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宰大明第182章 驚天平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執宰大明 >>執宰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82章 驚天平反

第182章 驚天平反


更新時間:2015年10月16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執宰大明 
免費小說


元宵節后,太和殿舉行了洪熙元年的第一次朝會,李云天與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御史一同上朝,站在了左側文官隊列的中部。{}追小說哪里快去眼快

監察御史品級雖低,但由于職責重大,與六科給事中一樣是大明的言官,故而在太和殿占有一席之地,足見皇上對言官的重視。

洪熙帝登基后,派遣了大量監察御史去地方巡察地方官員,再加上一些監察御史在太和殿外值守,故而算上在殿內值守的人,到場的監察御史并不多一共才二十多個而已。

除了派遣監察御史巡察地方外,洪熙帝還進行了多項行政改革措施,例如:削汰冗官,京城各大部院可有可無的官職被撤銷;年過七十的官員被奉命退隱;失職的官員被降職,有突出才干的官員升任更重要的職務。

為了監察百官的言行風紀,同時也是鼓勵進諫,洪熙帝特意刻制了印有“繩愆糾繆”的小銀印,先授予了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和金幼孜,后來又授予了戶部尚書夏原吉,可以憑印直接向洪熙帝進諫,以及揭露百官的貪污腐化。

在李云天看來,此舉是洪熙帝為了加強內閣的權威,給予楊士奇、楊榮和金幼孜督察百官的權力,后來為了安撫京城各大部院這才又給夏原吉授印。

永樂帝時期多次對外用兵,導致國庫空虛,民生疾苦,洪熙帝故而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減免賦稅,賑濟災民,鼓勵農耕,使得大明進入了平穩發展的時期。

另外,洪熙帝還終止了耗費頗巨的寶船下西洋;取消了皇家征用木材和金銀等商品的做法,用一種公平的交易制度來活得那樣物品;停止了在云南和安南的珠寶采辦;下詔讓交不起賦稅逃亡者返回故里,免除他們所欠的賦稅,并且回歸后免除兩年賦稅和勞役。

永樂后期,大明頻繁發生百姓逃往的事件,正是由賦稅和皇家的各種征用引發,成為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使得國家喪失了不菲的收入。

永樂帝在外征戰期間由洪熙帝負責監國,這使得洪熙帝對國家的狀況一清二楚,故而登基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國本,發展民生,為大明的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足見其治理國家的才華。

等待洪熙帝駕臨的時候,李云天敏銳地感覺太和殿內的氣息有些壓抑,隱隱約約預感到今天會有大事發生,忍不住抬頭望了一眼立在隊列前方的內閣大學士和六部堂官。

內閣與六部之間的爭斗已經越演越烈,雙方的矛盾涉及權力之爭已經不可調和,年前的時候雙方還比較克制,只是在朝堂之上爭吵不休。

而經過新年假期的醞釀后,內閣和六部的較量絕對會變得更加激烈,難保會開始相互傾軋,攻訐對方陣營中的官員。

李云天在人群中掃視了一眼,他現在還不知道等下哪個倒霉蛋要被人圍攻,現在所能做的就是靜觀其變,冷眼旁觀。

“皇上駕到!”隨著禮儀官的一聲高喝,大殿內小聲議論著的文武百官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都躬身,迎接洪熙帝上朝。

“諸位愛卿,今日朝會之前,朕有詔要下!”等大殿內眾臣叩拜完畢后,在龍椅上就座的洪熙帝神情威嚴地環視了一眼眾人,沉聲說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建文諸臣,若方孝孺、齊泰、黃子澄輩,皆忠臣,已蒙顯戮,詔從寬典。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余放還。欽此!”

高臺上,一名早已經準備好圣旨的內侍官快步走到洪熙帝的左前方,打開圣旨抑揚頓挫地宣讀。

太和殿上寂靜無聲,無論文臣還是勛貴,乃至皇族,都被洪熙帝的這道圣旨給驚呆了,誰也沒有想到洪熙帝竟然會給輩永樂帝定為奸臣的方孝孺等人平反。

靖難之時,永樂帝殺人無數,罰奴無數,方孝孺、齊泰和黃子澄等人輩定為奸臣,此事已然板上釘釘,應該斷無更改之理。

誰能料到昔日那個看起來那個膽怯懦弱的太子,如今竟有如此大魄力,繼位不到半年就平反了建文時期獲罪的舊臣,赦免了其親屬。

值得一提的是,圣旨里“家屬籍在官者”,并不是指在朝廷為官,而是指那些被罰為官奴官婢的人,使得他們成為良民。

李云天身為洪熙帝信賴的庶吉士,時常被招至身邊擬寫圣旨和諭令,自然清楚洪熙帝早有平反建文舊臣的念頭。

昔日,永樂帝為了登基不得不殺了那些死忠于建文帝的朝臣,由此以來也使得天下的讀書人寒心,心中對永樂帝產生了不小的芥蒂。

說到底,那些忠于建文帝的朝臣忠于的不是建文帝個人,而是大明的正統,也就是大明的皇權,永樂帝當然清楚這一點,不過事關大明江山,他肯定不能對那些大臣手軟。

如今,建文帝不知所蹤,又沒有子嗣,而洪熙帝已然成為了大明的正統,也不用擔心建文帝回來跟自己爭皇位。

說到底,建文帝沒有遵從洪武帝的遺詔執意削藩,這才導致了永樂帝的靖難,深究起來永樂帝靖難也并非沒有法理上的依據。

故而,洪熙帝自然要肯定建文舊臣忠于建文帝的行為,也是希望滿朝文武能以此為表率,效忠皇權,忠于洪熙帝。

與此同時,此舉也消除了大明士子的一塊心病,進而贏得讀書人的擁護,鞏固了大明的文臣基礎。

“齊泰和黃子澄還有無后人?”趁著滿朝文武驚愕的時候,洪熙帝不動聲色地問道。

眾臣面面相覷,齊泰和黃子澄已經死了二十多年了,當年家人皆受重刑,誰還清楚兩人后代的事情。

“啟稟皇上,齊泰有一子,當年年僅六歲,故而先帝開恩,免除一死,被罰戍邊,黃子澄有一子改姓逃脫,不知所蹤。”就在朝臣們有些不知所措的時候,楊士奇沖著洪熙帝一拱手,宏聲稟道。

現場眾人聞言不由得紛紛望向了楊士奇,誰也沒有楊士奇竟然知道齊泰和黃子澄后裔的事情。

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死笑意,很顯然日理萬機的楊士奇不可能記得這些瑣事,無疑事前已經做好了功課。

“赦免齊泰、黃子澄之子,發還宅院、田地。”洪熙帝聞言微微頷首,隨后再度環視了一眼殿內眾臣,宏聲問道,“方孝孺可有后代?”

這一下,大殿之內的文武百官頓時目瞪口呆,方孝孺被永樂帝滅了十族,十族都滅了,哪里還可能有后代?

“啟稟皇上,方孝孺已無后代,但是有一親戚尚在。”就在朝臣們神色茫然的時候,吏部尚書騫義打破了現場的平靜,高聲說道,“方孝孺之父方克勤有一弟名為方克家,方克家有子方孝復,乃方孝孺之堂兄,當年被罰充軍戍邊。”

聽聞此言,太和殿內頓時一陣騷動,幾乎沒人知道方孝孺竟然還有一個堂哥健在。

“讓其歸家,發還房屋田產。”洪熙帝沉吟了一下,朗聲說道。

“皇上圣明,萬歲萬歲萬萬歲!”騫義聞言一撩袍角,沖著洪熙帝跪了下去。

“皇上圣明,萬歲萬歲萬萬歲!”大殿內的文武百官頓時回過神來,紛紛跪了下去,文臣個個情緒激動,而勛貴們的臉色顯得有些沉重。

不過,圣旨已下,洪熙帝金口玉言,一些勛貴即使心有不甘也只能忍著,否則的話用不著洪熙帝開口,那些文臣就會群起而攻之。

李云天心中暗嘆洪熙帝此舉之高,不僅一舉收復了天下讀書人之心,使得文臣們心生感激,同時也在勛貴面前樹立了威信。

由于洪熙帝的這一道出人意料的圣旨,朝會波瀾不驚地結束了,無論是內閣還是六部都不適合在這個時候向對方發難。

不過,李云天知道,這只是一時的權宜而已,內閣和六部的爭斗已經是箭在弦上,該來的遲早要來。

于是,在接下來的第二個大朝上,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突然彈劾大理寺寺卿虞謙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意思是虞謙把大理寺審查的案子的信息透露給外人,進而干擾了案子的審辦。

隨著劉觀的發難,不僅都察院的御史群起而攻之,禮部尚書呂震、戶部左侍郎白遠仁、刑部左侍郎秦永祥等各大部院堂也官蜂擁而上,紛紛彈劾虞謙。

這使得洪熙帝不由得勃然大怒,將虞謙從大理寺寺卿降為了少卿,寺卿一職空缺,擇良員委任之。

按理說,大理寺與六部、都察院和通政司合在一起號稱京城九大衙門,如今通政司由內閣大學士黃淮執掌,故而虞謙應該是六部聯合起來對付內閣的對象。

不過,虞謙私下里與楊士奇關系甚密,虞謙本來巡撫浙江,后來是楊士奇的推薦,他才回到京城擔任了大理寺卿,故而與內閣走得非常近,自然成為了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眼中釘,務必要將其除之而后快。

其實,京城各大部院的官員在對抗內閣的態度上也并非是鐵板一塊,原因很簡單,有些官員與內閣五位大學士交往密切,不是好友就是學生,自然要跟著內閣走。

另外,還有一些官員夾雜在內閣和六部之間,采取了中立的態度。

例如吏部尚書騫義和戶部尚書夏原吉,堪稱京城各大部院堂官的領袖,不過兩人是洪熙帝的近臣,清楚洪熙帝的用意,自然也就不會率領京城各大部院對抗內閣。

騫義和夏原吉都是大明四朝元老,門生故舊遍布朝廷,在朝中威望甚高,兩人組成了內閣和六部爭斗的緩沖地帶,每當雙方斗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就會出來調和,作用至關重要。

故而,京城各大部院在禮部尚書呂震、工部尚書李慶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的率領下對抗內閣。

楊士奇和金幼孜雖然兼任了禮部和戶部的侍郎,不過兩人在部院里受到了排擠和打壓,無法在禮部和戶部施展影響力。

目前,在京城的各大部院衙門中,大體上來說,內閣與通政司、大理寺在同一個陣營,六部和都察院是另外一個陣營,每個陣營中又都有對方的人,派系如果細分的話非常復雜。

至于京城其他的衙門則明哲保身,成為了墻頭草,哪邊占上風就支持哪邊。一

版權所有新手機閱讀請訪問:m.xinbiqi


上一章  |  執宰大明目錄  |  下一章