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歡迎光臨祝您閱讀愉快!
第二天早上,范杰換上了一身的憲兵軍服,帶著一個連的騎兵就趕到了林西縣城,見到了林西縣長和林西城防隊長之后,直接以南京中央政府的名義接管了林西的一切防務。
林西所有的電臺都被范杰派人控制了起來,包括日本人在林西的一明一暗兩個情報點,都被范杰派人給一鍋端了,林西從現在開始,那是一點消息也傳不出去了!
范杰開始派人占領林西的各個戰略要點,支設關卡,對進出的商隊予以嚴格的限制,僅僅兩天的時間,他就將林西的一切都掌控在了手里。
然而這個時候在別的地方卻沒有那么平靜。
2月23日,日本領事上村在南京向中國外交部面交備忘錄,要求中國軍隊撤出熱河,否則“難保戰局不及于華北方面”,南京政府當即予以拒絕。
消息傳到北方之后,張學良立刻下令各部進行一級戰備狀態,經過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之后,誰都知道日本人的最后通牒意味著什么。
到了24日,當遠在瑞士日內瓦的國聯大會以42票贊成、1票反對、1票棄權的絕對多數,通過了日本認為對自己不利的“大會報告書”后,日本駐國際聯盟全權代表松岡洋右緩慢而堅定走上了發言臺,針對大會通過的最終報告書準備發表自己的最后演講。
其實國聯大會通過的這份最終報告書與之前李頓報告書相比,還是稍有進步的。它用更明確的語言認定,日本是“九·一八事變”的挑起者和偽“滿洲國”的制造者,要求日本按照國聯已通過的決議,把軍隊撤至“滿鐵”區域內,并且決定了日軍撤兵的方法、步驟和期限。
在國聯大會上,中國代表在指出報告書中的不足之處,如未能恢復到“九·一八事變”前的狀態等之后,表示接受報告書。
而日本代表對這一結果表示根本不能接受,但此時結局已定,無法更改。
這一表決結果也昭示著日本的侵華政策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同聲批判,表明了日本在國際社會中已完全陷入了孤立境地。
松岡洋右站在發言臺上,心中無比苦澀,環顧四周,最后他的落在了自己的老對手顧維鈞的臉上,對方的臉上卻沒有任何得意的神情,滿臉凝重的看著自己!
自從去年李頓調查團報告書公布以后,日本外務省及日本政府對李頓報告書也進行了詳細、深入的研究,并起草了日本政府對李頓報告書的長篇意見書。
該意見書對報告書承認日本在東北的特殊權益雖表贊同,但對報告書中關于解決事變的原則和辦法,表示堅決反對。尤其是東北自治方案,實際否認了偽“滿洲國”的“獨立”地位,這是日本所絕對不能容許的。
此后,中日雙方圍繞報告書的修改、承認問題,展開了一輪又一輪的斗爭。
1932年11月21日,國聯理事會開會討論審議李頓調查報告書。
對于此次審議,中、日兩國政府都極為重視,特別是日本。因為李頓報告書通過與否,關系到日本是留在國聯還是退出國聯的大問題,故派出了以松岡洋右、佐藤尚武、長岡春一為全權代表的龐大代表團,并任命松岡洋右為首席代表。
本來,日本駐國聯的首席代表是駐法大使佐藤尚武,已具相當規格。但為了同中國及國聯進行總決戰,日本特別起用了“滿蒙是日本生命線”的強烈鼓吹者、原“滿鐵”副社長松岡洋右為首席代表。
松岡洋右是日本著名的國家主義、對外擴張主義者。他早年留學美國,1904年進入外務省,長期在日本駐華外交機構任職。在外務省內,他也是大陸政策的積極鼓吹者。1913年他辭去官職轉任“滿鐵”理事,直接從事對中國東北的經濟侵略,以實現其大陸政策的夢想。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他積極支持關東軍的軍事行動和建立偽政權的活動,批評幣原外交是“軟弱外交”。
日本起用他任駐國聯的首席代表,充分表明了日本對侵略中國東北及偽“滿洲國”的態度,表明了日本對李頓報告書的立場。
中國對此次會議亦十分重視,派出了一個100余人的龐大代表團,任命中國外交界元老顏惠慶及外交名家顧維鈞、郭泰祺為全權代表,任顧維鈞為駐國聯理事會首席代表。顧維鉤是中國最負盛名的外交家之一。他早年留學美國,學習法律,是哥倫比亞大學的高材生。他頭腦敏捷,能言善辯,精通國際法,有長期在國聯工作的經驗,被認為是中國駐國聯及理事會最合適的人選。
11月21日,國聯理事會開會,審議李頓報告書。果不出所料,開會當天,日本代表松岡洋右和中國代表顧維鈞就展開了激烈的唇槍舌戰。松岡利用其“雄辯家”的“天才”,一再為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詭辯,強調“滿洲”是日本的生命線,中國排日是事變的根本原因。反對報告書關于“滿洲”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結論,聲稱建立偽“滿洲國”才是事變“惟一可能的解決方法”。
松岡發言之后,中國代表顧維鈞起而逐一批駁其謬論,并再次強調,日本必須繼續承擔國聯關于日本撤兵的義務,認為這才是解決事變的主要先決條件。
在此后幾天的辯論中,松岡采取拖延戰術,要求國聯不要急于解決東北問題,應當三思而后行。同時又竭力限制調查團的作用,宣稱調查團報告書提交之后,該團已停止存在,已無發表任何意見的資格。他還要求理事會“慎重研究報告書內容,不可輕易批準”。松岡的這些謬論,意在否定李頓報告書,但遭到了理事會主席的駁斥。
由于日本無意接受李頓報告書,國聯理事會主席狄凡勒拉提議,根據盟約第15條及理事會已經通過的有關決議,將中日爭端及李頓報告書移交國聯大會討論審議。狄凡勒拉的提議得到除日本以外的其他理事會成員團的同意,獲得通過。
12月6日,國聯大會特別會議開幕,討論中、日爭端及李頓報告書。中、日代表繼續舌戰,各自強調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在大會發言中,列強和中小國家的態度截然不同:操縱大會的法國代表言辭曖昧,英國代表甚至出來為日本侵華打圓場。但許多中小國家的代表仗義執言,猛烈抨擊了日本的侵華行徑,要求國聯主持公道。
12月8日,西班牙、愛爾蘭、瑞典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聯合提出一項議案,要求大會確認:一,日本對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和軍事占領不能認定是合法措施;二,滿洲政權是日軍存在的產物;三,滿洲現政權不符合現存國際義務;四議案要求大會授權十九國委員會邀請蘇、美兩國合作,在上述調查結果的基礎上解決中日爭端。結果,大會決定將問題移交給十九國委員會討論。
十九國委員會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時根據國聯大會的決定于3月成立的專門處理中日爭端的機構。該委員會由國聯大會主席和除中、日兩國之外的理事會成員國及大會選出的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哥倫比亞、葡萄牙、匈牙利、瑞典等國家代表組成。
12月12日,十九國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討論報告書問題。會上,中小國家與列強的代表之間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小國代表繼續支持中國,主張采用報告書的前8章,即否定日本在中國東北的軍事行動和偽“滿洲國”的合法性,聲明不承認“滿洲國”。但大國的代表為了使日本接受國聯的調停,采取妥協退讓的態度,一再向日本讓步。
然而,日本代表團卻堅持國聯調停的基礎是承認“滿洲國”,聲稱日本在這一問題上沒有讓步的余地。為了造成“滿洲國獨立”的既成事實,迫使國聯加以承認,日本已于9月15日與偽滿簽訂了《日滿議定書》,宣布承認“滿洲國”。
鑒于調停已無希望,十九國委員會決定由起草委員會起草最終報告書。2月14日,十九國委員會通過了最終報告書。僅僅是在十天后,國聯全體大會以42票贊成、1票反對、1票棄權的絕對多數,這份最終報告書。
松岡洋右站在發言臺上,心里滿腔憤慨,本來他是有機會在國聯獲得勝利的,但是國內的那些蠢貨們卻硬生生毀了他獲勝的希望。
推薦本章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