他州縣而言,那就是另外一番震動了。

膽子小一點的可能會認命。

但對于一慣不認可皇權下鄉的其他士紳而言,那顯然是斗志昂揚,一點都不希望其他縣也能如宛平縣一樣強力收稅了。

于是……

兵變爆發了。

天津衛的兵變起因說起來也許全然與這一回取消優免士紳無關,只是一些胥吏胡作非為讓幾個軍戶絕望地發動了反擊。但是,這樣一個契機有心人利用過后,一切都改變了。

于是,兵變既然爆發,那誰還關心這些細節呢?朝廷定然是要處置兵變的。說不定……就要拿吳英科的腦袋去給那些憤怒的士紳消消氣。

政治斗爭便是如此。

作為一名棋子,就要有某一天忽然間發現自己成了炮灰的覺悟。

吳英科已經有了這樣的思想準備,如此一來,對于未來的道路不免就有了許多的悲觀。顯然,他也知道這一回的兵變沖擊有多大。

就從史可法、黃道周以及王鐸等朝中高官入宮時的景象就可以看出來。

這對于保守派而言是一個驚天的利好消息。借助此番兵變,可不知道有多少文章可以做。若是到時候朝廷平叛失利,那更是說不定吳英科這些急切推行田賦改革的急先鋒只能被來一個揮淚斬馬謖了。

心亂如麻,坐臥不安。

吳英科呆在書房閉門靜思,卻亦是得不到一點的安寧。

他深呼吸一口氣,決定暫且坐下來靜靜。

當然沒有哪個叫靜靜的小姑娘。

吳英科的辦法是練字。

他走到了書桌面前,研磨,鋪紙,緩緩提筆,寧心靜氣。漸漸的,吳英科的心中平靜了下來,政務上的事情都被拋之腦后,眼中只有手中筆,紙上字。

那一筆一劃,一撇一捺,盡數傾注心神,再無別的沾染。

很快,一個又一個的靜字落筆。

吳英科長長吐出一口氣。

他決定默寫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吳英科層有幸見過一回,臨摹三次。牢記于心。更關鍵的是……這寒食帖亦是頗為符合眼下吳英科的心境。

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詩寫得蒼涼孤寂,蘇軾的那番惆悵滿懷躍然紙上。書法光彩照人,率性奔放,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黃庭堅在此詩后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此番,吳英科提筆寫上,仿佛自己也見到了北宋年間的蘇軾一樣,預感到了此番改革失敗后被貶的景象。

“自我來黃州……”

噠噠噠……

忽然間,書房外腳步聲響起,頗為輕快,竟是不顧吳英科的禁令,大步跑來,毫無顧忌。

吳英科沒有聽到,他只是提筆繼續寫著。

“……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

嘭……

門忽然間推開了,來者自報姓名:“縣尊!我是林鵬啊!剛剛內閣簽發了內閣二號令,已然遍發全國,通文北直隸,現在縣衙外間都被官紳們堵了上來,整個縣衙的人也都來了,都是來問這二號令的事情!”

吳英科沉浸在了自己的書法世界里聽著林鵬興高采烈說著,竟是毫無所動,只是淡淡說了一聲:“哦,這么快就有結果了嗎?是什么政令……?”

紙上,秋之一字忽然間筆鋒一顫,全字皆毀。吳英科默默畫了一個圈,深深呼吸了一口氣,原本好不容易壓下去的全部躁動念頭此刻盡數涌了上來。

看來,是反對派們的進攻已經有了結果。

此刻,朝廷為了平息兵變,亦或者平息此番宛平清丈田畝后引起的士紳憤怒,應該會做出一個決斷了吧……

聽著林鵬的話,來的也不像是什么好消息。

官紳都圍了過來,都是想看他這個縣令的笑話罷?

眼下,朝廷那會兒是不是已經因為天津兵變而退縮軟弱,要放棄他們這些兢兢業業推進改革的基層官員?

聽聞,廉政大臣史可法便十分看不慣他吳英科呢。說他吳英科放任地方胥吏危害百姓,那吳偉業所作所為便是將盛家莊多少百姓害得賣兒鬻女,連皇帝陛下都知曉了。

而今,恐怕這政令也許就是要來罷免他吳英科罷?

也許,皇帝陛下會為吳英科爭取一點好的待遇。只是貶官,還有個官兒的身份。但也可能,這大明畢竟不如前宋蘇軾那會兒寬容,會直接給他來一個下獄待罪呢……

這樣想著,吳英科的手也不抖了,心也不慌了。預料了這最壞的結局后,吳英科已然代入到了當年蘇軾寫《寒食帖》時的心境,奮筆疾書。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

“是大好事啊!”林鵬興高采烈,更是佩服吳英科的心性,縣令真沉得住氣啊:“朝廷發的這一份內閣二號令,乃是直接幫了咱們收稅一個大忙呢!”

“閣發〔276〕2號”

“各總督、巡撫、布政使司、直隸州、衛、千戶所以及帝國各直屬機構……”

“稅賦的執行面臨的是地方各異的情況。鑒于帝國過往的金融現狀,為有力支撐地方政府田賦改革中稅賦收取的工作,對此次北直隸地區官紳田畝田賦收取工作采取以大明二七六年式寶鈔收取。”

“同時,皇帝陛下決定,為慶祝吾皇大婚,慶祝帝國取得遵化戰役勝利。全國各地增加一千名舉子名額。”

“皇帝陛下決定,將根據次年全國各地秋稅收取工作分配各省鄉試士子名額……”

擦擦擦……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起……起……”吳英科的手顫抖著,他竭盡全力提著筆,試圖一心一意將最后這一個起字寫好。

只是,一連寫了三個,卻眼見手中這手顫抖著怎么努力緊握都握不住,一連寫了三次,都不得不用力地劃掉以至于發出了擦擦擦的聲音,那是筆桿在紙張摩擦的聲音。他想要克制住自己的情緒……

只是,猛然間,吳英科回味起了林鵬的話語:“等等……你是說……是說圣上允許我大明用寶鈔收稅?”

“增加全國各地一千名舉子名額?還要根據各地稅賦收取情況分配鄉試舉子名額?”

“這是真的?”吳英科震驚了。

啪嗒……

吳英科的筆落了下來,將整張臨摹的書貼盡數染上。

“是啊!”林鵬猛地點頭,隨后從懷里掏出一份公文:“這是內閣辦公廳下發的紅頭文件呢!上面,有皇帝陛下的玉璽蓋章,這是最高等級的公文!這是真的,真的無疑啊!朝廷這一回,真是……真是……”

“干得太漂亮了!”林鵬一時間有些詞窮,只好興奮地來了這么一句夸贊。

“何止是漂亮!簡直是釜底抽薪啊!”林鵬說罷,再也不管什么書房閉關不見客,他大步沖了出去,果不其然看到整個縣衙里數百書吏衙役全都一窩蜂地擁擠了過來。

其中,尤其以吏房新任書辦徐文祥最為熱切激動。

只見徐文祥擠開全部胥吏佐官,沖到吳英科的身前,急切地問道:“縣尊!縣尊!我的好縣尊!還請速速解答小人的疑惑吧,現在滿大街都瘋傳我大明要用寶鈔收取此番大戶的田賦,可是真的?可真的是如此?”

“是啊,怪不得這一回遲遲不進行實際上的收取。原來都只是等著這一回用寶鈔來收取?”

“真是要寶鈔的話,那老徐這一回可就虧大了……”

“但那卻是讓我們賺發了啊!”說話的是宛平縣主簿章力桓,這位主簿本來十分低調,什么都不摻合,但這一回卻跑了過來。

“若真是如此,那可就要好好準備下鄉收稅了!”這一回說話的卻是縣丞范叢凡,眾人一聽,紛紛有些嚇一跳。要知道,這一位原本可是極力反對田賦改革的啊。

“是極是極……聽聞縣里開的那個恒信錢莊就能用寶鈔兌出銀子哩……”

“東門那個什么勞什子中央銀行的衙門,似乎也能兌呀……”

“不管如何,這一回田賦要是能用寶鈔收,那咱們都賺大了!”在場官吏紛紛來回說著這一點。

眾人議論轟轟,情況卻一下子了然。

吳英科也不由想到了前幾個月發俸祿時的景象。那一百二十元的新寶鈔。

原來,皇帝陛下一早就沖著這準備了!

至于眼下眾人著急熱切,那也是十分清楚的事情。

大明的寶鈔最早是洪武年間出現的。當時設立寶鈔提舉司用來發寶鈔,但是朱元璋雖然學習元朝發行寶鈔,卻和蒙古人一樣沒有一點眼光與金融常識,并沒有如宋朝一樣用心維持寶鈔的運轉,而是直截了當用來做了剝削百姓的工具。

這寶鈔竟是一個只管發,不管收的東西。

老百姓們也不是傻的,這么一個擦屁股都嫌硬的地方,光是每年海量寶鈔發下來卻讓我們當錢用卻不做一點收回的措施,那自然是讓寶鈔迅速淪為廢紙。

但眼下……

一切都改變了!

吳英科明白,這一道政令一處,所有頹勢都將扭轉!

“真是畫龍點睛的一招啊!”吳英科不由感嘆。(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29/29887/index.html


上一章  |  大明最后一個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