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李云天領旨謝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在滿朝文武愕然呆立的時候,一個聲音打破了大殿上的沉寂,使得眾人回過神來不約而同地向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
隨后,在人們震驚的眼神中,只見一名身穿龍驤衛服飾的武官快步從高臺一側的侍衛里走出,來到張輔面前跪下后雙手接過了圣旨。
“是鎮國公!”此時此刻,李云天已經摘掉了臉上貼著的絡腮胡子,雖然穿著龍驤衛的軍服但還是被現場的大臣們一眼就認了出來,有人禁不住一聲驚呼。
“鎮國公沒死!”
“快看,果然是鎮國公。”
“這是怎么回事?死在京畿都督府大牢里的人是誰?”
由于李云天的出現,大殿上立刻騷動起來,文武百官們私下里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一時間有些難以相信眼前這離奇的一幕。
越王目瞪口呆地望著跪在那里的李云天,嘴角微微張著,腦海中一片空白,無論如何他都想不到本應死在京畿都督府大火的李云天竟然匪夷所思地出現在了這里。
魯天行則眉頭緊鎖,臉色陰沉得可怕,雖然不清楚李云天是如何做到的,但他已經意識到李云天從京畿都督府的那場大火里逃得了一命,這意味著他和越王已經身處險境,很顯然李云天不會坐視京城近來一系列事情的發生。
楊士奇和張昊等人則紛紛面露喜色,從李云天的現狀來看并不像在京畿都督府大火里受過傷,而宣德帝駕崩前已經派人查明李云天受到了誣陷,雖然沒來得及下詔給李云天平反但誰都清楚李云天已經從八方貨棧火繩槍一案中脫身。
按理說,李云天脫險后應該立刻現身才對,可他卻一直隱在暗處直到現在才忽然出現在了太和殿上,顯而易見另有深意。
由于李云天的出現,大殿上的局勢不知不覺間就發生了變化,原本占據優勢的越王反而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那些居庸關守軍的臉上紛紛流露出敬畏的神色,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里的刀槍。
自從擊敗北元的南侵后,宣德帝就讓李云天協助京畿都督府整編京畿的部隊,包括駐守京城的京軍、山海關守軍和居庸關守軍,全部由驍武軍負責整編,李云天不僅給到過講武堂輪訓的中高級武官授過課,而且還去了各地整編現場巡查與士兵們同吃同住,故而在京畿都督府的軍隊中有著崇高的威信。
因此,當那些居庸關的軍士見到李云天后不由得敬畏有加,無形中就被李云天身上的氣勢所壓制。
“諸位,這道圣旨是偽造的,自從太祖以來我大明的異姓王向來都是逝后追封,從未有人活著封為異姓王!”
眼見現場的局勢不妙,禮部左侍郎王杰的額頭的上滲出了大量冷汗,李云天的忽然出現使得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隨后想到了什么,連忙扯著嗓子高聲喊道。
聽聞此言,大殿里的眾臣不由得面面相覷,王杰說的沒錯,大明自洪武皇帝以來還從未有勛貴能活著封王,都是死后追封,而且一世而終。
像李云天活著被進封為忠武王,可謂破了大明的天荒,縱觀大明歷史,除了南明的時候因為皇權勢弱而封那些擁兵自重的將領為王外,還從未有人在其余時期得以封王。
而且,宣德帝的圣旨中并沒有說李云天的王爵幾世而終,那么就意味著世襲罔替,可以世世代代傳下去,李云天所享受的這份榮耀無人能及。
說實話,李云天也沒想到宣德帝竟然給他封王,除了是對李云天無辜在京畿都督府坐了那么長時間的冤獄一種補償外,還讓他盡心輔佐太子,將其塑造成大明的一代忠臣,如果李云天有反意的話必將受到世人的唾罵。
“王大人,你可能忘了,按照太祖皇帝留下來的《大明會典》,封異姓王者要榮立兩大功勛,一是開疆拓土,一是挽難救國。”
王杰的話音剛落,內閣輔臣陳山就開口駁斥道,“這道圣旨確為由大行皇帝所下,在本官和皇后娘娘見證下由庶吉士宋倫所寫,鎮國公收占城、漠南于大明版圖,是為開疆拓土,破遼東、戰京畿解京城被困之圍,是為挽難救國,有此兩大功勛自然足以進封王爵!”
“啟稟太后,此道圣旨正是由臣所寫。”這時,侍立在庶吉士隊列里的陳倫快步走到殿前,沖著張太后跪下說道。
張太后聞言驚訝地望了一眼孫皇后,心情萬分震驚,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孫皇后會將這件事情瞞著她。
不過很快張太后的眼神就是一黯,此時她已經明白了過來這肯定是宣德帝的意思,其目的是為了防備越王,否則孫皇后豈會不告訴她,現在看來宣德帝的擔憂是未雨綢繆,誰能想到越王竟然會率軍逼宮。
聽了陳山的辯解王杰頓時啞口無言,按照《大明會典》李云天確實達到了封王的條件,至于李云天活著的時候封還是死后追封那就要看宣德帝的心情了,只不過宣德帝以前的異姓王都是死后追封。
“鎮國公,如果你擁立本王繼位,以你的功績本王可以封你為大明的親王,輔佐本王治理大明江山。”見大殿上再度恢復了沉寂,越王回過神來,鄭重其事地向李云天說道,向李云天拋出了一根誘人的橄欖枝。
與魯天行相比,越王很顯然更看重文武雙全、德才兼備的李云天,至少李云天沒有背叛過大明,更沒有背叛過皇權,值得他信賴。
“王爺,大行皇帝駕崩前已經知道你回京城一事,按理說這是謀反的死罪,可大行皇帝知道王爺是受到了魯天行的脅迫才返回京城,因此顧及親情沒有追究此事,只是讓本王暗中輔佐太子登基。”
李云起身向越王微微一躬身,雙手捧著宣德帝的圣旨說道,“大行皇帝曾經給本王下了口諭,認為王爺心地善良,如非魯天行從中誘惑的話絕不會做出有損大明皇權之事,因此無論王爺犯下何種大錯只要知錯能改就赦免王爺的罪責。”
李云天之所以以“本王”自稱,是因為他已經接受了宣德帝的圣旨,正式成為了大明的忠武王。
王爵分為兩種,一個封字的是親王,兩個封字的是郡王,李云天的忠武王是郡王,而越王是親王,自然要向越王行禮。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明所封的異姓王中親王占了絕大多數,由此可見南明朝廷已經無力管控當時的局勢。
聽了李云天的話后,大殿上的文武百官不由得一陣默然,宣德帝竟然能以如此博大的胸懷來寬恕“謀反”的越王,實在是令人感到欽佩,要知道為了爭奪皇位多少父子相殘、兄弟反目,可宣德帝卻選擇原諒。
越王也沒有想到宣德帝竟然會這樣做,臉上閃過驚愕的神色,無論如何他都想不到宣德帝會對他如此寬容,如果擱在別的皇帝身上肯定早就對他欲除之而后快。
張太后震驚之余雙眸流露出欣慰的神色,有宣德帝的這道口諭越王就能從這件謀反案中脫身,隨后意味深長地望了李云天一眼,以她對宣德帝的了解宣德帝絕對不會輕易放過越王,為了太子能順利執政怎么也要將越王軟禁起來。
因此,張太后懷疑李云天是假傳口諭,宣德帝并不會如此大度地寬恕越王的罪責,是李云天為了維護大明顏面的一種變通之法,如果越王逼宮最后能演變成為宣德帝和越王“兄友弟恭”,那么無形中也就消除了越王謀反之事的影響,反而會被后世之人傳誦。
不過張太后也拿不定主意,或許宣德帝因為京畿都督府的那場大火而想起了小時候與越王的兄弟之情,故而不想置越王于死地寬恕了他的罪責。
事情真相很顯然只有李云天一人知曉,從結果上而言這可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張太后實在想不出有什么比這更好的解決辦法。
由于宣德帝這道充滿了兄弟親情的口諭,大殿上緊張的氣氛頓時緩和了下來,那些先前越王的文武官員禁不住松了一口氣,既然越王的罪責已經被宣德帝赦免,想必朝廷也不會在此事上大動干戈。
尤為重要的是,誰都清楚李云天性情溫和,不是那種喜歡興大獄之人,有李云天坐鎮此案的話,即便是有人想要趁機傾軋異己也無從下手,這使得他們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
“王爺,休被此人的花言巧語所蒙騙,如今王爺已經掌控大殿之上的局勢,只要繼承大統就是我大明天子,豈可半途而廢?”
魯天行的臉色已經變得十分難看,隨著李云天出現他敏銳地發現朝堂上的氣氛已經在不知不覺間平緩了下來,就連先前越王最為堅定的王杰的臉上也顯露出輕松的神色,心中不由得感慨李云天對朝臣影響力之大,不過他可不會輕易認輸,沉吟了一下后沖著那些居庸關的守軍將士高聲喊道:
“諸位將士,可記得當年宋太祖龍袍加身后手下的將領悉數得以加官進爵,越王如若登基諸位就是從龍的功臣,榮華富貴唾手可得,這可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在魯天行的蠱惑下,殿內的居庸關守軍爆發了一陣小小的騷動,誰不希望一步登天成為大明的新晉權貴。
這使得大殿上剛剛緩和下來的局勢剎那間就再度變得緊張,俗話說的好,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現在居庸關的守軍控制了太和殿的局勢,只要他們擁立越王登基為帝,越王必定會重重獎賞。
楊士奇和張輔等人的神色隨之變得凝重,沖著魯天行怒目而視,看來魯天行是鐵了心要把大明的朝局攪個天翻地覆,要是李云天被那些居庸關守軍殺了話那么驍武軍絕對不會善罷甘休,大明必將陷入戰亂中。
李云天冷冷地望著魯天行,眼神中流露出一絲憐憫來,難道魯天行認為他沒有完全的準備就孤身前來太和殿?
重要聲明:
沒有彈窗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