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歷史軍事
作者:小黑醉酒書名:
“陛下,微臣以為,武舉應與文舉一樣,形成定制,方能促進我大明軍事的繁盛不衰。”
李云天見宣德帝和楊士奇都饒有興致地望著自己,于是沉吟了一下,有條不紊地說道,“依臣看來,我大明的軍事不能單單依靠朝中的那些勛戚,他們固然能征善戰,但后世子孫由于祖上的恩蔭得以坐享其成,必將銳氣盡失,進取不足,故而臣覺得應該規范武舉,擇優選材。”
“擇優選材?”宣德帝的眉頭微微一皺,臉上流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陛下,微臣覺得,陛下與其單單重用勛戚,不如駕馭天下武舉舉子,進可開疆拓土,退可御守國門。”
李云天見宣德帝似乎有些心動,趁熱打鐵地說道,“如此一來,那些勛戚也必然居安思危,盡心為陛下效力。”
“如何規范武舉?又如何駕馭天下武舉舉子?”聽聞此言,楊士奇不由得蹙著眉頭說道,“趙宋的武舉堪稱完備,分解試、省試和殿試三級,可軍力卻依舊羸弱,唯有依靠大江天險困守江南。”
“閣老,依下官之見,趙宋武舉體制雖然完備,但朝廷上下無不重文輕武,統兵時以文制武、將從中御,使得趙宋武舉名存實亡,終宋一朝,名將中無人出自武舉。”
李云天早就有所準備,沖著楊士奇微微一躬身,沉聲說道,“故而,下官覺得應該文武分治,使得武舉與文舉一樣受天下人之推崇,如此才能使得武舉像文舉一樣長盛不衰,招攬賢才。”
“文武分治?”宣德帝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奇言怪論,雙目不由得流露出狐疑的神色,對李云天的這番言論顯得有幾分好奇。
“陛下,文以安邦,治理民生;武以定國,守疆拓土。文臣武將各司其職,方能相得益彰。”
李云天鄭重其事地沖著宣德帝點了點頭,沉聲說道,“故而,微臣覺得可以仿效內閣,合兵部、京畿都督府和五軍都督府成立軍閣,內閣管民,軍閣統軍。”
“軍閣?”這一下,宣德帝和楊士奇的雙目都流露出了詫異的神色,李云天的這個想法可謂是獨樹一幟,從來也沒有人提起過。
“陛下,依臣之見,軍閣閣員皆為陛下效力,為陛下在軍事上出謀劃策,有調兵之職,而無掌兵之權。”
李云天知道自己的這個提法對宣德帝和楊士奇來說非常新穎,故而細致地進行了解釋:
“其中,都督府都指揮僉事以上武職,由陛下任命,交由軍閣下文;衛指揮使和守御千戶所千戶,由各都督府上報軍閣,經陛下恩準后由軍閣下文任命;千戶所千戶一職,由各都司上報所屬都督府,由各都督府下文任命;百戶所百戶一職,由各衛所上報所屬都司,由各都司下文任命。”
“由此一來,軍中各級層次分明,任命有序,軍權將盡在陛下手中。”說到最后,李云天不由得總結了一句。
“李御史,兵部與軍閣一樣,也是調兵而不統兵,除了那套任職體系外,本官并不覺得雙方有何不同。”楊士奇的眉頭微微皺了皺,很快就提出了一個疑問。
“閣老,下官的軍閣與兵部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作用以及內部體系。”
李云天向楊士奇微微一躬身,一本正經地回答,“按照下官的預想,軍閣中下屬三大衙門,分別是參謀部、后勤部和督察部。”
“參謀部掌軍情刺探、作戰部署,后勤部掌糧草醫藥,督察部掌反間肅叛,三大衙門堂官雖為軍閣閣員,但只能決小事,大事皆要交由軍閣議處,然后由陛下定奪。”
“陛下,臣以為,不僅軍閣可設參謀、后勤和督察三大衙門,各都督府和各地都司,乃至各衛、守御千戶所,也可相應設之,以與軍閣對應,明確職權,給各級主官分憂。”
說著,李云天轉向了宣德帝,不動聲色地說道,故意在“給各級主官分憂”上加重了語氣。
說是分憂,其實就是分了軍中各級主官之權,以前軍中的下級武官多由各級主官任命,無不是其心腹。
而按照李云天的這套體系,三大衙門的官員將由上級部門任命,這樣一來各級主官的權力無形中就受到了制約。
聽了李云天的解釋,宣德帝的眼前不由得一亮,李云天的這套軍閣體系,不僅使得軍閣的調兵權與各都督府的統兵權相輔相成,完美結合,而且完全限制了各級武將擁兵自重的可能。
尤為重要的是,由于軍閣是由武官掌權,這就排除了大明軍事所受到的外界干擾,創造了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
“陛下,李御史的構思雖妙,可朝中勛戚絕對不會坐視不理,后果恐難設想。”楊士奇的眉頭卻不由得皺得更深。
李云天以武舉取材,再加上軍職層層任免,此舉不僅取消了軍中的世襲體系,而且進而損害了那些朝中勛貴的核心利益,動了他們手中的兵權,朝中的勛貴絕對會群起而攻之。
宣德帝聞言,眼前逐漸黯淡了下來,要想推行李云天的設想可謂困難重重,首先難以邁過京中勛貴這道門檻。
“閣老,下官認為此事可循序漸進推行,先仿效內閣設立軍閣,確定軍閣閣員,以與各都督府都督相抗衡,至于其他的事務待日后成熟再行推進。”
李云天自然清楚他的軍閣構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從容不迫地向楊士奇說道,言語中充滿了擔憂:
“不瞞閣老,在下官看來,朝廷制度章程的訂立應因時、因地制宜,太祖皇帝設立軍職世襲時兵悍將勇,對軍中士氣影響甚微,不過時移世易,由于無晉升體系,軍職世襲的弊端日盛,軍中將士無進取之志,士氣低靡,戰力低下。”
“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皆是雄才大略之帝,在戰場上縱橫捭闔,開疆拓土,所向披靡,閣老歷經四朝,想必對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時我明軍的戰力知之甚詳,以為孰強孰弱?”
沉吟了一下后,李云天神情凝重地問向了楊士奇,意味深長地問道。
雖然李云天并沒有明說,但很顯然是在暗指永樂帝“奉天靖難”一事,不宜明言。
建文帝時期,明軍在經歷了洪武朝的休養生息后,戰斗力不僅沒有增強反而減弱,由精銳的京衛組成的南軍在人多勢眾的大好局勢下無法消滅永樂帝的北軍。
當年洪熙帝僅僅率領著一萬軍士,就在百姓的協助下守住了北京城,將曹國公李景隆率領的數十萬南軍擋在了城外。
對于南軍的這次攻城的敗因,外界歸咎于李景隆的指揮失當,指責他是紈绔子弟,寡謀而驕,色厲而餒。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景隆不知兵事只是失敗的一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
北軍人數雖寡,但永樂帝賞罰分明,追隨永樂帝將有從龍之功,加官進爵,封妻蔭子,故而北軍氣勢如虹,戰時人人爭先,個個奮勇,以期立下軍功得以晉升,這才有了后來那些戰功赫赫的靖難勛貴。
反觀南軍,由于軍職世襲,士兵上進無望,平叛之功也會落在各級軍官的頭上,因此士氣低落,士兵們自然也就不會全心給建文帝賣命。
否則,倘若建文帝有著洪武初年的精兵悍將,永樂帝旋即就會被擊敗,也不至于使得其失了皇位,當北軍攻進南京城時不知所蹤,連帝號也被剝奪。
先前所說楊士奇歷經四朝,倘若細分的話其實是五朝,即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和宣德。
不過,由于永樂帝奪了建文帝的皇位,故而建文帝的年號也隨之被撤除,使得建文朝的四年被并到了洪武朝中:
洪武朝原本有三十一年,永樂帝登基后不承認建文帝為大明正統,故而建文朝的四年被看作是洪武朝的延伸,因此洪武朝也就成為了三十五年。
也正是這個原因,明太宗并不是建文帝,而是永樂帝。
不過,后世的嘉靖帝為了使其生父興獻王的牌位進入大明的太廟正殿,故而將永樂帝明太宗的廟號改為了成祖,這就是明代有名的“大議禮之爭”。
大明的太廟正殿供奉九位皇帝的牌位,其中居中的自然就是開國的太祖皇帝,其他皇帝只能稱為“宗”。
隨著后世皇帝的增多,當太廟正殿的皇帝牌位超過九個的時候,那么有人的牌位就要被請出正殿,移到祧廟,遵循的規則是“親近則祧”。
何謂“親近則祧”?意思就是將與現任皇帝血緣關系最遠的一位皇帝的牌位移到太廟后殿的祧廟。
但有一個重要的規則,那就是開國的太祖皇帝“萬世不祧”,也就是明太祖的牌位將永遠居于太廟正殿正中央。
由此一來,與嘉靖皇帝血緣關系最遠的一位皇位自然就是明太宗了。
可明太宗永樂皇帝是何等的神武,不僅通過靖難之役奪了建文帝的皇位,而且開疆拓土,臣服四方。
嘉靖皇帝有自知之明,自然不敢招惹永樂帝,于是他手下的那些文官們就想出了一個辦法,將永樂皇帝太宗的廟號改為了“成祖”,與洪武皇帝一樣都成了大明“祖”字輩的皇帝。
這也意味著,永樂帝也像洪武帝一樣,牌位永居太廟正殿,萬世不祧。
因此,嘉靖皇帝就把明仁宗洪熙皇帝的牌位移到了太廟后殿的祧廟,將其生父興獻王的牌位請到了太廟正殿,成為了明睿宗。
于是永樂帝自從嘉靖朝后就成為了明成祖,明代因此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廟號有太祖和成祖兩位“祖”皇帝,而無太宗。
時至今日,明軍的戰斗力已經比永樂帝靖難時又衰弱了許多,各地駐軍不僅訓練松散,而且兵員不足、士氣低落,難堪大任。
即使是大明引以為傲的京衛,軍中的形勢也每況愈下,不容樂觀,長此以往的話勢必難以抵御外敵。
宣德帝和楊士奇并不清楚明軍的現狀,但李云天卻從周征那里對此是知之甚詳,故而憂心忡忡地向宣德帝進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