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此物甘平無毒,能調理脾胃,滋養補益,有助于延年益壽,所以在印加當地又被人稱之為‘長生果’,有著‘素中之葷’的美譽,其營養功效可與雞蛋、肉類相媲美!”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和張輔等人對花生感到很驚奇,因此有條不紊地解釋著,“此物食法多樣,生吃祛痰,煮熟潤肺止咳,炒熟則上火生痰。”
“另外,此物可以榨油,食之能夠健腦強身,大有裨益,實乃上等佳品。”說著,李云天剝開了一個花生殼,取出里面的兩粒飽滿的花生仁放在手掌上,向宣德帝說道,“皇上請看,這就是殼里的果子,臣嘗過,清醇爽口,別具一格。”
之所以說花生是長生果,是因為中醫認為脾胃功能非常重要,花生可以調理脾胃,使人的脾胃功能增強,那么人自然就會生長的比較強壯,同時也可以減緩衰老。
在場的眾人紛紛狐疑地望著李云天手里的花生仁,顯得有些難以置信,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花生竟然會有如此的功效。
“鎮武伯,另兩個袋中是何物?”宣德帝覺得這個花生很有意思,倘若真有李云天所說的效用,那么大明百姓的體質無疑將會得到加強,他瞅了瞅李云天手中的那兩粒花生仁,隨后饒有興致地問道,想知道除了花生外李云天還會給他帶來什么驚喜。
李云天清楚現在無論是宣德帝還是楊士奇、張輔等人都沒有嘗嘗花生仁味道的意思,于是將手里的花生仁往嘴里一拋,一邊嚼著一邊打開了下一個小袋子,從里面取出了一個一個通體遍布金黃色硬顆粒的圓錐形物體,物體的頂端還有一些紅須。
“皇上,此物名叫玉米,既適合暖濕氣候,又是旱作作物,不僅畝產糧食高,而且葉、莖還可以作飼料來用,無論是北方平原還是西南山地都能種植,使得百姓的耕地面積大幅度提高。”
李云天舉起手里的玉米,沉聲向宣德帝介紹著,“皇上,它可在黃河流域和無霜期較長的北方地區與冬小麥輪作,一年兩熟,提高收成。”
楊士奇和夏元吉等人聞言不由得面露驚喜的神色,如果李云天所說屬實,玉米高產、早熟而且對種植環境要求不高,那么它的出現無疑使得大明境內廣大的山地、丘陵和沙地都得到利用,大大增加了耕地的面積,進而提高了糧食總產量,解決百姓的口糧。
“皇上,此物不僅可以煮熟食用,而且也可磨成面粉。”最后,李云天總結了一句,將玉米和花生都放在了宣德帝的擺著御膳的桌上。
宣德帝伸手沖著花生和玉米一指,金英就連忙過去將它們拿過來交給了宣德帝,宣德帝放在手里仔細查看了一下,視線落在了李云天手中最后一個袋子上。
在眾人饒有興致地注視下,李云天掏出了第三個袋子里的物體,是一個香瓜大小的紅皮之物,看上去沉甸甸的樣子。
“皇上,此物名為山芋,又叫番薯,耐瘠土、耐旱,畝產糧食可過千斤,其莖葉可當飼料。”
舉起手里的那個紅皮之物,李云天沉聲向宣德帝說道:
“據臣所知,此物宜于生長在高溫潮濕之處,我朝南方皆可種植,而北方氣候干燥,冬季寒冷,只要完善薯種收藏,使其能度過寒冬,那么即可在北方種植。”
“畝產過千斤?”聽到這里,夏元吉不由得驚訝地說了一句,大明湖廣地區一畝上等良田也不過畝產優等稻種原糧五百斤而已,而李云天手中的番薯竟可超過千斤,實在是匪夷所思。
原糧亦稱“自然糧”,指未經加工的糧食的統稱,例如稻谷、小麥、玉米、大豆、高粱、谷子、蠶豆、豌豆等,通常具有完整的外殼或保護組織,在防蟲、防霉以及耐儲性能方面都比成品糧高。
與原糧相對應的就是“成糧”,亦稱“加工糧”,指的是原糧經過加工脫去皮殼或磨成粉狀的糧食,例如如大米、小米、面粉等,由于原糧品種品質不同,原糧轉化為成糧的轉換率是七成到八成之間。
李云天并沒有夸大其詞,據乾隆十三年江西大庚知縣余光璧的記錄,其轄地內番薯每畝可收三四千斤。
山東布政使陸耀在乾隆五十年之前所著的《甘薯錄》中也有記載,種植紅薯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
“鎮武伯,今年此物收成如何?”楊士奇想到了另外一個問題,隨后沉聲問道。
他這么一開口,立刻使得在場眾人齊刷刷地看向了李云天,李云天今年可是讓人在湖口縣種過番薯,應該有產量。
“據下官得到的通報,下等田地畝產量是一千斤,中等田地畝產量一千二百斤,上等田地畝產量一千五百斤。”
李云天早已經有了應對,從容不迫地回答,“由于番薯內含水甚多,故而按三折一的比例折算原糧,可得下田畝產三百三十斤原糧,中田畝產四百斤原糧,上田畝產五百斤原糧。”
不過,因為番薯的主要成份是淀粉,故而蛋白質含量很低,通常都用于佐食,并不適合作為主食。
由于番薯可在不同季節種植,尤其是在南方,故而可以用來救災,徐光啟《農政全書》說,“閩廣人賴以救饑,其利甚大”。
番薯適合在某些山地或沙地種植,可以幫助窮人糊口,有文獻說:“每日三餐,富者米飯,貧者食粥及地瓜”。
將番薯作為主食的地方通常是相對貧窮的地區,如果有更好的選擇的話人們是不會將番薯作為主食的,但可用來制作淀粉、釀酒以及用作飼料等,是一種絕佳的輔食,以解決百姓的口糧。
轟的一聲,李云天的話剛落,現場就不由得爆發了一陣小小的騷動,楊士奇和張輔等人禁不住大吃了一驚,也顧不上宣德帝在一旁,竊竊私語地議論著番薯的產量,覺得匪夷所思。
“皇上,番薯初種我大明,改善種植條件,積累種植經驗后,產量還將得到提升。”在眾臣小聲的議論聲中,李云天不由得提高了音量,向面露愕然神色的宣德帝沉聲說道。
“鎮武伯,此事事關重大,萬不可有絲毫的差錯。”這時,夏元吉先回過神來,鄭重其事地囑咐李云天,神情顯得有幾分激動。
他掌管戶部,自然清楚李云天所說的花生、玉米和番薯對大明意味著什么,不過由于這件事情太過突然,已經超過了他的理解范疇,故而有些懷疑李云天夸大其詞。
“少保,皇上面前下官不敢打誑語,所言句句屬實。”李云天將番薯交給一旁的一名內侍,沖著夏元吉一拱手,沉聲回答。
“恭喜皇上,只要這三種農物在我大明耕種開來,不僅強健百姓們的體魄,還能大幅提升他們的口糧。”
見李云天神情坦然,目光堅毅,站在夏元吉身旁的騫義隨即沖著宣德帝一拱手,高聲賀喜道。
很顯然,花生能強身健體,玉米增加了耕種面積,而番薯提高了糧食產量,將使得大明百姓能填飽肚子,強健體格,意義深遠。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歷朝歷代的郡王首先所要面對的就是百姓們的吃飯問題,如果百姓們忍饑挨餓,那么國家肯定就會陷入動蕩中。
另外,大明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一億,以現有的耕地和農作物,很顯然已經無法再滿足人口繼續增長所需要的糧食,而李云天恰好解決了這個最大的難題,必將使得大明越來越繁榮富庶。
“恭喜陛下。”聽聞此言,楊士奇和張輔等人沖著宣德帝一拱手,齊聲道賀。
正如李云天先前所說的那樣,他此番進宮是要向宣德帝報喜,而目前看來他所奏報的事情確實是一件不得不扣的大喜事,對大明將有深遠的影響。
“鎮武伯,這些農物何時能讓百姓們種植?”在眾臣們的道賀聲中,宣德帝的心情無形中也好上了許多,剝開了手中的一個花生殼,取出里面的花生仁把玩了一番,語氣有些迫切地問道。
“稟皇上,臣準備先讓講武堂的軍戶試種兩年,摸清這些農物的習性,然后在向全國推廣。”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隨后向宣德帝一拱手,宏聲說道,“鑒于講武堂的軍戶現在都聚集在京畿地帶,故而臣希望驍武軍能在江南、中原和西南等地的軍戶中募集一批軍士,以確保能在全國各個地域都試種。”
“好,朕依你所奏。”宣德帝聞言想不沒想,一口就答應了下來,他去講武堂京郊大營巡視過兩次,對大營中驍武軍的軍容和氣勢十分滿意,巴不得大明有更多這樣的精銳之師。
“太師,你是軍閣首輔,這件事情就交給你們軍閣來辦,此事事關我大明未來之國運,一定要讓試種順利完成!”
隨后,宣德帝轉向了張輔,鄭重其事地囑咐道。
“皇上放心,臣一定妥善處之。”張輔向宣德帝一拱手,高聲回答。
他對李云天所說之言十分期待,想知道花生、玉米和番薯是否真的像李云天所說的那樣神奇。
“鎮武伯,依你之見,交趾之事我軍是戰還是和?”隨后,宣德帝放下手中的花生仁,不動聲色地問李云天,神情變得嚴肅起來。
經過李云天剛才的那番賀喜后,宣德帝想到了現在的正事,故而再度開口問李云天的意見。!!
重要聲明:
沒有彈窗廣告的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