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475章 配合默契(一更)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475章 配合默契(一更)

第475章 配合默契(一更)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8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總兵大人!”率領明定號船隊的自然是蘇州鎮海衛衛指揮使羅海,領著船隊的一干將領前去拜見了抵達港口的李云天。最新章節閱讀

羅海已經聽說了明軍在三江府的兩場大捷,這使得他對李云天是愈加得敬佩,很顯然這兩場勝仗是李云天指揮的,交趾的那些明軍將領們早就被叛軍給打懵了,看來李云天并非浪得虛名,確實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華。

由于明定號船隊的運輸能力有限,每次最多只能運送六七千名百姓,而按照行程來算的話,從蘇州太倉港啟程的大明水師要在一個多月后才能抵達清化港,因此清化城的軍民們不得不逐批離開。

按照李云天的命令,隊伍中的老人和婦女兒童先走,其余的人在清化港就地扎營,按照次序依次離開,軍隊負責壓陣,最后登船。

為了能保證聚集在清化港的軍民們能過得安心,李云天特意用明定號從新安府調來了糧食,徹底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極大地安撫了百姓們的情緒。

至此,清化府出現了交趾戰場上的一大怪異現象:十幾萬明軍軍民圍聚在清化港,而清化城里的叛軍則視若無睹,眼睜睜地看著那些軍民相繼乘船離開。

清化城明軍軍民的這次撤退后來被史學家們稱為“清化大撤退”,成功撤離了清化府的這十幾萬軍民日后成為了重建交趾的一支重要力量,對穩定和發展交趾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被后世之人交口稱贊。

與此同時,清化大撤退也成為了后人懷疑李云天與黎利在交趾戰場上有秘密協議的重要佐證,但由于不是直接證據,故而無法證明叛軍不追擊與李云天有關,或許叛軍是貪圖清化城里的安逸生活而不想再與明軍死戰。

根據清化府史料的記載,叛軍將領進城后立刻瓜分了那些逃走的大戶人家房產和商鋪,這也從側面表明了叛軍已無追擊明軍軍民的心思。

李云天一直在新安府待了一個多月才離開,由于清化城出來的軍民不愿意再跋涉去宣化府和太原府等地,因此紛紛留在了新安府。

雖然一下子多出來了十幾萬人,但新安府府衙并沒有慌亂,而是有條不紊地將那些清化城軍民在新安府境內妥善安置。

這并非是新安府府衙辦事效率高,只是新安府府衙在執行李云天的安置方案而已,在來交趾之前李云天就已經考慮到了清化城軍民撤退后的去處,故而將新安府作為了重要的安置點。

宣化府和太原府等地雖說也是李云天的備用安置點,但自古以來百姓們就不喜歡背井離鄉,故而李云天就將精力放在了新安府上。

新安府此時已經從廣西調來了大量的糧食、農具和生活用品,足以確保清化城軍民的衣食起居,因此百姓們情緒穩定,秩序井然。

隨著黎戈率軍進入清化城,黎利暗中給諒江城叛軍守將下令,讓他將主力部隊調往交州城,以防明軍突襲,并且派來了一名心腹將領接替其在諒江城的防務。

諒江城叛軍守將自然不清楚這是黎利調虎離山的計策,因此率領著諒江城的叛軍主力馳援交州城。

就在諒江城叛軍主力走后的第二天,新安府和諒山府的明軍集結了一萬兵力,回合后向諒江城進發。

諒江城里此時有七千多名叛軍,按理說他們憑借著諒江城的城防完全可以固守待援,可是新任諒江城叛軍守將卻下令棄城而逃,帶上忠于叛軍的軍民離開諒江城前往交州府。

這使得明軍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諒江城,原本有明軍將領主動求戰,想要追擊逃走的叛軍軍民,但是卻被領軍的明軍主將拒絕,讓他們前去收復諒江府下屬的各州縣。

因此,在李云天和黎利的默契配合下,諒江城的叛軍軍民順利進入交州府境內,這意味著兩人的合作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自從宣德帝下令王通率軍來交趾平叛以來,這還是明軍第一次奪回一個府的治所,使得新安府、諒山府、建昌府、太原府、宣化府和三江府等明軍控制地區的軍民大受鼓舞,士氣大漲。

與此同時,從蘇州趕來的大明水師抵達了云屯港,一共有大大小小的船只近百艘,密密麻麻地停泊在云屯港港口處,吸引了眾多百姓前去看熱鬧,群情興奮,士氣隨之高漲。

在李云天的推波助瀾下,驍武軍已經乘坐海船趕來新安府并且參與了攻打諒江城的消息不脛而走,既鼓舞振奮了明軍軍民,也使得叛軍大吃了一驚,萬萬沒有想到大明竟然會調水師來運兵。

由于大明水師的任務是運送停留在清化港的明軍軍民,故而交趾東部沿海的新安府、建昌府、奉化府和清化府的百姓皆目睹了浩浩蕩蕩行駛在近海海面上的水師編隊,雄偉壯觀,震懾十足。

隨著諒江城的失守,黎利率軍緊急抽掉了一部分圍困安梁縣城的叛軍回交州府待命,以防明軍的突襲。

當明軍水師的船只出現在新安府等地的消息傳到小河鎮時,黎利立刻召集了叛軍將領開了一次高級會議,最終決定固守交州城全力應戰抵達的驍武軍。

因此,在會議結束的第二天,圍困安梁縣城兩三個月的叛軍開始拔寨啟程,退回了交州府地界的立濂城,在立濂城屯兵三萬防備三江府的明軍。

等確定了叛軍撤退,安梁縣城的明軍軍民頓時歡呼雀躍,他們原本以為要在安梁縣城經歷一場血戰,誰也沒有想到叛軍竟然會撤退。

后來他們才聽說了驍武軍已經乘坐大明水師的船只來交趾的事情,立刻群情振奮,士氣高漲,以前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自此,明軍與叛軍在交趾的對峙態勢正式成形,按照與李云天的約定,黎利逐漸撤回了那些在明軍控制地盤內的叛軍,雙方的界線逐漸清晰起來。

李云天也遵守了協議,而且在三江城和諒江城的駐軍都只有約定的一半,即各五千人,以示自己無意進攻叛軍,讓黎利放心。

其余的明軍被李云天撤到了太原府和新安府進行整編,他對交趾的駐軍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不僅淘汰了軍隊上的老弱病殘,而且還對交趾軍戶進行了一項重大改革,那就是允許交趾軍戶不用參軍,而已從事講武堂下屬產業的經營作為代替。

換句話來說,李云天實際上已經廢除了交趾的軍戶,只不過沒有明說而已。

他這樣做有著充足的道理,畢竟交趾不同于大明的兩京十三省,其人口以交趾當地土人百姓居多,因此大明要想真正將其治理好并不能單單依靠武力,當務之急是通過那些從內陸遷移而來的居民來發展交趾的農業和經濟,以此來打開局面。

因為交州城已經被叛軍占領,故而李云天下令交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司等衙門前往太原府太原城公辦,以太原城為交趾的臨時治所。

宣德三年二月底,歷經十余年叛亂的交趾終于平靜了下來,明軍和叛軍紛紛進入了休整期,像兩頭激烈廝殺后疲憊的野獸各自****著身上的傷口。

與此同時,明軍和叛軍都將事務的重點轉移到了農業和經濟的建設上來,連年的戰火已經使得不少百姓食不果腹,雙方都要抓緊時間來解決糧食問題。

雖然黎利與李云天私下里達成了協議,但他并沒有掉以輕心,暗中積蓄著力量,不僅像李云天一樣開始整軍,而且還與橫行在南洋水域的海盜取得了聯系,通過那些海盜與南洋諸國進行海上貿易來獲取利潤,用來支撐叛軍的各項開銷。

黎利這樣做是逼不得已,由于他正在與大明打仗,故而周邊的占城、真臘等國都不會與其交易,他也只能將目光投向海外。

李云天并沒有理會黎利的海上貿易,在他看來黎利這樣做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而已,并不能真正解決叛軍的財政壓力,除了叛軍的軍需外,叛軍轄地內百姓的安置和救濟都需要錢財,這將使得黎利為此頭疼不已。

這個時候,大明作為天朝上國的優勢就彰顯了出來,李云天不僅從廣西的官倉調來了大批救濟給轄地內的百姓,而且還免除了轄地內百姓兩年的賦稅徭役。

當免除兩年賦稅徭役的消息一出,明軍控制州府內的百姓頓時一派歡騰,這意味著他們兩年之內沒有了田賦和丁稅,可以安心從事各自的事務,所有的收入和守城都將歸個人所有。

由于沒有了田賦和丁稅,交趾三司和各地方衙門的開銷將由李云天籌集的平叛大軍軍費來支付。

為了彌補免除田賦和丁稅后的交趾地方衙門的財政壓力,李云天以定南將軍的名義正式下發了《交趾商事法》,既規定了在交趾境內的商貿活動受講武堂交趾商務司保護,同時也明確規定了新的商業稅率,包括茶、鹽、布料和礦石等商品的稅率。

新稅率與李云天在揚州競拍交趾商業專營權和采礦權時制定的一樣,遠高于大明兩京十三省的稅率。

其中,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李云天在交趾成立的一個新衙門――講武堂交趾商務司。

講武堂交趾商務司不僅統掌了交趾境內的商業事務,而且還接管了云屯市舶司,將原本由交趾布政司管轄的云屯市舶司納入到了講武堂交趾商務司的麾下,權力之重可見一斑。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