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有趣!”
BoxofficeMojo的票房專家保羅•德梅吉尼恩在看了一天各種票房數據之后,有幾分困倦,但依舊沒有離開電腦的意思,他揉了揉有些干澀的雙眼,又拿起《伴娘》的票房數據看了起來。
在這部初期飽受媒體質疑的電影,票房跑到第三周之后,徹底引起了所有票房專家的興趣,因為三周下來,它的跌幅僅有6,微小得近乎沒有。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雖然這部小成本高分喜劇片已經成功北美票房破億,但卻沒有拿到一個票房周冠軍,首周被動畫電影《馬達加斯加》壓制,次周和第三周均被《世界大戰》壓制。
“這是否能說明斯皮爾伯格在捍衛自己的榮譽呢?”保羅頗為八卦地想著。
好吧,《馬達加斯加》雖然是夢工廠出品,但誰都知道,夢工廠里負責動畫這一塊的,實際上是杰弗里•卡岑伯格,斯皮爾伯格根本就不插手這一塊;而《世界大戰》,雖然老斯是導演,但這部電影實質上是環球投資并發行的。而《伴娘》與小庫恩的關系也不大,他只是這部電影的制片人和提供了點子的編劇。
但無論怎么說,許多資深的影迷,都很喜歡把馬克•庫恩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對比一番,爭論兩個人誰才是當今好萊塢最牛的商業導演。只是兩個人的電影從來沒有正面對撞過,大家就只能用《伴娘》和《馬達加斯加》、《世界大戰》的競爭來湊數了。
其實,這是相當無聊的對比,保羅真正關心的是,《伴娘》的第四周票房會是什么樣的走勢,有個什么樣的跌幅,如果還能有3000萬以上的票房,那就是徹底的奇跡了?
做了十來年的票房專家,他分析過的票房數據至少有5、6千部了,但像是《伴娘》這樣的樣本,依舊十分稀少,當然,奇葩程度還比不上《我的盛大希臘婚禮》,可也和《泰坦尼克號》差不多了。
一般的影片,每周的跌幅都在3050左右,極端的影片(如公認的爛片或者粉絲型電影)跌幅甚至會達到60左右,就算是極優秀的佳片,跌幅也只能維持在20左右,而當年的《泰坦尼克號》之所以會出現票房奇跡,出現領跌幅甚至逆跌幅,那是因為它引發了一場社會現象的緣故。
可《伴娘》呢,它憑什么?憑什么把每周的跌幅維持在個位數?
這是許多票房專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在第二周票房出來之后,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預測這只是曇花一現,是緣于馬克•庫恩的名人效應加上媒體之前的惡劣炒作,但是當第三周票房出來后,包括保羅在內,都有一種臉上發燒的感覺。
第三周又跑出了一個神跌幅,6這個數字又比5.8大多少?《伴娘》的第四周的票房成績會如何,已經沒有人敢斷言了。
說真的,這5.8和6的跌幅,簡直比零跌幅和逆跌幅還要可怕,畢竟后者他見過好幾部了,可是保持前者的跌幅,卻僅僅有這一部。
就在保羅搓了搓臉,給自己倒了一杯濃咖啡的時候,他的電腦收到了公司發來的另一份數據,《伴娘》的海外票房報表。
CMS尚沒有六大那種操作全球同步上映的能力,因而是在《伴娘》上映兩周之后,才在幾個主要的票房市場陸續放映,比如澳大利亞、英國、新西蘭等英語區,還有歐陸上法、德、意、西等國。
打開郵件,保羅就仔細閱讀起了那份數據,“英國本土和澳大利亞的首周票房都好高!”
這是他得出的最直觀的結論,英國首周票房有1564萬美元,澳大利亞首周有1376萬美元,這兩個國家的票房加在一起,就占了本周海外整體票房的七成,剩下的,小小的新西蘭,也有275萬美元的成績,還有歐陸上的四個國家,也都貢獻了200300萬美元不等的票房。
“這不奇怪,從《哈利波特》到《指環王》,馬克•庫恩為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提供了不少收益,從直接受益的演藝圈人士,再到政府和民眾,都對他充滿了好感,他在那里刷滿了知名度和好感度。
尤其是那幾個地區還是英語區,接受起美國的影片毫無障礙,至少不需要額外的語言翻譯,因而《伴娘》在這三個國家拿到高票房一點都不稀奇。”
保羅立刻分析出了原因,相對的,作為本土喜劇,而非視效大作,《伴娘》在歐陸四國就只能拿下一個一般的票房數字,畢竟把英語翻譯成當地語言,原本的語言效果還能剩幾分,是存疑的,這點對喜劇的影響尤其突出。
保羅自言自語了一陣子,就把幾個數字填到自己制作的表格里,然后開始撰寫了自己的報告,“各位,雖然我們不必神化《伴娘》的票房,但是它的確一部與眾不同的喜劇,綜合我們拿到的海外票房數據,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它的海外票房會非常亮眼,我認為其與本土票房對比會是五五開或者四六開,是的,我認為后一種的可能還要更大一些。”
在這一周,海外票房的確超過了北美,但是保羅認為,海外票房不會像北美票房那樣跌幅那樣逆天,基于北美票房的示范和傳導效應,在海外的第一周,《伴娘》應該已經激發了市場的足夠潛力。
因而,它在海外的票房走勢,應該更加符合票房規律一些,畢竟海外沒有像北美發生那么多事,海外的觀眾反應也比本土遲鈍一些。
所以,保羅依舊認為,《伴娘》的海外票房,最終還是會比本土票房要少,只是差距可能不會像其他本土喜劇那樣大,其他的喜劇,能夠在本土拿一億的票房,在海外頂天也就拿個2、3千萬票房。
“對于《伴娘》本土票房的走向,我做出如下判斷:”保羅停下了敲擊鍵盤的手,喝了一口弄咖啡之后,才繼續寫道,“在第四周,《伴娘》的票房依舊會保持一個較低的跌幅,可能在10以內,也可能在1020之間。”
他嘆了一口氣,又打開了一個窗口,把另一張圖表引入了自己的文章之中,“原因如下:分析首周、次周與第三周的觀眾結構可知,年齡在1845歲的女性觀眾,從首周的38提升到了現在的65,由此可知,這個年齡段的女性觀眾構成了《伴娘》的主要觀眾群。
一般而言,1845歲的男性觀眾群,才是一部電影的最主要觀眾,他們占據了觀眾結構中的七成以上,尤其對于一部R級電影而言。
顯然,《伴娘》的情況有些特殊,如果我們把它的票房套入R級喜劇的數據模型,會得出各種荒謬的結論,但是如果我們把它套入女性電影的模型,就會發現它更加契合。
按照它的票房曲線來預測的話,很明顯,參照電影我們不應該選擇《拜見岳父大人》這種典型的R級本土喜劇,而應該是幾個月前的《穿惡魔的普拉達》,如果說《普拉達》是標準的女性時尚元素,那么《伴娘》就是女性閨蜜情感元素。
女性電影的特點是潛力廣闊、后勁綿長充足,只不過《普拉達》因為具有時尚元素,更多的票房潛力會集中到首周爆發,而《伴娘》則是因為初期標簽為R級喜劇,女性電影的元素被遮掩,所以造成了兩部電影在初期票房曲線上的巨大差異。
但當我們調整幾個關鍵參數后,去除掉特殊因素的影響,我們就會發現兩部電影的票房曲線實質上相當類似,而以《普拉達》為參照的話,把各項數據填入票房模型,本片的北美最終票房最低為1.8億,甚至還有微小的可能上2億。”
保羅停下來,歇了一會兒,又打開了網絡,察看了一下幾個月前《穿惡魔的普拉達》的新聞,那個時候,真是瘋狂啊,不僅票房在全球接近了6億,就連在電影中出現的各種服裝、鞋子、包包的品牌都賣斷了貨,女人瘋起來,消費的潛力真的不能小覷。
當然,《伴娘》沒有普拉達的優勢,不能刺激女性對于奢侈品的消費,但是僅僅是票房,就已經讓CMS賺得夠多了,他活動了一下手腕,繼續寫道:
“女性觀眾,是以前被各大片商較為忽視的群體,但是《普拉達》和《伴娘》已經證明了這一群體的消費能力,我有一個預感,在不久的未來,好萊塢的影片會增加更多的女性元素。”
畢竟,好萊塢各大片商都是餓虎,看到肉不咬幾口是不可能的,即使六大不動心,那些只能劍走偏鋒的獨立片商也不會放過。
說起來,J•J也是庫恩幫的一員呢,庫恩幫總能走到時代的前頭,保羅•德梅吉尼恩有些佩服地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