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小黑醉酒)
“李御史,漢王此舉無疑是謀反,難道真的要姑息下去?”聽了李云天的話后,宣德帝眉關緊鎖,神情嚴肅地望著他,對漢王的這個舉動顯得頗為惱火。看書神器
下午的時候,宣德帝已經召來了楊士奇、楊榮和黃淮來商議此事。
楊榮的意思是找個由頭將安義候白德祥調回京城,另外派遣一名信得住的勛貴前去擔任山西行都司的都指揮使一職,以免山西行都司將來危及京師。
楊士奇的態度則比較保守,認為此時不宜動白德祥,應該向其施以皇恩,采用安撫的手段。
畢竟白德祥在山西行都司經營日久,又是漢王的心腹,新到任的都指揮使短時間內難以掌控局勢不說,萬一激怒了漢王,使得漢王感覺到宣德帝要對其下手,那么很可能會逼得漢王起兵造反。
至于黃淮,態度比較模糊,楊榮和楊士奇的理由都很充分,這使得他一時間沒有什么好主意。
故而,心中惱火的宣德帝想到了李云天,想聽聽他的意見。
李云天雖然年輕,又是一名文官,但京畿都督府是在他的建議下建立的,現在成為了宣德帝手中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可謂高瞻遠矚,目光卓遠,有著非同一般的軍事才干。
“陛下,說句大不敬的話,臣覺得漢王必反無疑。”
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現在心中惱怒,于是沉吟了一下后說道,“與其讓漢王心存戒備,不如示敵以弱,讓漢王狂傲自大,屆時破綻也就越多。”
“話雖如此,可是朕實在是不甘心。”宣德帝臉上神色稍緩,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他身為天子竟然要受到漢王的脅迫,簡直就是恥辱。
如果是洪武帝和永樂帝,那么絕對會毫不猶豫地將漢王擒來京師問罪。
“陛下,兵法有云,欲先取之,必先與之,既然陛下已經答應了漢王的‘安民四事’,那么不如‘從善如流’,只要漢王所奏之事,那么皆于許之,漢王必將因此而輕視陛下,進而驕橫狂妄,心生懈怠。”
李云天聞言后想了想,沖著宣德帝微微一笑,“陛下,在微臣看來,漢王若反,山西行都司絕對難過宣府鎮這一關。”
宣德帝登基后的第三個月,漢王上疏,陳奏了利國安民四的四件事情,稱為“安民四事”。
雖然漢王所陳的內容并非都趁宣德帝的心意,但宣德帝知道漢王此舉實在試探他,故而作為安撫,將安民四事交給有司盡數實施,并且親自寫信給漢王進行答謝。
漢王接到宣德帝的信后暗中松了一口氣,看來宣德帝并不想招惹他,同時心中對宣德帝輕視了幾分,認為宣德帝軟弱可欺。
“據微臣所知,山西行都司賬面兵力雖然有十四萬,可是刨去缺員后也就十萬出頭,而且兵員中老弱者甚多,京畿都督府以五萬精兵固守宣府鎮,他們絕對難越一步。”
隨后,在宣德帝好奇地注視下,李云天有條不紊地解釋道,“漢王固然想借山西行都司之勢,可惜山西行都司已經不是靖難時的那支悍勇之軍,面對宣府鎮這一關心有余而力不足。”
“山西行都司缺員如此嚴重?”宣德帝雙目閃過一絲驚訝的神色,五軍都督府從沒有上報過此事。
“與中原和江南相比,山西無疑苦寒之地,土地貧瘠,屯田的軍戶一年耕種所得不足以養家糊口,又要受上級官長之剝奪、奴役,故而不少軍戶已然逃走,剩余軍戶中的精壯者也不愿入伍,以老弱替之。”
李云天聞言點了點頭,鄭重其事地回答,“臣曾經在九江待過,九江衛土地肥沃,但即使如此,兵員缺額已經近兩成,至于日常訓練那就更不敢恭維。”
“京軍缺員如何?”宣德帝這一下倍感震驚,隨后下意識地問道。
他身居皇宮之中,哪里有機會接觸到這等不堪之事,也無人敢向他稟明,否則不僅觸了宣德帝的眉頭,也得罪了朝中的那些勛貴,還是對洪武帝之大不敬。
“據臣所知,京軍處境尚好,雖有缺員但數量甚少,無傷大體。”李云天知道宣德帝的擔憂,聞言不動聲色地回答,“與地方衛所相比,京師的軍士多以精壯為主,實力冠絕五軍。”
“各地衛所境況如此不堪,長此以往,我大明何以抵御外敵?”宣德帝頓時松了一口氣,隨即無奈地搖了搖頭,他相信李云天此時不會危言聳聽。
“陛下,不是臣長他人志氣,現在天下安定,各地衛所生活安逸,導致弊端叢生,倘若朵顏三衛來襲,臣認為大寧都司不一定是其對手,恐怕會被其逼入關內。”
李云天沉吟了一下,憂心忡忡地說道,“朵顏三衛一直想進入大寧衛,太宗皇帝在北征阿魯臺的時候曾給與其重創,可其仍賊心不死,若日后繼續侵擾,我大明大寧都司堪憂。”
朵顏三衛指的是大興安嶺以東的蒙古諸部,洪武二十二年,洪武帝在蒙古諸部聚集地設立了三衛,分別為朵顏衛、泰寧衛和福余衛,用以統帥蒙古諸部,令其“各領其所部,以安畜牧”,是為大明的“屬夷”。
后來,由于朵顏衛迅速崛起,位居三衛之首,故而大明的官員和百官習慣將這三衛統稱為朵顏三衛。
由于蒙古人稱朵顏衛為“兀良哈”,因此朵顏三衛也被稱為兀良哈三衛。
朵顏三衛原本為寧王朱權的部下,寧王的封地在大寧,與永樂帝一樣驍勇善戰,是洪武帝諸子中戰功僅次于洪武帝之人。
永樂帝靖難時,寧王擁有披甲八萬,是為永樂帝的心頭大患,永樂帝尤為忌憚其手下的朵顏三衛。
為了免除北方的后顧之憂,永樂帝在靖難之前特意給朵顏三衛送去了重金,使得朵顏三衛反叛了寧王,投入了永樂帝的懷抱,成功擊敗了寧王的圍剿。
趁著寧王兵敗,永樂帝脅迫寧王出兵靖難,并答應事成之后與其分天下治之。
結果很明顯,永樂帝登基后并沒有實現自己對寧王的諾言,而是將其封地北遷到了南昌,盡奪其兵權,這一事件也間接導致了正德年間的“寧王之亂”。
靖難時,永樂帝缺少騎兵,故而向朵顏三衛借來了三千精銳的騎兵,成為了靖難軍一支重要的力量。
永樂帝登基后,為了“酬謝”作戰有功的朵顏三衛,決定將大寧衛封賞給他們,給他們封官加爵,并且在開原、廣寧兩地開設互市,供朵顏三衛諸部與明朝交易。
不過,永樂帝后來并沒有實現將大寧衛封賞給朵顏三衛的諾言,不允許朵顏三衛南遷到大寧地區駐牧。
朵顏三衛為了奪得大寧地區的駐牧權,于是聯合了蒙古的韃靼部的首領阿魯臺,聯合侵擾大明。
這使得永樂帝數次北征,重創朵顏三衛,但朵顏三衛并不甘心,繼續與明朝纏斗,并且南下進入了灤河地區駐牧,是為大明北方一大隱患。
大寧都司被京畿都督府分了一部分兵力和地盤后,現在的轄地在山海關以北地區,只有17個衛和1個守御千戶所,額定兵員十萬上下,實際有八萬余人。
雖然大寧都司的軍隊在人數上遠超朵顏三衛,但是要真的與勇武強悍的朵顏三衛打起來,不一定能占到什么便宜,何況朵顏三衛背后還有韃靼部的暗中支持。
見李云天提及朵顏三衛,宣德帝的臉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曾經隨著永樂帝北征,自然見識過韃靼部和朵顏三衛的兇悍,大寧都司雖然人多勢眾,可真的不一定能擊敗朵顏三衛。
宣德帝清楚要想取消頓兵制之難無疑于上青天,他雖然身為天子,但也不能妄動洪武帝留下來的軍制,這不僅觸犯了朝中勛貴集團的利益,更是違反了洪武帝定下來的祖制,絕對會遭到滿朝文武的反對。
“李御史,你曾經告訴朕三年之內可組新軍,是否有所托大?”沉默了一會兒,宣德帝抬頭望向了李云天,神情嚴肅地問道。
“陛下,若無意外,三年之內,臣給您編練出一支新軍來。”李云天聞言沖著宣德帝一躬身,鄭重其事地拱手說道。
“好,朕就等著,三年后一較你的這支新軍與京軍長短。”宣德帝見李云天打下了包票,于是伸手重重地拍了一下桌面,朗聲說道,他倒要看看李云天能練出一支什么樣的軍隊出來。
“陛下,漢王要是謀反,山東將是決一死戰之地,倘若漢王戰敗,極有可能逃離山東,所去之地無非兩處,一處是太原,另外一處是彰德,臣覺得應該早做防范。”
李云天清晰地感覺到宣德帝對新軍的期待,心中不由得大喜,這意味著在新軍一事上他將得到更多宣德帝的支持,想到宣德帝今天召見他的目的,他隨后沉吟了一下,提醒宣德帝。
太原城是山西都司的治所,而彰德則是趙王朱高燧的封地,要是漢王戰敗,這兩個地方無疑是他前去的最佳選擇。
宣德帝聞言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將漢王殲滅在山東是最佳的選擇,一旦漢王逃離山東去了太原或者彰德,那事情可就變得復雜起來,以漢王的軍事才華必將使得這場戰事變成一場結局難料的持久戰。一
d!μ*0*0.(\(一
歡迎您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