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下旬,洪熙帝的大喪結束,在宣德帝主持的第一次朝會上,楊士奇被晉升為少保,楊榮和金幼孜為太子少保。追書必備
這可謂是一個歷史性的變革,不僅使得內閣大學士通過加銜再度提升了品階,而且內閣首輔楊士奇由于少保的加銜,在品階上已經超過了那些加銜低于少保的六部尚書。
洪熙帝時,為了提高內閣的地位,給正五品的內閣大學士都進行了加銜,以提高其官階。
于是,楊士奇兼禮部左侍郎,楊榮兼太常寺卿,金幼孜兼戶部右侍郎,官階從正五品躍升為正三品。
有一點必須要明確的是,大學士“兼”的尚書、侍郎等職務為虛職,只是一個加官而已,用來提高本身的品級,并不處理所加官職部院的事務。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內閣是一套機構,內閣閣員在文淵閣當值,擁有著大明政務的議政權。
而府六部是另外一套機構,尚書、侍郎和都督在各大部院衙門當值,擁有著大明政務的行政權。
雙方是兩套平行的系統,互不統屬,各司其職。
先不說有人要是同時在這兩個機構擔任要職的話會分身乏術,如果相互間可以進行兼任的話,那么也沒有必要設立內閣了,直接讓六部尚書來充當內閣閣員的角色皆可。
可如此一來,議政權和行政權還是都落在了六部的手里,使得六部權力過大,容易滋生yankuai,尾大不掉,故而皇帝要進行分權。
必須要先說明的是,禮部尚書的情況有些特殊,另當別論。
因此,內閣和六部的關系就很好理解了,既相輔相成,又相互制約。
至于后來為何內閣時常會凌駕于六部之上,要想弄清楚這里面的關系,還要從內閣的特殊性質來說起。
內閣成立之初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內閣的閣員并不一定要在五府六部里做過事情,例如楊榮和楊士奇,就從未在六部里擔任過職務,而是以翰林的身份直接入閣。
后來,由于內閣權勢日盛,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規定只有翰林出身的侍郎、尚書才有資格入閣,這就使得內閣和六部之間的關系變得復雜了起來。
而一旦六部的侍郎、尚書入閣后,那么他們將從六部離職,不再擔任六部中的職務,會有新的尚書或者侍郎來取代他們,不過他們在六部的職務通常成為一種表示榮耀的加官。
例如,嘉靖二十三年,吏部尚書許贊在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后,吏部尚書一職由熊浹接任,這意味著許贊不再是吏部的人。
入閣后,許贊的身份是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由此一來,大明看上去就有兩個吏部尚書,但由于許贊是大學士,故而他的吏部尚書只是一種加官,并不能干涉吏部的部務,吏部的部務由熊浹主管。
進入內閣后,許贊手中的權力大減,這使得他不由得哀嘆,“何奪我吏部,使我旁睨人!”
故而,許贊在嘉靖二十四年就引職乞休,并且忤逆了嘉靖帝讓他留任的旨意,落職閑住,足見其在擔任吏部尚書和大學士時權力待遇的巨大反差。
通常來說,吏部尚書位于六部尚書之首,號稱“天官”,故而吏部尚書一般不入內閣,以免形成尾大不掉之勢,而以次之的吏部的侍郎入閣。
因此,像許贊從吏部尚書的位子上入閣其實已經是一種比較罕見的現象。
而那些掛著吏部尚書頭銜的大學士,基本上都沒有在吏部擔任過尚書,只是一種表示榮譽的加銜而以。
在六部尚書中,最為清閑的禮部尚書和工部尚書反而最容易入閣,而禮部尚書通常會成為首輔。
如果六部的官員入閣后依然“兼任”著六部的職務,其在六部的職務沒有被新任的官員取代,那么官銜之間就不能用“兼”字,而是用“掌”或者“判”等差遣用詞。
以高拱和方獻之為例,兩人是大明歷史上僅有的兩個以吏部尚書入閣,并且還依舊在吏部擔任著尚書的人,名為“掌”部事。
不過,方獻之很快就不再兼任吏部尚書,而高拱則屬于隆慶皇帝的特殊照顧。
至于嚴嵩和張居正等人,他們擔任大學士的時候雖然都有吏部尚書的頭銜,但那是加官而已,并不負責吏部的事務,吏部有一位實職尚書在處理日常事務。
有一點值得一提,由于禮部事務清閑,而且權力有限,故而禮部尚書入閣后時常會保留其禮部尚書的職務,既是內閣的大學士,同時也是禮部的尚書,屬于特例。
洪熙帝時,楊士奇、楊榮和金幼孜的官階還位于六部尚書之下,與六部侍郎平齊。
以楊士奇為例,他擔任大學士只是正五品的官階,加官禮部左侍郎后成為了正三品的官階。
當然了,楊士奇的禮部左侍郎是一個加官,并不是實職,故而不管理禮部的事務,禮部的事務由一名實職的禮部左侍郎處理。
正是由于有這種加官的體系,故而明朝歷史上同一時期會出現幾個人擁有同一職務的現象,不過其中只有一個人的官職是實職,其他的都為虛職,屬于加官。
少保屬于三孤,即少師、少傅和少保,是從一品的榮譽官職,只用來晉升官銜,并沒有實際的職務。
故而,有了少保的加銜后,楊士奇的官階已經提升為了從一品,超過了六部尚書的正二品官階。
縱觀有明一代,正二品已經是官員的頂級官階,至于從一品的和正一品的能獲得者非常少,通常是死后追授,再或者是享受無上的皇**。
因此,六部中只有兩個人的官階位于楊士奇之上,那就是有著少師頭銜的吏部尚書蹇義,以及有著少保兼太子少傅頭銜的戶部尚書夏元吉。
即使有著太子太保頭銜的禮部尚書呂震,官階都要位于楊士奇之下,因為少保和太子太保雖說都是從一品的榮譽官職,但是少保屬于三孤,位于太子太保的太子三師之前。
說到三孤和太子三師,那么必須要明確明代正一品、從一品和正二品的榮譽官職體系。
正一品有三公:即太師、太傅和太保,除了極個別人外,只有死后追授。
從一品有兩個:三孤和太子三師。
三孤即少師、少傅和少保,太子三師即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其中三孤為尊,位于太子三師之前。
正二品有太子三少:即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在這些榮譽官職體系里,同一級中,“師”為尊,“傅”次之,“保”末等,由此給官員進行排位。
宣德帝此舉無疑是再度提升了內閣的檔次,明確表明了他對內閣的支持,希望能盡快打破內閣和五府六部對峙的僵局。
像洪熙帝一樣,宣德帝之所以要扶持內閣,并不是希望內閣凌駕于五府六部之上,而是想要分五府六部之權,讓內閣和五府六部相互制約。
進而使得皇帝擁有決策權,內閣擁有議政權,而五府六部擁有行政權,間接分薄了臣權,也對內閣和五府六部進行了制約。
五府六部的堂官們豈會坐以待斃,故而群起抵制,使得內閣現在的處境頗為尷尬。
其實,內閣和五府六部是兩個平行的機構,在明代并不是像人們所想的那樣,由內閣統帥五府六部,內閣只不過擁有議政權而已,雙方處于一個此消彼長的局面,相互制約。
自從五軍都督府衰敗以后,與內閣相抗衡的就只有六部,逐漸演變成了內閣與六部的明爭暗斗。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堂上,百官之首并不是內閣首輔,而是吏部尚書。
吏部尚書在禮制上與內閣首輔相同,不分尊卑,六部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對抗內閣,這也是吏部尚書不進內閣的重要原因。
后來,隨著內閣閣員皆由六部尚書、侍郎選拔的,這就使得閣員們與六部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所推行的政策在六部受到的阻力也會小了許多。
故而在人們看來,內閣時常會凌駕于六部之上,也會有像張居正這樣的權臣出現。
不過,在吏部尚書的率領下,六部并不甘心受制于內閣,雙方的爭斗從來都沒有平息過。
以張居正為例,他雖然成為了明神宗時期的權臣,但是卻不得善終,不僅被明神宗抄家,而且也險遭開棺鞭尸,其所用的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
歸根基地,張居正之所以會被明神宗如此嫉恨,是因為他將皇帝的決策權批紅)、內閣的議政權票擬)和六部的行政權奏章)收歸一體。
雖說令行禁止,推行了新政的實施,但無疑也觸犯了皇帝的大忌,這可是只有皇帝才能擁有的大權。
吏部尚書蹇義和戶部尚書夏元吉可謂是六部的中流砥柱,不過兩人清楚洪熙帝和宣德帝的心思,自然不會動手打壓內閣。
說白了,內閣現在爭的是大明政務的議政權,而行政權卻牢牢地抓在六部堂官的手中,只要內閣不做出令六部堂官們“天怒人怨”的事情,兩人也不好介入此事,任由雙方在那里爭斗。
除了楊士奇外,還有幾名重臣也被授予了從一品的榮譽官職,其中包括周征和魯仲乾。
周征被晉升為太子太師,可謂榮光無限,實至名歸。
而魯仲乾被晉升為太子太保在外人看來則或多或少有一分諷刺的味道,不過這也表明了宣德帝對他的安撫,希望他能回心轉意,為國效命。
至于立下了迎駕大功的李云天,則又一次被忽視了,他已經是正六品再加上擔任御史,又是庶吉士,在同科的進士中可謂遙遙領先,故而使得宣德帝一時間不知道該如何晉升他。
況且李云天也不想在這個時候出風頭,選擇了韜光養晦,故而宣德帝也就作罷,準備以后找機會再晉升他。
除了朝會上提到的那些重臣外,還有一些人隨后也得到了晉升,例如李滿山、宋大山和王振。
三人此時已經回到了京城,李滿山提升了一級,成為了錦衣衛北鎮撫司下轄的五個千戶所中左千戶所從五品的副千戶,威風赫赫。
宋大山和王振則進入了二十四衙門中排名第二的御馬監,擔任正五品的左右監丞,并且常伴駕前,可謂一步登天。
內侍要想出人頭地那就要看出身,明代凡是那些有權有勢的太監,莫不出身于司禮監和御馬監。
通俗一點來說,司禮監掌權,而御馬監掌兵,親衛中的龍驤衛和虎驤衛就歸御馬監調遣,還打理皇莊皇店等等,權勢很大。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