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說»»第二卷理政湖口第二卷理政湖口文/小黑醉酒本章字數:3525:
娜爾莎萬萬想不到大殿之上竟然有人膽敢反對李云天,神情詫異地望去,只見站在左側文臣中部隊列的一名中年文官抬步走出了隊列,在眾人注視下快步走向殿前。92Ks≥,..
“臣翰林院侍講王奇見過皇上、太皇太后。”
在殿前站定身形后,那名中年文官先是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后躬身行禮,然后一本正經地說道,“皇上、太皇太后,戰禍一起勢必生靈涂炭,臣以為應向西察合臺汗國和北元曉以大義,言明厲害,使得其知難而退,避免這場戰禍的發生。”
李云天聞言不由得無奈地搖了搖頭,嘴角流露出一絲苦笑,這個王奇就是翰林院里的一個死讀書的榆木腦袋,整天就知道宣講孔孟之道,對國家大事和人情世故一竅不通,以捍衛孔孟之義的士大夫自居。
而且,李云天知道,王奇對于他被授予左春坊大學士一直都不服氣,認為李云天在理學上的造詣遠遜于他,李云天之所以能成為左春坊大學士不過是仗著宣德帝的恩寵。
由于王奇完全是一個十足的書呆子,所以周圍的人通常不會招惹他,否則的話必定被其喋喋不休地煩死。
李云天自然知道王奇對他成為左春坊大學士一事耿耿于懷,平常對此沒少發牢騷,只不過他懶得與這種迂腐之人計較,一笑了之而已,只是沒想到這家伙竟然在事關大明安危的國之重事上竟然也要插上一杠子。
“王侍講,敵人可不習孔孟,生性粗魯殘暴,與他們嘵以情義莫過于對牛彈琴。”這時,楊士奇望了王奇一眼,不動聲色地說道,希望其能知難而退,莫要攪了大殿上的國之重事。
“楊大人,下官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愿意前往西域向西察合臺和北元宣講教化,使得他們迷途知返,消除眼前的這場戰禍。”豈料,王奇面色一整,鄭重其事地向楊士奇說道。
楊士奇聞言頓時啞然,這個王奇平日里就知道搬弄他的些許文才,竟然將兩國交戰當成了兒戲,實在是令他感到無言以對,難道王奇以為面對著對方數十萬大軍僅用三言兩語就能使得其退卻?
由于是文人出身,故而楊士奇很清楚王奇這種自視甚高的人非常固執,不僅愛鉆牛角尖,而且一旦認準了的事情八頭牛也拉不回。92Ks
尤為重要的是文人都特別愛面子,更喜歡好名聲,如果王奇能化解大明的這場戰爭危機的話那么其將受到天下人的敬仰,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王侍講,西察合臺和北元此次進犯我大明謀劃已久,是虎狼般兇惡的敵人,未嘗習過孔孟之禮,生性好斗,崇尚武力,王侍講還是莫要冒險的好。”李云天見楊士奇一時無語,知道楊士奇拿王奇也沒有什么好辦法,于是沉吟了一下后勸導。
“忠武王,此言差矣,俗話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有一線生機下官就會去爭取消除戰禍的機緣。”王奇聞言轉向了李云天,鄭重其事地說道,一副大義凜然地模樣。
李云天心中暗自苦笑了一聲,雖說王奇志向可嘉但是也要分場合,面對著氣勢洶洶的西察合臺汗國和北元聯軍,現在可謂是到了大明生死存亡之際,豈能任由他任著性子來。
“皇上、太皇太后,臣覺得王侍講言之有理,倘若能消除戰禍那么對百姓來說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李云天不想與王奇在這件事情上糾纏,既然王奇自告奮勇地想去與西察合臺汗國、北元談和,那么他就滿足王奇的這個愿望,至于到時候發生什么不測那可就要由其自己承擔了,因此他沉吟了一下后躬身向正統帝和張氏太皇太后說道,“不過此去危機重重,臣有些擔心王侍講的安全。”
“皇上、太皇太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臣一介書生雖然不能像忠武王那樣馳騁疆場,但也有一腔報國熱血,絕不是貪生怕死之徒。”李云天話音落后,王奇隨即開口,大義凌然地高聲說道。
“迂腐,虛榮!”聽聞此言,李云天暗地里搖了搖頭,心中給出了王奇四個字的評價,王奇將事情想得太過簡單,到時候必將吃大虧。
“既然如此,那么哀家就代皇上恩準你所請,派你為大明使者前去關西。”張氏太皇太后已經感覺到李云天并不想與王奇糾纏,故而沉吟了一下后說道。
“謝皇上,謝太皇太后,臣比當全力以赴,定不辱使命。”王奇聞言頓時大喜,連忙跪下謝恩,只要他能辦成這件棘手的差事必將聲名鵲起,屆時也就能將李云天甩在身后了,畢竟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兵法的上乘之道。
大殿里的文武百官見狀不由得驚訝地對視了一眼,在他們看來王奇此舉無疑是自尋死路,難道他想用孔孟之禮來說服那些尚未開化且生性貪婪的蠻夷?
“為防不測,內閣、軍閣和五府六部主官開廷議,整軍備戰。”張氏太皇太后瞅了一眼跪在那里的王奇,高聲下達了懿旨,她可不認為王奇能化解這場戰事,因此現在還是抓緊時間備戰為好。
“謹遵懿旨!”楊士奇和張輔等高官顯貴聞言齊刷刷向張氏太皇太后躬身行禮,接下了張氏太皇太后的旨意,準備開廷議商議出兵西域的事宜。
按照大明定制,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天子必詔令廷臣會議以共相計議,衡量至當后報請皇帝取旨定奪。
其中,與政事得失利弊有關的謂之廷議,與人事升補任用有關的則謂之廷推。
廷議主要包括七大事項:一、議立君立儲;二、議建都;三、議郊祀;四、議典禮;五、議宗藩;六、議漕運;七、議邊事。
參與廷議的人員為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和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使、大理寺寺卿以及通政使司通政使,再加上六科給事中和掌道御史,得出結論后報呈皇帝裁決。
明初,廷議由皇帝親自主持,正統以后皇帝深居簡出鮮與群臣相接,從此不僅朝議廢除,廷議也由有關廷議事項之各部尚書主持。
后來,隨著內閣和軍閣相繼成立,內閣和軍閣的閣員也要參與廷議,這等于把大明最有權勢的一批人集中起來商議國事。
“太皇太后,小女子請太皇太后做主,否則將無顏回國復命。”娜爾莎見張氏太皇太后下達了廷議的懿旨,知道本次朝會即將結束而她也就失去了見到張氏太皇太后的機會,于是望了一眼李云天,咬了咬嘴唇后跪在了殿前說道。
“哦?”張氏太皇太后見狀覺得有些奇怪,不清楚這個西域女子有何事求她,于是不動聲色地問道,“你有何事需要哀家給你做主。”
“太皇太后,小女子想懇請娘娘給小女子賜婚。”娜爾莎聞言抬起頭,嬌聲說道,精致的臉頰上閃過一絲羞澀的神色。
“賜婚?”張氏太皇太后怔了一下,萬萬沒有想到娜爾莎竟然提出了這么一個要求來,隨后饒有興致地望著娜爾莎,“告訴哀家,你看上了哪家的公子,哀家一定給你做主。”
對張氏太皇太后而言賜婚只不過是舉手之勞而已,這既是皇家的一種恩賜,同時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對朝中的大員們進行拉攏。
大殿上的眾臣們也感到驚訝,由于娜爾莎近來在京城聲名鵲起,所以不少人都知道她,清楚此女眼界甚高,不少王公大臣想要一親芳澤都未能得手,不知道娜爾莎看中了何人。
與此同時,文武百官也感到西域女子行事之豪爽潑辣,在大明婚姻通常都是父母去辦的,哪里有大姑娘家大庭廣眾之下主動要嫁人的。
當得知娜爾莎的意圖后,李云天先是微微一怔,他還以為娜爾莎說的事情與東察合臺汗國有關,沒有料到竟然是她的姻緣,隨后心中不由得一沉,不知為何他有一種不祥的預感
“稟太皇太后,小女子并不是一名舞姬,而是東察合臺汗國舞樂司的一名樂官,自幼酷愛舞蹈,承蒙我國太妃的垂愛收為了義女,這次得以跟隨使團出使大明,見識大明的繁華和精妙的舞藝。”
娜爾莎聞言抬起頭,鄭重其事地望著張氏太皇太后說道,“娘娘,小女子尚未出閣,臉上蒙了一層面紗,按照我們舞樂司的規矩一旦面紗被拿掉,那么小女子唯有做出兩個選擇,一個就是殺了對方,另外一個就是嫁給對方!”
聽到這里,滿朝文武不由得紛紛望向了李云天,眼神中無不充滿了怪異,誰都知道李云天在去魯有余家中赴宴的時候扯下了娜爾莎的面紗,而娜爾莎此時之言很顯然就是要李云天負責。
李云天的臉上流露出了尷尬的神色,事情果然如他先前所擔心的那樣,娜爾莎這是要“霸王硬上弓”借著張氏太皇太后把“生米煮成熟飯”,他已經有了夠多的妻妾,如果再娶娜爾莎的話忠武王府的后宅可就能組成一支足球隊了。
張氏太皇太后也聽說了李云天酒后扯下娜爾莎面紗的事情,因此也立刻明白娜爾莎看中了何人,心中不由得暗贊娜爾莎果然有眼力,大明的忠武王才貌雙全、文武兼備,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嫁進忠武王府的。
txt下載地址:
手機閱讀:
發表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