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690章 虛張聲勢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690章 虛張聲勢

第690章 虛張聲勢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選擇:


李云天率領兩萬援軍到來的消息在沈陽城引發了巨大的轟動,百姓們紛紛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迎接援軍進城,三五成群地聚在路邊議論著明軍在銀州城和清風谷取得的大勝。()(.)

趙靖在指揮使司衙門設宴給李云天等人接風洗塵,由于明軍剛剛在銀州城取得了一場大勝,故而大家的興致很高,席間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氣氛十分熱烈。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每有三撥明軍從開原城或者銀州城趕來沈陽城增援,還帶來了兩批軍事物質。

因此,五月初沈陽城的兵力已經達到五萬,其中三五萬千人是李云天從開原城和銀州城調來的援兵,這樣一來不僅有充足的兵力可以守住沈陽城,而且還有著主動出擊的能力。

與此同時,阿岱汗也在調兵遣將,遼東地面上的蒙古軍隊源源不斷地趕赴了虎皮營驛城。

洪武十八年大明遼南驛路建立,定遼前衛的驛城有三座,其中虎皮營驛城就是其中的一座。

虎皮營驛城位于遼陽城和沈陽城的中間,南北距離兩城各有六十余里,是連接沈陽與遼陽的重要驛站。

據《盛京通志》卷十五《城池》條記載,“十里河城,城南六十里,周圍一里零一百三十步,南一門,即明之虎皮驛。”《

而沈陽縣志·古跡》里也有記載,“虎皮驛古城,在城南六十里,周圍一里一百三十步,南一門。明熊廷弼經略遼東設防于此,以扼遼沈,清天命六年征遼陽,進師虎皮驛,撫降之。后改修南北二門,今十里河城。”

虎皮驛城內設有遞運所、虎皮驛營臺、兵營等設施,明代的遼東經略熊廷弼曾駐兵于此,以此地的險要扼守遼沈。

原本,虎皮營驛城只有百余蒙古兵,自從李云天攻下了銀州城后,蒙古軍隊在阿岱汗的軍令下接連不斷地趕到。

截止五月中旬,虎皮營驛城的兵力達到了七萬,其中蒙古兵五萬,仆從軍兩萬,這是阿岱汗手里的全部機動兵力,他準備一舉拿下沈陽城將李云天徹底打垮。

隨著阿岱汗抽調兵力前往虎皮營驛城,圍困遼陽城、鳳凰城和金州城的蒙古軍隊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左右,作為阿岱汗汗帳所在的海州城更是只剩下五千蒙古兵。

阿岱汗很清楚他必須要將李云天所率領的明軍擋在虎皮營驛城以北,一旦李云天與遼陽城明軍會合的話后果不堪設想,屆時明軍就能緩過勁來,要想再將其擊敗可就麻煩了。()

尤為重要的是,李云天率領的明軍戰斗力與蒙古軍隊不相上下,而且還有著令蒙古騎兵吃盡了苦頭的火槍營,這使得阿岱汗和蒙古的高級將領大為不安。

按照穆都的說法,明軍火槍營在蒙古騎兵面前簡直就是一道天塹,那些奮不顧身沖鋒的蒙古勇士連人帶馬倒在了火繩槍射出的密集子彈中,完全沒有絲毫的還手之力。

蒙古軍隊最引以為傲的自然就是騎兵,一旦蒙古騎兵被大明成功限制的話,那么蒙古軍隊的威力也就減小了一半。

況且,既然連騎兵都無法撕裂明軍火槍營的防線,那么蒙古步卒要是對上火槍營完全就成為了一個個活靶子。

不過幸運的是,明軍火槍營的兵力好像不算太多,而且容易受到地形和天氣的影響,這對蒙古軍隊是一個非常大的利好,只要不正面硬撼火槍營那么蒙古騎兵還是有著統治戰場的能力。

的確,火槍營雖然威力大,但是極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

縱觀明軍在銀州城和清風谷的兩場勝仗,李云天都采用了“堵門”的方式將火槍營呈扇形擺在了銀州城城門和清風谷谷口前面的空曠地帶,這樣一來就最大地發揮了火槍營的威力。

因此,火槍營對地形的要求至關重要,山區、丘陵和叢林等地形都不利于火槍營作戰,它需要一個空曠地帶來展開攻擊,而且火槍營沒有在夜間和雨雪天氣作戰的能力,一旦火槍兵視線被擋以及火藥被打濕,那么他們將徹底失去戰斗能力。

這也是李云天為何只帶了三千支火繩槍來遼東的原因,由于火繩槍的使用有著諸多限制,因此火槍營只能作為奇兵來使用,真正決定戰爭走向的還是騎兵和步兵。

五月下旬,就在阿岱汗和眾蒙古高級將領商討著攻打沈陽城的時候,一件令他們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李大牛率領五萬從朝鮮國招募的士兵悄悄從朝鮮國平安道渡過了鴨綠江,夜襲了駐扎在鳳凰城外一個小鎮上用來威懾鳳凰城守軍的五千蒙古兵。

經過一番混戰后,兩千多名蒙古兵趁亂沖出了李大牛的包圍圈,逃回海州城向阿岱汗匯報。

對于這個結果李大牛心中無比遺憾,他用十倍于蒙古軍隊的兵力圍困五千蒙古兵,原本是全殲的局面可結果還是使得對方沖出去了大半,雖然最后取得了勝利但在他看來與失敗無疑,并沒有達到此戰消滅那五千蒙古兵的目的。

雖然朝鮮士兵經過了大半年的訓練后戰斗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依舊無法與驍武軍和女真諸部的士兵相提并論,甚至比開原城的遼東明軍都要低一個檔次,第一場仗能打成這樣已經無可厚非了。

鳳凰城坐落在鳳凰山腳下一個呈葫蘆狀的巨大峽谷中,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山城,可屯兵十余萬,東距鴨綠江百余里。

鳳凰山屬長白山余脈,主峰攢云峰海拔近千米,有著“萬里長城第一山”的美譽。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巡,游覽鳳凰山時聽說了“鳳凰拜祖”的傳說,遂賜名“鳳凰山”。

民間傳說,“平遼王”薛仁貴為了威懾遼東諸部,使其不背叛大唐,在距鳳凰山四十里處的發箭嶺開震天弓,搭穿云箭,對準鳳凰山方向震臂一射,神箭穿鳳凰山而過落入鴨綠江中,自此便有被當地人津津樂道的“神弓射箭眼,一箭定遼東”。

由于鳳凰城有著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故而大明將定遼右衛設在了這里,并且屯兵兩萬威懾朝鮮王國。

李大牛的到來使得鳳凰城守備、遼東都指揮僉事羅黑虎欣喜若狂,鳳凰城的糧食已經吃不了幾個月了,他還以為自己等不到援軍的到來,沒想到李大牛神兵天降,一下子就給鳳凰城解了圍。

而且令羅黑虎感到開心的是,李大牛這次并不是空著手來的,從朝鮮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這一下他再也不用擔心糧食的問題。

李大牛之所以忽然間出現在了鳳凰城,是因為他在奔赴開原城的途中接到了李云天的緊急命令,停在朝鮮王國咸鏡道待命。

四月底,李大牛接到了李云天的最新命令,于是率領五萬朝鮮兵南下,并從朝鮮國西京平壤城運來了大批的軍事物資,經過一番準備后從平安道秘密渡過鴨綠江,突襲了鳳凰城外的蒙古軍隊。

戰場上風云變幻,李云天先前并沒有想到會如此順利地消滅察合的援軍以及銀州城的蒙古軍隊,因此在攻克銀州城后敏銳地意識到他擁有足夠的兵力守住沈陽城,因此就讓李大牛在咸鏡道待命,靜觀阿岱汗的對策。

如李云天所料想的一樣,阿岱汗將兵力調集在了虎皮營驛城,準備與李云天決一死戰,這就給了李云天一個絕佳的機會,于是就讓李大牛偷襲了圍困襲鳳凰城的蒙古軍隊,如此一來就對兵力空虛的海州城造成巨大的威脅。

阿岱汗得知大量明軍忽然出現在鳳凰城后大吃了一驚,他萬萬想不到遼東除了李云天所統帥的明軍外出現了第二支明軍的隊伍。

鳳凰城位于海州城的東南處,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的話與位于海州城東北部的沈陽城互成犄角,對海州城形成了夾攻之勢。

自從阿岱汗將遼東的蒙古軍隊調到虎皮營驛城后,他手頭已經沒有多余的兵力可以調用,如今面對著鳳凰城明軍的威脅只能將圍困金州城的三千蒙古兵調來海州城協防,既是增強海州城的兵力,同時也是避免金州的蒙古軍隊被鳳凰城的明軍吃掉。

鳳凰城和金州城兩處的蒙古軍隊抵達海州城后,海州城的兵力達到了一萬,其中騎兵有七千人。

如果擱在李云天攻克銀州城前,阿岱汗并不怕鳳凰城的明軍,憑借海州城的這一萬蒙古軍隊足以應對,只要鳳凰城的明軍膽敢前來攻打海州城那么七千騎兵就一定殺得他們落荒而逃。

可是李云天所率領的明軍與遼東不同,蒙古兵在他們面前已經沒有優勢可言,因此阿岱汗不敢怠慢,連忙從大寧城調了兩萬兀良哈部的人馬馳援海州城。

自從遼東的戰事爆發后,兀良哈部的蒙古兵負責大寧都司境內的事務,將山海關牢牢堵住,使得山海關內的明軍無法前行一步。

與韃靼和瓦剌相比,兀良哈部的勢力無疑是最小的,人口不過五六十萬而已,故而與明軍交戰的重任自然落在了韃靼部和瓦剌部的身上。

其實,阿岱汗高估了鳳凰城明軍的戰斗力,無論是鳳凰城的遼東明軍還是李大牛帶來的朝鮮兵都無法與海州城的蒙古兵相抗衡,否則鳳凰城的那兩千蒙古兵就不會沖破朝鮮兵的包圍逃回海州城。

再者說了,李大牛所率領的五萬朝鮮兵都是步卒,在戰場上與蒙古騎兵對陣無疑是自尋死路,李云天之所以要讓李大牛進駐鳳凰城是為了威懾阿岱汗,使得阿岱汗弄不清虛實進而不敢輕舉妄動,他好趁機騰出手對付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同時也減輕了山海關明軍的壓力。

李云天很清楚,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是北元在遼東的主力,只要能將他們殲滅的話遼東的這場戰事就會完結,因此他必須要想方設法拿下虎皮營驛城的蒙古軍隊,一戰定遼東。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